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国产极品粉嫩馒头一线天AV,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亚洲 古典 另类 欧美 在线

首頁 > 文章 > 時政 > 時代觀察

2007中國互聯網輿情分析報告

祝華新  胡江春  孫文濤 · 2008-02-22 · 來源:人民網
收藏( 評論() 字體: / /

2007中國互聯網輿情分析報告

祝華新  胡江春  孫文濤

 

  2007年是中國網絡輿論繼續活躍的一年。以重慶征地拆遷“釘子戶”事件和山西“黑磚窯”事件為代表,網民對突發事件和社會事務踴躍發表意見,形成了若干輪較大規模、較強力度的網絡輿論,對事件的解決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另一方面,2007年也是中國政府對互聯網輿情的引導工作趨于穩健和有序的一年。中央政府要求加強網絡文化建設與管理,不少地方政府開始重視互聯網反映出的社情民意,在網絡輿情的應對中積累了不少經驗教訓。本文將掃描2007年中國互聯網輿情重大話題,從中透視本年度中國民眾的社會政治態度演變趨勢,分析政府處理互聯網輿情的得失。

    一、互聯網輿論形成機制

  1.中國網民的年輕化特征,高學歷群體互聯網普及率高

  互聯網的出現和勃興,極大地拓展了中國社會的輿論空間。

  據CNNIC第20次中國互聯網調查:截至2007年6月,中國網民總人數達到1.62億,僅次于美國,位居世界第二,為網絡輿論的形成提供了龐大的參與人群。

  中國青少年的網民數量超過世界上其他任何國家。與互聯網發達國家的網民年齡相比,中國網民更加年輕,25歲以下網民占51.2%,30歲以下占70.6%。可見青少年是網民的主力軍。中國18歲-24歲網民互聯網普及率高達43.4%,即每10個這一年齡段的人,就有4個是網民。年輕人口無遮攔,更樂于對社會、文化和經濟問題隨時發表自己的看法。由于這一代年輕人的娛樂化傾向以及互聯網管理方面的原因,青少年和學生的網絡社區中,政治話題不占突出地位。

  在中國網民中,擁有大專及以上學歷的網民占4成還要多,達到7121萬人;大專及以上學歷居民中互聯網普及率超過90%。在這一群體中,中國與發達國家互聯網普及率水平已經持平。較高的學歷成分使網民對社會政治關切度高,參與網絡輿論的熱情高,網上發言的質量也較高。有傳統報紙的群工部編輯反映:網上BBS帖見解的深度普遍超過報紙的讀者來信。

  2.中國互聯網輿論平臺十分發達

  網民意見的發表與交流平臺,首先是那些大眾網絡媒介,如門戶網站新聞跟帖、網絡社區(BBS)、聊天室(Chat Room)、即時通訊(騰訊QQ和微軟MSN等)、聚合新聞(RSS)、維基(WIKI)。這些虛擬空間的發達程度,與世界發達國家相比也毫不遜色。中國擁有130萬個BBS論壇,規模為全球第一。幾乎所有門戶網站都開設BBS論壇。在“百度”網站,網民可以就任何關鍵字設立專門的論壇,任何對此事件或話題感興趣的網民都可以到論壇發表言論和圖片,平均每天發布新帖多達200萬個。幾乎每條受網民關注的新聞后面都開設了跟帖,網民可以隨手在新聞后面發表自己的觀點,熱門新聞的跟帖達到幾十萬條。而西方國家的網民大多只能通過電子郵件向編輯部表達對新聞的意見。即時通訊方面,2007年第三季度活躍賬戶數3.88億,為世界之最。很多中國網民人均擁有多個即時通訊賬戶。特別是騰訊QQ,最高同時在線用戶為1950萬,成了中國年輕人交流溝通的便捷工具。在前幾年一些城市的排日風潮中,互聯網即時通訊與無線手機短信發揮了重要的溝通媒介作用。

  在小眾網絡媒介方面,首選博客(Blog)。據CNNIC發布的調查,2006年中國網民注冊的博客空間3375萬個,博客作者超過1749萬人(一人可能擁有1個以上博客空間)。雖然博客在中國呈現出濃厚的娛樂化傾向,網民建博客的目的(可復選),83.5%為了“記述自己的心情”,但同時也有60.2%為了“表達自己的觀點”。閱讀博客已經成為網民上網習慣的組成部分。經常閱讀博客的活躍讀者有5471萬人。新浪網各頻道中,Page View數量第一的就是博客。個人網站雖然內容比標準模板的博客豐富得多,占到中國全部網站的21.9%,但其對互聯網輿論的影響力還是要遜于博客。

  3.網絡輿論壓力十分強大

  在互聯網上,網民針對那些關系到自身利益或者是自己所關心的各種公共事務,包括突發事件、社會熱點問題、政府決策、公眾人物言行等等,比在現實世界中會更積極地發言。互聯網超越地域、階層、文化程度的限制,它的互動性和匿名性,都非常適合更多的民眾自由表達意見立場。互聯網一個突出的優勢,是網民思想情感的交流碰撞。在現實世界中由于職業、地域等因素老死不相往來的人群,在網上忽然發現彼此可能擁有相似的價值取向和審美偏好,可以進行深入的探討,可能會引起強烈的共鳴。

  網絡輿論關注的公共事務素材,一方面是來自傳統媒體如報刊、電視的報道,另一方面來自網絡原創,尤其是BBS上網友自行發布的新聞和傳言。如果傳統媒體的報道由門戶網站轉載,并以專題形式予以突出宣揚;如果網上傳言得到傳統媒體的證實,網上觀點得到傳統媒體的聲援,那么這種網上網下的交互作用,會促使輿情洶涌,形成強大的輿論聲浪,對當事人特別是負有社會管理責任的公權力形成壓力。

  4.互聯網逐步成為輿論“主流媒介”

  輿論可以通過口耳相傳(比如先民詩經的“可以怨”),也可以通過其他物質性的信息載體傳播(相傳堯時交通要道設“誹謗木”,即今天的“華表”)。在互聯網出現之前,報紙、廣播、電視等媒體是輿論傳播的主要渠道。比如,黨報系統大都設有“群眾工作部”,負責處理讀者來信,一部分公開見報(黨報普遍開辟“讀者來信版”),一部分作為內參呈報上級黨政部門,一部分由報社轉給讀者所在單位提請關注解決。“文革”結束后,《人民日報》還開設“今日談”欄目,刊登小言論,貼近生活,一事一議。但靠讀者來信反饋輿情,規模和數量非常有限,特別是缺少讀者之間的多向交流,難以形成強大的輿論態勢。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中國已經鍛造出一個新的輿論形成機制。如果說上世紀80年代真理標準討論主要是依托于官方紙媒,由《光明日報》《人民日報》加上新華社國內部大聲疾呼,那么今天牽動全國的輿情不少是以互聯網為發端,至少也經過互聯網的推波助瀾。從上世紀90年代以來,由于傳統媒體審慎強調以正確的“輿論導向”取舍新聞和評論,民眾真實的社會印象、對公權力的真實評價有時反而需要從互聯網上尋覓印跡。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有全國影響的批評報道往往出自《人民日報》(如報告文學《人妖之間》)和中央電視臺(如“焦點訪談”欄目);幾年前大學生孫志剛在廣州因為被不當收容而致死,經報紙披露后,在互聯網上引起軒然大波,廣大網民和法律專家強烈關注,最終促使政府廢止城市流浪人員乞討收容制度。即使是同一家新聞單位,比如《人民日報》及其主管的人民網,在廣西南丹礦難中角色也有分工。報紙駐廣西站記者發來的稿件,首先和主要在人民網發表,揭露黑心礦主和地方政府瞞報事故的真相,激起網民公憤,“強國論壇”上罵聲一片,中央領導做出嚴厲批示;此后《人民日報》才跟進報道。這次以互聯網為主的輿論監督,不僅重懲了不法礦主(被判處有期徒刑20年)和原南丹縣委書記(死刑),而且促進了立法進程,半年之后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很多條款吸取了南丹礦難的教訓。

