謹以此文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
(2021-4-5日清明節至4月11日)
說明:2020年,新冠疫情期間,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打了一場全民抗疫的人民戰爭,黨的威望有很大的恢復,達到改革開放以來的高峰。然而,在廣州,以城市更新為名的舊村改造,又導致了民怨突起。這非常值得各級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
2021年3月22日(周一),番禺區發生了自殺式炸明經村村委會爆炸事件。我們還在核實事件發生的原因。根據2021年年初至今,在廣州黃埔區逕頭村、佛塱村的多番調研,我們發現:廣州市政府如不改弦易轍,必將上演悲劇!魔鬼的城市化,該結束了!
一、廣州番禺明經村的爆炸事件引發的思考
我們新時代雷鋒-強國青年隊《關于廣州土地制度與土地開發嚴重錯配的問題》剛發表,墨跡未干,我們預言廣州舊村改造模式----私企主導土地開發,將導致流血事件,不幸言中了。
2021年3月22日上午十時許,在番禺化龍鎮明經村,一位胡姓村民用自制的混合性爆炸物將村委會炸埸了,四位村委會正在開會的成員死亡,自己也同歸于盡。事件共致5死5傷(圖1、圖2)。
關于此事,我們聽到三個版本,因無官方提供的信息,具陳于此,備考。據網民稱,這個血案起因就是舊村改造引發的。胡某因有意見,多次表達未果,采取了極端手段。
據非本區官員稱:胡某為該村人,殘疾,貧困戶,有三子女。村委會根據其本人申請及真實情況,向上級已為其申領貧困救濟,因程序需時,胡某不解,以為村委會刁難,積恨怨怒,采取極端手段,同歸于盡。
據鄰近的番禺區石碁鎮永善村人稱:胡某為外來人口,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后期承包明經村的魚塘,為期較長。十五、六年前因村中整體規劃,提前收回承包權,補償少于胡某的投入,胡某一直不滿,向村委申訴,長期未能解決。現該村面臨拆遷,其因無承包權,補償問題重提,發展商認為無需對他給予拆遷補償,胡某認為根源在村委,故引爆易燃混合液體,同赴黃泉。
廣州市政府官方及其屬媒體沒有對上述任一說法予以證實,我們將進一步調查。
圖1:廣州市番禺區化龍鎮明經村村委會、爆炸現傷、爆炸遠景。(網友提供)
圖2:各媒體報道廣州番禺化龍鎮明經村爆炸案、番禺區公安通報。(來源:網絡)
番禺的明經村,也是一個美麗鄉村,歷史可追溯到元朝,全村以胡姓為大姓,另有周、廖、郭、劉、陳姓等。著名的嶺南畫派的代表人物之一陳樹人就是該村人。
根據1999年歷史數據,明經村總面積8600畝,總人口3338人,農業人口3103人,總耕地面積5500畝,總魚塘面積1535畝,1996年至1999年連續四年被評為計生合格村或先進村,1999年被評為番禺區安全文明村和發展經濟先進單位。
這樣一個富裕、自然條件優越、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的城市周邊的農村,在2020年引入私人企業升龍集團后,拆遷及補償就成為了矛盾的焦點。(圖3)
圖3:截止2021年3月,上海私企升龍集團在廣州各區參與舊村改造確認項目一覽表。(來源:網絡)
一般來說,自然的傳統村落,宗族、血緣、姓氏、婚姻,是關系密切的熟人社會形成的基本條件,其特點是可通過族長、賢達長者、同宗戚情、同姓或異姓聯姻,加強彼此間的橫向聯系,解決相互之間的隔閡、糾紛、矛盾、爭端。
