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走到今天這一步,有人說是進步了,我們連年大豐收,甚至到今年,就連農業受災面積也降到了歷史最低點,多好的局面啊!
可我們到農村走一走,所見到的是一片死氣沉沉,沒有一點希望!
老人、兒童、婦女勉強維持正常生產,但也僅限于自給自足,以江浙沿海一帶為例,沃野千里,土地平曠,水草豐茂,但還有多少人熱心耕種?一個國家可以沒有歌星影星,可以沒有跑腿打雜,可以沒有富豪大款,可以沒有資*本,但惟獨不能沒有農民!
“三農問題”不在于農村、農業、農民怎么樣,而在于社會對農村、農業、農民的放任自流與漠不關心!
農業能致富嗎?
很多人都說農業沒有辦法致富,但事實上,農業能致富!但必須建立在“集體農業”與“集體致富”的基礎上。個人的農業致富充其量只能算是掠奪,不是掠奪農村人力物力資源,就是掠奪農業發展的主動權,農業應該促使所有農村戶口致富,不然就是失敗的農業模式,就要走向沒落。
怎樣才能達到這個目標?
必須認清“集體化”對于“三農問題”的至關重要性,不要輕易對“集體化”加以否定,須知當今社會,各行各業都在走向集體化,不是企業的集體化,就是合作的集體化,農業豈可幸免?集體化不是什么壞事,相反是大好事。
農業集體化,不是簡單的拉一波人吃大*鍋*飯,也不是簡單的大家同吃同住同勞動,而是有其更深層次的內涵!
農業集體化的內涵
一盤散沙是沒有任何戰斗力的。
如果把全國農業看做是一個連鎖公司,那么我們現在的農業又是個什么樣的架構呢?一個公司架構,不僅要承擔著分工合作、制度安排、對外交流等,而且還要承擔著經驗積累、技術革新、未來發展規劃等等,這是一個公司的基本要素,如果連這些都沒有,隨便拉一波人起來就想做公司,不是天方夜譚是什么?而現在的農村,就跟拉一波人起來做公司,卻沒有任何架構與規劃一模一樣。
由此可見,“三農問題”恰恰是沒有走集體化道路所造成的!
眾所周知,面包的原材料是面粉,面粉的原材料是小麥,小麥的原材料是農民的辛勤耕耘。而由農民辛勤耕耘出發,所爆發出來的能量是整個人類的食物鏈條,是整個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如此重要的內核,里面有多少技術含量呢?農民辛勤耕耘很難嗎?
可為什么農民的小麥不值錢,面包卻能賣出天價呢?是農民沒能力賺這個面包錢,只能賺小麥的錢嗎?當然不是!從農民辛勤耕耘到面包上市,無非是個架構發展的問題,說到技術含量,在當今社會真的算不了什么——至少在食品生產加工行業,技術已經幾乎沒有什么壁壘了,它不同于高新科技存在技術壁壘的問題。
社*會*主*義的架構本質是以社會集體為單位,達成整個社會發展框架,而并非以個人為單位,這是它與其它主義完全不同的地方,只有在以集體化為基礎的前提下,社會主義發展才有可能走向良性循環,否則都必然要掉進溝里,這才是社會主義的根本架構,我們也叫它公有制社會。除此以外,什么拿經濟、財富、建設成就說事的,都是顧左右而言他!
南街村為什么能富
河南臨潁南街村就是一個有組織有架構的集體主義農村。南街村硬生生把農業做成了大企業規模,甚至走出國門,打出中國品牌。
回歸它最底層的核心要素,無非也是農民辛勤耕種而已,但誰又敢小覷它所爆發出來的勃勃生機呢?
從90年代賣面粉,到今天賣方便面,賣各種面點小吃,賣以農產品為原材料的各種食品,南街村硬生生賣出一片廣闊天地!
技術上,從沒有人到人才濟濟;銷售上,從兩眼一抹黑到暢通無阻。南街村因地制宜,大力發展集體經濟,走集體共同富裕道路,實現了物質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飛速發展。南街村依靠當地糧食資源,圍繞農業辦工業,圍繞龍頭企業上配套項目,大搞糧食深加工,形成了農工貿一體化、產供銷一條龍的產業格局,實現了層層增值和良性循環,壯大了集體經濟實力,組建了國家大型一檔企業——河南省南街村(集團)有限公司。
這一切都是農民創造的,誰說農村發展就必須依賴外界輸入?
那南街村到底為什么能富呢?有的說南街因為走集體的路子所以致富了;有的說南街村有一個好的黨*組織。
從我個人理解,南街村之所以能富,之所以獲得絕大多數當地村民的同意和跟隨,是因為他們走的是真正共*產*黨領導下的工業和農業相結合的路子。
首先,南街村有一個有能力和愿意帶領大家共*同*致*富*共*產*黨*組織。
南街村的能人是共.產.黨.員,并且是愿意帶領勞動大眾共同致富的共.產.黨.員!如果南街村的這些能人不是愿意帶領大家共.同.致.富的共.產.黨.員,那么這些能人將以資本家的形式在南街村建立個人所有的工廠(企業)。這樣南街村的其他村民只能是這些能人(資*本*家)的雇工!這樣南街村就不可能實現共同富裕!
其次,南街村走的是工農相結合的路子!
“無工不富、無農不穩”。我相信很多人都知道這句話。從世界歷史來看,如果沒有工業,不管是大國家,還是小國,還是縣、鎮、村委、甚至生產隊。單靠種糧食是不能與工業國相提并論的。
如果南街村的集體只干農業,不干工業,那么南街村到現在同樣是窮村一個。因為單靠種糧和菜等農業的初級產品能賣得多少錢?
南街村富的原因,是利用南街村已有的自然優勢,走工農相結合的共.同.致.富的集體之路。
利用工業輔助農業,只要完全產量指標,做農業的農民也與工廠里的工人有同樣的工資收入。這就是工人和農民共.同.致.富。
如果不走工農相結合的路子,而是走工農分離的集體路子,雖然工業是集體的,農業還保留生產隊的集體形式,南街村同樣是避免不了兩*極*分*化,那就是做工人的富,做農民的窮。
由此可見,農業是能致富的,而且是集體致富,關鍵在于怎樣運作好這個“農業集體化”的架構,怎樣將農業發展升華,這才是我們需要去研究的問題。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