  可以不夸張地說,互聯網和傳統的紙媒和電視臺一樣,已經成為今天社會輿論的主流媒介。衡量互聯網對輿論聚合功效的指標包括:網站Page View、新聞跟帖數;BBS注冊用戶、同時在線用戶、發帖數、瀏覽數、跟帖數;網上文章轉載率;博客點擊量。網上輿情還經常伴隨網下的聯動,比如傳統媒體(報刊、電視臺)的呼應,乃至現實行動,包括上訪、群體性事件。

  互聯網的普及,對于公民社會的培育、公共空間的拓展具有開拓性、創造性的作用,對于社會穩定、社會和諧的影響值得密切關注。

  二、2007年互聯網輿情揭示的社會心理

  1.社會敏感問題經常成為網絡輿論焦點

  網民是一個極為龐雜的社群,網上的議論從最正統的政治理論學習心得,到最前衛的個人感情和性交往的私密感受,七嘴八舌,五彩繽紛。面對如此紛繁的網上聲音,我們的做法是三個集中:一是集中于那些網民普遍關注的BBS論壇,二是在特定BBS論壇中集中于那些網民普遍關注的事件/話題,三是在特定事件/話題中集中于那些瀏覽數和跟帖數較多的帖子。時間從2007年1月1日到11月20日。

  我們抽取3家有代表性的BBS作為樣本:

  “強國論壇”:國內最早中文論壇,人民網創辦于1999年5月9日,中國駐南斯拉夫使館被炸的第二天。原名“抗議北約暴行BBS論壇”,40天后更改為現名。作為《人民日報》背景的網站,經常邀請嘉賓解讀時事,反映黨和政府政策精神的主旋律,同時作為民間論壇,又在國內外吸引了一大批關注時政的民間網友。保守和激進觀點在“強國論壇”爭論不休,它被稱為中國輿情的晴雨表之一。

  “凱迪社區”:知識分子比較集中的論壇,關注時政、文化等嚴肅問題,思想前衛,觀點尖銳潑辣,最高日發帖超過3萬。“貓眼看人”為“凱迪社區”主打板塊。

  “天涯社區”:關注的話題非常廣泛,從詩詞、散文、書畫、對聯到體育、娛樂八卦、飲食、旅游、數碼、攝影,從職場、創業、管理、法律到股市、房產、汽車,從情感、女性、親子到綠色文化、國際觀察,是新生代的時尚虛擬社區。忠誠用戶數百萬,同時在線數8萬。“天涯雜談”和“關天茶舍”是“天涯社區”主要時事板塊,跟帖數量很多。

  截至2007年11月20日,對2007年最受網民關注的20個事件在這三家論壇的發帖量進行統計,結果如下:

  



  統計說明:⒈以上數字均為BBS原帖數,不含跟帖。⒉天涯論壇數據除“5·30股災”來自“股市論壇”,其余全部來源于“天涯雜談”和“關天茶舍”兩個板塊;凱迪網絡數據全部來自“貓眼看人”板塊。⒊此數據為每個話題在三個BBS上2007年的發帖量,通過設置多個話題關鍵字多途徑搜索得出統計結果,不同的關鍵字搜索會有較小的出入。此數據為所有搜索到后去掉重復帖子的數量。⒋以上數字不包含已被社區管理員刪除的帖子。

  這說明,互聯網輿情有較大的傳染性,3家BBS雖然受眾和定位有較大區隔,但網友對社會敏感問題的關注點、價值取向呈現驚人的相似和趨同。2007年網民集中關注的輿情事件/話題大致可以分為幾類:

  經濟民生類:“五一”長假取消利弊之爭、“五·三○”股災、“曬工資”風行網絡、豬肉漲價、汽油價格上漲、手機單向收費、交強險費率浮動;

  政府管理類:山西黑磚窯、國家藥監局局長鄭筱萸案、濟南市區暴雨成災、太湖藍藻、牙防組、廣州警察開槍打死副教授、海南香蕉癌癥事件;

  立法司法類:重慶最牛“釘子戶”;

  道德失范類:南京彭宇案、北京紙餡包子事件、華南虎照片真偽事件、海淀藝校辱師事件、深圳潘博彬打人事件;

  科教文化娛樂類:中國選秀末年、“嫦娥一號”衛星探月工程、超女唐笑怒踢武警戰士。

  在某種程度上,上述事件/話題主導了2007年公眾對中國社會的基本印象和情緒感受,折射出公眾對黨和政府公權力行使狀況的基本評價。

  2. 民眾維權意識空前增強,但需警惕民粹心理

  隨著經濟發展,居民消費與商家、商販與城管、拆遷戶與開發商之間產生了一系列矛盾,已成為影響社會穩定與社會和諧的突出問題。一些具體問題往往使網民迅速聯想和延伸到改革過程中出現的貧富差距擴大、弱勢群體利益得不到有效保護、政商勾結等深層次背景。特別是城建中的暴力拆遷、不公平補償等現象讓民眾深惡痛絕。

  2007年2月26日,網上出現一張圖片,很快在各大論壇流傳開來。一個被挖成10米深大坑的樓盤地基正中央,孤零零地立著一棟二層小樓,猶如大海中的一葉孤舟。重慶九龍坡區居民楊武和吳蘋夫婦因拒絕開發商的拆遷安置方案誓死留守。新華網論壇率先發難,新華網友給此圖片取名為“史上最牛釘子戶”,隨后各論壇和門戶網站新聞跟帖都有網友的激烈討論。

  2007年3月19日,九龍坡區法院做出“強制拆遷”的裁決,該房屋女主人吳蘋和丈夫覺得判決不公,拒絕服從,事情至此發展到高潮,成為全國乃至國際輿論關注的焦點。先后有100多家主要網站論壇以專題、圖文、視頻等方式進行報道,相關評論文章近千家,截至3月26日,網民點擊超過2000萬次,成為一場網民群情激昂的“輿論嘉年華”。

  吳蘋夫婦的抗爭,成了互聯網上抨擊社會不公的宣泄口。網上議論鋪天蓋地而來,基本上向“釘子戶”一邊倒,而紛紛指責開發商與當地政府。新浪網報道“最牛釘子戶”事件后,48小時內有828條留言,其中支持開發商的留言僅有4條。截至目前全部留言達69208條。一些網友用“挺住”、“堅守陣地”等詞語,對戶主表示支持。不少傳統媒體發表專訪和評論,與網絡輿論相呼應,為“釘子戶”撐腰。社會評論家們也紛紛在博客和紙媒上發表看法,雜文家鄢烈山認為戶主保衛自身合法利益與中國人保衛釣魚島具有同樣的正義性。

  網民的意見顯然影響著事件的進展。在2007年3月22日最后拆遷期限當天,有網民趕赴現場,將照片、錄音和自己采寫的消息上傳到自己的博客,吸引了大量網民關注。當天房子并沒有被拆除,到4月2日,在多方努力下,吳蘋夫婦接受法院協調,與開發商重慶智潤置業有限公司就拆遷安置達成了協議,選擇實物商品房安置,并獲得90萬元營業損失補償。

