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退休后的生命還有30年之久,中國有著超過3億的退休人口,中國隱藏著一座積極老齡的金山。”
最近,北京師范大學某專家對比了國內外老人之后表示,中國老人退休后很有勞動熱情,城市退休人口熱衷于做家務,農村退休人口則堅持從事農耕。
這名專家在另一項調查中發現了另一個特殊現象,中國超94%的老人在養育孫輩。
由此,該專家總結中國的退休人口具備“做家務、務農耕、養孫輩、勤學習、善創造”這五大特點。
說實在的,該專家的每一個結論,都讓我大為震撼。
根據目前公布的統計數據,中國人均壽命約78歲。
那么,3億退休人口,退休之后的壽命真的還有30年之久嗎?
另外,中國的老人,難道就比外國老人“高尚”一大截,退休了也閑不住,一定要熱衷做家務、務農、帶孩子?
讓其他國家發愁的人口老齡化問題,專家竟然發現這是一座隱藏的金山?
我再一次感覺,我生活的世界,跟專家觀察到的世界,好像不是同一個。
遠的不說,還是講講我身邊看到的事情吧。
我租住的小區后面有個公園,每周末我都會去溜達。經常能看到7、8個老年人帶著孫輩在公園溜孩子,她們操著天南地北的口音,互相傾訴自己當年生活的艱辛、為兒女付出多少心血。
這或許并不是他們要比慘,而是除此之外,很難找到更多共同話題。
快60歲的劉阿姨聽說女兒想要二胎,第一個念頭就是反對。劉阿姨給女兒帶過一胎,實在太累了。
孩子剛生下沒多久就是很嚴重的濕疹,經常抓自己的臉,又哭又鬧。
長久的勞累讓她和女兒經常發生爭執,互相指責對方的不是。
女兒如果決定生二胎,考慮到女婿那邊的父母年事已高,帶孩子的任務只能她來。
因為,與其讓自己委屈,劉阿姨也不愿意讓女兒為難,只能說:生下來,我來帶就是。
除了帶娃的勞累,以及說不出的委屈,“客居”的老人們更多的是感到孤獨。
很多老人在村里生活了大半輩子,沒想到老了卻成了“北漂、深漂、滬漂、廣漂”。
有老人會抱怨,“我們也是人,不是帶娃的機器人。我在這待了6年,還是不能融入這個城市,還是記掛著老家。老家有朋友,有親人,能說上話,在這里只有我孤零零的一個人。”
如果家里有多個孩子,家里的老人們往往就會被安排到不同的城市照看小孩。
也有老人因此感慨到:“兩夫妻年輕的時候都沒有分開過,現在老了反而異地分居了。我家老頭一輩子沒怎么做過家務,現在不得不學習。”
并不是所有的年輕人都能完全“養”得起“客居”的父母,也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是來“白吃白喝”的。
有些老夫妻同時進城,經常是一個幫忙帶小孩,另一個則在附近找點活干。
他們能干啥呢?
保安、門衛、清潔、小區綠化等,可選擇的崗位并不多。
一個普通小區的保安,一個月的工資大概兩三千,雖然不多,但對他們來說,能補貼家用,有一點是一點。
其實,幫兒女看孩子,也算是“打工”了。
一般的二三線城市,鐘點保姆的工資在4000元/月左右,住家保姆稍微高一些,保持在6000元/月左右,上不封頂,主要工作就是做飯和打掃。一二線城市,就更貴了。
只不過,給自己兒女“打工”,一般收不到工資,卻經常收到埋怨。
婆媳關系堪稱中國最難處的關系之一,有一位有多年帶孫子經驗的老人總結出一句箴言:
“在兒子家要把自己當保姆,把媳婦當親戚。”
“所謂把自己當保姆,就是只干活不當家,只幫忙不增加負擔,有事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把媳婦當親戚,就是保持不遠不近的距離,需要的時候就過去,不需要的時候就知趣的回來,當走親戚。”
一句話既飽含著婆媳相處的“智慧”,背后又包含著多少心酸與無奈。
不過,能進城幫兒女帶孩子盡管辛苦、委屈、孤獨,總體來說還算是好的,最起碼兒女們已經成家了。
還有很多人的兒女,進入城市打拼,但是還沒有成家。
截止到2020年,國內青年人口城鎮化率已經達到71%。另有數據表示,目前國內單身的成年人口約2.4億。
小城市容不下靈魂,大城市容不下肉身。
你在北上廣深,月薪1萬,你覺得并不高?;氐嚼霞?,恐怕連5000塊的工作也不好找到。
為此,很多人總結出一套人生哲學:在一線城市打工,在老家的省會城市或者二三線城市買房。
畢竟,房子除了關乎婚姻問題,也關系到下一代的教育資源。為人父母,總想讓自己的孩子能盡量站得更高一些。
因此,即使掏空6個錢包咬咬牙也得上。
但是,買房子不是靠真的咬牙,而是靠掙錢。
所以,這幾年,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特殊現象”。
已經到了退休年齡的農民工,突然活得“精致”起來,他們熟練的使用染發膏、定型啫喱和嬰兒潤膚露。
