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教師節了,可能很多學生和家長又開始操心要不要給老師送禮的問題了。
送吧,送多少價值的才合適?送少了面子上不好看,不如不送,送多了面子上過的去了但又肉疼。
不送吧,顯得不懂禮數,眾所周知,中國是禮儀之邦,中國人無論做何事都要先把禮數盡到。尤其是別人都送了,就自己沒送,對比更為明顯。不懂禮可能是讓成年人最社死的評價之一了。
其實在教師節,正常的教師心里也很忐忑。明知道這天是自己的節日,但又害怕這天的到來。
作為教師,情感上當然希望有學生和家長表達對老師的尊敬與愛戴,這也是一種工作成就和自我認可,但理智上也會怕學生和家長的表達出現偏差,把尊敬和愛戴的程度等同于送禮物的價格,引起更多難題。
送的禮不收,顯得不近人情,收了,又違背教師道德和紀律。當然有這些困擾的教師都是大多數的普通的正常的老師。
這不,柳州市的家長們搞出了一個送禮收錢的事情出來,還把不送禮的家長勸退家長群,讓教師群體又走上了風口浪尖,教育局又是禁止又是呼吁的。
就事論事而言,從報道出來的緣由來看,是家長委員會的領導單方面想給教師送禮,然后把購買禮品的錢平攤給每位家長,有位家長就不同意而被退群。沒有教師涉及其中。
但我們知道,哪怕沒有接受賄賂,但自己成為受賄對象的時候,就更要謹慎對待了。
這個事情的問題還是要歸結到那幾位帶頭家長頭上的。家委會全稱是家長委員會,就是起到家庭和學校之間的橋梁作用,更好地為教育孩子而服務的。是自治組織,而非權力組織。
社會中經常有樣的人,善于慷他人之慨。TA張羅組織飯局,最后卻又AA,但TA得了好客的名聲。事件中家委會的幾位家長就是這樣的人。名聲我來得,花錢大家來。
把這種風氣帶入教育,實非教育之福,反而起到副作用。正常的家長學生教師都不會接受的。
但拋開此事而談,我們依然會認為仍有不少教師會接受這樣的送禮,為什么?
首先我們從教師群體本身去看這個問題。雖然教師也是屬于體制內,但實事求是地說,教師在體制內的“公醫師”的排名是靠后的。教師畢竟不像公務員直接掌握或接觸到權力,也不像醫生直接能控制和掌握他人的健康,教師對人和社會的價值要往往在多年才能體現出來,相比較而言具有嚴重的滯后性。
這在一些追求短期利益的目光短淺的人看來,教師的作用就沒有那么大——“一群吃著財政飯卻帶不來財政收益的人”。當年為什么要把教育產業化,就是嫌棄教師養著費錢。所以也能屢次看到教師欠薪的新聞,其被欠薪的優先級是高于公務員、醫生的。畢竟公務員一天不上班,社會管理會出問題,醫生一天不上班,就會死人,而教師一天不上班,學生是挺開心的。
(從欠薪資訊數量上可見待遇上的差異)
教育部年年倡議“確保教師工資不低于或高于當地公務員的平均收入水平”的背后就是一直沒做到。公務員需要“高薪養廉”,醫院和科室可以“自收自支”,那教師能靠啥賺錢,總不能讓化學老師去制造DP吧。
教師這個群體功能的尷尬之處就是他們的知識不能直接變現,做出成績的周期又太長,只有當他們培養的學生走出社會后教師的價值才能充分體現。
第二個我們從教師的個體來說。
個體的教師首先是個人,有首歌唱得好:“你我皆凡人,生在人世間,終日奔波苦,一刻不得閑,既然不是仙,難免有雜念,道義放兩旁,把利字擺中間”。
“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然后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等”。人不能長期脫離物質條件去談道德,那是圣人,而我們不是圣人。
教師也會在茶米油鹽中陷入生活的困頓,那么極少數教師選擇“灰色收入”在所難免,但依然有絕大多數的教師選擇了清貧,這樣的教師是值得尊敬的,但這種道德上的自我堅持在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反而顯得是格格不入。
這也就是我們要從社會角度談論教師收禮的問題。我們的社會有時候很擰巴,對上層工作的人群很寬容,對基層工作的人員又很苛刻。
比如大學叫獸和學生玩師生戀、讓學生給自己打廉價免費工、甚至逼學生叫自己爸爸、把學生逼死,但處罰卻又十分輕飄,連個熱搜都會被壓下去。但基層的中小學教師收個禮就喊打喊殺,屢上熱搜。
比如大醫院的醫生可以和醫藥代表玩、可以各種盤弄患者、可以手術刀變屠刀、可以一邊割你腰子還問你要錢,但被舉報后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可是基層醫療工作者在工作中的點滴情緒都會被無限放大成為新聞。湘雅劉翔峰事件便是明例。
另一個行業就不再多說了。
并且從待遇來講也是如此。
這種畸形的社會輿論現象只會傷了基層工作者的心,挫傷他們的工作的積極性。是不利于人心凝聚和社會長治久安的。
這個問題怎么解決,9月9日去世的那位有不錯的想法和做法,值得我們深入思考和研究。
最后預祝廣大教育者工作者節日快樂!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