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新生報到時,每年都有一些關于高考釘子戶和高齡大學生的新聞,從來都是充滿爭議,但它們爭議的點僅僅關乎年齡嗎?
新聞之一:#52歲新生回應被質疑浪費資源# 一位52歲退休大叔魯新林來到位于武漢的湖北輕工職業技術學院報到,學校工作人員第一次見“孩子送老爸上大學”,難以置信,三度檢查他的錄取通知書。
新聞之二:#高考最牛釘子戶梁實許愿考上川大#從1983年開始年復一年死磕高考而成名的55歲的梁實,在第26次嘗試中改考文科,終于成功上岸夢想中的川大。
兩位大叔都引發了一些關于“浪費教育資源,應該把機會留給年輕人”的爭議,但評論版上畫風有所區別。魯大叔得到鼓勵比較多,譬如“活到老、學到老”等,而梁大叔得到的揶揄就多一些,甚至有網友評價“這就是當代范進,不是勵志故事”。
兩位大叔年齡相仿,區別在于一個考上的是高職,一個是名校。正如魯大叔對輿論的回應:我國高等教育資源非常豐富,很多大專高職院校招不滿生是現狀,不存在“浪費”。第二,國家倡導學習型社會,高齡大學生有很好的示范作用。
沒錯,浪費不浪費,首先要明確浪費的定義。過剩資源充分利用不叫浪費,稀缺資源沒能發揮最大作用,才叫浪費。如果魯大叔上岸的是武大,可能質疑浪費的聲音就會更多了。
目前,我國高等教育的現狀就是總體過剩,結構性稀缺。對于大部分大專高職來說,甚至一部分民辦二本三本,是常年招不滿生的。這些層次的高校是教育產業化的代表,大部分需要自負盈虧,沒有或很少國家補貼,主要靠學費生存,招錄高齡學生是不存在浪費的,反而是重新進入良性循環的一個路徑。
雖然這些高校的科研和教學水平并不頂尖,但相對于只會教教唱歌吹號的社區老年大學來說要正規多了,專業選擇面也更大了,在即將到來的老齡化社會中,能為具備一定文化素質和求學意愿的中老年朋友提供更多元的教育“硬貨”。中老年人結合自己的背景和興趣,學學計算機、室內設計等專業技術,不僅滿足了求知欲,還能在老年生活中學以致用。
而對于985/211、雙一流公立本科名校來說,資源還是相當稀缺的。它們學費相對較低,科研和教學質量較高,國家每年給予大量補貼,肩負著為社會培養高層次綜合性人才的重任。家里四代清華的高曉松也認為,頂尖學府就是培養“國之重器”的地方。
清華過去有一句廣為人知的口號“為祖國健康工作五十年”,也充分說明,像這樣集合了大量國家投資和頂尖師資人才設備的名牌高校,培養成本是巨大的,對社會效益也是有要求的。花同樣的培養成本,一個18歲的青年和一個50歲的中年,未來服務社會的收益差別顯而易見。在資源稀缺的時候,就連打HPV疫苗都得優先青少年,更何況成本巨大的高等教育。
高考是一種篩選,對考生要公正,對社會也要公正。在資源稀缺的情況下,允許年復一年的復讀生以同樣分數線競技,顯然對應屆考生是不公平的。高考是篩選的手段而不是目的,它本身不產生價值。從社會角度,一年能完成的篩選工作花費兩年、三年甚至幾十年去完成,也是一種浪費。個人年復一年追求夢想無可厚非,但從社會利益出發,要進行資源優化配置。培養人才,年齡是不容忽視的重要因素。
因此,分兩方面。建議接受國家補貼的公立名校,繼續以社會效益為主要導向,嚴格執行高考統招錄取,對復讀生做出一定限制,譬如提高分數線錄取,每一年增加10分等。既要給復讀生機會,也要給應屆生公平,多學一年提高10分,不算過分。至于年齡太大的考生,則不鼓勵其占用寶貴的培養名額。
另一方面,很多資源過剩、招生不足的大專高職和民辦二本三本,則鼓勵其放開年齡限制,吸引更大范圍的人士接受高等教育,成為適應老齡化階段、構建學習型社會、和教育產業化轉型的多贏之舉。在招生思路上不一定都走高考統招,甚至可以降低門檻,專門舉辦面向中老年人的班型。就像國外大量的社區大學,收費低,學制短,專業實用,有高中基礎即可入學,從二三十歲到五六十歲的學員同堂上課,滿足了多元化的求學需求,提高了全年齡段國民文化素質,成為知識型社會的重要一環。
浪費不浪費,關鍵在于各得其所。從制度上科學的引導,從資源上高效的配置。對于想圓大學夢的中老年朋友,無需再浪費光陰死磕高考。不同層次的高校,設置不同的培養目標和門檻,對考生公正,對社會最優。各得其所,民間也就不會再有這么多高考釘子戶和對高齡大學生的爭議了。
作者:紙上建筑
公眾號:紙上建筑
2022年9月16日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