  綜觀事件全過程的網絡反響,一方面是通過重慶一個戲劇性的事件,為全國人大同一時期審議通過的《物權法》知識做了一次生動的普及。因為制定《物權法》的重要目的就是保護城鎮住房拆遷戶、農村宅基地和土地承包權。《物權法》明確規定:“征收單位、個人的房屋及其他不動產,應當依法給予拆遷補償,維護被征收人的合法權益;征收個人住宅的,還應當保障被征收人的居住條件。”過去在拆遷環節,一些地方政府總是站在開發商一邊,拆遷戶是政府與開發商交易過程中多余的負擔,其權益往往得不到充分保證。重慶“釘子戶”事件成為《物權法》通過前后“一個標志性事件”,因為它已經引起了人們對相關法律法規的檢視與思考,同時成了人們探討如何界定“公共利益”、個人物權以及如何協調平衡各方利益訴求這類一般性問題的鮮活案例。

  這次事件成為2007年春季最激動人心的網絡話題,是因為事件具有超越物權本身的意義。在第一次明文保護私有財產的《物權法》出臺后,網民的維權意識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他們缺乏一個疏通表達的有效渠道。所以在看到“最牛釘子戶”后,第一反應就是衍生對事件主角的認同、支持甚至佩服心理。但從另一個角度說,這種情緒的爆發也不是沒有根據的,社會公正缺位、貧富分化嚴重、中下層上升的道路受阻,客觀上讓“最牛釘子戶”成為一種社會底層頑強地尋求生存與發展的精神寄托。男戶主楊武站在自家屋頂揮舞國旗的場景,對網民來說深具震撼力與感召力。

  但是,事件的另外一面同樣值得關注。不由分說支持戶主“堅守陣地”的網絡民意洶涌澎湃,一發而不可收,而理性、客觀的聲音十分微弱,使戶主夫婦幾乎沒有妥協轉圜的余地。其實,開發商智潤公司在事件中表現得比較克制和謹慎。法學家江平分析得中肯:“權利需要救濟……這個‘釘子戶’的關鍵問題是怎么能夠得到救濟,現在法律上還沒有現實的救濟渠道。但如果現在法院已經做了裁決,法院要來執行,還是要尊重法院的,除非法院撤銷裁決。

  如果說連法院也不理睬,法院裁決了我也不動,這是民粹主義,而不是以民為本。”江平遺憾地表示:“應該說,這個事件讓全世界看了笑話。一種笑話是:這是政府逼老百姓非法搬遷,逼得人家只好這樣了。另一種笑話是:你們政府是個軟弱的政府,法院都決定要搬遷了,人家就是不搬,你們也毫無辦法。這兩種笑話對我們來說,都不是光彩的。”“西祠胡同”網友喬欣則對當地政府處理‘釘子戶’事件時依法行政的理性態度表示贊賞,認為:“堅持通過法律解決問題,而沒有訴諸行政的力量,堅持調解,避免矛盾的激化,盡量照顧拆遷者的利益和體察他們的困難,這應該算是解決這類人民內部矛盾的一個成功范例。”

  一場互聯網民意與現實的較量,最終避免了誰也不愿意看到的強制拆遷,與其說是戶主和網民的勝利,不如說是公平與正義的勝利,是社會和諧努力的成就。

  3.網民強烈關注政府公信力

  政府公信力關系到經濟和社會穩定,構成了公權力的合法性基礎。近年來,黨和政府加強執政能力建設,推行政務信息公開、官員問責制,為增強政府公信力做出了多方面的努力。但在一些地方、一些部門,處理一些具體政務和突發事件時,往往采取遮遮掩掩甚至文過飾非的做法,引起網民的不滿,雖然事件得以最終平息,卻是以消耗政府的公信力為沉重代價。

  2007年歲末的“周老虎”事件就是最新的一例。2007年10月12日,陜西省林業廳公布了陜西農民周正龍用數碼相機和膠片相機拍攝的華南虎照片,照片攝于10月3日。據稱,這組照片是自1964年以來,陜西對野生華南虎生存的首次記錄,證明野生華南虎在中國境內沒有滅絕!正當人們在現實社會中對此發現興奮不已時,質疑這組照片造假的聲音卻在網上不斷升級:“照片明顯是用PS軟件做出來的”、“拍的是‘紙’老虎或‘假’老虎”。

  隨后,華南虎專家、林業專家、中科院專家等權威機構和個人加入辯論。攝影網站“色影無忌”成為這場“打虎大戰”的主戰場,展開了一個多月的激烈爭論,虎照風波迅速演變成公眾事件。虎照“拍攝者”周正龍、中科院植物專家“打虎領袖”傅德志、陜西省林業廳官員關克成為本事件三位焦點人物。隨后,美國《科學》雜志以揶揄的口氣刊登虎照,美國《僑報》、新加坡《聯合早報》也參加評論,更將這一事件推上了國際舞臺。11月15日,四川一位網友稱虎照原型系掛在他家中的一張年畫,三天后年畫生產商展示了其2002年制作的存檔底版圖。

  對于網民來說,野生華南虎生存狀態這一原本的事件核心成了無足輕重的問題,他們更關注事件中的政府誠信與官員操守。湖南網友王剛橋說:“如果政府缺乏誠信,就算鎮坪真有華南虎,我們又如何能夠期待這樣的地方政府能夠履行好保護之責?”《人民日報》2007年11月21日發表“人民時評”《“華南虎事件”讓誰蒙羞》,直言不諱地批評地方官員的“誠信缺失”和“急功近利”。

  時評寫道:“公眾之所以對‘華南虎事件’反映如此強烈,究其根源絕不在于事件本身,而在于有媒體指出事件背后暗藏的利益:鎮坪縣將借虎勢虎威大力開發旅游資源,而國家將斥巨資在140平方公里的鎮坪小縣建立一個華南虎自然保護區,這對地方來說絕對是一件名利雙收的好事。鎮坪縣領導發展地方經濟的熱情似可理解,但當虎照被普遍質疑的時候,有關部門及專家表現出來的欲蓋彌彰和漏洞百出的‘不專業’表現,更加激起網民打破沙鍋問到底的決心……”同年12月20日,《人民日報》再接再厲,發表《峰回路轉的不只是“虎照事件”》,從“華南虎”說到“廈門PX項目”之爭,指出各級政府“以包容的胸懷面對民間輿情,以積極的態度對待公眾質疑,也是民主政治建設的必然要求”;“正面回應并未消損政府形象,相反讓公眾體察了政府對民意的重視”。

  “五·三○股災”是另一起與政府公信力有關的事件。2007年初股市大盤指數一路上揚,大量的資金涌入股市。截至2007年5月28日,新增A股賬戶數1407.77萬,接近2006年全年的5倍。就在5月30日前夕,滬深股市賬戶總數超過1億!政府不斷地提醒股民要冷靜,注意防范風險,甚至明確表示股市已存在泡沫。

  但股民看到的只是不斷上漲的股票,對國家的種種調整政策的警告充耳不聞。據《東方早報》報道,市場2007年5月22日傳出財政部將上調印花稅以壓制股市快速上漲的消息。當天,數家媒體在采訪財政部及國稅局時,有官員表示:“近期沒有聽說要上調印花稅”。2007年5月23日,《證券時報》《中國證券報》《上海證券報》三大證券報均在頭版醒目位置發表題為《財政部及稅務總局官員否認上調印花稅》的報道,稱:“中國財政部及國家稅務總局澄清,中國將要上調證券交易印花稅的傳聞是謠言。

  財政部某官員稱,從未聽說這件事(上調交易印花稅),都是市場謠言;稅務總局一名官員亦稱,若有此事,財政及稅務部門應該會有溝通,但他們從未聽說過此事。”經澄清后,股市一路漲至5月29日的4335點,創下新高。但出乎意料的是,財政部5月30日凌晨通過新華社突然宣布:將印花稅從0.1%上調至0.3%!

