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2日晚,河南某縣發生因燃放煙花打砸警車的事件,引發網絡關注。有理哥作為吃瓜群眾,本以為這是一起再也普通不過的一般案件,沒有太過在意,但看著看著,有理哥發現了一些不同尋常之處。
首先,我們來看看奇怪在哪里。
根據警方通報,“2023年1月2日晚23時許,在鹿邑縣城區紫氣大道弘道苑廣場,少數人員對停放在路邊的執勤警車進行故意破壞,引起群眾圍觀,導致現場混亂,造成惡劣影響”。這幫我們理清了基本案情。
根據網上流傳的相關視頻和網友評論,我們還原出了更多細節:
當日晚間,部分民眾在弘道苑廣場放煙花爆竹。為了保障安全,民警劃定了一片區域,讓大家集中在此燃放。
然而有一名疑似醉酒的男子,非要在警車底下放炮,民警只好先將其控制。
隨后,多名男子開始針對警察。其中,一著黑色羽絨服男子兩次主動推搡民警,后被旁邊白色羽絨服女子勸阻;多名男子圍擋住民警后打開車門、砸碎車窗、拆下車牌,一穿著“巴黎世家”外套的年輕人甚至跳上警車展示剛拆下的警車車牌,并和周邊人群“激情互動”。在“盡興”之后,還向警車投擲飲料瓶、噴射煙花,甚至將警車掀翻在地。
全過程只能用“混亂”“無序”“暴力”“無法無天”等詞來形容,面對這樣一起簡單明了的案件,在有理哥看來本應毫無爭議,但是網上的反應卻不是這樣。
在抖音、微博等平臺上,這起新聞事件的評論區熱鬧得不正常,大量帶節奏的把“勇士”“自由衛士”等我們“非常熟悉”的名號不要錢似的拋給當事人,同時將這種嚴重的違法行為美化成“民心所向”。評論區里客觀理性的言論也被這些帶節奏的群嘲圍攻。境外媒體在僅僅幾個小時后即迅速跟進,速度快到有理哥懷疑他們沒有時差。
更耐人尋味的是,有理哥發現就在最近幾天,網上突然多了許多關于“燃放煙花遭處罰”的個人剪輯視頻。仔細觀察發現,這些視頻來源不明、真偽難辨,但都是經過剪輯制作后發布在不同平臺,然后再配上大量機器人賬號制造評論、吸引流量,顯然帶有明顯輿論操縱痕跡。
一個視頻也許影響不了什么,但是這種帶節奏的信息往往數以萬計。他們的目的,就是借煙花這一話題挑動對立情緒,進而破壞政府部門的公信力。而在極端情緒的支配下,當政府部門或某一組織失去公信力時,無論說真話還是假話、做好事還是壞事,都會被認為是說假話、做壞事,這就是“塔西佗陷阱”。
一般來說,輿論操縱都有一個“持續加熱-引爆熱點”的過程,很難說河南鹿邑事件是不是那個設想中的“起爆點”。
話到此處,大家可能產生了另一個疑惑,為什么選擇煙花?
因為,煙花是一個絕好的“象征”。
在我國,煙花有悠久的歷史。傳說春秋時期就形成了點爆竹的習俗。在晉文公時,介子推帶著老母親躲迸深山,而重耳為了讓他出山,選擇燒山,最終介子推與母抱樹而亡。由于燒山之時樹木啪啪作響,人們為了紀念介子推,就形成了點煙花爆竹的習俗。
在此后的歲月中,中國人民賦予了煙花爆竹更多吉祥如意、幸福美滿的內涵,如“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爆竹送瘟神”等。在新冠肺炎疫情毒害人民三年、如今生活終于逐漸恢復正常的背景下,不少國人都希望用一場熱熱鬧鬧的煙花爆竹送走瘟神、迎接新年、寄托祝福。比如11月份以來,“可能解禁煙花爆竹”“多地允許放鞭炮”等小道消息便一度火熱,登上多個APP頭條。在此背景下,煙花天然就具備挑動民眾情緒的功能。
同時,縱觀歷史上某些運動,象征之物必須具有美好的特征,至少也要讓人感覺無害,這樣才能標榜自己是正義一方。因此,他們往往選擇鮮艷的色彩、美麗的花朵等作為標志性符號。而煙花再次完美符合。
此前,一些別有用心人員一直期待用疫情挑動民眾對立情緒,但隨著我國疫情防控政策的進一步優化調整,老百姓正常生活秩序日益恢復,他們上下其手的空間越來越小,因此,他們迫切想找到一種新的既被老百姓廣泛知悉熟悉,又有一定爭議性能引發對立情緒的工具。
左思右想,還有比煙花更恰當的東西嗎?
美國前總統奧巴馬在斯坦福大學演講時曾說:“你只需要用垃圾信息攪亂一個國家的輿論場,提出足夠多的問題,散布足夠多的謠言......一旦他們什么主流消息都不信了,彼此之間也失去信任,那么美國就贏了”。
在結尾,有理哥想說:創業難,守業更難。美好生活來之不易,需要我們共同守護。你可以不認同我的觀點,但一定要堅持獨立思考,要看清一些事情中的詭異之處,千萬別當他人手中的槍,別做擾亂勢力的炮灰,別讓我們先輩在反侵略戰場上的血白流!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