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寶林的回答文不對題——競技體育是娛樂,不是體育
新華社記者寫了一篇文章,說中國人的體質正在明顯滑坡,但我們的金牌總數是世界第一,亞洲絕對第一。他同時還建議,從下屆亞運開始,淡化金牌,從大學或體協中選拔真正的業余選手參賽。亞運代表團副團長殷寶林聽到后很氣憤,說“競技體育爭金牌和發展群眾體育有什么矛盾?”,“如果參加比賽不想著去爭取金牌,那還搞什么體育?還參加什么比賽?”還列舉了美國、日本等國都注重金牌。總結出:“競技體育和群眾體育并不矛盾。競技體育上去了,就會帶動很多喜歡體育的人群,對群眾體育的發展肯定有好處”,“ 地方經濟發展了,健身才能成為一種需要,地方政府才有力量建設更多的體育場館。”
貧道看了殷先生的文字,覺得殷副團長是文不對題。
新華社記者文章的要害在于:中國人的體質正在明顯滑坡,這與中國獲得越來越多的國際大賽金牌相矛盾。這實際在指責國家體育部門工作方向有問題,違背了體育工作的基本原則——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們體制。只要殷副團長不能證明中國人,尤其是中國青少年身體素質沒有下滑,就必須解釋為什么金牌上去了,素質下降了,體育主管部門工作中有什么問題。殷副團長只論述“競技體育就要爭金牌”,是在顧左右而言他,逃避責任,說的話更是文不對題。
貧道做過四年中學體育教師,早就注意到現在青少年體質在下降,早在北京奧運會結束,就寫過一篇“摘下金牌第一桂冠,帶上東亞病夫帽子”的文章,光明日報記者還做內參發了。只是主流媒體不會讓貧道的文章發出罷了。新華社記者楊明還沒說什么,主管官員就氣急敗壞,看來這件事不會解決的。這里將當時的文字加以整理再議論一下。
廣東亞運會是繼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后又一次展示中國實力的一次活動。不僅場館建設驚人得漂亮,開幕式組織的比北京奧運會還精彩,而且金牌一個個的拿,讓其他國家爭個第二就高興得要命。興奮之余,我們還要清醒認識到:國家隊運動員身體素質與國民身體素質不是一回事,金牌數量與國民身體素質沒必然關系。最重要的是,當年西方和日本把“東亞病夫”的帽子戴到中國人頭上,并不是因為中國當時奧運金牌少,因為中國人戴“帽子”的時候還沒有奧運會。這個帽子是因為中國國民身體素質比他們差很多。國民身體纖弱無力,大量人吸食鴉片,以至于國家“幾無可征之兵”才被扣上的。如果中國奧運金牌數量上去了,國民身體素質反而下降了,就必須重新審視一下中國這些年的體育事業指導思想是否有問題。
青少年身體素質是一個國家國民身體素質的基礎。但20年來我國青少年身體素質持續下降。我國從1985年開始進行了四次全國青少年體質健康調查,最近一次調查結果顯示,最近二十年,我國青少年的體質在持續下降,主要表現在學生肺活量、速度、力量等體能素質持續20年下降。眼睛近視率初中生接近60%,高中生達到76%,大學生甚至高達83%,也就是說,現在的10個大學生中,還找不到兩個視力良好的人! 2002年我國7—18歲城市男生的肥胖檢出率達到了11.50%,女生為7.74%,而在8年之前,上述的比率分別是男生3.98%,女生3.46%。[1] 2005年,全國第二次國民體質檢測報告指出:和2000年相比……國民身體形態綜合指數降低了0.86%;國民身體機能綜合指數下降了9.65%。三大變化分別是:成年男性肥胖率較高,并比2000年有所增長;20歲到69歲年齡段的鄉村人群體質比同年齡層的城鎮人群差;國民體質水平在我國呈“東高西低”狀態。青少年肺活量水平繼續下降,與2000年相比,7到18歲和19到22歲兩個年齡段的城市女生,肺活量分別下降303毫升和238毫升,為下降率最明顯的人群。[2]