在新中國成立后,則由各級黨與政府組織,基層黨員、村干部和村委會,替代傳統的社會賢達、仕紳、族長的作用,用更強大的黨政與基層組織的形式,解決和化解各種矛盾,達到社會和諧與發展。
農村發生要用極端的自殺式他殺,致同族或同村人于死地,肯定是其中發生了重大矛盾,且積累了一段時間、難以調和、怨以成仇。那么,在鄉村,不可調和且可轉怨成仇的矛盾是什么?通常與生命、與土地有關。明經村的胡某,一定是經歷了與土地有關的矛盾,才以生命為代價,一炸絕塵。這是我們的主觀分析,也有待我們進一步調查證實。
二、在廣州黃埔區逕頭村、佛塱村所見:
我們在今年1月初,到過黃埔區鎮龍鎮的逕頭村(注釋1),那時剛剛公布私企合生創展與中新知識城投資有限公司合作,進行舊村改造。該村村民反映比較平靜,很多住在握手樓的村民,非常期待。
我們到村中,看到了年老的農民在自己家門外或自己的果園里,用果木烤火取暖。老人們還是習慣用柴火燒飯、煮食、煲湯,部分還用山上取回的山泉水做飯,井水因污染,很多都廢棄了。
中年及年輕人則用罐裝煤氣爐、自來水。這兩代人生活習慣明顯不同了。二、三十歲的年輕人,基本無人從事農業勞動,下地的事,似與他們無關。他們與四、五十歲的父母的觀念差異更大,不認為勞動是光榮的,對地里的農活漠不關心。
這與整個社會風氣有關,他們憧憬高大上的新科技,卻普遍上不了一本的大學,能上一間二本的大學,就已經非常好了,更多人的選擇是進一間好的技校,或者職業學院,學一門手藝,將來進工廠工作。
圖4:逕頭村的握手樓、普通獨立樓院落的景象(來源:自拍)
老人們與我們閑聊,沒有一個原意拆遷的,那怕住在握手樓中的老人,通常他們健康不佳,拆遷一來,根據合約,最快要五年才能回遷。他們中一半人生活已無法完全自理,或病或癱瘓在床,擔心看不到回遷新居的那一天。
更重要的是,他們一輩子與土地打交道,沒有了土地,就沒有了命根子,現在糧、油、米、面都已不能自己生產自足,要到市場上買,而蔬菜、水果、花生油等,還可以自己種,不用花費。他們對土地的感情最深,他們獲取現金的途徑,主要靠子女給的孝順銀(錢),或賣些菜賺點買油、鹽、醬、醋錢。
中年人主要收入來源是打工,也普遍分到的三、四分地,主要種當地有名的紅頭蔥、粉葛、姜和季節性蔬菜,自用或饋贈親友,很少出售。無論中、老年人,家家都會養雞,少部分養鴨和鵝,這是村民肉、蛋的主要來源。有果園的,在林下養雞;沒有果園的,則在握手樓的天臺,至少養三、四個大竹籠,每個竹籠約兩平方大小,可養6-8只雞。多的人家,天臺上30-40只雞,少的也有10來只。
我們去調研,住握手樓的人家,專門為我們從天臺上抓了一只雞,雞頭、雞爪、雞脖子燉了雞湯,雞身做了清蒸雞塊,雞雜用來炒粉絲,外加一大盆著名的遲菜芯。
這個村的邵姓人家,住得比較近。一些條件好的,獨門獨院,住在路邊。握手樓在村莊最里邊。通常握手樓的人家,都是兒子比較多的人家,成家后集中住在分到的宅基地上,非常密集。兒子少的人家,倒反而住得寬敞。這里的習俗是女兒外嫁后,歸夫家,不分地,更不會有宅基地。獨門獨院的,通常不希望拆遷,因為私企給予的補償條件不好。
4月4日,清明節,我們再回到逕頭村,到處是鼓勵簽約拆遷的標語,面貌巨變。進村的道路兩旁的獨幢住宅,除了村委會,基本鏟平了,零零丁丁還有幾幢沒有被推平,也圈了一個“拆”字。僅有的一戶人家,還有煙火,在做午飯。
再往村里走,是玉巖中學的分校區,設計和建設得非常好,村里所有的建筑都不如它,除了一幢在鎮上工作過的退休干部,是本村人,他自建的別墅,還裝有電梯,是村中唯一帶電梯的小樓,外觀很洋氣,可堪一比。
村中的大喇叭反復播出,呼吁大家要文明祭掃,要防止在林地、果園中祭祀留下火種。紅色的橫條幅也是宣傳文明祭掃,防火防災。顯然,村委的工作沒有因推土機的進入而停下,人們也沒有因為拆遷,改變傳統的清明祭拜祖先與逝者的習俗。這些習俗雷打不動地進行著。
