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組織團隊在中部省份H縣的調研,發現縣域內城鄉居民家庭的教育負擔過重,舉全家之力供養教育成為家庭常態。縣域城鄉居民具有在公私立學校之間選擇私立學校、在城鄉學校之間選擇城區學校的教育偏好。這雙重教育偏好都會加重家庭的教育負擔。
一
教育負擔過重的主要表現
(一)買房成為進城教育的剛性條件
教育買房是當地買房的主要動力,買房是突破屬地管理原則的最佳途徑。
(1)縣教育局基礎教育股的股長Y老師認為“現在城區學位緊張的主要壓力就來自與進城務工群體,房子價格不高,家長再隨便找個公司開個證明,就擁有了在城區學校上學的資格”,初步估算H縣的農民家庭在城區買房的比例能達到50%。
(2)T鎮XT村的羅組長介紹到本組十二戶村民全部在城區買了房,除去兩戶因為經商在桂林購置房產外,一戶是買房為了孩子結婚,剩余的九戶全部是因為孩子進城教育而購置的房產,羅組長的兒子在城里面有兩套房,在還在上小學的時候就另外購置了一套中學的學區房。H縣現階段電梯房價格在3000/4000左右,樓梯房則在1000/2000左右,在買房成為教育的剛性手段的現階段,購房支出成為民眾的主要壓力。
(3)學塘村的羅組長感慨“12戶人家里面真正有條件購置房產的只有三家,其余的都能貸款或者借錢,為了教育你沒辦法啊”。
(二)私立教育教育費用支出過大
前H縣的小學排名(排名主要依據小升初摸底和不定期統考)前六名如下:BDX小學(私立)、MD小學(公立)、DT學校(私立)、HY學校(私立)、YJ鎮中心小學(公立)、WH學校(私立)。小學教育是私立學校在領跑,前六名中有四所為私立。
(1)住建局某股長講到:“縣城的公辦小學很少,名額也有限制。私立學校教的好,所有很多人都把孩子送進衡云學校,問題就是費用太高,我弟弟有兩個孩子都在HY學校讀書,兩個孩子一學期就得兩萬左右的費用”。
(2)H縣某某在HY高中(私立)上學。目前的學費是3萬一年,她報的是校內的舞蹈特長生(HY學校宣傳2020年本校特長生考上清華美院),僅僅校內培訓就需要2000/月,估計在HY高中一年的費用需要30萬。
(三)陪讀成為教育的必要配置
陪讀成為當地教育的常態,羅組長的小組12戶人家中有10戶老人都進城陪讀了((1戶子女未婚、1戶女性老人去世,男性老人回村居住),陪讀原因在于小學階段寄宿服務和校車服務的匱乏。
(1)SS中學的校長講到“很多農民要起很早,用家里面的摩托車或者農用三輪車把孩子送到學校,這樣的行為確實不太安全,在冬天的時候孩子也冷,后來大家就慢慢在鎮上租房子陪讀,一般是家里面女性老人在陪讀”。
(2)在小作坊里面打工的李奶奶講到自己已經陪讀了17年了,兩個孩子在村里面學校學不好,2003年兒子就在城里面買了房,自己和老伴就開始進縣城照料孫子,兩個孫子現在一個在初中,一個在高中,李奶奶說到“我到現在還在陪讀,孩子們放假我就煮飯給他們吃,我現在也回不了農村,兒子的壓力大得很,所以現在的生活費用都是我們老兩口自己賺的,回到村里面就沒活干了,在城里我還能便陪讀便打打零工補貼家用”
二
教育負擔過重的原因
進城買房、私立教育的高額支出以及陪讀的常態化是家庭教育負擔過重的主要表現,其呈現出的社會事實是要想獲得常態化的教育就必須進城了。換而言之教育負擔與教育進城是密切相關的,H縣的問題在于縣鄉村三級教育體系的教育分流功能近乎失靈,縣城集優質教育與常規教育服務者于一身,教育分流層級集中在縣城,這一局面的形成與教育資源的分配緊密相關。
(一)資源輸入無效與資源供給錯位
(1)2015年—2016年國家通過“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改革”項目下來的資金達到2000—3000萬,重點在于鄉村。但是教育資源投入浪費嚴重“大部分的教學點五年內都會消亡,投錢把學校建起來了,學生走了”