身體素質的基本指標不是身高和體重,而是心肺功能、肌肉的力量、耐力、爆發力,以及視力、肥胖率等。改革開放初期,中國人驚呼“小日本”現在并不小了,青少年平均身高已經高于中國同齡學生。身高體重主要受營養條件影響。隨著食物逐漸豐富,現在我國青少年身高普遍比父母輩高出許多,體重更不要說了。現在我國青少年的身高體重已經不比小日本差,但身體素質差距一直在擴大。
1993年,一篇關于中日少年的《夏令營中的較量》,引發了中國素質教育大討論。中國青少年除了在意志品質上弱于日本,而且在體質上明顯弱于日本。
13年后的2006年,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和團中央聯合舉辦的天獅國際青少年體能訓練營有一個中、日、韓三國學生“定向挑戰對抗賽”,日、韓學生中途不休息一氣完成比賽,結束后還不覺得累。中國學生不僅中途需要休息,而且比賽后氣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比賽開始前已經有中國的參賽學生因中暑而退出。體能訓練營結束后,主辦方對定向挑戰對抗賽開始前、結束后、結束后1分半、2分半、3分半的各國中學生的心率數據進行對比分析,發現中國中學生在運動中的耐力水平和運動后的恢復能力都遠低于韓日學生。[3]
1995年北京市進行過一次調查:20歲的北京人與東京人背肌力相比,男子平均差 16.2公斤 ,女子平均差 14.4公斤 ;垂直跳,男子差 5.7 厘米 ,女子差 6.7 厘米 ;手球擲遠,男子差 3.6米 ,女子差 2.7米 ;每分鐘跑,男子差 5.6米 ,女子差 6.3米 。2005年代同樣調查發現,我國青少年10年后在速度、耐力、柔韌性、爆發力等方面均繼續全面下降,與日本青年差距越來越大。[4]
一些省的調查也說明我國青少年近20年體質下降。2007年7月,遼寧省教育廳通過對全省青少年調查后公布一組數字:1987年相比,青少年體重、身高、胸圍都增加了,但立定跳遠、50米跑,男孩1000米和女孩800米跑下降了,下降幅度最大的是肺活量和視力水平。著名青少年體育專家,北師大體育與運動學院教授毛振明說:“教育部對7歲—22歲城鄉男女學生進行的體質健康監測顯示,與幾年前相比,我國學生除50米跑成績略有提高外,其余各方面素質自2000年以來繼續下降。天津市的調查顯示,學生身體素質甚至降到了20年來的最低水平。”[5]
除了身體素質下降,青少年運動技能也在降低。2007年蘭州市17歲以下中小學生田徑項目中,男女組共6組114個項目的運動會記錄中,有78項記錄保持在10年以上無人打破,其中33個項目保持在15年以上,有6項記錄竟然保持了30年。[6]
青少年身體素質下降已經直接影響到國家安全。2007年11月,北京征兵辦公室負責人告訴記者,剛剛結束的北京征兵體檢工作中,體檢合格的青少年僅占受檢者的43.6%,不到一半人數。他介紹,雖然降低了大學生的視力要求,但因視力不合格而遭淘汰的大學生仍占報名者的18.1%。[7] 還有一個資料顯示,大學畢業生參軍體檢,合格率竟然不到20%。在以技術兵種為主要力量的軍隊中,可選擇對象中只有不到20%人合格,這離“幾無可征之兵”還有距離嗎!
同時,像血壓高、糖尿病這樣的中老年疾病也在青少年中流行。2005年北京市學生體質健康調研表明:北京中學生未老先衰,血壓偏高的比例超過一半,高中生超過了60%。[8]
