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中考剛剛結束,但社會熱點才剛剛興起,討論的焦點還是中考分流的不合理。北京大學著名經濟學教授姚洋建議取消中考分流,認為根據中考成績否定40%的孩子,孩子才14歲、15歲就分流,在中國學歷和能力、收入掛鉤的事實下,相等于40%孩子鎖定為未來低收入者,相等于把一輩子就毀掉了。此觀點在網上熱傳,引發社會共鳴和大量關注。因而分數雖然未出,家長憂心忡忡,孩子提心吊膽。中考分流制度下每個孩子的命運似乎已經注定,可謂一家歡喜一家憂。中考分流制度不僅關系到每個學生的前途命運,更關系到中國經濟的未來。
中國從制造大國邁向制造強國、創造大國,需要造就一大批高技能人才。去年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合印發《關于加強新時代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的意見》,提出發揮職業學校培養高技能人才的基礎性作用。采取中等職業學校和普通高中同批次并行招生,穩定中職學校招生規模。相對應的是中考分流政策。然而政策結果導致學生壓力巨大、全民焦慮,中考出現嚴重內卷,小鎮做題家成為社會現象。更為重要的是,當前大學生就業難和職業高中教育培養無法適應高技能人才要求并存,出現人才培養結構性失衡。建議國家審慎考慮,取消中考分流,通過改革相關教育體制解決高技能人才短缺問題。
一、取消中考分流的理由和教育體制存在的問題
總體上,高技能人才短缺問題同教育體制存在的問題有關,也不可能通過中考分流來從根本上解決,理由如下:
(一)中考分流和高技能人才培養之間并無因果關系,中考分流政策出臺沒有科學依據。實現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創造大國的轉變,以及新的技術革命和產業發展的需要,高技術人才只有高學歷才能升任。職業高中學生的文化素質低,且從中考淘汰下來的,根本無法適應當前和未來高端制造和創造性工種需要。
(二)中考分流同國家目標和教育方向背道而馳。既同二十大提出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的目標不相稱,也同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未來的要求相悖。既不符合當下科技和創新作為第一動力的新發展理念,甚至因為分流過早、過多,嚴重影響知識經濟時代下新興產業發展和對技術人才的需求。
(三)中考分流違背青少年成長和男女智力發育差異規律,阻礙雙減政策和素質教育落實。青少年成長不是直線發展,特別是男女生存在生理差異,男孩智力發育一般發育晚,后來居上。教育的本質是培養人,中考分流是變相淘汰機制。一方面,學生過早背負競爭壓力,加上中學校也有考核要求和排名壓力,如考上重點高中比率,這在根本上阻礙雙減政策的落實。青少年正處于身體發育長個子黃金期,作業繁多造成睡眠嚴重不足,不利于身體發育。一方面,分數作為唯一標準使教育畸形、異化,出現小鎮做題家現象,造成中考嚴重內卷,毀滅學生的思考能力和創造天性,不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和全面發展,從根本上同素質教育要求不匹配。
(四)中考分流不允許初中生復讀,不符合教育公平原則。高中考大學能復讀,考研年齡不限,中考不允許復讀對年齡弱小的中學生更是嚴重的不公平。
(五)中考分流比例高給學生家長帶來經濟壓力和焦慮,造成國家鼓勵人口生育政策難見效。在優生優育下,目前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家長對子女未來期望值高,在培養孩子投入最大。中考分流倒逼家長為了孩子考上高中,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在輔導孩子身上,沒有精力而且處于嚴重壓力和緊張焦慮中,不敢生二胎。
(六)中考分流比例一刀切,不符合各省市教育水平差異較大的實際,造成教育資源的嚴重浪費。一些經濟發達省市和教育水平高的省市,完全有條件實現普及高中。客觀上不宜硬性規定統一全國分流比例,而需要結合各省市實際進行靈活調整。
(七)職業高中不能解決高技能人才問題。其一,從現狀來看,職業高中的專業設置和師資能力不足,要求知識面廣、素質高、綜合應用能力強的專業基本上是零設置狀態,根本達不到為國家培養高技能人才的能力要求。其二,高技能人才培養并非短期而是長期學習和培訓。職業高中三年并不能培養出高技能人才,只是把勞動力從數量上提前,解決暫時的用工荒,但不能解決高技能人才短缺。其三,當下大學生就業難成為突出難題,職業高中畢業就業的機率和薪資水平只會更低。
(八)職業教育學歷化、學歷教育職業化的教育體制問題,是造成目前高技能人才短缺、大學生就業難同時并存的根源。薪資與學歷掛鉤的事實,迫使職業教育學校從中專到大專再到本科不斷“升格”,大學為了提高就業率改變專業設置,學生考各種社會證件。根本出路在于深化改革教育體制,解決人才培養和就業中存在的結構性矛盾。
(九)中考分流既同逐漸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相悖,也跟國家的以人民為中心的教育政策不相符,嚴重偏離社會主義目標,脫離國家的實際需要、教育的本質和大政方針。
二、具體建議
(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尊重青少年成長規律、教育規律和科技、產業發展對人才需求的客觀規律,取消中考分流。建議有條件的省市率先試點普及高中教育,逐步全國普及高中教育。
(二)探索、創新高技能人才的教育體制。關鍵是大學教育和職業教育的銜接,打破現有獨立、分類的并行模式。1、可能性和必要性。大學教育在于培養學習、研究和創新能力,同高技能人才對高學歷要求相匹配。2、可行性。每年超過1000萬的大學生就業壓力,銜接職業技能教育,能培養出并滿足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同時實現高就業。
(三)提高技術工人在全社會的地位和待遇。用高工資或體面的收入,改變社會歧視,引導大學生轉變觀念,減免培訓費用和出臺獎勵政策,吸引部分大學生畢業投身制造業,轉型做高技術工人。既緩解大學生就業難問題,也能滿足企業現實需求,為取消中考分流創造條件。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