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三十年的一位打工的朋友近日找我聊天,傾訴了他馬上不得不離城返鄉,一無所有的憂悶,窺一斑而揣測全豹,就對朋友的訴苦做一下大而化之的社會性解讀。
我們都是出自好人之城,樂善之鄉的淳樸孩子,從小就一起在獻王陵上扣知了猴,在老文廟的配殿內一起上課,一步一個腳印地踏實做人是我們祖輩相傳地家風。
開始剛畢業地時候,他在當地一個國營企業,收入雖然比較菲薄,但是離家近,可以照顧家。時間不長,他所在地國營企業破產了,于是他不得不離開家鄉,去尋找自己的工作崗位。
在外風風雨雨三十年,雖然有一點收入,但是孩子要上學,要買房子,老人要看病,他最終手里還是沒能攢下錢。
疫情來了,交通中斷,企業停產,沒有收入,還要繼續償還房貸,還要贍養老人,孩子還要上學,那一句話說的好:“時代的一粒塵埃,落在個人頭上就是一座大山。”
現在看來,這種農民工的模式是不可持續的脆弱的,經不起疫情,饑荒等天災人禍的沖擊,特別是像我的朋友這種農民工,漂泊半生,不能在大城市立足扎根,而農村的根又斷掉了,有家不能回,命運真的太值得同情。
衷心希望,我們的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工業,更多地考慮到這些打工人的生老病死,在我們的經濟騰飛之時,也要給與這些默默無聞的打工人一些人文溫情,幫助他們多考慮一下必須面對的養老,住房,醫療,子女教育,……,不解決這些問題,我們的一些企業的繁榮是不可持續的。
拿我的這個同學來說,他回鄉之后,能干什么?年紀已經不允許他干重體力勞動,而且家鄉的就業也并不樂觀。
百無一用是書生,幫不上同學的忙,在網絡上呼吁一下,希望有關部門能給與一點關照。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