嚴重的青少年身體素質下降問題是個明擺的事實,不是殷副團長不說就不存在的。去年,中共中央 國務院頒布的《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中就承認了這個現實:“……由于體育設施和條件不足,學生體育課和體育活動難以保證。近期體質健康監測表明,青少年耐力、力量、速度等體能指標持續下降,視力不良率居高不下,城市超重和肥胖青少年的比例明顯增加,部分農村青少年營養狀況亟待改善。這些問題如不切實加以解決,將嚴重影響青少年的健康成長,乃至影響國家和民族的未來。”
持續20多年的青少年身體素質下降,說明我國體育事業出現了嚴重問題,這不僅表現在體制設計上,更主要的是表現在指導思想上。
究竟為什么這20年我國青少年體質會持續下降?這要看看20年前發生了什么。
1988年,我國奧運軍團“兵敗漢城”,只獲得5枚金牌。只相當于上一屆奧運會的三分之一。對此,國家體育總局進行了總結,采取了兩項措施。一是開始舉辦“城運會”,把城運會辦成發現奧運后備人才的所謂“未來巨星的孵化器”。二是頒布了《奧運爭光計劃草案》,草案明確指出,改計劃是“對我國競技體育到本世紀末7年中的發展目標、規模、重點、質量及措施實施全方位、多層次、全過程的系統管理與控制,使競技體育高效、快速、健康發展,奪取更大成績,贏得更大榮譽,為實現我國第二步戰略目標服務。”該計劃從任務、目標到實施原則上,全部圍繞奧運金牌。擴大國家隊隊伍,增加弱項和未參賽項目的建設和投入,全運會項目圍繞奧運會項目設置,都是為了一個目標:保住奧運金牌第二集團位置,爭取進入第一集團。
雖然頒布這個計劃的同時,國家體育總局還頒布了“全民健身計劃”,但是,兩個計劃在資源分配和工作安排上顯然有矛盾。解決這些矛盾的方法,國家體育總局顯然是把奧運爭光計劃排在前面。這可以從自1993年的第七屆全運會大量增加奧運項目,取消中國式摔跤,第八屆取消除武術外全部非奧運項目上可以看出。
把奪取最多的奧運金牌作為體育工作的任務和目標,必然在資源上擠占群眾喜聞樂見的體育活動的資源。全運會、城運會全部圍繞奧運項目,各省體育局自然把培養奧運項目運動員作為重點。看到雅典奧運會上上海體育總局主任為了劉翔能否得金牌那心急火燎、坐臥不安的表現,以及他不停叨念的“一塊金牌也沒有,怎么給上海人民交代”,就知道各級體育局的工作重點會是什么了。
有人算了一筆賬:2000年開始,為了備戰雅典奧運會,國家體育總局年費用達到50億人民幣(雅典奧運會后數字不詳),4年總計200億。奪得32塊金牌,平均每塊攤6.25億。按獎牌算,每塊也達到3.17億。[9]這還沒算各地方財政為培養奧運運動員投入的資金。雖然這種算法不完全準確,但圍繞奧運必須花非常多的錢是必然的。中國是奧運新手,很多項目沒有開展過,既缺少運動員,也缺少相應器材設備。因此無論教練還是器械都要靠進口。甚至射擊用子彈大部分也是用進口子彈。為了增加保險系數,各項目的國家隊都在這期間成立了國家二隊,運動員總數從幾千人增加到17000人。資源總是有限的,在奧運金牌上花得多,其他地方花得必然少。
很多專家認為,青少年體質下降的根本原因因為在高考指揮棒的高壓下,學校和學生片面注重文化課,忽視體育活動造成的。這個說法看起來有理,但既不能解決問題(高考指揮棒起碼短期沒希望取消),也沒說到問題的實質。因為國家真的重視青少年身體素質,只要用硬性規定體育分數作為高考錄取分數的一部分,并根據需要隨時提高權重就可以了。問題的實質在于國家體委和教育部在很長時期并沒有把提高青少年身體素質作為工作任務,沒有重視這個問題的嚴重性。從上世紀80年代末到2005年,國家組織了4次青少年身體情況調查,一次調查比一次調查表明學生身體素質在下降,但直至去年才頒布一個開展青少年體育鍛煉的決定。20年,時間不算短吧,教育部長和體委主任都換了幾屆了,竟然對這個現象熟視無睹,難道不能反映國家的體育工作指導思想出了偏差嗎?!
