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服務從福利向商品轉變的趨勢下,污水處理的廣闊市場和水價上漲的巨大空間形成了一塊利潤豐厚的“蛋糕”。在這塊利益“蛋糕”的切分中,一些地方政府似乎對外資格外厚愛。
在利益的糾纏中,外資開始在華“攻城略地”、構建“水務帝國”,逐漸形成行業戰略優勢。
地方政府盤活資產,增加財政收入的價值取向使水務發包過程云遮霧罩。但云消霧散后誰將為無法操控的水價買單呢? 蘇伊士樣本:外資在華構建“水務帝國”路線圖一線調查本報記者 葉文添 常熟報道 張元看上去一臉倦意。
“我們從今年春節后就一直在忙著一件事:制定公司的財務報表和經營預算,為法國蘇伊士集團的入主做準備。周六日有時也休息不了。”
9月15日,常熟。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這位常熟自來水公司的老職工還略顯“惶恐”:“老外進來了,不知道會怎么樣。”
常熟自來水公司已經成為蘇伊士集團——這個世界最大水務公司在中國的第15個獵物。 來自國家建設部的消息稱,“十一五”期間中國水務市場的投資規模將達到一萬億元人民幣,回報率目前已經超過20%。 但這塊巨大的蛋糕正被外資悄然分食。曲線收購這是一次低調的收購。
9月初,一條不足100字的小消息稱,常熟市準備將水務市場以10億美元的價格全部賣給法國蘇伊士集團,使用期限是30年。
“外面的消息并不確切。”常熟市自來水公司辦公室一位負責人對記者說,“目前我們還處在談判的初級階段,只有個大概的方向,甚至連意向書都沒有簽。”
對于外界所傳的10億美元收購價格,這位負責人進行了駁斥,“目前談的是6億元,而且是人民幣,我們目前準備將49%的股權出售,剩下的股權留給自己,我們會控股的。”
對于出售股權原因,該負責人說:“主要是為了引進資金和技術,加快常熟水務市場的發展。常熟自來水供水系統老化嚴重。”
“賣掉的原因主要是污水處理成本居高不下,現在一噸自來水供應成本七八毛錢,污水處理成本1塊錢左右,投資與收益的差額太大了。這一點讓常熟自來水公司有些不堪重負,雖然表面風光,但里面已經空了,日子過得緊巴巴。”張元對記者說。 洋巨頭主動找上門來。
深諳中國的蘇伊士集團此次的收購也仍舊是“暗度陳倉”,用其下屬的合資子公司——中法水務來完成此次擴張,而自己則不動聲色地隱藏在背后。
蘇伊士集團在給記者發的一份郵件中稱“這份為期30年的全方位的服務合約的第一年營業額為3000萬歐元,整個合約期的總價值為10億歐元。該合約將于2006年年底正式生效。”
蘇伊士集團將負責常熟市生活用水的生產、輸送以及客戶服務。作為合約的一部分,蘇伊士集團將向該市轉讓包括水務資產管理、利潤最優化在內的專業知識。
“開始的時候有幾家國內的企業也來常熟談判,但是蘇伊士集團財大氣粗,一上來便報出6億元的買價,嚇跑了其他的競爭對手。但行家都知道常熟自來水公司一半的股權根本值不了那么多錢。”上述知情人士對記者說,“蘇伊士集團在招標書上給常熟市政府寫了關于收購的建議,希望政府可以給他們一個比較合適的水價。”而同時有消息稱,常熟的污水處理費也將會提高,明年常熟可能會出臺相應政策。 蘇伊士的算盤
“現在說是49%股權賣給蘇伊士,但還有半年多的時間談判,可能會有變動,到時候讓蘇伊士集團控股也是可能的。”一位知情人士對記者說。 對中國市場,蘇伊士集團有著自己的算盤。
常熟位于長三角的黃金地帶,其富裕的生活水平與低水價存在的落差提供了水價上漲的空間。常熟的城市居民水價收費目前僅為2.4元/立方米,低于經濟發達城市水平,如北京目前是2.9元/立方米。
此外,污水處理的價格也將為蘇伊士集團提供巨大回報。以現在的污水處理成本來算,要使企業保本微利,每立方米的污水處理費應該在1.5元左右,但是目前江蘇省的污水平均處理費才0.4元,蘇南地區也不過是0.5元,而污水處理費和污水處理率是成正比的。因此要提高污水處理率,那就必須提高污水處理費,蘇伊士集團心如明鏡。
在蘇伊士集團看來,此刻正是大規模進入中國市場的良機。目前,中國自來水過于便宜的價格讓其作為稀缺資源的價值沒有體現出來。法國城市供水價格折合人民幣為21元/立方米;水資源豐富的加拿大,供水價格折合人民幣5元/立方米,這個價位約為中國發達城市的一倍左右。
