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產這兩年確實慘,以至于最近不少專家已經跳出來又在呼吁救助。
簡單來說,房地產對于中國來說確實太重要了,除了天量的房貸和土地出讓金,還有原材料、家具、家裝、家電、基建、水電氣設備等一大串行業的消費和就業跟在后頭。超級規模的基建,航天項目,公務員工資,甚至這兩天試飛的大飛機,背后也有規模巨大的房地產資金提供支持。
也正是因為房地產對中國的影響太大,于是形成了一種路徑依賴,每次碰上啥事,都想揪一下這根稻草。具體操作就是讓大家借更多的錢,降低生活中的其他消費,來支撐房地產行業的過剩產能。
慢慢想想,自下而上形成這種觀念并不奇怪。之前房地產持續升值的時候, 幾乎所有人都形成一種觀念,要攢錢買房而不是消費掉。消費固然爽,但是錯過了房價上漲,現在有多爽,將來就有多慘。
而且主流輿論也形成了一種政治正確,如果一個博主勸大家攢錢買房,那他就是一個成熟穩重有思想的博主。反過來講,如果一個博主勸你消費,及時行樂,他就是一個消費主義博主,聽著就膚淺。
這種想法倒也不能說有啥問題,事實上也沒啥問題,尤其貼合中國人觀念里一些根深蒂固的東西,比如要節儉持家,無論如何都要有個窩,于是大家從上到下積極攢錢買房。
你們可能不知道,哪怕就在三四年前,房價的最巔峰時期,還有大量的房產群里教大家怎么用一堆信用卡循環套現湊首付,然后囤房等升值。很難想象那些人現在咋樣了。
這些觀念客觀上造成了房價飛漲,不過這兩年明顯到了一個無法持續下去的狀態了。
“房價飛漲”這事倒也不能說完全不好,主要是看你屁股在哪。比如你是一個拆遷戶,或者你入場較早,極端情況下哪怕早半年,你都能比別人少奮斗十年或者二十年。
這個沒瞎說,2015年左右,我有同事瘋狂加杠桿,500萬買了中關村“牛小”的一套學區房,大家都覺得他瘋了,可是轉過年,他的房子很快飆到了一千多萬,你們想想,多出來那大幾百萬,多少人一輩子也賺不到?
所以說房價飆漲這事對于很多人來說意味著需要把一生拿到祭臺上去獻祭,但是對于另一些人來說可以輕松吃掉別人的一生。
而且大家也都看出來了,越年輕,在這場盛宴里所處的位置越不利。如果你父母在體制內,拆遷有好幾套房子,那你畢業之后多多少少能占很多便宜。反過來講,如果家里啥都沒,辛辛苦苦把你培養成大學生,送你到大城市,本來以為接下來就好了,等畢業才發現接下來的麻煩比考大學都大。
更大的麻煩是,從2017年開始,各地房價都開始了劇烈的分化,也就是越貴的房子,漲幅越大,反而那些上車盤普遍跌得很慘。包括北京,也是這樣。北京這邊豪宅普遍漲得很厲害,尤其那些學區房,幾乎一直在漲,而那些普通盤,卻一直在陰跌,而且也非常難賣出去。
但是年輕人們面對這種情況他們會“坐以待斃”直接把自己放上去嗎?有的確實是那么做的,哪怕在2018年左右還在瘋狂加杠桿。但是還有太多人,他們想加都加不上去,因為他們的實力決定了自己沒法瘋狂挖掘杠桿。
改變不了現實,就改變觀念,也算是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
配套觀念就是這些年越來越多年輕人選擇不婚不育,一人吃飽,全家不餓,家里人提供不了支持,也就不好意思逼婚了。這些觀念洗腦下,生育率能上來有了鬼了。這兩天全網都在聊“今年只生800萬”,感覺非常滄桑,我身邊有同事的孩子是2017年出生的,那年足足有1700萬,才五年,就跌了一半,也算史詩級暴跌。
現在想想,上文提到的“壓縮消費上資產”的說法,無論是道理上,或者邏輯上都沒啥問題??墒潜澈蟮拇鷥r卻很明顯,代價就是拼命壓縮年輕時候的生活質量。這種使勁壓縮生活質量的現象,導致了90后和00后年輕人里這些年形成了一些新的生活觀念。前幾天跟一個95年的公司小伙伴一起吃飯,他的一些想法讓我非常吃驚。
聊到生育率,我才意識到他應該生孩子了,可是他好像絲毫沒那個意思。他一年也能賺幾十萬,跟我說他堅決不生孩子,一方面他和女朋友怕麻煩,尤其他女朋友聽說生了孩子每天晚上要起來好幾次給孩子喂奶,精神就崩潰了。而且沒戶口,也買不動學區房(不想背著巨額貸款住在一個豬窩里),又怕小孩學習不好將來打螺絲,所以一直沒下定決心生孩子。