60歲的王興華就是其中的代表。這位皮膚粗糙、一輩子都沒做過發型、用過護膚品的老漢,總結出了一套化妝品使用方法——先將染發膏擠在塑料盒子上,用牙刷的尾部攪勻了,再用刷頭蘸上,仔細地刷到頭發上。
62歲的四川籍王小川,頭發花白,多次在小賣部買劣質染發膏,用梳子反復涂抹,然后在溫度較高的地方進行烘烤,以達到染發改色的效果。
此外,王小川還會買一些顏色鮮艷的花格子襯衫,涂抹價格低廉、可以增白的護膚霜。
他們這么做是為了能繼續留在工地上搬磚。
大概是在2019年前后,各地就陸續出臺政策,清退超齡的農民工。
這些清退令通常給男性的年限是60歲,女性是50歲。超過這個年齡,便不再允許繼續從事工地作業。
這些政策的初衷,的確是為了老年農民工的安全著想。
但是,這也意味著老人們賴以為生的“手藝”將再無用武之地,也無法從這份工作中獲得收入。
這是老年人“熱衷”勞動,還是生活所迫?見仁見智吧。
“養兒一百歲,長憂九十九”,對很多老人來說,生養了子女就沒有停歇的時候。就算給自己的兒女安了家,還要為兒女的兒女擔憂。
唐大爺的兒子是一名司機,月工資4000多一點,兒媳是工廠普工,加班后的月工資也才4000。
唐大爺的孫子今年27歲了,明年開春就要結婚。他兒子在三年前提前考慮到成家需要,購置了2萬/㎡的商品房,房子的首付七十萬。
為了兒子,也為了兒子的兒子,唐大爺將積攢的32萬一次性全部拿了出來。
那么,幫完兒女,也幫完了兒女的兒女,老人們是不是就能躺下享享清福了呢?
還不行,為了將來不給兒女“添亂”,還得考慮考慮自己。
在自己還能動的時候,老人通常會自給自足。
比如,我們村大部分老人,都是在周邊別人承包的菜園、果園里打零工。一天干滿,掙個三十五十。
老人難道沒有養老金、退休金嗎?
2012年以來,四次提高全國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2021年全國城鄉居民養老保險月人均養老金達到179元。其中,上海最高,達到1100元,貴州最低,只有93元。
這些錢,對于大多數老人來說,明顯是不太夠的。
尤其是,人到老年,經常光顧醫院。
盡管,2018年以來,國家組織藥品集中采購覆蓋老年患者常見病主流用藥,藥價平均降幅超過50%。在吃藥、看病等問題上,壓力得到了很大的緩解。
但是,如果真的得了一場大病,往往還是要動輒幾萬塊,甚至幾十萬。
有多少子女能在短時間內無壓力地拿出這筆錢呢?即使拿出了這筆錢,后續的照料也成問題。
因此,老人們還得趁能動,多打工。
有些老人為了“徹底”解決子女的后顧之憂,甚至通過退出宅基地、承包地等置換養老服務。
寧夏勝利村村民馬占福今年已經68歲,子女都已成家落戶縣城。
3年前養老院剛建成時,老兩口一盤算,最終選擇將宅基地、房屋、承包地全部退出,從農村“凈身出戶”,搬進了養老院“以院為家”。
“宅基地連帶自己建的磚房一并交還給集體,政府補貼了8萬元,10畝承包地我也退出了承包權,政府按每畝9000元補貼了9萬元。這些錢我拿出一部分給老伴買了養老保險,現在每月能拿1200多元的養老金,足夠我們老兩口在這里生活了。”馬占福說。
但農村土地和房屋的價值,各地都不同,也不是所有的老人都能順利搬進養老院。
說到底,老人的問題不是自身的問題,而是社會問題在他們身上的延續。
老人年輕時為了子女掏空自己,老了之后也想給子女們最后助推一把。到最后,還不想成為子女的負擔。
以我的觀察,沒有哪個老人真的愿意成為“金山”。
尾聲
孟子提到養老說:“五畝之宅,樹墻下以桑,匹婦蠶之,則老者足以衣帛矣。五母雞,二母彘,無失其時,老者足以無失肉矣。百畝之田,匹夫耕之,八口之家足以無饑矣。”
在中國數千年的理想里,到老了能吃飽穿暖就是理想社會。
截至2021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2.67億,占總人口的18.9%。2035年左右,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將突破4億,在總人口中的占比將超過30%。
這幾天召開的大會上,再次強調“應對人口老齡化”這一國家戰略。
中國的老人,跟全世界的老人都一樣,也想安享晚年。并且,國家已經高度重視到這一問題。所謂的專家們,應該順著這個方向探討如何進一步完善養老體系。
沒想到,專家談養老,上下嘴皮一碰,肩背重負難以卸下的老人反倒成了一座亟待挖掘的金礦。
要知道,我們每個人都有變老的一天。今天的老人,就是明天的我們。
我不能確定我在退休年齡之后,是否還有30年的壽命。但是,我能確定的是,等我老了,我不想具備“做家務、務農耕、養孫輩、勤學習、善創造”這五大特點。
我想擁有“游手好閑”的機會。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