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擴大投資的兩種結果——胡佛大壩與羅斯福種樹
中央政府救市的十大產業規劃還沒出臺,有消息說成思危預計包括房地產業。今天成思危出來說他沒說這些話。這有點怪,假如真的十大產業振興規劃包括房地產,成思危就有點尷尬。
貧道以為,把房地產作為救市的一個行業并不見得不合適,只是究竟打算怎么振興。最主要的是,十大產業振興計劃是否恰好是中國經濟新增長點,是否能夠因此啟動國內需求?! ?/p>
無論中央去年投資4萬億,地方追加到18萬億的計劃,還是這次的十大產業振興計劃,都存在一個問題,就是是否與中國可能的經濟增長點匹配。也就是說中國經濟發展到目前階段,究竟經濟增長的潛力是什么。要挖掘這些潛力,必須調整哪些政策,選擇什么樣的投資模式,創造什么樣的產業發展條件。慌慌張張把錢撒出去,不一定就起作用。
別的不說,1929年美國經濟危機開始后,胡佛總統并不是沒有采取“救市”政策,而且胡佛總統的很多措施,確實與后來羅斯福的擴大投資很“相似”。危機一開始,胡佛一樣讓美聯儲大幅降低利率,發行20億美元國債,進行大量政府投資,其中著名的胡佛大壩就是那個時期修建的。投資1.8億美元。胡佛也調整勞資關系,把實業界和勞工領袖召到白宮,試圖說服他們維持工資,繼續生產。這些措施,不僅羅斯福用了,今天中國政府似乎也在用。但是,胡佛的擴張財政的政策并沒有起到任何作用,反而因為他簽署穆特-霍利法案(Smoot-Hawley Act),對進口產品征收50%關稅,結果造成歐洲各國反制政策出臺,使美國吃虧最大。最終美國大蕭條日益加重,胡佛成為失敗政策的代名詞。后來,美國人把舊報紙稱為“胡佛毯”(很多無家可歸者用舊報紙御寒),把建在市郊的饑民棚屋稱為“胡佛村”,他們還把褲子口袋轉出來抖一抖以示里面空空如也,嘲弄說在揮動“胡佛旗”。
胡佛救市政策不能說不堅決,但是為什么效果這么差呢?因為胡佛政策不對路。首先,上世紀20年代是美國制造業發展最快時期,已經雄踞世界第一。雖然英國一直是世界進出口第一大國,但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美國出口增長100%,德國增長41%,英國只增長8%。到1928年,美國出口54億美元,超過了英國(英國進出口總額為90億美元)。但是,英國有廣大的殖民地和龐大的英聯邦體系。也就是說,美國必須依賴自由貿易來實現出口,而英國則可以通過貿易保護主義來維持出口。結果,胡佛選擇貿易保護主義的飛鏢變成了飛去來器,打擊了自己。到1932年美國出口下降70%,高出世界平均下降60%水平?! ?/p>
胡佛擴張型財政政策主要集中在大壩、公路等機械施工效率高,用人力少的項目上。這些投資對解決低收入群體的收入已經增加就業的效果不明顯。這使胡佛擴展性財政政策“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p>
很多當時的經濟學專家都指出,高達25%的失業率和60%居民收入占總收入不足24%是美國整個工業開工率只有80%的主要原因(最 嚴重時期美國汽車業開工率只有5%,鋼鐵只有15%)。美國這個時期并不需要增加生產能力,需要的是增加居民消費能力,尤其是消費率最高的低收入群體的消費能力,讓現有工廠產品能賣出去。
還有一點,到20年代末期,世界沒有出現新的工業產業增長點,紡織在19世紀中葉已經結束,重化工在世紀之交已經完成,汽車和電器(包括電冰箱空調洗衣機等)在20年代已經形成產業。這些新產品的價格根本不是低收入群體的收入所能支付得起的。因此,缺少的不是新技術和新產業,缺少的是消費群。