(2)國家的推行了“小規模學校提質改造計劃”,H縣也據此推行了標準化學校建設,其需要標準化配置:運動場所、廁所、食堂等,每一年推行的此類建設需要花費至少幾百萬。
(3)H縣ST鎮的XH中學是當地有名的“傳承名校”,據校長介紹很多縣里面的領導以及名人都出自這個學校,屬于鎮中心學校。2001-2019年期間XH中學無任何項目投入,存在兩個學生共享一個床鋪的情況,2020年才動工修建教師工作坊。于此同時省里面投資6000萬在鎮上建立了FR學校,環境優美,設施健全,2700個學位只有300學生在校。
(4)XY街道存在一個教學點,整個學校僅剩4個智力障礙兒童,現在XY聯合學校派4名50歲左右的老師駐教學點,每年一個老師工資需要8-10萬,辦公經費2-3萬。
(二)基層教育部門無教育資源統籌權
(1)H縣教育投資中心一個干部說到教育資源分配時候這樣講到“我們縣城公立教育這么弱和教育資源浪費有很大的關系,資源集中了才有效益,但是我們沒這個統籌權力”
(2)2019年H縣啟動“三三五”改革,其中的“五”指的是五個統一:統一登臺授課、統一教學教、統一師資調配、統一財務管理、統一學校建設。其中統一學校建設指的是打破以學校為單位教育資源分配,將資源統一放到以鄉鎮為單位的“校聯體”,從而實現了集中資金,集中建設的目標。XY聯合學校QY校區原為YJ鎮中心小學,在校聯體成立之后迎來了黃金發展期,校區面積由十幾畝擴展到70畝,學生數量由300/400人擴展到2600人,有效的服務了本區域的學生。YJ聯合學校校長講到“現在資源集中在聯合學校,我們一可以優先解決最重要的事情;二是集中力量辦大事。我們下一步的目標是把QY小區的操場給修建好”。
(3)H縣教育局某領導談到鄉村教育投入指出“鄉村教育建設有順勢,我們必須得看到人口從鄉村流向城鎮,再從小城鎮流向城市,因此現階段我們就在探索所有的資源要在鄉鎮層面配給,要搞好鄉鎮學校建設尤其是大力建設鄉鎮寄宿制學校。”
三
“減負”對策性建議
(一)以鄉鎮為教育供給的基本單位
鎮村學校存在供需錯位:村小學沒有什么學生卻有大量的教育資源輸入,鎮小學還能狗留住一定的生源但是卻因為資源供給缺位,致使一部分學生不得不由鄉鎮流向城市接受教育,致使縣城出現“教育擁堵”,農民的教育負擔也因此加重,H縣教育局現在的思路還是相對正確的:認為要壯大鄉鎮教育,定下了每個鄉鎮至少要建立一所寄宿制學校,以鄉鎮作為教育供給的基本單位才能順應社會形勢。以鄉鎮為教育供給的基本單元的仍需要統籌考慮兩個問題:一是要統籌鎮村兩級教育體系,以鄉鎮為中心不代表忽視鄉村教育,而是要增加鄉鎮的教育統籌;二是要保證鄉鎮的教育輻射性,從這個意義上講要做好學校的配套設施建設,如改善寄宿條件,有條件的推行校車接送服務,從而保證鄉村學生愿意也能夠在鄉鎮接受教育。
(二)增加基層教育部門教育資源的統籌權
以項目制為主要形式的教育資源下達在技術層面保證了教育資源落地的精確性,但是卻很難保證教育資源的使用效率問題,這里面存在的問題是普惠性的資源分配與差異性的地方需求存在張力。縣教育局的“集中力量才能辦大事”以及H縣“校聯體”改革實踐都表明在基層增加教育資源的統籌權能夠實現需求與資源的精確對接,真正實現“讓資源到最需要的地方去”,減少資源的浪費,提升民眾的教育獲得感,因此在教育資源下達的過程中可以賦予基層教育部門一定的資源統籌權,在地方社會實現教育資源的二次分配,更好的發展公立教育,疏通“失能”的縣鄉村三級教育體系,滿足群眾差異化的教育需求,實現教育分流與教育肩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