知情人士透露,蘇伊士集團的計劃是,獲得常熟業務30年的經營權,達到每年8%~10%的收益;同時,透過常熟水務這一平臺,向長三角市場拓展,常熟上屬的蘇州市擁有上萬家制造業工廠,一旦打開這一市場,蘇伊士集團將會在常熟地區獲得比上海更為豐厚的回報。 收購路線圖
2006年7月1日,常熟市自來水公司宣布上調水價,居民生活用水由原來的2.05元/立方米上調為2.40元/立方米,有人把它看成外資進入前水價上漲的預熱。蘇伊士集團稱,“我們已同市府有關部門商議了在經濟狀況穩定的情況下,適當調整水費。”但“在我們其他的特許合約中,我們都沒有直接參與水價上調的決策,這個是由政府決定的。”
在進軍中國的戰略安排上,常熟只是蘇伊士集團中國計劃的“一小步”。截至目前,蘇伊士集團已在上海、重慶、青島等14個城市建立起18家合作公司,投入的資金總額超過2.72億美元,日供水能力達391萬立方米,供水人口逾千萬。
從2004年開始,蘇伊士集團一路“攻城略地”——與青島合資建立的中法海潤供水有限公司,日供水能力為54.3萬立方米,占青島供水總量的90%;接著,蘇伊士集團又投資數億美元在上海化學工業區成立了污水處理等業務的合資企業;不久,其屬下的中法水務又在三亞成立了合資公司,向市民提供飲用水;在重慶成立的中法供水有限公司則是中法水務在中國的首個全方位供水項目,供水人口近100萬。至此,蘇伊士集團完成了在中國的全面布局。
蘇伊士集團、泰晤士水務、威立雅集團、柏林水務等世界四大水務集團先后染指中國。至此,外資在中國的水務市場上形成了一股合圍的趨勢。
“這樣下去,水務市場將被外資所控制,是很危險的。”蘇州大學商學院教授孫永正對此非常擔憂。
菲律賓曾有過這方面的教訓。1998年,菲律賓首都馬尼拉將原來地方政府管理的水公司與外資合資,合資后,居民平均水費比合資前高出76%。這些外資公司以亞洲金融危機為借口繞過政府監管部門,私自修改合同,單方面提高水價,引起騷亂,菲政府不得不在2002年12月花巨額代價收回股權,終止合資。同樣的事例在加拿大、南美一些國家也曾出現過。
2002年3月,原國家計委在公布的《外商投資產業指導》中,將原禁止外商投資的供排水城市管網首次對外資開放。此舉意味著外資擁有了向用戶最終零售水的權力。
“外資進入中國水務,一旦管網、基建設施建設完成,便不能更改,外資對污水處理市場將保持著絕對的壟斷,城市水安全令人擔憂。”孫永正說。 內資:體制性障礙攔路透視
“實際上,政府利益的流失在這一領域非常嚴重,建設部為此也深感頭痛。”一位接近建設部的人士透露。
本報記者 索寒雪北京報道 清華同方水務公司總工程師張發鵬經常帶著投標書輾轉各地,希望能夠獲得當地政府的青睞,得到污水處理廠建造和運營的機會。
但他卻很少有機會能夠與國外同行“同場競技”,因為即便是“清華同方”這樣國內知名的企業,也只能接些國外企業看不上的“尾單”——中小型污水處理廠。 內資疲軟
“外資進入中國水務市場的案例已經很多了。”建設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秦虹告訴記者。秦曾經多次參與制定水務改革的決策。“現在已經很難說,水務行內的外資多還是內資多。”
根據相關規定,到2010年,全國各省市的城市污水處理率要達到70%,為保證其正常運行,水務行內將推行產業化和市場化機制。全國將新建污水處理廠1000多座。
“盤子就這么大,外資多了,內資就少了。” 張發鵬的回答有些無奈。在內外資的角力中,“外資在水務項目競標中顯然更有優勢”。“很明顯,外資企業大都是具有幾十年、甚至近百年歷史的大型水務集團,在資金、技術上都占有明顯的優勢。” 相比之下,首創和清華同方兩家企業的歷史相加也不過二十幾年。
政府相關部門對這種情況“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幾乎每隔半個月,北京就會有一個水行業的小型沙龍,涉及的四個政府機構——發改委、建設部、水利部、環保總局的相關人員和有關專家以及首創、清華同方的代表聚集在清華大學,探討水務市場出現的新問題。
每次沙龍活動前,組辦者都要向與會人員保證,會議不會對新聞界公開,于是政府官員們才放心傾聽內資企業在水務市場中遭遇的“疾苦”。 ...華岳論壇 - "