羅斯??雌饋頍o非也是通過政府投資來刺激消費,但他并沒有把資金投入到勞動生產率高的項目上,而是投入到植樹(修深林公園,美國這個時期修建了740 多萬英畝,合4500萬畝國有林區和大量國有公園)12000個運動場,修建防火帶,搞水土保持等可有可無,但絕對用人多的項目上。基本屬于以工代賑,變相發錢。羅斯福在新政時期總計投入180億美元,相當于100個胡佛大壩的資金用于以工代賑項目。總計雇傭人員達 2300 萬,占全國勞動力的一半以上?! ?/p>
同時羅斯福主持通過了《社會保險法》、《公平勞動標準法》 ( 又稱《工資工時法》 ) 。美國個人所得稅此前不是累進稅制度,羅斯福破天荒地實行了一種按收入和資產的多寡而征收的累進稅。這樣,羅斯福建立了一套政府“把富人的錢拿過來分給窮人”的制度化政策,從長期解決了國內消費不足的問題。1929年前西方平均每8.5年發生一次經濟危機,而大蕭條后西方再次發生經濟危機是1957年,間隔了28年?! ?/p>
由此看來,救市政策是否對路是非常重要的。學羅斯福新政如果只學皮毛,最后究竟學的是胡佛還是羅斯福就很難講了。
中國目前也接近世界制造業第一大國,出口增長速度也是世界第一。但中國面臨的問題是“兩頭在外”型結構最怕出現的局面——西方消費急劇下降。這種情況不是簡單增加出口退稅就能解決的。甚至如果引起其他新興市場國家的對抗,最后合算不合算都不知道?! ?/p>
最重要的是,中國面臨的問題比1929年的美國差不多少。按照聯合國數據,中國2004年60%低收入群體收入占總收入比重已經只有26.4%。這個數據比1998年的31.2%年均下降2.8%,按這個速度,2008年應該是23.6%,與美國1929年基本一致。因此,如果產業振興政策不去解決這個問題,最后效果怎么樣很難講?! ?/p>
產業振興政策要圍繞什么展開?要圍繞兩點,一個是中國經濟發展到目前階段最可能成為帶動經濟增長的產業,一個是在發展這些產業中能夠解決低收入群體問題。
中國目前最有可能成為帶動經濟增長的產業是哪個呢?貧道看,是第三產業而不是制造業以及圍繞制造業的基礎建設?! ?/p>
首先說說為什么不是制造業和基礎建設。
中國制造業現在發展得還不夠嗎?恐怕所有研究時政的人都不會這樣看。中國一大堆工業品產量是世界第一,而且即使用人均數看,也不低。中國粗鋼產量就是美國人均數180%。這還沒算生產能力。中國制造業開工率即使在2007年也平均不到90%。現在估計80%也不到。家用電器目前的剩余生產能力不會低于50%(本來就多出25%左右,現在產量又下降25%左右)。包括汽車也是一樣。因此,把產業振興計劃放在制造業上,恐怕沒什么意義。技術升級的思路也是圍繞“西方經濟走出困境后繼續兩頭在外”的思路,這種做法與使中國擺脫困境沒有關系。現在汽車要搞什么混合動力或者氫能源汽車。別的不說,這些汽車發達國家搞了好長時間了,到現在也無非投入市場,因為價格太高。中國不是汽車技術不行問題,是究竟家庭買得起還是買不起問題。就算還有點潛力,但與“振興”無關,總不能靠生產再貴點的產品來刺激市場吧。中國制造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世界工業化史從來沒有達到過的比例,45%左右,難道還有發展潛力嗎?
基礎產業?那就是能源和交通了。中國鐵路運輸確實有問題,尤其是客運。但中國的客運緊張與中國選擇的發展模式有關。中國一億多農民工出省打工,而且不能在本地定居,這是中國春運壓力的關鍵。如果不選擇這種發展模式,就不會有這樣的問題。中國公路運輸能力差?根據王小強統計,中國的高速路里程/汽車是世界第一,比美國還高幾倍?,F在很多非干線高速上就沒幾輛車跑。中國能源緊張也是外向型經濟決定的。西方把高污染高耗能產業給了你,自然你的能耗高。因此,只要中國改換以內需為主的經濟發展模式,中國交通能源不能算短板?! ?/p>
貧道總的感覺是,目前產業振興計劃基本是圍繞“為西方走出經濟危機后繼續走兩頭在外發展模式打好基礎”來設計的。如果能夠確認西方經濟能在今年年底左右走出困境,這樣的思路未必不是一種考慮。不過也有“賭一把”的嫌疑。況且現在根本看不出來西方經濟會在年底走出困境。悲觀點的認為,這次危機要四五年,最樂觀的,也認為要到2010年。其實我們連賭一把的機會也沒有。
