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期貨價格暴漲暴跌
2008年04月03日 中國產經新聞
本報記者 邵昌平綜合報道
3月31日,美國農業部公布的2008/2009年度農作物種植面積展望報告顯示,美國大豆種植面積預計能達到7479萬英畝,較上一年度的6360萬英畝增加1119萬英畝,增幅為18%。報告一出,4月1日,大連大豆全線跌停。這是實行新的漲跌停板后第一個跌停,主力合約0809收盤報4531元/噸,跌幅為5%。
2008年一季度,大豆價格上竄下跳。大商所的大豆期貨合約一度連續漲停,摸高至每噸5500元,繼而連續跌停,下探至每噸4500元,近乎瘋狂。使得今年的農民繼續備受大豆與玉米價格的煎熬,看來選擇永遠是個難題。
豆農看不懂價格走勢
東北地區大豆適宜播種期在4月下旬至5月中旬。期貨價格左右了現貨市場。在東北大豆產區,一些豆農迫不得已買來電腦,參照期貨行情來決定今年的大豆種植計劃。然而,這種暴漲暴跌的走勢卻讓他們看不懂。
許多因素構成炒作大豆的“題材”。在國內,2006年以來大豆種植面積有所減少,去年旱災又影響了收成。而對于中國這個“大豆進口依賴國”,關鍵原因還在國外。去年,在美國政府大力發展生物能源這個最佳“噱頭”支持下,國際大宗糧食商品市場的行情波瀾壯闊。
作為最古老的大豆原產地國家之一,1995年前,中國還是大豆凈出口國。2000年,中國大豆進口量首次突破100萬噸,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進口國。到2006年,我國大豆凈進口2800萬噸,是國內產量的1.77倍,進口依存度高達64%。2007年中國凈進口更是超過3000萬噸。
“看準了中國糧食安全的軟肋就在大豆上,趁你有災情,又減產,用期貨杠桿把價格拉上去,沖擊你的國內物價,制造宏觀經濟難題,甚至影響社會穩定。”這其實是一場“新型的國際戰略性商戰”,多年來,一直跟蹤大豆走勢的夏友富教授稱,雖然中國政府高度關注物價,但更重要的是,“必須要看懂他們(國際投機者)想怎么玩你?”
一個月豆價大跌50%
許多業內人士還對2004年中國大豆企業赴美采購大豆的慘痛教訓記憶猶新。當時,芝加哥期貨交易所獲知“中國大豆采購團”來了,大豆期貨價格劇烈攀升,達到每噸4300元人民幣。而當中國企業“滿載而歸”不到一個月,豆價大跌50%!
那一役,大多數中國本土大豆壓榨企業陷入巨額虧損。他們知道被“暗算”了,但沒有證據。隨后,跨國糧商“雪中送炭”,展開大規模并購,本土榨油企業全面潰敗。數據顯示,至今中國70%油脂加工廠是外資或合資企業,80%大豆壓榨能力為跨國糧食企業控制。
黑龍江九三油脂公司是那次“采購危機”中少數幸存的本土榨油企業之一。總經理田仁禮近年來四處呼吁,“中國大豆產業被外資控制將危及國家糧食安全”。可他卻被有些學者稱為“瘋子”、“狹隘的小農意識”。
這位“一度說起大豆產業就控制不住情緒”的企業家,用一句類似民諺的玩笑描述今天大豆的“天價”:豆子比牛奶貴,豆渣兒比大米貴,豬吃的比人吃的貴。
針對最近期貨市場的豆價大起大落,田仁禮對記者說:“這不是明擺著嘛,國際大莊家拉高出貨了,人家又狠狠‘黑’了一把,而有人又被涮了一道!”