另一方面他還有個理論,他認為生活質量這玩意跟物質和能量似的,應該是守恒的。年輕人買房后節衣縮食生活質量暴跌,暴跌的這部分并不是憑空消失了,而是轉移了。你節衣縮食攢出來的錢,降低的生活質量,并不是真的沒了,而是跑銀行和買家那里去了。你受的苦,那都是別人桌上的菜。所以他的原則是能不受苦就不受,受夠了,以后的事以后再說,別再想用任何道理忽悠他給別人做犧牲。
如果所有人一起艱苦,說不定大家也就那樣了,一起默默承受。不過現實是年輕人經受巨大的壓力,卻看到另一批人胡吃海塞,這誰能受得了。感情你讓我艱苦奮斗,是為了自己取個嫂子唄?尤其是越來越多人意識到了高位接盤的可能性,于是就出現了如今的僵持態勢。
我嚇了一跳,問他說這是你一個人的想法,還是你們整個團伙都這么想,他說他身邊的基本都這么想,而且這段時間每次看到生育率暴跌的新聞,都有種看爽文的感覺。
了解了年輕人的想法,也就能理解為啥生育率成了這樣。而且大概率還會繼續走低。
所以我一直有個說法,所有的紅利,本質都是債。
人口紅利,其實就是人口債,“嬰兒潮”一代年輕時候力量有多大,老年就有多難養。
房地產紅利那更是債了,看著是從銀行借了三十年的錢出來,深層次里,是一些年輕人放棄了自己年輕時期的享受買房生孩子,生活的痛苦讓周圍圍觀的不敢下場了,反過來進一步降低了生育率。
那些超級規模的債務,催生出了史無前例巨大無比的房地產關聯產業,那些產業如今都處在產能極度過剩狀態。如果繼續救房地產,那些企業自然能茍活一段時間,但是等到救完又活不下去了,如今不可能有2016年那么大規模的需求支撐著房地產了。反正整個產業大規模去產能是遲早的事。
比如這兩天有一篇著名的文章,寫的是一個45歲的中年人找工作經歷。這人之前就是做家具的,十年前年薪八十萬,但是從2017年房地產大潮開始走低之后,家具行業越來越慘,到最后終于做不下去了。如今去應聘肯德基、必勝客、宜家、星巴克兼職,結果都失敗了。
他的經歷,就是一個完整的周期,行業從稀缺走向極度過剩,最后從業者連口湯也喝不到。如果國家再來一波刺激,讓房地產重演2016年的那種情況,可能地產相關從業者又能過把癮,然后呢?很快又沒生意了,因為產能過剩這事根本解決不了,從業者還是得改行,可能只是把改行時間從45歲改成了47歲,啥都沒變。
如今幾乎所有擔憂人口的那些專家學者,都是從國家社會層面分析人口的影響。幾乎沒有從個體角度來思考這事,年輕人到底怕啥,到底痛苦啥,似乎沒多少人關心,而生育決策,是最自下而上的,你得去從最下邊來解決,而不是各種頂層設計。
在日本等國,還出現一個情況,叫“仇老”。也就是說,年輕人認為老年人霸占了社會的整個紅利,構筑了可怕的資產壁壘,自己啥也沒,奮斗一生可能連別人的起點都達不到。
于是極度痛恨老人,一方面痛恨有錢的老人,因為他們霸占資源。也痛恨沒錢的,因為沒錢的老人消耗了年輕人交的養老金。還痛恨自己家里的老人,嫌他們幫不上忙還拖累自己。
我以前理解不了,這兩年也在年輕人里看到了類似言論,他們認為自己所有的悲劇,就在于紅利都被上一代吃光了,然后用極度夸張的房價把他們的前途卡死了。而自己擁有的,只是一個幫不上什么忙、讓自己輸在起跑線的原生家庭。如果不買房,那一輩子交房租,如果買房,那三十年做房奴。自己唯一做錯的,就是晚出生了一些年。
所以我現在覺得,房地產如果真不行了,就讓他不行吧,它已經完成了歷史使命,該退出了。而且這里的“退出”并不是真的完全退出,也沒法完全退出,畢竟美國那樣的成熟社會,房地產依舊是一個關鍵支柱。這里說的退出,是不把房地產當做最重要的引擎了,以至于整個社會圍著這根柱子轉。
轉型之路固然痛苦,不過也是沒招的事,硬撐著不承認也不是個事,關鍵還是找一條新的可持續的道路,越堅持不承認問題,找新路的時機越往后推。
順其自然就行了,反正別再使勁讓房價漲了,也沒必要想方設法讓老百姓背更多的債去救房地產。讓老百姓自己去選擇把錢往哪花,用正常的消費推動產業升級,而不是讓房地產相關產業越來越大,然后有一天沒法繼續膨脹迅速崩掉。
人一旦接受了“周期”這個設定,就能意識到一個問題,衰退或者說蕭條本身并不是壞事,這個階段消滅掉落后和過剩的產能,經濟才能健健康康重新上路。
甚至可以說,沒有衰退就沒有新生,歷史上每次新技術新產業的誕生,都伴隨著舊產業的衰退。如果舊產業死活不肯退出歷史舞臺,占著巨大的資源不放,通過政策反復給自己續命,長期看來可能只會不斷延長麻煩的時間。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