那么怎么考慮為好呢?通常來講,世界各國產業發展都會走一個相似的過程,也就是先發國家走過的產業結構變化過程,也是后起國家的產業結構變化過程。這也意味著,不同階段帶動經濟增長的產業是不同的。如果研究一下發達國家產業變動的過程和趨勢,就可以大致判斷中國產業發展到現在這樣階段什么產業會是帶動增長的產業?! ?/p>
中國在上世紀末就顯示出一個特點,就是制造業比重遠超過相同人均GDP國家的比重,同樣突出的是第三產業比重過低。下面是一個統計數據:
表五:中國與國際參照系在不同人均GDP階段產業結構差異(%)
人均GDP |
300$ |
300$ |
|
629$ |
629$ |
|
1380$ |
1380$ |
|
|
中國 |
國際 |
偏離值 |
中國 |
國際 |
偏離值 |
中國 |
國際 |
偏離值 |
年份 |
1980 |
1990 |
1999 | ||||||
第一產業 |
30.1 |
45.2 |
-0.334 |
27.1 |
32.7 |
-0.171 |
17.4 |
22.8 |
-0.236 |
第二產業 |
48.5 |
14.9 |
+2.255 |
41.6 |
21.5 |
+1.935 |
49.7 |
27.6 |
+1.800 |
第三產業 |
21.4 |
39.9 |
-0.463 |
31.3 |
45.7 |
-0.315 |
32.9 |
49.6 |
-0.337 |
資料來源:王小強等《再造中國續篇》P177
注一:中國第二產業含建筑業。
也就是說,在人均GDP相同階段期間,中國第二產業比其他工業化國家高出80%,而第三產業低了34%。第一產業低了24%。中國第一產業低是必然的,因為中國農業資源就不支持中國有一個很大的第一產業。但中國第三產業確實比重太低了?! ?/p>
可是,中國在此后第二產業持續高速增長,而且成為帶動中國新世紀經濟增長的主力產業,這就掩蓋了第三產業成為帶動產業的潛在力量。為什么制造業會繼續增長呢?因為西方在這個時期出現了產業空洞化的趨勢,世界貿易額徒增,給中國選擇兩頭在外的發展模式,以出口來帶動經濟增長,成為世界加工廠的機會。同時,房地產業在這個時期高速發展。中國土地價格從90年代中期的幾十萬元一畝到2007年數百萬元一畝,基本翻了10倍左右。這些憑空出來的“資產”都在GDP中的“資本形成”中得以體現。成為第二產業另一個支柱?! ?/p>
貧道不評價這種發展模式究竟合適不合適,但起碼知道現在這種模式是難以為繼的模式。大規模出口已經不可能,房地產已經走入低谷。因此,1998年的“機遇”現在根本不存在。不僅不存在,甚至比普通年份的麻煩還大。
這樣看,如果中國沒遇見西方經濟在90年代開始加速進入虛擬經濟環境,中國早在上世紀末就面臨尋找新經濟增長點的問題。而這個經濟增長點,就是第三產業。
貧道在2001年就分析過第三產業為什么沒有能成為經濟增長新動力的原因。當時歸結為戶籍制度沒改革,限制農民進城?,F在看來還是有些不完整。
首先我們必須明白第三產業發展的條件是什么。第三產業發展的條件是城市化率。在不同產業主導階段中,人類居住方式對經濟的影響是完全不同的。農業為主社會中,農民肯定要和耕地“住”在一起,分散的生產和生活是經濟的。到了工業主導階段,過于分散的居住肯定不利于工業的發展。因為工業不僅有最小經濟規模問題,還有產業配套問題。居住相對集中會使工業經濟的整體效率提高。因此,人們開始集中住在城市以滿足工業需要的規模經濟。但是,畢竟工業產品還是能夠通過運輸實現其價值。而到了后工業化階段,服務業成為經濟增長的主體時,人類是否選擇集中居住成為新經濟能否產生和發展的關鍵。服務業是個幾乎要求“運輸”零距離的行業,無論是教育還是商業(指現代商業),無論是金融還是一般的飲食和其他服務,都有明確的服務社區范圍,都不能像工業品那樣可以靠運輸實現。因此,第三產業要求高度發展的城市化,越高的城市化水平產生越高的第三產業需求(要求更多樣化、更舒適的服務)。
