近來,海內外對“重慶模式”越來越關注。 “重慶模式”究竟是什么?
本文認為,從薄熙來同志主政重慶后干的第一件大事主城區危舊房改造可以清晰地看出“重慶模式”的基本內容。
2008年4月8日,薄熙來到渝中區、南岸區調研,先后考察了化龍橋片區拆遷建設情況、十八梯危舊房改造,解放碑CBD規劃、南岸茶園新區及南坪城市中心規劃建設。
薄熙來說,“市內有的地方一邊是高樓大廈,一邊是危舊險房,反差很大,當領導的不能無動于衷,這有個對老百姓的感情問題”。
因此,要用3年時間,打一場危舊房改造的攻堅戰,“危舊房改造一定要讓利于民,保證遷建房的面積比原來大,質量比原來好,戶型設計要方便、適用”。他還說,“危舊房改造不僅是民生工程,也是環境工程、經濟發展工程,是"一箭三雕",一舉多得,運作好了,能擴大城市發展空間,提升城市形象,吸引更多高素質人才和生產要素的進入,對重慶未來的良性發展大有益處”。
三年后的今天,重慶主城區已經拆遷危舊房1218萬平方米,原住民戶均居住面積增長50%以上,共涉及約14.95萬戶,44.85萬人。
考察危舊房后的三個月后,在2008年7月20日召開的重慶市委三屆三次全委會上,薄熙來首次提出建設“五個重慶”的戰略目標,其中“宜居重慶”名列第一。
可以說,2008年開始的危舊房改造和2010年開始的公租房建設,是“宜居重慶”建設的兩大關鍵工程。
為什么薄熙來以危舊房改造為“重慶新政”的突破口?
這可能不是偶然的。據2001年5月14日“人民日報”報道,薄熙來在擔任大連市長時率先在全國提出了“經營城市”的理念。
他說,“國企是國有資產,城市本身也是國有資產。政府掙錢,不僅可以通過征收企業的稅收,也可以通過經營城市使財政增收”,“大連市區有200多萬人,而在過去的七八年間,其中100萬人住進了新房,有45萬人自己沒有花錢,完全靠政府運作喬遷新居,住房面積還平均增加了40%。這45萬人的房子,投資成本就是120多億元,如果以上世紀90年代初期我市的財力來比量,是根本不可能的,只是因為近年來大連城市整體增值了,才有可能組織開發公司來蓋房,政府把土地效益讓利給百姓去蓋房,開發公司也少賺點,好事就做成了”。
重慶的危舊房改造在“經營城市”的機制上更進了一步。
在一般意義上的財政不寬裕的情況下,重慶巧妙運用“信托”這個最靈活的金融工具來“把土地效益讓利給百姓”。
具體做法是,重慶信托聯手三峽銀行,以銀行理財產品與信托相結合的方式,為重慶市主城區危舊房改造項目提供資金支持:由三峽銀行發行年預期收益率為7.2%的18個月理財計劃,所募集的60億資金交付給重慶信托設立單一資金信托,用于對重慶市投融資平臺地產集團和園林集團增資,完成拆遷改造后的土地增值收益中的一部分,由財政局撥給渝富公司用于溢價回購信托股權。
這樣一來,不僅完成了危舊房改造,而且老百姓從“銀信結合”的理財計劃中得到了遠高于銀行存款的收益。
從危舊房改造的案例,我們不難歸納出“重慶模式”的基本內容:以改革創新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手段(信托將財產所有權和收益權分離,突破了羅馬法“一物一權”原則,中國在“大陸法系”內引入信托本身是一大創新),來實現民生導向的社會主義價值觀。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