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
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發展的初級階段。
我們現在正面臨人民需求與社會發展間的矛盾。
在教育上,這部分反映為選拔體制下的招生考試制度(高考、研考等,下簡稱選招考制)
人民想考名校和名校有限的招生規模間的矛盾(這和其他院校另外開放了多少名額是無關的)。
這一矛盾隨我國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而演變來,是一個量變走向質變的過程。
過程中,我有看到用以緩解這一矛盾的措施:
最新的如“雙一流”計劃,通過擴大名校規模來擴大其招生規模。
但時至今日,伴隨著客觀條件的成熟(網絡建設及廣大學子自發的看課堂錄像學習等等實踐),
我認為,已經到了揚棄選招考制的時候。
最初選招考制的實行,是為了解決人民受教育的需求和有限的教育資源間的矛盾。
目前,它已經較好地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
因為,現在我們看到的,是人民過度參與低等教育(“卷”)的現實,
其背后是人民充分受教育的形勢與受教育程度認證名額不充足(名校招生名額有限)之間的矛盾,
這會對人民的學習積極性帶來一定的傷害。
現階段的改革方向,我認為可以參考我國現有的先進的(但尚不完善的)自考制度[1],即:
學位由各校獨自考試認證,轉為國家統考認證,發放統一證書,從而公平學生、方便市場(若在將來或局部條件充足,統考也可進化為個人申考,但一定是專業/市場出題,國家認證);
授課由講座逐步轉為自學(事實這已是學生中常態),老師主要負責答疑,同時發動學生互助,重揚大學學術屬性,減輕師生形式負擔;
提倡校際合作,合理放開學生轉學、轉專業,實現個人志趣與國家計劃的統一(遙遠的將來可能會實現自由選擇專業);
加大公共教育建設與宣傳,發揮體制優勢,集中力量辦大事。
這樣,可以在不對現行選招考制做出大的更改的情況下,
真正完成高等教育由精英向大眾化的轉型(尤其體現在學術反權威反壟斷上),
提高人民知識文化水平,更好地服務于社會主義建設。
更具體的、富有可行性的措施,相信教育行業的相關專業人士能比我做的更好。
二、為什么要將學位認證權收歸國有
這有兩方面的考慮:
首先,學位應是一種對個體知識水平的客觀體現,
既如此,對其的認證也應盡可能接近客觀。
但個別院校、個別專業、個別教授,顯然很難說可以代表之。
事實上,個人一直是通過與他人交流意見的方式克服自身的主觀偏見。
那么,以國家為主導,統合專業與市場意見,達成一致共識,應是目前最能接近客觀的方式。
其次,這是解決目前考生間過度競爭最有效的方案。
在此我大概有必要對“過度競爭”一詞作一些解釋:
凡超越了客觀條件需求而進行的競爭,都可算作“過度競爭”。
現實中,這樣的例子有:
企業間為占據市場虧損成本打價格戰;
企業間為擴大市場夸大誤導性的營銷;
企業間為壟斷市場強行并購同類企業,等等[2]。
同樣,目前的選招考制下,“應試教育”大行其道,
讓學生們為之殫精竭慮的并非鮮活的科學知識,卻是僵死的“標準答案”,
最終為的就是換取一個名校學位的名額。
這對教育的需求根本就是置若罔聞。
而這種已經脫離了客觀條件的學位,
其實質只不過是又一種在人民中劃分階級的工具、新時代的“貴族血統”憑證罷了。
若要消除這樣的過度競爭,最直觀的方式,就是重新撿起對客觀的尊重。
學位認證國有化,會是目前一條行之有效的途徑,這體現在四個方面:
一、收回各校獨立授予學位的權力,其最突出的優勢就在于:國家代表人民拿回學術上的權威,故真正能夠保障學位的客觀價值;
二、統一規范標準,使我們真正在知識層面具備了培養社會主義接班人的條件。同時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消除社會各界在院校間、學科間、性別間產生的歧視;
三、 授予合格學生以統一證書(分學科),與現行選招考制并行不悖。并將目前大學生/研究生招生考試引申到社會資源上的矛盾還原為教育資源上的矛盾,使選拔考試的目的回到“進好學校受好教育”,而非“拿好學位找好工作”,從而緩解學生的考試焦慮;
四、這將在事實上減輕院校師生的負擔:
學校擺脫自身逐漸淪為“升學/就業預備班”的尷尬處境,重新成為辦學育人之所;
