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每年兩千多人輕生的沉重思考
深圳是一個英雄不問出處的地方,也是以成敗論英雄的地方。
選擇了深圳,就選擇了壓力,這沒什么好說的。各種壓力下,深圳18歲以上成人各種精神疾病的終身患病率為21.19%,名列全國第一,深圳離婚率達千分之二,居全國之首;深圳抑郁癥發生率7%,而全球抑郁癥發生率為3.1%,深圳每年有超過2000人輕生。
他們為什么選擇輕生?壓力怎么會導致輕生?這個話題,很沉重,但不容回避。
我今天會被淘汰嗎
深圳是移民城市,壓力自有著獨特的分量。工作壓力尤其大,個中滋味,深圳人最清楚。我會被淘汰嗎?許多深圳人每天問自己。
吳先生是深圳一家銀行的白領,在朋友眼里,他是出色的。朋友、同事怎么都想不到他會自殺。
其實他時刻處在壓力之中,他覺得自己在經濟領域的知識已經很有局限,尤其在國際金融知識方面無法拓展。他在工作札記中這樣寫道:“我會被淘汰嗎?我每天這樣問自己。這逐漸變成我的一種痛苦的強迫癥行為。”回到家,吳先生只能用臂膀擁抱妻子,夫妻生活很糟糕。
接手一個資金上千萬元的項目后,吳先生所有精力都投入進去,但是工作很不順手。突然有一天,公司領導決定由其他人負責這個項目,他感到出局了,是個“全面無能的人”了,崩潰了。在一個安靜的夜晚,他吻了熟睡中的妻子和女兒,然后從陽臺上跳下。
“他為什么要選擇死亡?”同事們深深嘆息:身處競爭激烈的社會,我們很多的優秀男人其實很脆弱。
自殺者中女性占大多數
女性自殺者多因為情感糾葛,這一現象在深圳尤為突出。
深圳女多男少,男女比例約為1:7。女子難嫁,是深圳一個獨特的社會問題。一些男人要性不要情,甚至少數心懷鬼胎的男人利用女性“難嫁”的心理,騙取她們的身體、感情和金錢,一些女性承受不了這種傷害,選擇了自殺。
深圳市第二人民醫院急診科的記錄中,沉甸甸地記錄著自殺者的情況,其中女性占大多數。記者痛心地發現,今年3月初,這里一天就搶救過3名服藥自殺的女性。
急診科朱醫生說起了小麗的遭遇。小麗的自殺,看似有點偶然,但說明深圳外來女子的無助無奈,感情傷害的后果嚴重。
3年前,小麗從湖南來到深圳,在一家高檔酒店當服務員。店里的大廚追求她,在甜言蜜語、噓寒問暖的攻勢下,小麗動了芳心,不久就同居了。后來發現大廚早已有了老婆,自己竟然成了二奶,從此郁郁寡歡,沒有安眠藥無法入睡。一個下雨天,她給大廚連打了10個電話,對方都不接;而她約湖南老鄉去喝茶,老鄉口氣冷淡地說沒空。突然之間小麗覺得特別無聊,覺得世界上沒有真情,床邊正好有一瓶安眠藥,鬼使神差地,她就一把吞了下去,所幸搶救及時保住了性命。
有了壓力無處訴說
心里郁悶,如果在內地老家,跟親戚朋友發泄一通,壓力會緩和一些。在深圳不同,新移民初來乍到,少了親情的避風港,生活不穩定,壓力得不到宣泄或疏導,就很容易患上抑郁癥。據心理危機干預中心的統計,撥打熱線的人有一個很大的特點:臨時人口比常住人口多。
有了壓力卻無處訴說,最為有害。小琳很要強,一年多前不顧父母和男朋友的勸阻,辭掉穩定舒適的工作,獨自來到深圳。好不容易找到一家雜志社,白天去企業采訪,晚上要通宵寫文章。一個月要寫5篇,一篇文章是5000字,一直要修改到被采訪的企業滿意才行,否則收不回來錢。而她忙一個月,才能賺3000元,這錢只夠在深圳交房租、吃飯和交通。為爭業績,同事之間關系不和諧,人就變得脆弱。家人和朋友又都離得遠,沒人可以訴苦。
日子一天天過去,壓力和疲憊在心底積聚,她竟然無端地產生了“輕生”的念頭。在采訪中,小琳把日記中的一段給記者看:“我不時會奇怪地想,一走了之算了。這不是辭職,不是離開深圳,一走了之,就是離開這個世界的念頭。這樣的念頭,我對誰說呢?現在我寫在日記里記錄下來,也是一種宣泄吧。”
給輕生者一個“救生圈”
“自殺是可以預防、可以有效干預的。”深圳心理危機干預中心的專家說,“如果你心理有危機哪怕快崩潰時,通過尋求幫助還是可以挽救自己的。身邊的人有自殺念頭時,一句寬慰,或是溫情的一個舉動,悲劇或許就可能避免。”
廖女士很要強,打拼十幾年,坐上公司銷售總監的位子,卻錯過了婚姻,別人不知道,她知道自己已經得了憂郁癥。癥狀很是奇怪:晴天沒有事,一到陰天,就驀然感覺人生黯淡,就覺得活著累,就會模模糊糊地產生輕生的念頭。不久前一個雨天,她感覺自己又不對勁了,蒙著被子睡到下午不吃不喝,冒出了輕生的念頭。此時門鈴響了,安徽老家的三位老同學來深圳旅游。幾個人聊天聊到深夜,聊到童年的情景,大家開懷大笑,笑得眼淚都出來了。廖女士突然覺得,世界上是存在著友情的,這個世界是值得好好活下去的。就是這種溫馨的友情救了廖女士。以后每當下雨天,她就打電話和老同學聊天,努力走出莫名的心理陰影。
廖女士懷著一顆平常心生活著,后來找到一位普通的白領,結婚了。“我終于度過了心理危機期,現在我覺得,活著多開心啊,我有100個要活下去的理由。”
像廖女士這樣無端地冒出輕生念頭,并非真的想死,只是被痛苦的迷霧蒙住了雙眼,一時找不到前行的路。心理危機干預中心的專家說,大量實踐證明,緩解或消除“迫在眉睫”的心理危機,積極干預有效可行。沒有人愿意死,很多人在輕生前,都會發出求救信號,可能是語言,也可能是行為。周圍富有愛心的人,如果能夠及時伸出援手,就可能讓求助者度過“死”的危險時刻。
摘自2007年11月23日《中國青年報》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hej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