  監管層推出此項措施本意在給過熱的股市降溫。但意想不到的是,從5月30日起,股市出現恐慌式拋售,上千只股票連續4個跌停板。有專家指出,政府調控市場乃職責所在,而市場暴跌主要是在于投資者信心的動搖乃至瀕臨崩潰,其原因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政府有關部門“出爾反爾”造成的。網上輿論一片嘩然,各種財經網站的BBS論壇上充斥著股民們悲憤的話語,幾乎是一邊倒地表示對有關部門行為的不理解和對中國股市的悲觀。“0.2個百分點的稅率提高本身對股市的影響有限,對股市的最沉重的打擊源自相關部門的出爾反爾和通知發布的時間,政府的公信力何在?令人心寒!”(“天涯”?股市論壇)“5年熊市無人問,一朝牛市官舉刀”(“網易”新聞跟帖)。不少情緒失控的股民將發泄的矛頭指向了有關部門。

  有網友模仿證監會譴責上市公司發布虛假信息的公告,在網上貼出《中國股民們5月30日發布公告,對在信息披露方面存在違規行為的某某部進行公開譴責》,指其嚴重違反有關承諾,嚴重誤導了投資者。還有股民呼吁司法部門應介入調查。

  針對印花稅上調前后有關部門的言行不一,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吳曉靈在天津舉行的“2007中國企業國際融資洽談會”上稱:“中國政府從來沒有出爾反爾,只是個別官員違反紀律,這并不能代表政府”。她表示,中國政府對股市采取行動,意圖是讓股市健康長遠地發展。各大網站均轉載了她的講話,在新聞跟帖中支持的聲音也逐漸多起來。一些網民力挺“提高印花稅的行為完全無可非議”,股民被套的根源在于自己內心的投機與貪婪的欲望,有關部門此前已屢屢發出警示,大多數人卻對此置若罔聞。

  從互聯網輿論來看,此次事件的消極影響是:股民對政府監管部門的不信任感上升,寧愿相信小道消息了。在一些股民看來,中國股市的散戶既要與莊家斗,還要對付有關部門,抱怨中國股市是“政策市”,對自己的財富沒有安全感。在2007年6月4日政府采取緊急措施救市后,五?三○股災有可能沽空中國股市的有形損失已經消除,而股災帶來的無形資產損失卻是巨大的,需要耐心細致地修復——這就是政府有關部門的公信力。

  4. 民眾對環境問題越來越強烈關注

  過去提起環境保護,人們容易想到可可西里的藏羚羊、從歐洲引回我國新疆的普氏野馬,似乎環保只是少數精英分子不食人間煙火的崇高道德情懷。2007年的太湖藍藻,加上稍晚些時候發生的洞庭湖鼠災使網民意識到,環境問題就發生在普通人的身邊,與我們每個人的健康安危有關。在中國邁向全面小康的過程中,公眾不再滿足于就業率與GDP的增長,對生活質量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對于黨的“十七大”首次提出的“生態文明”、“永續發展”,這是一次極好的警世教育

  從2007年5月29日開始,江蘇無錫市大批城區居民家中的自來水水質驟然惡化,氣味難聞,無法正常飲用。經無錫市有關部門查驗,居民自來水污染是由于無錫市唯一的飲用水取水源——太湖暴發了大量藍藻。

  近幾年受風向、溫度、水流等影響,太湖幾乎每年都會在5月底6月初爆發藍藻,這次是歷年水污染最嚴重的危機。由于自來水一時間不能恢復水質,無錫市民開始搶購純凈水。2007年5月29日晚,無錫市絕大部分超市的純凈水已經斷貨,導致居民生活危機。消息通過互聯網傳遍全國,各地網友對無錫市民的困難深表同情,更對此事件的根源進行反省。太湖流域地跨蘇、浙、滬、皖三省一市,是中國經濟較發達的地區之一,也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區之一,不該成為工業化的犧牲品。“太湖曾經有‘魚米之鄉’之譽,如今卻是臭名遠揚;作為江南水鄉的市民,卻喝不上合格的自來水——這是一組多么有諷刺意義的對比。”(南方網)“別一味拿天災說事,長期以來太湖流域污染治理和排污措施不利才是根本原因。”(強國論壇)。

  2007年5月29日當晚,無錫市政府召開緊急會議,聽取專家對消除藍藻危害的建議,很快啟動公共危機應對機制。有關部門加大了引長江水補充太湖水的調水力度,采取了人工增雨、對自來水強化處理等一系列強有力措施,加上連續降雨以及除嗅技術的幫助,到同年6月3日下午,無錫市民生活基本恢復正常。但是,網民對水質環境的改善仍持悲觀態度,受到互聯網輿論影響,部分市民對政府水質達標的通報將信將疑,對自來水能夠安全飲用不敢相信。恐慌源于無知,謠言止于智者。

  無錫市政府通過主流網站和《無錫日報》向市民報告了“高錳酸鉀前移到取水口投放,粉末活性炭則放到蓄凝池”,讓大家清楚知道這種新的水處理技術完全可以解決水的嗅味,必要的添加劑也不會對健康有害。“新華網”發表《專家表示:無錫現有飲用水不會增加致癌風險》,向全國網友澄清了此前“飲用水致癌”的謠言。6月5日,無錫市委書記楊衛澤和市長毛小平公開飲用燒開后的自來水。

  對于網民和公眾期待的政府問責制,江蘇各級政府沒有讓人失望。6月11日,宜興5名官員因太湖排污監管失職被處分。同日,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座談會在無錫召開,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中的污水廠建設、企業達標排放等關鍵性項目排定時間表,凡是不能按時達標的企業將被淘汰出局。中共江蘇省委書記李源潮沉痛地表示:這次太湖藍藻,人們不僅對江蘇發展模式產生質疑,蘇錫常全面小康的成果也被顛覆了,蘇錫常沒有一個城市算是全面小康的,現在就要開始補課,要向大自然還賬。

  5.網民對社會道德滑坡痛心疾首

  中國社會經過“文化大革命”顛倒黑白的政治動亂,以及市場經濟初級階段唯利是圖的雙重沖擊,一些傳統觀念失去約束力和感召力,社會道德滑坡,始終是近年來困擾我們的一個老大難問題。

  2007年7月,南京的一位老太太將青年彭宇告上法庭,稱對方撞倒自己,要求其賠償十幾萬元的損失。彭宇則稱自己好心幫助老太太,送她去醫院,并墊付醫藥費,卻反被誣。彭宇稱,2006年11月20日,他在公共汽車站扶起一名跌倒在地的老人,并送其去醫院檢查。西祠胡同、天涯社區、凱迪網絡等BBS每日有超過百張帖子討論此案。網友幾乎一邊倒相信并支持彭宇,并感慨現在好人不好做。

  2007年9月6日,南京市鼓樓區法院對彭宇案做出一審判決,稱“彭宇自認,其是第一個下車的人,從常理分析,他與老太太相撞的可能性比較大”。判決書推測說:如果不是彭宇撞的徐老太,他完全不用送她去醫院,而可以“自行離去”,“但彭宇未作此等選擇,他的行為顯然與情理相悖”;“彭宇和老太太素不相識,一般不會貿然借款。即便如彭宇所說是借款,在有承擔事故責任之虞時,也應當請公交站臺上無利害關系的其他人證明,或者向老太太家屬說明情況后索取借條或說明。但彭宇在本案中未存在上述情況,而且在老太太家人陪同前往醫院的情況下,由他借錢給老太太的可能性不大。”法院裁定彭宇補償原告40%的損失,即45876元。