種植面積難以選擇
南方基金資深分析師萬曉西認為,由于缺乏定價權和供應鏈受控,豆價波動已嚴重威脅中國豆農和壓榨企業。而且,大豆產業與畜牧業、養殖業及其他農產品(愛股,行情,資訊)價格關聯密切,一旦失控,將對中國物價、匯率等宏觀經濟層面造成不可忽視的影響。“這真的是一場不宣而戰的大豆戰爭”。
國家相關部門多次強調保證大豆等油料作物供給的重要性及積極意義,并且政府明確表示,鼓勵東北等地區的大豆種植。但是,農戶對種植成本、種植收益等眾多因素卻不得不加以考慮,因此未來一年,國內大豆的種植狀況仍是未知。
價格的上漲雖然有利于多種,但較高的種植成本也會令種植戶猶豫。
據益農網了解,2006年,黑龍江農村耕地承包費用普遍為80—90元/畝,當前上漲到140—150元/畝;而大豆種子、肥料、農藥、人工費用等成本累計超過180元/畝,一畝土地的大豆總種植成本已經達330元/畝,甚至更高。而在2006年,種植大豆的綜合成本僅為275元/畝左右。
重要的是,大豆價格相對多變,當前的價格一直在刷新歷史高位,一但高成本投入之后,待2008年9月以后大豆價格出現下滑,帶來的是黑龍江豆農們的嚴重損失。
我國農民的種糧意愿仍在下降,頭痛醫頭式的補貼無法穩定農民的收入預期。對于我國農戶而言,更為看重的是種植初期大豆價格的變動,每到3—4月份,南美地區大豆集中上市,農戶十分擔心國內大豆市場難以維持高位,因此,在選擇種植時仍將較為擔憂,最終大豆的種植面積能否大幅增加,產量究竟如何,仍需市場長期關注。
加強統籌調控 破解大豆困局
2008年04月01日 作者:宋曉軍
和訊特約
長城偉業期貨 宋曉軍
2008年一季度,大豆價格上躥下跳。大商所的大豆期貨合約一度連續漲停,摸高至每噸5500元,繼而連續跌停,下探至每噸4500元,行情近乎瘋狂。即便在目前位置,大豆價格也處于30年來的高位。
作為最古老的大豆原產地國家之一,1995年以前,中國還是大豆凈出口國。2000年,中國大豆進口量首次突破100萬噸。到2006年,我國大豆凈進口2800萬噸,是國內產量的1.77倍,進口依存度高達64%。2007年,中國凈進口更是超過3000萬噸。統計數據顯示,我國的大豆需求每年穩步增長,而國內的產量卻增速緩慢,2007/2008年度的產量甚至同比下降了25%。作為全球最大的大豆消費國,3000多萬噸的進口量,而話語權卻掌握在別人手里,也就不難理解國內對于大豆價格變化難以掌控的原因了。
下面我們從影響大豆價格的幾個主要因素進行分析:
跨國糧商涉嫌壟斷糧食貿易
美國ADM、美國邦吉、美國嘉吉、法國路易達孚這四大跨國糧商,常常被稱為國際糧食市場的“幕后之手”。他們壟斷了世界糧食交易量的80%,自然也是包括大豆(占農產品(行情、資訊、評論)貿易量10%)等大宗農作物的定價者。他們控制了美國、巴西、阿根廷等主要原料市場及全球運輸和倉儲系統,期貨市場的定價權被跨國資本牢牢掌控。有數據顯示,2007年,四大糧商毫無懸念地成為糧價上漲中的大贏家。2007年5月至11月,嘉吉凈收益同比增長了61%。邦吉在前9個月的凈收入增長高達107%。相對應,2007年度國內進口的3000多萬噸大豆大多是從國際糧商手中進口,因此也不難看出我們目前只能被動接受高價大豆。
基金幕后推手
基金歷來是國際商品期貨交易的最大主力,逐利交易是他們的最大特點。早在兩年前,這些金融投機者就已布局農產品市場。2007年美國次貸危機爆發后,更多“熱錢”快速擁入農產品、石油等資源性商品市場。到今天,當全球正為物價上漲憂慮時,這些金融資本早賺得盆滿缽溢了。從基金持倉大豆的增減情況我們可以看出端倪,此次大豆價格的快速回落,伴隨著的是基金對凈多單持倉的快速減持。
美元匯率的推動
