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號,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發布了優化疫情防控的20條新規。
很多人說我們即將放開了,這是不對的,動態清零將會一直堅持下去。
因為這20條新規,不是放開而是糾偏,目的是為了減少社會面反彈,集中力量和資源去長期的堅持清零。
網上有很多人不做調查,就開始批評這20條新規,實行之后,會造成疫情大面積的擴散和爆發,家里的老人小孩怎么辦?
甚至說,這是為了給全面放開,全民躺平做準備,馬上我們也要開始和西方一樣和病毒共存了。
這完全就是曲解了其中的意思。
咱們還是用數據來說話,這20條新政,并不會造成疫情的失控和擴散。
逐條來看:
1,密接原本執行的“7+3”隔離,現在改成“5+3”,時間進一步縮短。
很多人看到這,直接就開噴了,這隔離時間縮短了之后,還能準確的發現陽性嗎?會不會造成很多的漏網之魚,活躍在社會面上?
其實不會。
首先,因為病毒變異了,奧密克戎最長的潛伏期只有8天。
5天集中隔離能發現陽性的概率非常高,就算有漏網之魚,3天居家監測,也能發現。
其次,從經濟成本上來說,我們國家人口世界第一,集中隔離時間由7天改成5天,別看只縮短了2天,但是卻可節省下30%的隔離資源。
這30%既省錢,還可以騰給有需要的人,何樂而不為?
2,不再判定次密接了,以后也不會再有這個概念了。
這一條,尤為重要,也是被很多人噴的。
可世界上啊,次密接的人群規模是非常大的,但是這類人群并沒有直接和確診病例接觸,加上空氣中,生活環境中各種雜質的影響,感染風險是非常非常低的。
陽性檢出率只有3.1/10萬。
10萬個人里面,只有3.1個陽性,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的那種。
還是那句話,要考慮到經濟成本,以及隔離資源的大量浪費。
只要我們能及時判定密接,將他們給管控起來就行了。
至于次密接,10萬個人才有3個陽性,就算在3個漏網之魚,跑到社會上去了,那我們也不用害怕。
因為病毒是不可能隔代傳播的,如果次密接是陽性,那么往上推算,密接者肯定也是陽性啊,只要咱們及時的把密接者給找出來,管控起來。
當發現密接者檢測出現陽性的時候,再將這位密接者身邊的密切接觸者,全部找到,并且管控,不是很輕松的就能找到那3個漏網之魚嗎?
雖然這里面存在一定的社會面傳播風險,但只要我們判定和管控的速度足夠快,就能將影響減少到最小最小。
兩害相權取其輕,實在沒必要,為了這3個人,將剩下的99997人全都隔離起來吧?
這也正是我們不再判定次密接的原因,背后有大數據的支撐,望周知,可別一上來不分青紅皂白的就去批評政策。
3,風險區由“高,中,低”現在改為“高,低”兩類,取消了中風險區這一概念。
為什么要取消中風險區呢?
還是和上面,取消次密接是一樣的道理。
根據國家疾控局,對于多地疫情防控實踐的相關評估數據顯示,中風險區的陽性檢出率非常非常的低。
僅僅只有3/10萬。
10萬個人里面,只有3個陽性。
還是那句話,兩害相權取其輕,只要我們能及時做好溯源流調工作,將人群中的密接找出來,進行隔離管控就行。
實在沒必要像之前那樣,設定中風險區,這樣一來,就會導致大量人員被管控,出行和流動受到限制,不僅增加了經濟負擔,也會消耗了大量基層工作人力。
這些人力如果節省下來,就可以更好的去高風險區,去給那些被隔離管控的群眾們服務,誰家需要看病啦,誰家買不到藥了,誰家沒菜了需要上門送吃的,都可以更好的去解決問題。
所以,咱們這才取消了中風險區。
看到這,大家應該可以舉一反三了。
在新規里,高風險區也縮小了,現在變成以單元和樓棟為單位了。
就比如20號樓有確診病例,只有那一棟樓是高風險,但在旁邊的21號樓,那就是低風險,人員就可以自由走動。
這也是出于經濟利益,方便群眾生活,以及節約隔離資源,釋放基層志愿者人力的需要。
后面的那些措施,其實都是一樣。
比如,高風險區外溢人員管控措施調整為“7天居家隔離”。
這是因為,數據顯示:高風險區外溢人員陽性檢出率為4.9/10萬,并且,均在均在風險區域劃定后7天內檢出。
只要咱們發生疫情的地方,在第一時間精準劃定高風險區,并對社會公布,那么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
但為了防止有漏網之魚,所以還是實行7天居家隔離。
再比如啊,對結束閉環作業的高風險崗位從業人員,現在改成5天居家健康監測了。
這同樣也是有數據支持的,陽性檢出率為1.6/10萬。
看到這,大家應該都發現了。
咱們國家的政策,絕對不是一拍腦門想出來的,而是基于大數據分析,經過反復的討論和權衡之后,才得出來的結果。
你想想,10萬人里面,才幾個陽性患者,那為什么還要去浪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將剩下的那些人給隔離起來呢?