  判決一出,輿論大嘩。互聯網上更是掀起了一場以后遇到老人摔倒是否該上前救助的激烈辯論,時至今日,硝煙未散。最讓網民情緒激動的,并不在于彭宇和徐老太孰是孰非,而是在于法官“從常理分析”的倫理判斷。“博客中國”上時寒冰撰文,尖銳批評“史上最弱智判決將把人性引向惡”,“它告誡人們,見人危難千萬不要相救,否則將引火燒身”。凱迪社區網友謝洪軍也對一審法官提出質疑:見死不救才是人之常情?他希望法官“在判斷一個具體的案件時,不能只有小人之心,更要有君子之腹,不能一味迎合世道崩壞人心險惡,還應該保護惡濁中出現的真善美”。謝洪軍同時認為:“網上一邊倒地支持彭宇,就是對世風日下,人心不古的抗議和不滿,這種集體情緒的發泄,表明人的良心并不必然和環境一同壞下去。”

  6. 反腐敗仍是網絡輿論焦點之一

  黨和政府多次昭示反腐敗的堅強決心,制定了一系列富有操作性的鏟除腐敗的政策措施。陳良宇社保基金案從2006年爆發后到2007年,從新聞跟帖到BBS論壇的反饋看,中央的嚴肅查處措施受到網民的熱烈擁護。2007年,網絡輿情關注的其他涉腐涉黑案件,還包括國家藥監局局長鄭筱萸案,青島杜世成案,11名情婦攜手告發陜西省政協副主席龐家鈺貪腐案,濟南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段義和指使人用炸藥炸死情婦案,以及唐山楊樹寬黑社會團伙裝甲車上街敲詐案。貪腐官員的貪婪和可悲下場不僅受到網民的道義譴責,而且成為網上帶有喜劇效果的拍案驚奇演義。

  7. 政治理論問題的討論與和緩結局

  經濟體制改革與政治體制改革要同步推進,這是知識界與黨政干部的普遍共識,同時這個問題又具有很大的敏感性。2007年,對政治體制改革的關注形成了一個小熱點,討論主要在知識界與部分黨政干部中進行,沒有向全社會擴散,言論趨于理性,不像上世紀80年代帶有很強的感情色彩,議論尖銳。

  2007年2月,《炎黃春秋》雜志刊登了中國人民大學前副校長謝韜的《民主社會主義模式與中國的前途》,在海內外引起了廣泛的關注。文中倡議放棄前蘇聯式的意識形態,改循“民主社會主義”的道路。謝韜認為:“政治體制改革再也不能拖延了。

  我黨我國如只在經濟上改革開放,而不使政治體制改革緊緊跟上去,我們真可能重蹈蔣介石國民黨在大陸走向滅亡的官僚資本主義道路。”此前,中共中央編譯局副局長俞可平的文章《民主是個好東西》已在網上流傳,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新書《民主是個好東西:俞可平訪談錄》在2007年1月26日、2月2日、2月9日,連續三周入圍《新京報》學術類圖書排行榜。4月,《炎黃春秋》又刊登前中宣部部長陸定一之子陸德的文章《陸定一晚年的幾個反思》,稱陸定一生前主張“公眾及媒體對共產黨進行監督”,再次涉及政治體制改革。鄧小平南方談話發表前《解放日報》呼喚《改革開放要有新思路》系列評論作者皇甫平,在網上撰文《越南改革值得關注》。

  這些文章在凱迪社區、強國論壇等BBS時政類欄目中被廣泛轉帖并引起議論。對于這些牽涉到改革進程和政治社會穩定的敏感問題,政府采取了比較謹慎的輿論導向措施,一方面通過BBS管理為有關議論降溫,同時不搞政治“大批判”,避免激化思想對立。5月10日《人民日報》通過答“北京讀者時理”問的方式,堅持中國改革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立場。答讀者問文章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既立足于國情、又適應時代,是我國實現民族振興、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民主社會主義雖然在某些方面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有一定的借鑒意義,但它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思想體系和發展道路,無論從歷史還是從現實來看,民主社會主義都不適合中國國情。”

  文章強調“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發展道路,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決不搞西方的三權分立和多黨制”。這次有關“民主社會主義”的議論處理得比較和緩,表明政府對于意識形態問題趨于成熟的輿論引導技巧,同時也是政治上具有自信心的表現。

  8. 網民“仇富”心理未找到燃點

  在改革過程中產生的貧富差距近年來仍有擴大趨勢,新富階層某些人的揮霍性消費,特別是對弱勢群體的蔑視和權利侵占,在互聯網上極具煽情因素。多次發生的富人駕駛“寶馬”和“馬六”撞死平民事件,使這些汽車品牌成為寄托一些網民“仇富”心理的符號。

  2007年網上沒有流傳貧富對立的重大惡性案件,但不代表網上“仇富”心理已經消解。媒體流傳,湖北襄樊一批貧困大學生受女企業家捐助,部分受助人從未給資助者寫信匯報學業,有的受助者對媒體訴說登臺與捐助人共舞一曲《感恩的心》時自尊心受損。這條消息被新浪網轉載后,短短一天時間里,評論跟帖1萬多條,成為當天跟帖最多的新聞。部分貧困生心理上“極度自尊又極度自卑”,貧富鴻溝造成他們缺乏一種正確對待他人和社會的“陽光心態”,在網上引起無限感慨。

  9. 民族主義情緒相對平和

  前幾年,受國內外復雜因素影響,國內民族主義情緒升溫,先后出現中國駐南斯拉夫使館被炸、民間反日風潮、保衛釣魚島等驚動海內外的事件,也出現過演員趙薇軍旗裝、日本人珠海嫖妓、抵制臺灣歌星張惠妹演出、耐克廣告被禁、薛義東京機場抗議等民間事件。2004年和2005年是民族主義情緒高發階段。

  在政府和民間的引導下,2007年民族主義情緒相對平和,沒有發生引發國內外媒體關注的重大排外事件,小波瀾則時有發生。麥當勞新品“沙辣”廣告,請來一名臺灣女影星拍攝,因其有過親日言論受到大陸網民的抵制,最后麥當勞廣告被迫撤掉她出演的鏡頭。美籍華人李安導演的電影《色?戒》上映后,中國內地觀眾對于影片中的情色元素以及有沒有美化漢奸,有一些議論。網上流傳一些大學生給文化部長的公開信,以“憤青”的姿態,歷數《色?戒》、國內“超女”選秀、韓國《大長今》、好萊塢大片、港臺垃圾片,還有日本色情片和動畫片為“濫俗文化”、“黃奸毒”文化,要求組織非官方的“紅色文化護工志愿團”。在經濟全球化和對外開放的格局下,如何應對外來強勢文化的滲透,克服文化排外情緒,弘揚中華文化,推進文化創新,是一個牽涉民族感情更需要以科學理性對待的新課題。

   三、政府對互聯網輿情的反饋與引導

  1. 互聯網成為治國理政新平臺

  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和諧社會建設文件提出:通過互聯網,拓寬社情民意表達渠道,搭建快速廣泛的溝通平臺,政府建立社會輿情匯集和分析機制,引導社會熱點、疏導公眾情緒、搞好輿論監督。

  胡錦濤同志已經先后視察東方網、中國軍網,審定過人民網的“強國論壇”網友管理條例。2003年,國家主席胡錦濤在視察廣東時,對一位參與“非典”防治工作的醫生說:“你的建議非常好,我在網上已經看到了。”

  2004年11月,溫家寶總理依據互聯網信息,對建筑商拖欠農民工的工資問題作出批示,表明社會弱勢群體的疾苦和呼聲通過互聯網得到政府高度重視。2007年春節,不少地方的黨政領導人上網拜年,包括河南、湖南、江西、吉林、廣西、陜西、甘肅、天津、新疆等省市區,以及開封、漯河、防城港、崇左、玉林、百色、如皋等市。不少官員對網絡輿情表現出清醒的認識,遇到網上議論聲起,不是急于封刪堵,而是重在及早澄清事實、表明立場、引導輿論。