正是中國城市化發展水平過慢,使我國第三產業無論從增長率、就業比例還是在GDP的比重都嚴重滯后。到2008年,我國人均GDP達到3170美元。在2000年,3200左右人均GDP國家屬于中等收入國家,這些國家第三產業比重一般為62%。但中國是38%。也就是中國三產業比重比國際平均水平低38.7%。這個數字比1999年的33.7%差距還大。
任何需要達到某個比例時的產業短項都構成發展機會。也就是說,假如中國由于西方經濟危機,需求急速減低,迫使中國走上正常國家以內需為主發展道路的時候,中國反而有了一個重要的發展機會,就是大規模發展第三產業的機會?! ?/p>
很多人會覺得,中國似乎第三產業并不缺,到處是飯館,到處是銀行,到處是商場和小販,似乎生意也都很難做。但這是假象,是中國沒有真正實現城市化的假象?! ?/p>
因為第三產業的發展規模與城市化率成正比。高度城市化和第三產業高速發展是互為因果,幾乎是個函數關系,城市越大,第三產業發展水平和比重越高?! ?/p>
1996中國666個建制城市第三產業比重(%)
666市平均 |
北京 |
超大城市 |
特大城市 |
大城市 |
中等城市 |
小城市 |
29.5 |
58.7 |
44.7 |
41.2 |
33.9 |
27.7 |
23.0 |
資料來源:1998《中國城市統計年鑒》P131
目前中國城市化率2007年為45%,達到5.9億人。雖然比1999年的35%提高很多,但新增城市人口主要是依賴強制性農轉非(占用郊區農民耕地形成)增加的。這些新增人口多數處于半就業狀態。也就是他們“有戶口沒穩定工作”,甚至很多人還在從事農業。2007年我國實際在城市活動的人口是多少呢?根據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陳錫文最近一篇文章說,2007年是9.5億。貧道覺得這個數字與感覺有些差距,不過說有9億人恐怕不會偏離太大,也就是多出3.1億。多出這3.1億是什么人呢?是進城務工的2.24億農民工(農業部和勞動人事部統計)和他們的家屬。但這些人是“有工作沒戶口”。這也意味著,中國實際在城市生活和活動的人口大約有69%左右。接近了世界同類國家水平。確實,到農村看看都剩下些老頭老太太和小孩子,還真是這樣子。
貧道在很早與其他網友爭論中就說過,根本不用考慮“農民進城了怎么生活”,而是“在制造業到目前水平情況下,只要農民進城,擴大了城市人數,第三產業就會擴大,增加大量就業機會”。誰能相信在90年代末還有那么多下崗工人情況下,這些年城市竟然提供了數以億計的新增就業崗位呢?
中國為什么城市活動人口實際不少,但第三產業發展慢呢?原因很簡單,一是農民工收入太少,二是強制征地沒有力安置失地農民,三是城市發展思路有問題。當然,也與農村失去正常農村社區生活有關。
我國制造業農民工收入大約在1萬元以下,服務業大約在8000元以下,而且沒有任何福利收入。這個收入雖然比農村高,但根本不足以在城市安家生活?! ?/p>
如果一個制造業和一個服務業的農民工兩口年收入15000元,有一個孩子一個老人,人均年收入就是3750元。這個收入在中國大中城市是不足以成家的。這與年鑒上城鎮10%的最低收入戶(實際基本是強制農轉非群體)的3400元很接近。但是城鎮戶口這些人即使住得再差,也有房子住,干巴巴3700元年收入是不能生活的?! ?/p>
但是這些數據說明一個機會,也就是假如能使進城農民工安家,收入大致達到城鎮10%低收入群體年4765元,或者稍高一些達到5000元,就一定能夠成為城市一般低收入群體。也就是兩口充分就業時達到2萬元年收入。加上這些家庭還有點農村補貼,實際可能接近城鎮中低收入群體水平。
如果現在在城市生活工作的農民工能夠在城市定居,而且半就業的新城市居民收入達到中低收入水平會帶來什么樣發展機會呢?