這里面,不光是一筆經濟賬,更是一筆民生賬。
而且,還會因為大量作無用功的隔離工作,造成真正需要管住的重點風險沒管住,從而疫情造成缺口,社會面大爆發。
所以啊,這20條新規,不是在發送疫情管控措施,而是在糾正之前工作中的一些不足。
等于說我們是在提高要求了,以前是廣撒網,現在就是重點進攻,要提高防控效率了。
要不然志愿者也累,老百姓也累,最后大家精神都麻木了,反而會造成疫情破防。
大家要明確的一點是:我們國家的動態清零政策,是絕對不可能輕易取消的,只要疫情還存在一天,我們就會長期的堅持下去。
為什么不能和病毒共存呢?
是啊,很多人都在說,歐美現在已經恢復正常生活了,甚至都不需要戴口罩了,自由上街,自由去商場,想干嘛就干嘛。
可那都是表面現象啊。
因為那是感染了6.2億人,死亡了658萬人換來的。
就說韓國吧,前段時間梨泰院踩踏事件發生了。
我身邊就有朋友跟我說,萬圣節是在11月1日,萬圣節前夜應該是10月31日啊,應該是31號晚上慶祝才對,可為什么29號晚上就有那么多人聚集到了梨泰院,去舉行慶祝活動呢?
因為啊,那是韓國全面放開疫情管控之后,所經歷的第一個周末,29號晚上恰好是禮拜六,所以年輕人們全都上街了,這才一不小心造成了踩踏事件。
可你看,國內媒體為什么都不報道啊?
因為國外都放開了,只要我們還封著呢,我們都快孤島了。
言語中,那位朋友滿滿的都是對國外的向往和憧憬……
聽到這里,我并沒有立刻去反駁她,因為這沒有意義,爭一時口舌之快沒有任何作用,我只是舉了一組數據,告訴她為什么我們不能放開。
聽完,她就沉默了,以后再也不提向往國外了。
我列舉的數據很簡單,韓國總人口5174萬,累計確診2614萬人,累計死亡是29000人,病死率雖然是0.1%,可是你希望這0.1%降臨到你自己的身上嗎?
也許你身體強壯,年輕氣盛,可是你家里的父母老人嗎,如果他們原來就有基礎病,又怎么可能扛的過去?
是的,沒錯,韓國是放開了,可這一切都是在死亡了29000人的基礎上換來的。
韓國為什么可以實現和病毒共存,可以實現群體免疫?
很簡單啊,死了29000人,感染了一半的國民,大家走在街上,每個人體內都有病毒,全都形成抗體了,這還怕啥。
可是你再看看中國呢。
從數據上來看,截止今天,全國死亡病例是29184人。
但是,這里面,臺灣省死了13441人,占了將近一半,香港死了10511人,又是接近三分之一,這還是因為香港之前學習西方的防控手段,所造成的后果。
再看看澳門呢,只死亡6例。
疫情爆發三年來,中國大陸共計死亡人數為5226人。
而且,從2020年5月17日至今,中國大陸14億人,新冠死亡病例只有2例。
這2例分別是2021年1月13日河北石家莊1例,1月26日吉林通化1例。
再然后,快兩年了,中國大陸沒有因為疫情再死過一個人。
難道,是我們中國人的免疫力,天生比外國人要強一點?
當然不是了,這是我們清零政策的功勞啊。
韓國只有五千萬人口,最后在死亡了29000人,感染了一半民眾的條件下,放開了,和病毒共存了。
可別忘了,中國可是有14億人口的大國,按照這個病例算一算,2萬9乘上28,81萬2千。
請問,你愿意接受這樣的數字嗎?
別說是死亡81萬人了,就是再死81個人,我們也接受不了啊。
不管概率有多低,就算只有一億分之一,那也沒人愿意。
因為這意味著一億個人里面抽個簽,找一個人出來死。
萬一發生在你的頭上,你怎么辦,你愿意抽這個簽嗎?
所以,我們必須要堅持清零,這就是根本原因。
當然,現有的封控政策確實有些不合適了,就比如新疆,樓下的小汽車從夏天停到了秋天,整整封了三個月。
這就有點極端了。
所以我們要糾偏。
注意了,糾偏并不意味著放開,而是盡量保證在疫情防控的大前提下,大家能夠正常生活,上班,影響降到最低。
只是看到這里,恐怕今天共存派要失望了。
因為,我們不會共存。
清零還會繼續堅持下去。
國家還會繼續保護我們的。
因為,我們都怕死。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