  湖南的宣傳官員就提出了一個新的觀念——發生新聞是第一位的,發表新聞是第二位的;“堵了一個記者的口,堵不了所有記者的口;堵了所有記者的口,堵不了互聯網上網民的口”,要做好自己的工作,消除出現“負面報道”的源頭,是唯一和最重要的。中央外宣辦不斷提醒地方和行業政府主管部門,處理突發事件時要改變對互聯網“不理、不用、不管”的現象,盡早講、持續講、準確講、反復講,提高輿論引導水平,在多元中立主導,在多樣中求共識,在多變中謀和諧。

  2.山西“黑磚窯”事件與中央政府的視民如傷

  2007年,是中國政府繼2003年實施包括網絡輿論在內的全民動員,成功擊退“非典”之后又一次對互聯網輿情做出有力回應并取得積極效果。這一次是山西“黑磚窯”。“黑磚窯”事件在短期內引起廣泛關注和巨大感情波瀾。以凱迪社區·貓眼看人為例,在一個多月的時間里,平均回復數30.0,平均瀏覽數高達1662,遠高于其他事件(重慶“釘子戶事件”平均跟帖9.2,平均瀏覽數262)。就互聯網內外輿情民意與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的互動而言,它構成了較為完整的輿論推動和監督政府解決緊迫民生問題、化解公共危機的經典案例。

  2007年6月5日,河南一位淪落“黑磚窯”后獲救男孩的親屬“中原老皮”在大河網的“大河論壇”發帖,題為《罪惡的“黑人”之路!孩子被賣山西黑磚窯/400位父親泣血呼救》,7天后點擊率達到31萬。帖子說,河南的一些孩子在鄭州火車站、汽車站等地被人販子誘騙或強行拉上車,賣到山西的黑磚窯做苦工,山西臨汾市、永濟市是窯場比較集中的地方。6月7日該帖被轉載到具有全國性影響的“天涯”論壇,6天后在天涯社區的點擊率達到58萬,并有3000多篇回帖。6月7日《山西晚報》刊發洪洞縣“黑磚窯”案報道《黑磚場里,他們過著“奴隸”生活》,并配有31名奴工慘狀的照片,在互聯網上廣泛傳播。

  從2007年6月11日起,“黑磚窯”事件成為國內各大門戶網站頭條新聞。《人民日報》、中央電視臺、南方周末等傳統媒體跟進報道,黑磚窯事件進一步在網民中形成高潮。電視臺記者陪同一些河南父母前往山西“黑磚窯”,尋訪和解救被強迫勞動的兒童時,未能得到當地政府尤其是警方的得力幫助。這些視頻在網絡上出現后,引起了網民的巨大憤怒。

  網絡輿論的強烈呼聲,引起中央領導的關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華全國總工會主席王兆國對“黑磚窯事件”做出批示。全總書記處書記、紀檢組長張鳴起趕赴山西現場,督促查處該案件。接著,胡錦濤、溫家寶、吳官正、李長春4位政治局常委對“黑磚窯”問題做出重要批示,中央工作組從全總一家增加公安部、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成立中央聯合工作組,最高人民檢察院也派出檢察官前往山西調查“黑磚窯”背后的瀆職犯罪。

  在中央強力干預下,山西緊急部署“打擊黑磚窯主、解救被拐騙農民工”專項行動。顯然,沒有網絡上強大的輿論壓力,沒有中央高層的高度重視,不可能在這么短的時間內解救這么多被拐騙農民工和未成年人。

  對于“黑磚窯”事件,一些政府部門曾經避重就輕,定性為“非法用工”,似乎只是一件普通的“勞資糾紛”,引起網絡輿論大嘩。例如,“野蠻的早期資本主義,毫無人性的奴隸主義,卑鄙貪婪的官僚封建主義。”(網友王占陽)“黑磚窯事件是全社會的集體淪落,政府與黑窯主打手同罪!”(貓眼看人)。這個定性不當,成為“黑磚窯”事件曝光以來第二個民意沸騰的高峰。2007年6月20日,溫家寶總理主持國務院常務會議,嚴正指出:山西“黑磚窯”不僅存在嚴重非法用工問題,而且存在黑惡勢力拐騙、限制人身自由、強制勞動、雇傭童工、故意傷害甚至致人死命等嚴重違法犯罪行為。會議要求“依法懲處犯罪分子,嚴肅查處有關工作人員的腐敗和失職瀆職問題”。這個中肯的判斷得到全國輿論高度認同。

  從2007年6月14日開始,門戶網站根據中宣部、國務院新聞辦要求,正面報道黨和政府解救“黑磚窯”受害者的大規模行動,在突出位置發布新聞,反映政府解危濟難、嚴懲黑惡勢力、追究失職瀆職和腐敗行為的決心,增強了民眾對解決問題的信心。

  在這個事件中,中央政府與民意和媒體的良性互動,可以抵消現行社會管理體制的低效率和某些人為阻礙,促進解決人民群眾最急迫、最痛苦的問題。對于中央領導同志批示、中央工作組進駐山西,以及國務院常務會議的事件定性,媒體和民意的評價都是相當積極的,普遍認為是中央繼果斷處理“非典”事件后又一次深得民心的明智措施。“新聞報道和評論、民眾情緒及訴求,還有官方態度及行動,正是這三者的互動促成事件不斷向前向深入發展。”“只有政府、媒體和民眾之間建立了緊密的互信互動關系,公共事件才能成為匯合全社會力量的公共事件:既不是民間潮涌的憤怒情緒,也不是政府關起門來孤軍作戰。”(《南方都市報》)

  2007年1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新年第一次集體學習,主題就是網絡文化建設與管理。胡錦濤總書記在主持集體學習時提出:加強網上思想輿論陣地建設,掌握網上輿論主導權,提高網上引導水平,講求引導藝術,積極運用新技術,加大正面宣傳力度,形成積極向上的主流輿論。在2007年,中央政府率先垂范,及時把握和妥善引導網絡輿情,“黑磚窯”事件與前些年的孫志剛案、全民抗擊非典一樣,因為切實履行胡錦濤總書記所倡導的“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權為民所用”,而值得銘記史冊。

  3.“黑磚窯”事件與地方政府對網絡輿情的遲鈍

  相對于中央政府的為民做主、力挽社會公平正義,以及對網絡輿情的高度敏感,山西一些地方的政府對“黑磚窯”事件表現出驚人的遲鈍。

  據《南方周末》報道:“輿論風暴已經開始,外界已醞釀驚濤駭浪,而風暴的核心區,一片平靜,洪洞的官員們幾乎無人知道。”

  2007年5月27日,臨汾市洪洞縣廣勝寺鎮派出所在曹生村磚窯發現了31個被強迫勞動且飽受虐待的農民工,而且有一個癡呆民工之前被打死。

  2007年5月28日,洪洞電視臺播放了這個新聞,但沒有引起各方注意。

  直到8天后,2007年6月4日,洪洞縣勞動局長才找到一名副縣長,副縣長隨后向縣長孫延林電話匯報,孫指示去了解一下,這是作為縣長的孫延林“第一次知道”。當天下午,這名副縣長到鎮上了解情況,并在第二天跟孫延林匯報。而就在這一天,河南大河論壇出現《罪惡的“黑人”之路!孩子被賣山西黑磚窯/400位父親泣血呼救》的帖子,隨后被多個網站轉載。

  2007年6月7日,《山西晚報》刊登曹生村磚窯發現奴工的報道。這一天,山西省公安廳網絡監察處注意到,400位父親泣血呼救帖已被轉帖到“天涯雜談”頭條,引起各大網站迅速轉帖和網民關注,而《山西晚報》的稿子也已經到了一些網站的頭條。不過,洪洞縣縣長、廣勝寺鎮鎮長都沒注意這個新聞,他們說當時很忙,沒能上網。政府還在按慣有速度處理問題,而從這一天開始,互聯網輿論風暴高漲,形成“狂潮”。