老師授課得以擺脫如疽附骨的就業考量,真正講好講深講通課業;
學生也能從“被劃分”的擔憂中解放出來,沉下心來做學問,服務人民、建設國家。
同時,國家作為橋梁,溝通市場、院校與考生三方訴求,更有利于就業問題的解決。
既然人人都可以平等地受教育,那么人人都應有機會面對公平的考核,從而得到社會公正的評價。
這是高等教育從精英階段走向大眾化階段的必經之路。
當然,國有化后,執行機構的監管必然是重中之重。
不過在現在反腐倡廉工作的大力推進下,我個人對到時的情況抱有一定樂觀的態度。
但或許仍有必要提醒一句:思想覺悟一定要抓牢,人民監督絕對不能少。
三、學位國有化,會不會導致高校變成“高中第二”
可能會有如上一種擔憂,
但這其實也只是一種誤會。
因為學位國有與導致目前高中狀況的那種制度,
它們在行為上有著本質的區別。
高中為高考服務,這其實違背了它設立的目的
——它本應是實現高中教育的載體,而非各大高校的招生考試沖刺班[3]。
事情之所以會變成這樣,首先是由于制度規定了考試準入必需有一個“學歷條件”[4],
接著才是教育資源分配的不平衡。
但后者現在基本已經要被網絡時代的進步性給填平了
——于是現在問題又回到了制度上。
這個制度,它對把考試作為選拔人才的方式,其實是很沒有信心的。
但制度卻把自己的這種缺乏信心,轉嫁為對學生的時間的一種綁架。
時間是客觀的,知識也是客觀的,
故這樣做看似是在用一種客觀解釋另一種。
然而,在一種主觀下誕生的制度,怎么可能驅使得了客觀
——其實質不過是在這兩種客觀事物間創造了一種主觀聯系罷了。
這要么是心懷僥幸,要么是包藏禍心,
要么往最壞了想,其就是一種頑固的,扭曲的,享受操縱他人的變態心理作祟的產物。
因為無論高中大學怎么個上課,這種對知識的客觀要求,它只會與它自身一致。
它不會跟一個人在什么學校學習有關,
更不會跟他是如何學習——具體來說,上沒上過學——有關。
客觀只會要求它自身。
所以,這種制度除了它自己,別的什么都沒有滿足。
我不妨說的更具體些:
在這個制度下,考試的內容是不重要的。
因為它只是一直在吃自己拉出來的東西。
至于這東西是什么,
制度當然是無所謂
——只要這在現實里轉得起來就可以了。
這樣的制度,在教育上當然會陷入一種無能為力的境地。
它根本就是放棄了,完全將問題拋給學校和老師,讓他們在其間自尋出路。
在這個制度下,就算出現了受過良好教育的學生,那顯然也和這制度無關,
而是制度下的人們,在解決著制度刻意忽視的問題。
這些人卻每時每刻還在受到制度的壓迫,
因為制度并不要求這個。
——他們將有“自討苦吃”之嫌。
也無怪“高分低能”的現象頻頻發生。因為這里與其說是“應試教育”、“教育為考試服務”,
倒不如說是考試成了給教育擦屁股的工具。
所以,為什么說要學位國有化,
就是要讓考試拿起自己的責任,回到這種客觀事物對自己的要求;
就該把大學學位交由國家統一考核,不放水,不偏私,該是什么樣,就是什么樣。
這一點已經體現在了現行的自考制度上,其洋溢著的公有制特色上:
《 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暫行條例》第一章第三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不受性別、年齡、民族、種族和已受教育程度的限制,均可依照本條例的規定參加高等教育自學考試。
——所謂公有,只不過是平等的另一種寫法。
四、其他一點討論
上面并不是在說,學位國有化后,學校就是不需要的了。
當然,最終,每個人都將認識到學習是他個人的事業。
不過我們必須看到學校在一定歷史階段的作用。
顯然,其在全民自學和普遍上學之間,是可以成為個很好的過渡。
學位國有制下,各校反倒才可以擺脫高考、研考等招生統考的束縛,具備“自主招生”的可能;
同時,在滿足學位考試要求的前提下,充分給予院校與教師教育上的自主權。
這才是真正的“減負”。
要減除的,正是那些完全沒必要的負擔,也即所謂的“形式”。
——還可能有一種猜測,那就是人不能把握所謂“客觀要求”,
換言之,制度、學校,它們自己都不知道國家的未來將需要什么樣的人,
更不用說要如何去“考試”一個人了。
但是,既然如此,它們更不應該裝作它們知道,
甚至自己擬制一套自己的“客觀”,然后拿來往人身上貼標簽。
這實在是一種徹頭徹尾的唯心主義,甚至它們自己都不信自己這一套,
因為在心底,它們承認自己其實“不知道”!