大宗商品價格大多以美元計價,所以美元回落往往促使商品價格上漲。在美國次級貸危機爆發后,美元的貶值對商品期貨價格的帶動更加明顯。大豆作為大宗農產品,美元的貶值勢必造成美國豆農的損失,而巴西雷亞爾的持續升值也影響巴西農民種植的積極性。因此,在美元貶值的同時,只有商品期貨的價格上漲才能維持原有的商品價值不變,保護農民的利益。上周,這種負相關性變得尤為明顯,我們看到的是美元強勁反彈的同時,大宗商品出現全面回落,而CBOT大豆更是連續跌停。
供需關系是影響大豆價格的根基
2007/2008年度美國大豆產量為7061萬噸,比2006年下降18.6%。中國大豆產量為1168萬噸,比2006年下降25%。北半球大豆減產令全球大豆供應趨緊。而正是供應的緊張,引發了2007年開始的豆類產品的大幅度上漲。上月美國農業部預計美國新年度的大豆播種面積將處于7000萬英畝至7423.9萬英畝之間,大多數機構認為預期平均值為7152.6萬英畝,這較2007年的6363.1萬英畝增加了近800萬英畝。今年我國大豆播種面積預計將恢復性增至930萬公頃,產量預計增至1500萬噸。在真正種植面積落實前,大豆2008/2009年度的供應仍顯緊張。因此,在供不足需的情況下,國際市場的大豆價格仍會高位運行。
美國農業部月度報告的導演角色
2004年的大豆風波仍讓人記憶猶新。2003/2004年度美國農業部預估大豆產量6580萬噸,此報告一出,CBOT大豆期價立即從500美分左右暴漲至1030美分的歷史新高。爾后隨著中國大豆企業赴美采購大豆滿載而歸的結束,CBOT期價一個月之內暴跌50%。而實際2004年美國大豆產量總計為8548萬噸,是美國有史以來的最高產量,比2003年產量高出28%。當然,2007年度的大豆價格暴漲,的確是因為大豆產量的減少等綜合因素所致。但是,對美國農業部的某些報告抱有質疑,并非多余。
以上幾點,是影響國際大豆價格的重要原因。而我國作為世界最大的大豆消費國,怎樣在錯綜復雜的國際大豆市場中游刃有余,是擺在我們面前急需破解的難題。
目前,我國政府已經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2008年3月26日,溫總理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研究扶持農業生產的政策措施時指出,加強農業,對于保持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抑制通貨膨脹,維護大局穩定,具有關鍵性的作用。為了更好地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保證農副產品的充足供給,會議決定,立即采取增加農資綜合直補、增加良種補貼、提高糧食最低收購價格等一系列綜合措施,進一步加大對農業和糧食生產的政策支持力度。從這些扶持性政策的內容來看,中央這次對農業的扶持力度非常大,這無疑有利于鼓勵農民種糧,提高我國的糧食供給。
我國對大豆的剛性需求決定了一旦國內大豆產量下降就容易受制于人。因此提高大豆種植面積,增加良種補貼,加大對大豆生產、大豆科研、原良種繁殖和新技術推廣的支持力度是當務之急。與此同時,加快大豆產業技術體系的建設,鼓勵大豆深加工企業的發展,特別是鼓勵生產國內外市場急需的大豆制品,利用科技將大豆變為“金豆”,利用期貨市場來調整大豆價格體系,促進大豆產業化,才是我國解決大豆困局的唯一出路。另外,熟悉國際大豆結算規則,采取走出去戰略也是必修課。例如,國內可以盡力直接從南美收購大豆,盡量避免從國際糧商手中拿高價大豆的尷尬局面;利用我國的大豆良種扶植非洲的大豆產業等等也是長遠之策。
總之,由于我國對大豆的剛性需求,不排除國際糧商、投機基金等利用CBOT農產品定價中心的作用來哄抬大豆價格,暗算中國大豆企業,從而間接影響我國普通居民的生活支出。顯然,扶植大豆產業,保障大豆的供應,滿足國內日益增長的需求,減少對外進口大豆的依賴,應當是解決目前大豆困局的唯一良方。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