假如中國有2億農民工實現了城市定居,加上孩子老人總計達到3.5億,形成1億戶新居民,會帶來這樣的消費需求?! ?/p>
首先,會使城市化率真正達到65%以上,因此會使第三產業發展空間擴大到占GDP的60%左右。2007年我國二產業GDP大約(調整后)125000億元,占GDP的49.2%。三產業86328億元,占GDP38%左右。如果制造業和農業產值不變,三產業達到60%比重,那么當年GDP就不是249000億而是406880億人民幣。也就是有15.7萬億的增長空間。這樣的增長空間不僅足以安置這些進城農民,而且會形成強大的經濟增長動力。即使第三產業達不到60%而是50%,也有7.6萬億的增長空間?! ?/p>
再說對制造業的影響。不同生活方式消費工業品的能力是不同的。農民即使達到甚至超過城鎮人收入,對工業品消費都要低得多。2000年上海郊區農民人均純收入5596.37元,接近同期城鎮中等收入人群(5930.82元)。但是他們只相當于相同收入水平的城鎮居民衣著支出的39.9%;家用產品和服務支出的59.8%;醫療保健支出的69.3%;其他雜品及服務支出的51.2%。支出水平與相當于他們收入水平65%的城鎮低收入人群?! ?/p>
如果新增1億戶城鎮居民,即使他們消費水平相當于城鎮中低收入群體(倒數第二個20%),那么大致會有這樣結果(按2006年標準):
2006年城鎮中低收入百戶居民與農村百戶居民擁有耐用消費品比較
商品 |
油煙機 |
自行車 |
洗衣機 |
電冰箱 |
彩電 |
電腦 |
空調 |
照相機 |
手機 |
中低 |
53.9 |
120.0 |
91.7 |
82.4 |
118.6 |
21.1 |
40.5 |
24.4 |
113.8 |
農民 |
7.0 |
98.7 |
43.0 |
22.5 |
89.4 |
2.7 |
7.3 |
4.2 |
62.1 |
差 |
46.9 |
21.3 |
48.7 |
59.9 |
29.2 |
18.4 |
33.2 |
20.2 |
51.7 |
也就是說,假如這一億戶農民成為城市居民并達到中低收入水平,那么將有4690萬臺抽油煙機,2130輛自行車,4870臺電冰箱,2920部彩電,3320臺空調,2020部照相機,5170個手機的新增需求。大致相當于2006年油煙機產量的419%,自行車產量的27%,冰箱產量的138%,彩電產量的58%,電腦產量的20%,空調產量的48%,照相機產量的23%,手機產量的11%?! ?/p>
這樣就可能讓已經具備生產能力的企業恢復生產能力。這還沒計算其他用品。
還有就是對建筑業的影響。如果讓這1億戶新居民安家,戶均60平米房子,大約要建60億平米居民住房以及數億平米的配套建筑。如果由政府按20萬一畝征用土地并零利潤建設,就能按900元一平米銷售給新居民。這是5.4萬億銷售。5.4萬的房子如果是15年按揭,首付20%,月供250元左右,新居民戶均月收入達到1500元時完全支付得起?! ?/p>
因此,圍繞如何讓農民工在城市定居來選擇產業振興計劃才能找到突破點,是“救市”最有效的措施,還是中國實現“穩定增長”的唯一增長點。
說起來很讓人興奮,做起來就麻煩了,因為這與目前的政策思路是相悖的?! ?/p>
首先,現在掌握權利的主流們眾口一詞地喊叫最低工資制度不該有,長期勞動合同不該定。要求工人降低或者維持低工資“擴大就業”共度時艱。完全走的是與羅斯福新政相反的思路。如果在這個時期要讓約2億農民工的工資逐步提高三分之一(第一年8%,第二年9%,第三年10%),政府再對加薪企業減低一定稅負,完全是可以實現的。但這不符合主流們的意思,恐怕中央政府不會通過這樣的政策。
其次,現在的城市發展目標很難支持這種選擇。中國從90年代末開始,城市建設都是盡量“現代”。大廣場、大綠地、寬街道。城市建設比大多數西方國家標準還高。還有評“全國衛生城市”的馬鞭子在誘惑和督促,小房子破房子要拆,標準低的房子要拆了重建。因此,以讓新居民安居的擴大城市化規模的思路就顯得很土,很不帶勁兒,還沒油水。沒有一個市長愿意干這樣的事情?! ?/p>
當然,現在取消城鄉分離的戶籍制度雖然擺到議事日程上了,但全面推開也要費時日,地方阻力會很大?! ?/p>
所以,貧道當然知道這種看法也就是自娛自樂一下?! ?/p>
貧道覺得,現在通過制造業產業振興經濟基本不可能的。這種想法甚至比胡佛投資胡佛大壩還不著邊際。真不知道這些人是怎么想的,西方經濟已經這個樣子了,美國這樣發行國債,如果再往前走走可能國債體系都會崩潰,美元是什么結局都不一定。也就是說,也許西方虛擬經濟,也就是賭博經濟在這一階段已經走完了,下面會轉入另一種發展模式了。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這讓貧道想起電視劇《走西口》里滿囤的媳婦在滿囤與掌柜女兒結婚了,還一雙一雙地為滿囤做鞋子。最后做了一大堆,有用沒呢?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