  2007年6月8日早8點半,剛上班的臨汾市委辦公廳官員在網站上發現了關于洪洞黑磚窯事件的報道,隨即給在外地的市委書記王國正打了電話,“王書記有些吃驚,問,有這種事?”當天上午,一名市委副書記召開了會議,要求工會和公安部門了解情況。

  隨后的兩天,洪洞縣那名副縣長擱下“黑磚窯”,一直在陪同一個環保工作組。

  2007年6月10日,洪洞縣長孫延林竟然對這一切渾然不覺,赴京參加一個會議。

  2007年6月14日,中央電視臺開始揭露山西“黑磚窯”事件,當天的山西新聞節目卻全是“一派大好”的正面新聞,沒有一條“黑磚窯”新聞。

  正如山西省省長于幼軍接受采訪時所說,這反映了一些地方官員的“麻木”。在全省“進一步整治非法用工、打擊‘黑磚窯’專項行動及督查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于幼軍對“黑磚窯事件”進行了深刻反思。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和教訓在于沒有敏銳把握網絡、媒體的輿論動向,及時作出正確的回應”。在公安機關開始查處行動之后,沒有及時披露信息。當網上出現對“黑磚窯”的各種議論,乃至不實傳言時,政府和警方又沒有及時回應,予以澄清。

  值得一提的是,在國務院常務會議責成山西省政府做好“黑磚窯”事件查處和善后工作后,山西省省長于幼軍多次在公開場合代表省政府對“黑磚窯”受害者及其家屬做出道歉,向全省人民檢討,還表揚了媒體在“黑磚窯”事件中發揮的“積極的輿論監督作用”。于幼軍通過市場化媒體《南方周末》,進行了一次大膽的媒體公關。《南方周末》2007年7月5日發表記者專訪《山西省長于幼軍談黑磚窯事件:希望善待山西人》和新聞調查《山西黑窯中,官員在做什么》,向讀者轉達省政府對于網絡、媒體和群眾舉報所涉及的失職瀆職腐敗行為“有案必查,查實必處”的宣示,同時試圖用第一手材料分析“農村基層政府管理不到位/農村基層組織軟弱渙散/基本失察失控/干部素質不高/失職瀆職腐敗行為/縱容包庇”等現狀,以及社會道德滑坡、國民劣根性等深層次問題。地方政府在網絡輿情狂潮的沖擊下力挽狂瀾的努力,值得肯定。

  4. 媒體從業人員“黑磚窯”事件問卷調查

  “黑磚窯”事件司法宣判后,北京華聞在線網絡股份有限公司在“華政通”網站(www.infomix.com.cn)上,針對北京、上海、廣州、太原等地46名從普通記者到副部級媒體從業人員做過一份問卷調查。

  受訪者對中央政府在這次事件的決策給予高度評價,較多地認同國務院常務會議對“黑磚窯”事件的定性;對山西省政府和市縣一級政府,越往下批評越多;多數人指責基層的公權力在這次事件中作秀、被動敷衍、不作為、腐敗和犯罪。對于在該事件中的媒體表現,受訪者把“天涯論壇”與電視臺置于同等重要的位置。高達97%的受訪者認為,互聯網促進和極大地促進了事件的解決,是事件得以解決的關鍵因素。對于網民在這個過程中表現出的“良知/正義感”,給予充分肯定。對于政府此次輿論導向,42.2%表示適度,31.1%覺得寬松,只有15.6%覺得管制過嚴。

  對山西“黑磚窯”事件的看法

  事件性質

  
對中央政府評價(復選)


  
對省政府評價(復選)


  
對基層政府評價


  
對執法機關(公安/勞動)評價(復選)


  
對社會道德/國情評價(復選)


   對網絡輿情和輿論導向的評價

  
表現優秀的媒體


  
輿論導向 媒體管理


  
網民(復選)


  
互聯網對事件的解決和社會民主化


  四、互聯網輿情的偏差與網民“自治”

  1. 互聯網輿情的偏差

  互聯網輿情是社情民意中最活躍、最尖銳的一部分,但網絡輿情還不能等同于全民立場。

  隨著互聯網在中國的迅速普及,新聞跟帖、論壇、博客的出現,中國網民們有了空前的話語權,可以較為自由地表達自己的觀點與感受。但由于網絡空間中法律道德的約束較弱,如果網民缺乏自律,就會導致某些不負責任的言論,比如熱衷于揭人隱私、謠言惑眾,反社會傾向,偏激和非理性,群體盲從與沖動。網絡輿情反映社會事物容易出現偏向性。

  究其原因:

  第一,傳統媒體注重主旋律宣傳,以正面事件為主,表現社會積極向上的一面。對一些負面新聞,特別是群體性事件、突發事件報道較少。公眾長期在傳統媒體看不到負面消息,于是,在突發性事件發生時,互聯網就是人們了解事實真相的第一選擇。網民不但是網絡輿論的受眾,還可以成為網絡輿論的制造者和傳播者,但他們又不具備媒體的專業素質,經常難以分清新聞事實與傳言甚至謠言,自然會出現事實性的偏差。 第二,網上一些較權威的論壇和個人博客里,有一些資深網友扮演了傳播學上的“意見領袖”角色。在一些復雜的現實問題難分伯仲的辯論中,他們的觀點往往能左右網友的最終價值判斷。有時“意見領袖”的意見并不完全客觀正確,卻能引導整個網絡輿論的走向,導致了網絡輿論的偏向性。

  第三,商業性的網絡媒體在刊載某些新聞報道與觀點文章時,為了商業利益,經常使用夸張的標題、夸大的事實來吸引觀眾的眼球。有專家指出:如果說傳統媒體的把關邏輯是“只有……才能發布”,有些網絡媒體的把關邏輯就是“只要不……就能發布”。這樣,互聯網就形成了自身的媒介文化體系,其直接后果是:把關不嚴,甚至有意縱容,信息的魚龍混雜在所難免。

  網民往往會帶著強烈的感情色彩來捍衛自己的價值立場。網上的意見容易呈現兩極化,極端地贊同或者極端地反對。比如新聞留言板中的辯論,則往往充斥著大量的極端表達,一旦形成觀點交鋒,辯論的雙方經常轉變成毫無意義的口水戰甚至人身攻擊,偏向性更為嚴重。在中國,1.6億網民畢竟只占13億人口的12%;即使是在網上積極發言的網友,也不能代表全體網民,由于個人的習慣偏好,網上還存在著相當一部分“沉默”的觀眾。我們不要因為網絡輿論的一觸即發和尖銳潑辣,就把它誤認為是全民的意志。

  美國布什總統國家安全事務特別助理菲利普?J?克勞利說過,“對美國政府來說,一個24小時的電視新聞網意味著政府不能在任何事件上采取回避或者拖延的態度。但是,美國政府也不能對媒體的報道有任何過度強烈的反應,因為我們不能排除新聞報道失實的可能性。對政府來說,最重要的是適應媒體環境,并且盡快地對突發事件作出反應。”在互聯網時代,對網絡輿情盡快做出反應,同時不被互聯網牽著鼻子走,響應輿論又引導輿論,是一種明智的態度。

  2. 警惕“網絡暴民”現象

  當網絡輿論與社會事實偏向嚴重時,就會出現“網絡暴民”現象:在一些引起網民反感的事件中,網民群體性地聚集,自以為懷著正義之心,對當事人實施“網絡暴力”,包括公布當事人隱私、電話騷擾、現場騷擾等,出現一種奇特的“集體無寬容”現象。