圖5:逕頭村拆遷的標語、拆了一半的樓、村頭社辦公室墻上已簽約的農戶信息。(來源:自拍)
從一棵大榕樹處,我們進入到村子的最盡頭,這個邵姓為主的小隊(現稱:社聯,老百姓還是叫隊,即生產隊)成片的握手樓。大榕樹是嶺南每個村莊的象征樹,也是村里人聚集、交流、乘涼、休憩的地方。石條凳依然如故,可是,上次還完好的小隊部,門、窗已拆,原有的辦公桌椅,都沒了。顯然,這是一個帶頭徹底拆遷的標志。兩旁的鳳眼果樹開花了,象一簇簇小燈籠,龍眼和荔枝花也盛開著,一路清香。
再入內,左右一家沒少,都在。看來,沒有拆到這兒。我們看到了上次在家門外烤火的那對老夫妻,把好心人捐贈的大米,送給他們一包,然后很快到了上次吃過飯的人家。
這對中年夫妻倆周日都在上班,丈夫在家等我們。妻子中飯回不來,她在一家生產汽車用微波爐的工廠,開電單車要十多分鐘,2020年新冠疫情以來,開始國內停產停工,直到二月下旬開工,起初生產恢復很慢,沒有想到歐美疫情一起,訂單大量飛來,工廠接單接到手軟,工人們加班加點加到腿軟,當然,收入從以往的2500多元,增加到近4000元。丈夫在鎮上的集市里做保安,平時開著摩托車巡視各處有無違規,現在他的收入不及妻子。
因為他們都要上班,前一晚才知道我們要來,妻子一早去了一趟十多里外的娘家,帶回了艾糍粑,有甜的,綠豆餡,有咸的,蝦米粉葛餡,非常好吃。這是清明的必備美食。
我們上到天臺,原先的四大竹籠雞,只剩下一籠。若大的籠中,只剩下兩只母雞了;原本種了菜的土畦,連當季的韭菜也不見了。男主人告訴我們,私企規定,只要一簽約,拿到房租補貼,15天內必須搬走,否則就是違約。因為租到有小區的房子,根本不可能再允許有活禽。附近的村子也都在拆,根本不可能租到其他村里去。雞是沒辦法養下去了,只好先殺雞了。
我們到其他地方走了一下,平常種植的地方,小部分地里還有蔬菜,大部分已經撂荒。往常村頭、院尾、坡地、果樹下的雞,都絕跡了。頂多各家留下兩、三只,不再放養。山林邊有煙出,祭祀的香火還在。
黃埔區九龍鎮的佛塱村(注釋2)現已為一片廢墟,不見原貌。各類工程車正在大規模施工,主要都是在拆樓,馬達轟鳴。私企敏捷地產進駐該村,對外來人員非常敏感,見到外來人員與車輛,立即封路。
在當地村民的引領下,我們在廢墟中發現古老舊村尚存一組客家連排組屋。據村民們介紹,除了掛了“文物保護”招牌的一間祠堂外,其它發展商聲明要拆除。林木和山體還在,有很多生活廢棄物和建筑垃圾。
三、逕頭村、佛塱村村民向我們反映的私企的問題:
這兩個村原屬于增城區,后屬于羅崗區。2018年廣州市政府決定羅崗區與黃埔區併區,取消羅崗區行政名稱,這兩村又改為歸屬于黃埔區。逕頭村附近數村即將或已經拆遷。佛塱村及附近6個行政村全部拆遷中,另有3個村尚未列入政府的拆遷計劃。
在黃埔區的逕頭村和佛塱村,政府給的耕地補償太少,直接的耕地補償15萬-17.5萬元\畝;政府再轉給私企開發商,私企再賣回給農民,為1000元\方,我們以政府收地的中間價16萬\畝計算,一畝等于666平方,私企相當于以66.6萬\畝賣回給農民。如私企在一畝地上起30層樓,即66.6萬\畝x30 = 1998萬\畝,也就是說,未扣除建筑成本,私企可從農民手中獲利1998萬\畝。此為暴利來源之一。
私企入房勘測,只計平面面積,不測高度;簽約時,也只計平面,不計高度,農戶干吃暗虧。兩村農家宅子,通常高度在4米或以上,回遷房通常只有2.85米高,最高不過3米,無形中少計了很多空間。這是私企擠占農戶空間的辦法。例如,農家3層12米高的住宅,私企按建筑樓層3米\層計,可建4層回遷和出售。此為暴利來源之二。