中日韓青少年對抗賽,日韓學生身體素質好,根源并不是中國學生愛考試,很多資料表明日本和韓國一樣非常重視升學考試。差異的根源是“大多數中國學生僅在體育課時間參加運動,而中國學校安排的每周體育課時間也少于韓日學校”。“日本大概有2/3的孩子很愛鍛煉,活動形式也很隨便”,“據2005年有關部門對全國10多萬名學生的調查表明,2/3(66%)的學生每天鍛煉時間不足1小時,近1/4(24.8%)的學生每天基本不鍛煉”。[10]
所謂“全民健身運動”變成了“老年健身運動”:街頭上多了一些老年健身器械,早晨到處看到老年在晨練。而工間操沒有了;籃球場、羽毛球場、乒乓球臺都商業化了;原來非常熱鬧的,每年都組織的區、市級籃球、乒乓球、羽毛球比賽很少見到了,更不要說曾經非常流行的拔河、踢毽子、登山、游泳比賽了。好像中國除了老年還需要健康,少年和中年不需要鍛煉。
體委沒錢,不組織群眾性比賽。群眾自籌資金組織比賽卻要花大錢申辦。2006年北京市八卦掌研究會籌集4500元舉辦一個150人參加的小型比賽,申報到北京市武術協會,審批費為8000元,雙方纏到最后降到6000元,主辦方個人只好自己掏腰包。同年剛剛創辦的中國大學生排球超級聯賽,國家排球運動管理中心的審批費用就有數十萬元,成為整個賽事最大開支。很多群眾組織的賽事都因為審批費過高而作罷,或者偷偷辦“地下比賽”。[11]
“全民健身運動”另一個特點是貴族化。一方面不依賴器械、場地的,群眾喜聞樂見的運動項目在減少,另一方面大量網球場、高爾夫球場在建造。如果中國沒有F-1賽場就顯得不“入流”,自然早早也建了起來。上海F-1賽場投入26億多,一個高爾夫球場占地1500畝以上,投資也在數億。20年來,如果只算經濟賬,全國體育設施總投資一定比前20年多很多倍。但群眾性體育活動的投資一定增加有限,如果算上本來還可以免費活動的場地因商業化減少的資源,以及大量單位減少的籃球場、羽毛球場和乒乓球案子,這20年群眾體育活動投入應該是個負數。
因此,雖然我們成功的舉辦了北京奧運會,并在數次奧運會上取得好的成績,亞運會更是把金牌大包大攬。但必須明白,這是有代價的。而這個代價,是國民(也許不算老年人)尤其是青少年身體素質連續20年的持續下降!是造就了一個從7歲到27歲年齡段身體素質有缺陷的國民。
體育鍛煉和競賽互相依附,不進行大量訓練比賽不會有好成績,而沒有競賽鍛煉勁頭往往會降低。但是,體育活動從最開始都不是為了比賽而是為了增強國民體質。雅典和斯巴達的體育活動產生初期,都是為了戰士有強壯和靈活的身體和意志力,今天的體育活動一樣主要是為了全民身體健康。體育比賽只是為了促進體育活動的展開,并不是體育活動的目的。
殷副團長張嘴就是“競技體育”,似乎體育就是競技。其實,體育是為了全民身體素質的普遍提高,競技體育嚴格來講不是體育,而是“娛樂”,而且是觀眾的娛樂,與身體素質沒什么關系。參加體育鍛煉往往有好身體,而參加競技體育的人往往最后身體殘疾,幾乎沒有一個運動員退役后不是全身是病。西方人壽保險對一般人保險期限平均70多歲,對運動員的人壽保險平均50歲。體育鍛煉由可能長壽,體育競賽意味著短壽。因此,就目標和效果來講,奧運精神就只在奧運會中是合理的!
更高更快更強是追求人類體能極限,這只在競賽中需要,一定不能作為體育運動的精神。現實是,隨著經濟的發展,生活工作環境的安逸,人類身體素質總體趨于下降,在這種情況下,要破前人記錄,主要靠科技。其中最有效的就是興奮劑。研制“不被查出來的興奮劑”是各國體育科研的主要內容,這在體育界并不是秘密。中國奧委會反興奮劑委員會官方網站記載: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前,加拿大反對濫用藥物組織主席、類固醇專家鮑勃·戈德曼曾經向198名世界優秀運動員提出這樣的問題:“如果我有一種神奇的藥物,它能使你們五年之內在包括奧運會在內的所有比賽中戰無不勝,但你們吃了這種藥,五年之后就會死去,你們愿意吃嗎?”結果出人意料,竟有103名運動員(52%)回答說愿意吃。不難看出,在奧運會等重大比賽中獲勝的吸引力如此之大,竟然壓倒了對死亡的恐懼!