  中國網民群體的特點,更容易誘發“網絡暴力”的出現。中國網民中,30歲及以下的超過了7成。這個年齡段正處于人生中充滿憧憬與夢想的階段。大部分人都心懷正義、充滿激情、好奇心強,強烈期待融入社會,熱切希望表達自我,并表現出積極的參與性。但是這一年齡段的人涉世未深,很難擺脫青春期特有的沖動與激情,容易在群體的興奮中忘記理性地制約自己。

  中國網民中,正在讀高中、中專或大專的年輕人占網民總數的一半以上,缺乏完整的教育背景,使其思想認識水平有很大的局限性。他們很難在短時間內理清事物背后復雜的社會和心理動因,習慣于用簡單粗暴的方式懲罰他們認定的“壞人”。他們很難對自己在“善良動機”下所導致的行為后果做出全面客觀的估計等等。在網上討論某一事件時,極端、辱罵、非理性的聲音容易占據主導地位,相反,網上那些理性、客觀的聲音得不到支持,其他網民的響應度低,顯得勢單力薄,甚至還招致批評和攻擊。

  2007年,“網絡暴民”現象又有升級,由在網上公布當事人隱私變成了現實生活中對當事人的人身攻擊。例如,2007年5月各大微視頻網站上相繼出現了一段畫質粗糙的視頻。畫面中一個男生走上講臺,肆意摘去老師頭上的帽子,表情囂張。課堂里笑聲不斷,粗言濫語不絕于耳。但講臺上的孫老師仍然堅持為少數聽課的學生講課。視頻發布的當晚,就有超過5000名網友同聲譴責。

  不久,網友們查到視頻所在的學校是“北京海淀藝術專科學校”,該校網站的論壇立刻被黑客攻陷。2007年5月28日,數十余名網友尋蹤而來,圍堵該校的校車,拍打車窗要求視頻中的辱師學生下車,場面十分混亂。警方趕來維持現場秩序。而這一切都通過網絡進行了現場直播。沖突的原因其實很簡單,網民看到學生侮辱老師,而當事的老師又是如此寬容地對待侮辱他的學生,心中嫉惡如仇的正義感被激發出來。當他們覺得語言譴責過于蒼白無力,僅僅“網上談兵”不足以讓“惡人”得到應有的懲罰時,他們便覺得有必要把憤怒的情緒從網上下載到現實中來,有計劃、有目的、有組織地展開對當事人的追討與打擊,打騷擾電話、現場聲討等帶有軟硬暴力性質的行為。網民在自以為是地“伸張正義”的同時,卻忽略了自己正用與“惡人”無異的手段,給別人帶來過度傷害。

  我們不妨反過來看,網友圍堵校車拍車窗的行為,與學生上課去揭孫老師的帽子,本質上是沒有二致的。在上述事件中,“網絡暴力”是這群年輕網民具有表演色彩的一次“集體狂歡”,他們“在別人的故事里流著自己的淚”,通過將“惡”投射到別人的身上,并將自己化裝成神圣正義的代言人,他們獲得了某種道德優越感,并在集體的強大力量里暫時忘記了自己深深的無能感。然而,不管校方做出何種反應,當大眾和媒體對此事失去了興趣的時候,事情將很快得到平息。無論如何,少數年輕網民的“網絡暴力”現象反映出網民的道德自律亟待加強。

  值得欣慰的是,在南京彭宇案上,網民普遍的態度是激烈而不偏激,這在近幾年的網絡事件中是不多見的。多數網友支持彭宇上訴,并號召為彭宇募捐,但是并沒有因為鼓樓法院的宣判引發爭議而將矛頭直指司法制度本身——在彭宇事件中,“網絡暴民”似乎偃旗息鼓,這其實也是網絡文明進步的一大體現。

  3. “意見領袖”的突出作用

  傳播學認為:觀念的習慣是經常先從報刊、電視流向“意見領袖”,然后再流向人口中那些不大活躍的部分。互聯網上的“意見領袖”身份林林總總,他們之所以成為“意見領袖”,受現實生活中的身份、地位影響很小,而多是單純地由于他們在網上的言行及觀點形成的“領袖身份”。

  這就使網絡的“意見領袖”具有更強的草根性、流動性和號召力。隨著互聯網的出現,對于熱點社會事務、公共話題,非媒體專業人士也有資格發言,與大眾分享他們的智慧、學識和價值觀。這些民間身份的觀察家可能比傳統報紙和電視臺對于公眾的影響力更大。他們對政府應對舉措不乏尖銳批評,同時對社會管理體制的變革,對于道德文化建設和“國民性”的現狀,也有深刻的剖析。

  以“山西黑磚窯事件”和“重慶釘子戶”對比為例,可以明顯地看出“意見領袖”對網絡輿情的作用。我們對凱迪社區?貓眼看人原帖/跟帖/瀏覽情況進行分析,得出“黑磚窯”事件中網民更依賴專業人士的意見,原帖少、瀏覽/跟帖多,意見高度集中;而重慶“釘子戶”事件,意見多來自于普通網民,原帖多,瀏覽/跟帖相對較少,意見分散:

  


  政府需要找到恰當的方式,與“意見領袖”進行溝通,引導他們理解黨和政府的方針政策,理解政府解決種種復雜問題的基本思路和實際操作,讓互聯網中的“意見領袖”與黨報、國家電視臺一道,成為上情下達、下情上達的橋梁和紐帶。

  (此報告為中國社會科學院《2008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中的專題報告,由北京華聞在線撰寫。作者祝華新系華聞在線總編輯;胡江春、孫文濤系華聞在線編輯)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heji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胡錫進硬懟平原公子,這釋放了什么信號?
  2. 李克勤|“深切緬懷毛主席,您永遠的學生王光美”:劉少奇的妻子晚年的說法做法意味深長
  3. 郭松民 | 也說“滬爺撐起一片天”
  4. 美國加州大火燒出了房地產金融騙局
  5. 奴顏婢膝的學生與急眼了的老師
  6. 特朗普奪島,劍指中國?
  7. 改開以來民間“順口溜”拾穗(一)
  8. 洛杉磯大火如此猛烈,能燒醒中國那些殖人嗎?!
  9. 泰緬綁架更多內幕公布,受害人都是貪心自找么?
  10. 雙石|大勢已去,無力回天——西路軍基本解體
  1. “深水區”背后的階級較量,撕裂利益集團!
  2. 大蕭條的時代特征:歷史在重演
  3.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4. 瘋狂從老百姓口袋里掏錢,發現的時候已經怨聲載道了!
  5. 張勤德|廣大民眾在“總危機爆發期”的新覺醒 ——試答多位好友尖銳和有價值的提問
  6. 到底誰“封建”?
  7. 兩個草包經濟學家:向松祚、許小年
  8. “當年明月”的病:其實是中國人的通病
  9. 該來的還是來了,潤美殖人被遣返,資產被沒收,美吹群秒變美帝批判大會
  10. 掩耳盜鈴及其他
  1. 遼寧王忠新:必須直面“先富論”的“十大痛點”
  2. 劉教授的問題在哪
  3. 季羨林到底是什么樣的人
  4. 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認為“顛倒歷史”的“右傾翻案風”,是否存在?
  5. 歷數阿薩德罪狀,觸目驚心!
  6. 到底誰不實事求是?——讀《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與《毛澤東年譜》有感
  7. 陳中華:如果全面私有化,就沒革命的必要
  8.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9. 我們還等什么?
  10. 他不是群眾
  1. 車間主任焦裕祿
  2. 地圖未開疆,后院先失火
  3. “深水區”背后的階級較量,撕裂利益集團!
  4. “當年明月”的病:其實是中國人的通病
  5. 何滌宙:一位長征功臣的歷史湮沒之謎
  6.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