既然如此,它們必須把它們私自占有的解釋權、說明權、所有權,統統交出來,
因為那些本就不是它們的。
如果非要這些東西交給一個“人”,那這個人只能是“所有人”,
更具體講,是所有人的實踐。
必須結合所有人的實踐,我們才能用一種主觀去間接把握客觀。
五、給非當權者的一些建議
我們中的當權者,請按照你的理解,大膽地去實踐。
對于非當權者,當權者做一個決定的工夫,非當權者卻要費盡苦心,這確實是現下的權力體系尚不足夠反映民意,不能很好集中民智的一種體現。
不過這不是這個問題的重點。那么,作為非當權者,我這里的建議是——“先禮后兵”。
——這當然是比喻意義上的。
“禮”,指的是建議,即利用一切管道向當權者傳達自己的意見,如2023“我向總理說句話”網民建言征集活動(教育部入口)_中國政府網 (www.gov.cn);
“兵”,當然就是行動,應該來說,只要有利于促進這一制度的落實,任何合法行為,無論大小,都是可以付諸實踐的:
首先你可以拒絕參與這一選招考制,如果不是一些高精技術專業,事實上自考已經可以滿足一部分人的需求;
其次,如果你或你的孩子是參與者,那么就請不要落入這套制度陷阱,快點清醒過來,去追求真正值得追求的事物。
在忍受制度不公的同時,你可以在局部(家庭、社區、學校、公司、行業等)集結有共同志趣的人,創辦學社,一方面學習真知,另一方面也宣傳教育社外民眾。
形成規模后,可以考慮與各地學社或類似形式的民辦/公辦組織聯合,逐步形成一套自己的考核體制,從而與現行的高校學位的權威對沖,以激發后者的危機意識,達到共同促進的效果,最終目的是形成一套統一的較為客觀的認證體系。
過程中,肯定會遇到來自社會各層面的阻力,這要求我們戰術上保持靈活,認識到認證模式在現實里的多樣性,在尚不具備一定公信力的情況下,可以依托制度,辦比賽發證書,但非特殊情況不建議物質獎勵,這容易導致一種本末倒置。
更重要的是,要跟進教育改革步伐,在考試方式上多實驗多探索,不要怕失敗。
當年還是青年的毛主席能退學一年自學,能辦自修大學,現在的我們當然也能。
但做這事不僅需要勇氣,更要的是看清形勢后,才會有的堅定的信心。
注釋
[1]^ 參見:高等教育自學考試 - 中國教育考試網 (neea.edu.cn)
[2]^ 以上例證,可能會被認為帶有一種個人好惡——為什么全都是企業相關的例子呢?但事實上這正是從實際出發的結果。若我們現在身處封建社會,身處帝國主義殖民擴張時期,我都不會舉出這些例子。這一方面是因為這些現象在當時尚不顯著;但更重要的是,我們現在身處的是資本主義甚囂塵上的世界,而作為落后但頑固的舊勢力,現在社會無論是在數量還是程度上,過度競爭以延續自己衰朽的生命,舍之其誰?包括目前考生間過度競爭的現象,背后同樣有企業對工人不合乎客觀實際的應聘標準在推動。所以,如果這之中確實帶有個人好惡,那也是在正視現實后,對當今時代的有感而發吧!
[3]^ 在這個意義上,高中學歷原則上也得收歸國有,依此類推。
[4]^ 一般來說,獲取學歷的方式就是花時間讀高中/大學/研究生,但事實上,條例中有一條作為兜底的說明:"或具有政府開具的同等學力證明”。但我懷疑一個人要如何證明自己具有這個“同等學力”,難道是當場做一套考試試題么?既然當事人已經擁有了做試卷的能力,那為什么不讓他直接去考場上參加考試呢?不然,豈不是說,“考試”無法證明一個人擁有一種“學力”——那為什么現行制度卻會用考試來判斷一個人的所謂“學力”高低呢?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