私企在說明書與簽約時明確說明,無論農民選擇何種未來的回遷房戶型,均按照建筑面積自動減扣10%,作為地下車庫用地。例如,選擇100平方米建筑面積的回遷房,自動減扣10%,僅為90平方米建面,再以80%得房率計,實際入住面積僅為72平方米。若拆遷的房子越多,被自動減扣的面積越多。就是說,農民還沒有拆遷,只要簽約,即時產生巨大損失。可是,這兩村大部分村民的出行,主要是電單車、摩托車,有車一族并不多。那些沒有車的村民,已被私企發展商當成有車一族,強行剝奪。此為暴利來源之三。
私企對有院落的村民,分別處理。如院落已建圍欄的,院落面積按26元\方補償,圍欄的補償則根據好壞,有的比較破爛,竹子、木棍、泥土磚圍成的柵欄,零補償,高級的圍欄,最高補償款為60元\米。若一個村的住宅院落全部加總,再按30層樓宇計算,以市場價出售,利潤驚人。此為暴利來源之四。
私企業對宅基地上住宅的天臺,只計虛方,允許計入回遷房,但必須由農民自己以1000元\方回購。如前所述,村莊中握手樓的天臺,通常具有種植蔬菜、養殖家禽(主要是雞、鴨、鵝)的功能,不如有院子果林的獨立或連排宅基地,有院落在地面上養殖,且所養殖作物或家禽,為家庭主要肉食來源。拆遷后,不僅他們不再可能在未來的陽臺上種養,損失了一部分家庭收入來源,或增加家庭消費開支,以購買肉類食品,還要向私企交納1000元\方的回購款。這比當地現有房地產市價15000元\元相比,看似相當合理,甚至很劃算,但是,將各家各戶口這樣的回購款加總,將是私企一筆飛來橫財。此為暴利來源之五。
為快速完成拆遷,私企無所不用其極。在私企開始入村之初,村中各種信息、信號突然轉弱或完全消失。無論是否簽約的農戶村民,家中電視信號為零,已交付全年電信款項的人家,也毫無電視可看;家中移動通信4G的WIFI不能正常收聽和撥打,只能打手機電話,通信費用爆增,以至于很多村民能省則省,不敢多打電話。這樣的做法是逼人簽約、遷出。私企甚至停電、斷水,令人無法生活。所謂的村民自愿簽約,實際上很多是被迫簽約。私企以各類手段令村民快速遷出,立即拆遷,先建商品房快速售賣,再慢慢建回遷房。這是暴利來源之六。
私企也很會做表面文章,對一些在村中盡人皆知的、為數不多的瓦背房,則計面積;對大量在村邊、山邊、林邊的殘舊房、瓦背房,特別是已在暮年的原房主的空房,則完全忽視,不測不計面積,這是一種典型的掠奪,可視同白搶,令村民憤怒而無奈。這是暴利來源之六。
圖6:這種是老年人在九十年代之前的村中瓦背房。(來源:自拍)
私企對佛塱村內幾百年古老客家房子的保護不感興趣,除一間祠堂外,全部鏟除。這些都是文物級別的建筑,與一般傳統圍屋不同,屬于組屋,很有特色。組屋全部由廖姓人家構成。如前述,因文物部門只將祠堂列為文物,私企將其它一概鏟除。這對客家村落的百姓,是感情上的重大傷害。我們現場觀察與拍攝,這些古老建筑保存非常好,只要微改造,即可成為活化歷史的最佳文物。
圖6:佛塱村客家圍屋一隅。(來源:百度百科)
圖7:佛塱村(西)客家組屋局部與全景(上二幅)、地角一隅的獅神位與八卦碑(下二幅)。(來源:自拍)
以上農民反映給情況,我們均逐一核實,完全真實。上8條加總,我們非常清楚舊村改造為何比城市更新中的舊廠、舊棚戶改造,更能吸引全國的私企象蒼蠅一樣叮上,主要正是這些魔鬼的細節,流淌著無盡的暴利源泉,而其源頭,農村的集體土地,正是私企借廣州市各級政府之手,可以在農民世世代代的土地上,最大限度地剝奪農民,以實現自己利潤的最大化。
還有一些窿窿旯旯(粵語,即犄角旮旯)中挖掘出的利源,私企也不會放過,正如馬克思所說:“資本來到世間、從頭到腳每個毛孔都滴著血和骯臟的東西。”(注釋3)
四、逕頭村、佛塱村村民向我們反映農民的困境與無奈:
私企已形成聯盟,無論在哪一個村,都是一樣的條約條款給農民,對回遷滿意的,自然接受,不滿意也得接受。不滿意不接受,沒有出路,只會更慘。與在佛塱村,那些因不滿意而不接受,超過私企與村委規定時限的農戶,每家損失5萬元所謂的“按時簽約獎勵金”。農民們都很明白,這5萬元資金根本不足以彌補他們的損失,且羊毛出在羊身上,卻也不得不低頭。用農民的話說:這是強摁牛頭飲糞水。
我們選擇同在黃埔區的鎮龍鎮逕頭村和佛塱村,一個靠近增城區中新鎮,一個靠近從化區太平鎮,兩村實際車程距離40分鐘,村民沒有通婚,很少交往,但彼此一說都知道,原來不同區,現在在同一個區。
逕頭村由私企合生創展進行舊村改造,佛塱村由私企敏捷地產進行舊村改造。
我們對比了一下兩家私企給這兩個村農戶的合約條款,基本一致,拆遷手法一致。這說明兩點:一,兩村農戶沒有任何可通信息的可能,更沒有聯合的可能;二,私企之間的隱性聯盟已經形成,而且非常強大。
在整個黃埔區,乃至全廣州的舊村改造,只要是私企進入,不同村落面對的私企條款的一致性、重復性、整合性非常高。
私企與村委、鎮、區、市政府聯手,一家一戶地談,一家一戶地簽約,農戶被化整為零,面對有組織的市、區、鎮、村、私企的聯手拆遷,無力反擊。在廣州,所有拆遷,無組織的農民面對有組織的政府與資本,正如沙子與鐵拳,微卵與石頭的關系。若對抗,則以卵擊石。逕頭村與佛塱村的村民們告訴我們,在五年等待回遷期間,他們外租商品房或其它村村民的房子時,只有按每房測量面積計算,獲得25元\方租金補貼。房子大的村民尚可用之租住十里外的商品房,每120方建筑面積的住宅租金高達2500元至3000元(按照距離地鐵的遠近計租);房子小的村民,真不知如何是好,他們不僅面臨無地可種,以補貼家用,還要面臨失業,沒有固定收入來源。五年的回遷期到達之后,是否能夠如期回遷,私企是否會爛尾,走雞(逃跑)等等,政府均沒有給予充分保障與承諾。
多村連片拆遷,私企的臨時安置房只安排老人,老人與子女分離,患重癥、癱瘓的老人等失能老人得不到親人的照顧。如阿芳(化名)的公公中風癱瘓10多年,現在四個兒子、媳婦和孫子、孫女住在周圍,一旦老人有事,可呼喚子女照應。若子女在拆遷后四散搬出,租住不同地方,又比較遠,救急時怎么辦?為此,老人見到我們,悲痛愁苦,哽咽難語。這不只是這兩個村的問題,是所有被拆遷村落普遍存在的問題。
私企一般都會保留村中的祠堂,但與祠堂相關的建筑,甚至相連的古代建筑,全部鏟除。這在佛塱西村最為突出。在清明前兩三天,這個客家廖姓為主的村落,不少已拆遷外租的村民,回到祠堂祭拜先祖,同時,他們也徘徊在與祠堂同一排的客家連屋,逐間看看。他們告訴我們,只有那一間掛了“文物保護”字樣的祠堂會被留下,其它的一百多間相通的古老連屋,一間也留不下。在我們看來,這些均應被列為保護文物。如果是國企發展商,也一定會保留下來,作為文化遺存,未來發揮它的商業價值。但私企沒有這樣的眼光,鏟平、再建、出售、回籠現金,是最佳的選擇。在資本面前,親情、眷戀、文化,一錢不值。這令村民很痛心,他們看著扎機、挖掘機、堆土機,除了憤怒與悲傷 ,一籌莫展。在海珠區的琶洲村,央企保利不僅將村中文物保護起來,甚至花費不貲,按照傳統風格復建了一部分嶺南舊貌;在黃埔區的文沖村,萬科保留了該村6000多平方的古老建筑,改造成有文博、商業綜合體。
多村連片拆遷,五年時間,中青年村民面臨失業,子女上學變得艱難。在逕頭村,大部分中年和青年人在附近的企業打工,不誤照顧家庭老幼。只要一簽約,就要外租到十幾里外的地方,工廠面臨招工不足,而村民則面臨失業或另找工作。雖然可獲得25元\方的臨時租金補償,但與失業相比,這點補償無法讓他們維持正常的生活開支,除非他們能另外找到工作。又因多村連片拆遷,大量同質勞動力被拋入就業市場,勞動力供過于求,薪酬被壓得很低。失去土地和原有工作的人,或者參加政府提供的環保、綠化工作,或者轉工當快遞老哥、外賣小哥,別無他途。
