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中國人口普查年鑒-2020》,2020年,中國人平均初婚年齡漲到了28.67歲,其中,男性平均初婚年齡為29.38歲,女性為27.95歲,10年間,平均初婚年齡推后了近4歲。
目前,已經有一些地方的平均初婚年齡突破了30歲,安徽初婚平均年齡分別為男31.89歲,女30.73歲。江蘇的統計是,2000年,女性平均初婚年齡為23.22歲,十年后的2010年為23.76歲,再十年后為29.66歲。
可以說,平均初婚年齡推遲已經成為了普遍的趨勢。
另,據《中國統計年鑒-2021》,2020年,官方統計的結婚登記人數共計814.33萬對,較2019年減少了113萬對。這是自2013年達到1346.93萬對后,連續7年下降。
相關的,出生率大幅下降,2020年往前四年我國新生兒一直在持續減少:2020年,1003.5萬;2019年,1465萬;2018年,1523萬;2017年,1725萬。與許多人原本以為的2020年會隨著春節的封控,迎來一波嬰兒潮不同,這一年下跌的趨勢不但沒有變化,甚至跌幅大增,一下就減少了460余萬新增人口。
有人說,這是因為長期執行計劃生育,而計劃生育提倡“晚婚晚育”,形成慣性的緣故。
這理由找得真好。
提倡晚婚晚育是建國后就一直有的,目前執行的也就是比法定晚3年,即男25歲、女23歲而已,并且僅僅只是倡導,沒有強制,怎么就單單到這幾年才突然揮重大作用呢?
照這邏輯,還不如說是為了多“騙”幾天婚假的呢。畢竟,正常婚假只有3天,但是晚婚,各地都會適度增加婚假,比如河南就規定增加18天——可問題是規定歸規定,有幾家企業會給這么長的婚假的?勞動法都是個txt文檔,這樣的規定又有誰會認真執行。
職場人的感受是什么?
結婚,首先需要有時間找對象,還要有時間和精力,去陪伴對方,兼顧對方的各種任性和小脾氣,在996工作制之下,有多少人不是身心俱疲,有多少人還有額外的時間和精力去進行社交?
社交不足,相親來補,可是現在的相親講的不單單是門當戶對,而房車、彩禮、婚禮成了最基本的要求。在市場社會,一切都有了價碼。
這些需要準備的房車、彩禮、婚禮,所有這些,哪一項不是高昂的支出?六個錢包都不一定能湊夠的房價,但購房已經儼然成為結婚的硬性條件之一,這會讓多少人望而卻步?普通人的工資收入增幅真的趕得上物價/房價上漲的速度,漫天要價的口徑增幅嗎?
資產價格猛漲,勞動力價格畸低,生活的重擔,早已壓得人喘不過氣來,許多人都不得不活成了工蜂或工蟻。
這就尷尬了,老家容不下那么多人的工作,大多數人只能到大城市謀生,而在大城市又很難立足。
進一步,哪怕房車不要、彩禮簡單,在工作的城市租房,勉強立足且結婚了。那么父母的養老呢?孩子的教育呢?現在養孩子的成本也日漸增長,有多少家庭不是暗暗心驚、勉力支撐呢?
年邁的父母、超長時間的工作、捉襟見肘的工資、無法兼顧的教育,所有這些都壓得人喘不過氣來。這個時候,如果父母中有人來幫忙照看孩子還好,如果沒有,夫妻雙方勢必有一人得在家全職帶孩子,無形中又少了一人的收入,這一下原本緊張的經濟條件就更加緊張了。
而作為女性,在職場上就更難了。企業為了降低人力成本,都傾向于雇傭生過孩子不再打算要孩子或者短時間內不會結婚的人,如果懷孕了,往往想法將其擠走(要保孩子面對那勞動量不得不“主動”辭職)。結婚尤其生娃對職場的女性非常不友好,那些能力強、人格獨立、事業心強的女性也不得不選擇不結婚。
此外,婚姻制度本質上是一份契約,關于財產和后代撫育的契約。結果現在不但潛在的進入條件高了,為了限制離婚搞出的冷靜期,實際上加大了處理婚姻問題的成本,畢竟不是所有的婚姻都合適,當有些未婚青年看到身邊某些長輩或朋友婚后的一地雞毛和離婚指南,肯定會升起一股“非必要,不結婚”的念頭。
有人竟然還想通過降低法定結婚年齡來解決一系列相關的問題。
可是,照這趨勢,10年過后,初婚年齡怕不是得推遲到35歲之后,然后不婚族也會比現在要多得多?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