這不足為怪——奧運精神的本質上促進這種欲望的產生。
既然體育運動的目的是讓國民身體素質提高,把更高更強更快這種必然摧殘身體的競技活動作為體育運動基本精神就非常不合適。為了整個體育運動的開展,一部分人犧牲健康也許(注意,只能是也許)是必要的,但糊里糊涂的意味這就是體育基本精神,這完全是誤導。
更高更快更強是“經濟人”思維,在搞市場中還可以。但現代社會不是每個行業都可以完全市場化的,比如教育,醫療,還包括體育。因為教育、醫療是涉及全民利益的事情,形成大量窮人上不起學看不起病,這個社會就出問題。因此,世界各國都沒有把這兩個行業市場化。其實體育也有同樣性質。一個國家的國民體質優良是這個國家安全的保障,也是全民基本福利,因此市場化并沒有好處。
“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依然是體育事業最正確路線
1988年中國奧運會金牌減少三分之二,體育總局覺得天要塌了,不放棄“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選擇“一切圍繞奧運金牌”的體育路線就不行了。其實,就僅僅從奪取奧運金牌來講,當時并沒什么憂慮的。1984年中國奪得16塊金牌,是因為從1972年就排名金牌第一和第二的蘇聯和民主德國沒有參加。1988年這些國家都來了,中國作為剛開始奧運項目的國家奪取5塊獎牌并不是很出格的事情。實際上,如果堅持“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的路線,堅持原來國內賽制體制和體委正常業務,中國一樣會在新世紀進入金牌第一梯隊中。
中國體育事業基本是蘇聯體制的翻版。這種社會主義體育路線既有利于開展全民體育活動,也有利于奪取金牌。
體育項目可以這樣分兩類,一類是不太費氣力,但比較依賴器械和科技的項目。比如飛碟、射箭、射擊、高爾夫等。另一些是很費氣力,但花錢不多的項目,如球類、中長跑等。在西方國家,一般不費力但費錢的項目只能是富人玩,費力不費錢的項目窮人玩。
社會主義國家注重全民體育運動,體委系統深入到區縣一級。這個組織系統對抓群眾體育活動是很有力的。西方國家沒有這樣深入的系統,體育主要是富人們玩的東西。一是富人喜歡看人玩得那些項目。二是富人也愿意參加表示身份的項目。
深入到縣、區級的業余體校加上省一級的專業體訓班體制,以及促進這個體系活力的縣區、市、省直至全國運動會賽制,不僅促進了群眾性體育活動,而且對培養和挑選運動員非常有利。以前,各個業余體校的教練與各個中小學的體育老師都很熟,經常巡視和指導中學體育老師的工作,挑選學生并囑托中學教師訓練重點。因此好苗子很容易被挑選。貧道做體育老師時(1972-1976),教研室不僅經常與體校打交道,甚至于省隊打交道。我們體育教研室不僅給國家和八一田徑隊輸送過隊員,甚至我們學校的校棒球隊隊代表河南省參加了三屆全運會。如果77年不是老媽逼著考大學,貧道早就是省棒球隊教練了。中國業余體校挑小孩子不管家里有錢沒錢,只要條件好有培養前途就可能被選上。成績好了進體訓班,吃穿都不愁,再窮的人家也能出人才。這樣,可選擇的面就非常大。而西方在費錢的大量項目中只能在富人子弟中選。到目前為止,中國除了足球不是這套體制,其他項目還基本在這個體制框架中。中國這次奪取金牌第一,這套體制才是最主要支撐點。
參照其他數據也可以看出來。1952年的15屆(蘇聯第一次參加)到1988年的24屆總計8屆奧運會(扣除1980年和1984年美國和蘇聯先后互相抵制的2屆),蘇聯獲得5次金牌第一,美國獲得3次第一。前6屆中,美國和蘇聯各三次,平分秋色。但從1976年的21屆開始(扣除前面說的兩屆)都是蘇聯第一,民主德國第二,美國只排第三。也就是說,社會主義國家體育路線不僅在增強人民體質方面是強項,就算奪取金牌也是強項。
至今俄羅斯體育體制沒有根本性變化,奪取金牌能力一樣很強。俄羅斯現在只排金牌第三,是因為蘇聯被肢解了。如果把獨立出去的國家都加上,俄羅斯這次金牌數是43塊,高于美國。獎牌數是金牌數的基礎。前蘇聯部分加起來的獎牌數高達174塊,排名第一。
市場化是體育運動的方向?恐怕很難成立。西方體育市場化沒有促進群眾體育活動的能力。西方窮胖富瘦,窮弱富壯是出過國的人都看到的。而西方體育路線在奪取金牌方面已經被蘇聯、民主德國和中國證明不怎么樣。憑什么一定要走西方市場化道路?
這次亞運會,中國男足第一場零比三負于大學生為主的日本隊,小組出線,第一場又是零比三負于韓國,在亞洲基本不入流了。可中國男足是中國唯一徹底走市場化的項目。中國男足也是占用資源最多,最提不起來,讓中國老百姓最傷心的項目。很多人研究來研究去,就是沒注意到中國足球是唯一全面市場化的項目這一點。現在的中國已經沒有了體委系統的業余足球體校,已經由收費的“足球學校”代替。上足球學校不是一般窮家庭玩得起的事情。都是些有錢人家子弟在踢球,而足球恰好是費力不費錢的,本該窮人玩得事情。這種情況下中國自然出不來貝利、馬拉多納、亨利等天才運動員。市場化指望商業資本,在中國闖進世界杯(還是依靠老體制培養的隊員)時都沒人出錢,現在還有多少人投資辦足球學校?