讓政府官員們擔心的不止是水務市場內外資利益的紛爭,對于外資參與基礎設施建設的“可靠性”也讓他們舉棋不定。 2005年吉化爆炸案過后,在受污染影響嚴重的哈爾濱,清華同方建設運營的污水處理廠一連幾個月沒有拿到政府承諾的運營費,但是,污水處理廠依舊能繼續工作。 此前,按照雙方制定的合同,哈爾濱市政府每個月都要向清華同方支付600萬元的污水處理費,可是剛經歷松花江污染“浩劫”的哈爾濱政府,財政上已經捉襟見肘。 “政府雖然在運營資金給付上出現了問題,我們也不可能采取極端措施停運污水處理廠。”張發鵬說。 但同樣的事情發生在外資身上就很難預測了。2005年香港匯津公司與長春市排水公司合作經營長春北郊污水處理廠,此后,雙方發生合同爭議,匯津公司于2005年2月26日起全面停運,39萬噸/日污水被直接排入松花江,造成松花江污染,該事件轟動一時。 貪大求洋之禍 如果同外資競爭起來,內資還存在不少障礙。“大型項目需要雄厚的資金實力,但是國內銀行對內資企業沒有太多支持。”張發鵬說。同時,“水務設施涉及的資金量很大,而對于外資投資額度尚未有數額上的限制。”在最新一屆的國際水務大會上,建設部城建司副司長張悅披露,“某些地方政府在修建污水處理設施時,存在‘貪大求洋’的問題。” 近日,徐州經濟開發區污水處理廠BOT項目開始正式對外招商,這項僅為16.8萬人、1000余家企業提供污水處理的中小型項目,在招標中提出了苛刻的要求。記者在招標書中看到,該項目要求投標人“資產總額應不少于5000萬元人民幣,凈資產應不少于3000萬元人民幣。” “這已經把一大批民企攔在門外,但這點注冊資金對外資來講卻是‘小意思’。”一業內人士說,一些重要城市的中型污水處理廠,特許經營費動輒數億元。 此外,地方政府對外資尤為厚愛,記者在“溫州市中心片污水處理廠招標書”中看到一則針對外國投資者的特別條款:“外國投資者經營期不少于5年的,其再投資部分所繳納的所得稅,除按國家規定報經稅務機關批準退還40%以外,地方所得稅部分由地方財政再返還30%。” “不少進入該行業的民企,正計劃去國外注冊公司!”知情人士透露,這被業內稱為“曲線救國”。 據悉,目前外資進入水務采取的是“BOT”的模式,即政府和企業達成協議,允許企業在一定時期內建設某一基礎設施,經營該設施,并在水價中得到回報。在協議期限過后,該基礎設施將歸政府所有。這個協議期限通常是20年。 “讓建設部惱火的是,這項政策落實到地方,已經嚴重變形。一些地方政府最大限度地延長協議期限,最高達到80年。還有一些地方政府存在暗箱操作低價變賣國有資產的情況。”一位業內人士透露,“這實際上是在變賣國家利益。”訪談最終買單的是消費者訪清華大學水業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傅濤 《中國經營報》:外資進入當地的水務行業后,都不約而同地叫漲當地水價,這種漲價是否有依據? 傅濤:在過去的許多年里,中國一直把水當做一種福利,收水費只是象征性地征收。但我們看到,目前中國的水價還不能體現出水資源的商品價值,以及水資源的緊缺程度。政府政策的總體方向是把水服務的福利性向商品性轉變。這種轉變必然帶來價格的上漲。 《中國經營報》:外資進入當地水務市場的同時,也會出資向政府購買水業資產,這部分花費是否會轉嫁到老百姓的身上,這是否合理? 傅濤:不少外資在進入水務市場的同時,一般在地方政府的要求下,不同程度地購買了當地的水業資產。作為一個企業來講,這部分成本同樣是需要收回的,一些地方政府會通過提高水價來幫助企業收回這部分成本。所以,這相當于政府借外資之手,以提高水價的模式,將資產存量變成現金,增加財政收入。 我個人認為,資產盤活的尺度需要控制,如果這種資產盤活總量過大,必然增加公眾的支付壓力,或者增加了政府以后償債的壓力,這并不是合理的、健康的發展模式。 《中國經營報》:近幾年,全國水價已超過10%的速度向前“推進”,水行業是一個壟斷行業,政府如何加強對這一領域的監管,保障消費者的利益? 傅濤:壟斷行業的特點是不能通過簡單的產品競爭實現合理的價格,因此對壟斷行業需要科學的監管使其收益透明而合理。每次水價叫漲,外界都無法清晰判斷其成本與收益的合理性,因此建立公開、透明的管理模式非常重要。目前建設部正在委托清華大學制定水行業的《績效評價體系》,通過這一體系,來確定水務公司的運營成本,從而科學確定水價。在價格調整的同時,政府需要一個對低收入者的保障政策,彌補水價上漲對他們的經濟影響。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相關文章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