因私企入村,中國電信、中國移動的信號被嚴重削弱,老人看電視、孩子上疫情期間上網課受到嚴重影響,對外WIFI聯絡通信改為打手機電話,生活質量嚴重下降,通訊費用上升,精神很受折磨。一旦停水停電,基本上不出走都不行了,特別是老年人。
這兩個村的村民在向我們講訴拆遷時,充滿了無奈,不少老年人則絕望。五年的回遷期,對他們而言,可能是永生的離別,特別是失能長者,年歲在七十五歲以上健康不佳者,或二者同在一個家庭的老年人。
在佛塱村的村頭,老年人常常在黃昏時分,吃完晚飯,坐在村頭的一排條凳、木椅上,聽著拆遷機器的轟鳴,看著一幢幢農家別墅的倒塌,淚下眼淚。他們說,當年每家在宅基地建房,差不多都向本村族人或外家人借過錢,很不容易蓋起來的房子,自己又眼看著被拆了,多少補償都無法補償那種辛苦與辛酸。如果國家建設需要征收,我們也能夠接受,給的補償比私企舊改給的補償合理。但是,現在說的是舊村改造,是私人資本家拿我們的祖宗地,賺我們的血汗錢,給多少錢,我們都不愿意,但沒辦法。
在佛塱村,有村民對我們說:“有從上到下的政府、有村委會幫著私企搞我們,我們真的是沒辦法。”
五、舊村改造的根本問題:
在剛剛開始動員并拆遷的逕頭村,在已大規模全面拆遷的佛塱村,以及此前長達近七個月的明查暗訪,我們認為,根本的問題是在于農村集體土地所有制與土地開發私有化的矛盾,使廣州到處都是火藥桶。地火在燃燒,根本原因是制度性的。
1,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與土地開發私有化的制度性錯配,是廣州城市發展最核心、最關鍵、最致命的問題。我們在另一篇文章詳細敘述了其中的理論問題、現實狀況、歷史淵源、危害與深遠影響。目前,廣州市政府最大的資源是土地,而不是什么科技創新。廣州市私人企業占舊村改造項目的占比,達到了北上廣深一線城市的最大值96%,大規模地激進式推進市轄各區的舊村改造,義無反顧。
圖8: 2020年廣州舊村改造私企與國企占比例圖。(數據來源:廣州市自然資源與城鄉規劃局)
2,我們已經預見到把農村集體所有制下的土地交給私人開發商,進行所謂的舊村改造,必然會產生流血事件。經過在2021年春節前后在逕頭村、佛塱村的調研,讓我們清醒地看到,明經村的流血事件,無論原因為何,其流血的形式,必然還會發生。
3,一些鄉村是否屬于“舊村”,是由政府任意定義,然后引入私人發展商進行改造。因此,對私企的民怨必然會轉化成對黨和政府的不信任。在2020年新冠疫情期間,黨和政府帶領全國人民戰勝疫情,占在世界最前列,人民對黨和政府的信任剛剛有所恢復,愛黨愛國的信心增強,但廣州市政府讓私企在三舊改造中,尤其是舊村改造中獨領風騷,已經且必然會導致人民對黨和政府的不理解、不信任。這將增加黨與政府未來執政成本,加大的黨群、干群關系的摩擦系數。
4,古老鄉村的文物保護,是否應與整個鄉村的文脈肌理、倫理風情、村規鄉俗緊密相聯?城市化是讓鄉村被城市同化,還是把鄉村中保留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冰冷的現代化城市?這不僅是一個社會學的問題,更是一個政治問題,也是一個經濟問題。即社會治理中如何讓無形的、優秀的文化習俗成為社會風尚,減低社會運營的摩擦系數,降低有形的、法治的制度成本、行政成本、財政負擔。中國的鄉村是一個最廣袤、最深厚、最基礎的無形制度的大水庫,有無盡的社會治理的制度創新資源存在其間,需要我們努力挖掘、保存、維護、發揚。