這屆代表中國參加亞運會的男足主力是劉春明執教的89年齡段國青隊。但是這些隊員只能從720左右人中挑選(在中國足協注冊就這些人)。而上屆還有1550人。同齡日本注冊隊員超過5萬人。從720人中挑22人,32個挑1個。日本是2272人中挑一個。再往后呢?92年齡組(u16)總計注冊只有109人!每5個人中就有一個今后要成為眾人羨慕“國家隊隊員”。
以前沒有什么“注冊運動員”,但可挑選的青少年成千上萬。中國三千多個基層體校都有小學、初中、高中的業余運動員,雖然不是每個業余體校都有足球隊,但各年齡段青少年半業余球隊會接近上萬,隊員一二十萬。不僅容志行等都是這個體制培養的,連郝海東、范志毅等也是這個體制培養的。足球職業化,靠幾十個俱樂部和十幾個足球學校培養運動員,當然沒戲。現在業余體校還有,東北滑冰運動員都是體校出來的。但足球沒有了,因為足球可以賺錢!足球不回到原來的體制,一定會像李大眼說的:“沒有最糟,只有更糟”。[13]
金牌拿得多,各級體委有了政績。大家都高興,是因為我們把青少年身體素質情況沒算做考核政績的一個內容,或者是份量很輕的內容。我們犧牲了一代人的健康拿了51塊奧運金牌,這次的亞運金牌不會低于240塊。難道我們還要再犧牲一代人的健康嗎?如果20年后中國50歲以下的人身體素質都比日本人、韓國人、西方人差了更大一截子,人家再說我們是東亞病夫,我們真能理直氣壯地辯解嗎?!
因此,國家體育總局必須改變指導思想,把“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重新擺到工作中心位置上來。國家體育總局是負責全民健康的機構,并不僅僅是競技組織機構,總局必須把工作重點轉移到全民健身,尤其是青少年身體素質提高上來。
首先,國家要搞清楚競技體育是娛樂,不是體育。體育就是所謂“群眾體育活動”。國家設立體育主管部門不是為了拿金牌,而是全民健身,是增強人民體制。各級體育的工作重點是群眾,尤其是青少年體育活動。這一點扭不過來,其他的都是沒用。
其次,要狠抓中小學體育設施建設和隊伍建設,增加體育課并把體育課和課外活動時間做硬性規定。建立一套測試標準并按多項積分方式和比較大的權重,作為中招、高考的錄取分數。
其次,在全運會恢復非奧運項目,加大對群眾體育活動的資金投入,要求各地體委恢復單位間的籃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中國式摔跤等比賽。各單位和地方體委組織登山、游泳、武術、踢毽子、跳繩、拔河、長跑等各種容易開展,不用場地和器材的體育活動。
第三,消除市場化對體育的影響。政府要在城市規劃中由政府出資建設一批公益性質的體育設施(不是指老年運動器械,而是籃球、排球、乒乓球、游泳等設施)。
貧道當然知道說這沒人聽,只是作為一個老體育工作者的感慨罷了。
--------------------------------------------------------------------------------
[1]《調查顯示青少年身體素質下降到20年來最低水平》news.sina.com.cn/c/h/ 2007-04-25 /090512861467.shtml
[2]《下降!下降!起跑線上的擔憂》southcn.com/sports/csmedia/chinasports/200611080614.htm
[3] 《13年后再較量中國青少年體質仍不及韓日》news.xinhuanet.com/edu/2006-08/30/content_5023846.htm
[4] 《中國人身體素質什么時候世界第一》jskx.org.cn/new/docview.aspx?id=453108665
[5] 同注一。
[6] 《運動會記錄十年無人破 中小學生體質下降堪憂》edu.qq.com/a/20041213/000022.htm
[7]《北京征兵體檢淘汰一半 青少年體質逐年下降》2008.163.com/07/ 1127/11/3 UA 5L 98H007424PJ.html
[8] 同注3.
[9] 《體育金牌與國民素質的關系》sinology.cn/WKZW/thread-38 3099-1-1 .html
[10] 同注3。
[11]《群眾體育苦澀多 為躲審批費只能"地下"辦比賽》news.xinhuanet.com/sports/2006-10/27/content
[12] 見這幾家網站。
[13] 數字來自李承鵬博客。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