5,在廣州市舊村改造中,誰是最大的受益者?私企。誰是真正的買單人?農民,以及黨和政府的信用。人民會把矛頭指向誰?黨與政府。
六、綜述:
歸根結蒂,番禺化龍鎮明經村的血案,我們仍未有真相。我們清楚的是:觸及土地的問題,是值得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高度關注的問題。
國有與農村集體土地被土地開發私有化所覆蓋,政府背后推動的動力何在?國企在多大程度上在為私企打工?國企混改是不是社會主義應有之義?中國改革的頂層設計,存在哪些根本性的問題?當我們認為改革進入了深水區時,是不是改革本身在不斷制造深水區?改革的方向是對是錯?這些由廣州舊村改造引發的問題,已超出本題,卻也是我們應該認真思考的真問題。
可以肯定的是:在廣州,舊村改造是在農民的土地上嚴重地剝奪農民的城市化。私企和資本是禍水,自由主義主導的改革理念是禍源。政府只有堅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的理念,才會成為真正的人民政府。
注釋:
1、說明:逕頭村已隨廣州市政府將羅崗區撤消,併入了黃埔區,但國內百度、360搜查,仍然顯示的是舊信息。且內容完全一樣。
“逕頭村是蘿崗區九龍鎮屬下的一個行政村。位于蘿崗區的東南面,九龍鎮的南面,東與九樓、大垣、麥村,西與均和村,北緊挨鎮龍圩。村有11個經濟合作社,人口約2500人,現有村干部8人、政府聘用人員4人,黨員56人。村屬下有6條自然村,分別是:區邵、二社、三、四社、五六社、七社、八九社。村轄區的面積約9.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約4800余畝,山地約7860畝,是一個人口分布較廣,地少,山多的村。
目前村社集體經濟收入還比較為薄弱,村民多以耕種務工或經商結合,主要收入靠種養為主。村的集體年收入約12萬元,主要來源于林場、廠房出租,農場和廣州市南華高爾夫球場管理費。主要的收入有兩個企業分別是:樂意紙箱廠,廣州市南華高爾夫球場,兩家企業可收費用近10萬元,。經濟好的合作社有二社、六社年集體經濟收入約10萬元,其余各社均是在萬余元,個別社有少收入在2000元以下(年收入),去年我村村民年人均收入4916元。
村內現有中學一間(鎮龍二中),學生1400人,教職員100約多人;小學一間(鎮龍二小逕頭分校),學生300多人,教職工約20人。村內教學設施比較完善,適齡兒童全部上學,多年來的開學率比較高,現正在建設一幢四層的綜合教學學樓。
逕頭村與九樓村、鎮龍村、大坦村、麥村村、金坑村、均和村、福洞村、福山村、洋田村、新田村、鎮龍社區相鄰。
逕頭村附近有廣州黃埔軍校舊址、南海神廟、辛亥革命紀念館、廣州丹水坑風景區、香雪公園等旅游景點,有蘿崗糯米糍、蘿崗甜橙、蘿崗楊梅、黃埔宴、廣式燒臘等特產。”
2、說明:與逕頭村一樣,佛塱村已隨廣州市政府將羅崗區撤消,併入了黃埔區,但國內百度、360搜查,仍然顯示的是舊信息。且內容完全一樣:
“佛塱村坐落在蘿崗區九龍鎮東北方,與從化市太平鎮交界,是一個碧水藍天,環境優美,丘陵地帶的村莊。佛塱村委會轄內有10個自然村15個經濟社,常住人口3182人,流動人口200人。佛塱村有耕田1500畝,山地7000畝,村民以種植水稻,蔬菜,水果為主,靠外工收入,年人均收入5180元。村委年收入只有5萬元,是扶貧村,想搞好村民福利事業十分困難。”
3、馬克思著:《資本論》第一卷第24章,人民出版社出版,2004年版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