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有機農業開始熱起來,如普通蔬菜,最多幾元錢一斤,而貼上“有機”標簽的蔬菜,價格就翻了幾番甚至幾十番,顯然不再是普通過日子的老百姓能夠享受的了。
但回過頭來一想,當年自己家里種田種菜、養雞養豬,自給自足,不都享受的是有機食品嗎?和我家一樣的廣大普通農民不也都是享受的有機食品嗎?現在生活“好”了,食品“豐富”了,反倒想吃過去的有機食品而不可得,世事如同經歷了一個循環,令人感慨。
回想過去的農村生活,確實相對清貧、簡樸,手里沒有多的錢花,因此生活主要靠自給自足。自給自足的農村生活雖然具有一定封閉性,但恰恰是這種封閉性使農民的生產生活成為一個有機系統,農村生態實現良好的自我循環,現在熱炒的所謂“有機農業”在那時恰是極其自然的事。
農民的生產和生活在一個生態系統中得到自然循環,整個農村的生態環境因此能夠保持長期平衡安定。如農民種植農作物、飼養家禽家畜,一方面拿到市場上換取現金,另一方面主要用于自己食用。這樣農作物除去食用部分的廢棄物以及家禽家畜的糞便通過農民收集整理,就變成了有機肥料,返回農田,供農作物生長。而農作物收獲后,用于飼養家禽家畜和農民自我食用。物質能量在整個循環過程中基本上既沒有增加一分也沒有減少一分,得到有效持續的轉換,從而保證整個生態系統具有天然的平衡能力。這也就是小農經濟在自然經濟條件下、能夠持續再生產的原因,也是中國幾千年來小農經濟之所以成為封建社會基礎,長盛不衰的秘密所在。
但是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市場經濟的興起,必然打破這種小農經濟自我循環的生態平衡。就我經歷的農村變遷,就有這方面的深刻體會。
在我小時候,也就是改革開放開始的八十年代初,那時剛剛實行分田到戶,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確實很高。幾乎家家戶戶挖了糞窖,用于積肥,農民各家各戶也都飼養家禽家畜,其圈里的糞便定期清理,倒在糞窖漚肥。像我這樣還不具備勞動力的小孩和老人,經常要做的事就是拾糞,尤其每天天一亮,家禽家畜出來放養,孩子們就起床拿個糞箕滿村轉悠,有時糞拾得多,還能得到大人“勤快”的表揚。家里平常打掃衛生的垃圾也能利用,倒在糞凼日積月累成為灰糞,是播種用的好肥料。做飯燒灶,用的是莊稼秸桿,燒后的火灰富含鉀等微量元素,更是上好的肥料,一般只用于稻田下秧或種菜等重要農事。顯然這一時期延續的仍然是傳統的小農自然經濟狀態。
漸漸地,化肥開始普及,由于化肥見效快,相對施用農家肥增產又明顯,且不用辛辛苦苦、長年累月積肥,減少了勞動量,農民開始改變傳統的依靠施用農家肥的生產方式,逐漸用化肥代替。開始的時候,化肥還僅僅是作為追肥使用,農家肥作為底肥仍保留。最后,隨著市場化侵入農村,農民的傳統生活方式、思想觀念也發生了改變,更懶得花費力氣去積肥,于是化肥成了種植莊稼的唯一肥源,即便需要使用有機肥,農家也不再自備,而是到市場去買所謂的復合肥。這樣一來,村里原來那些積肥的糞窖就廢棄了,農民家庭的生活垃圾也無人收拾,加之尼龍塑料制品的廣泛使用,白色污染成為農村普遍現象。
市場化不僅深刻影響和改變了農民的生產方式,也深刻影響和改變了農民的生活方式以至思想觀念。尤其是年輕一代農民,因為務農以外的貨幣收入增加,不再像老一代農民那樣關注重視農業生產,也談不上對土地的感情,他們向往的是城市生活方式,傳統農村生活方式被視為落后愚昧。年輕一代農民即便在村,也基本上不再燒灶做飯,而是用電和煤氣,既省事,又衛生。而傳統的家庭副業如種菜、飼養家禽家畜,一般青年農民更是沒有興趣,一是嫌臟亂,費工費力,二是手里有錢,要食用可以隨時到市場購買,方便省事。僅有老年農民還保持著傳統的生活方式,之所以如此一定程度上也只是為了減少生活成本。
很多原來的良田沃土被拋荒,以前整齊有序、條理清晰的田野雜草叢生,再也沒人收拾。年輕一代的農民基本上不再對農業生產感興趣,也不再愿意學習農業生產技能,老一代農民面對這種狀態,也只能聽之任之。
現在一些農村,由于種田不賺錢,青壯年出外打工,留下的老人種田也基本上只種供自家食用的口糧。即使有種植面積較大的農民,有的也會把種的莊稼分為兩部分,一部分化肥生產,用于出售,一部分有機肥生產,用于自食。一些精明的農民也知道,有機肥生產的莊稼大大優于化肥生產的莊稼。
正因為在市場化的沖擊下,農民改變了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在自然經濟條件下的有機農業被淘汰,代之以石化農業,破壞了原來的生態平衡,農村的生態危機也就孕育其中。生態危機的結果則進一步加劇了對市場化的依賴,惡性循環代替了原來的良性循環。顯然,單靠農民個體或者農民自己的力量,要恢復這種良性循環是不可能的。
現在盡管有機農業提到很高的位置,有機農產品價格也不菲,甚至貨真價實的有機農產品不易獲得,如現在很稀罕的土雞、土雞蛋、土豬肉等實際上很多也是人工飼料喂養的,嚴格意義上講,也不能算是完全的有機的食品,因為有機農業的根基,自然經濟條件下的小農生產已經不復存在,那么靠什么恢復有機農業呢?
靠市場看不見的手,也就是資本主導的農業生產方式嗎?這種方式追求的是利潤最大化,盡管也能夠提供有機農產品,但最多只會成為極少數社會中高層人的高消費。靠自我管理的生態農場嗎?顯然會受到客觀條件的制約,而不可能得到廣泛推廣。而自然經濟條件下的小農經濟已經不可能回去了,因為小農經濟本身只適應于封閉條件下自然經濟環境,一旦這一環境失去,也就失去其存在前提。
那么顯然在市場化條件下,由資本主導的農業發展不可能廣泛恢復和普及有機農業,而只會加速破壞尚存的有機農業殘余,進一步全面推廣石化農業模式,將農業生產牢牢鎖在資本的籠子里。其后果就是生態環境的進一步破壞,嚴重威脅人類食品安全,乃至影響國家的糧食安全。
農村大集體時期,雖然自己年幼,但有關記憶尚存。那時候還沒有化肥,農業生產主要靠糞肥,生產隊建有非常大的糞池,積肥是生產隊的一項重要工作任務,不僅田地里種綠肥,起塘泥積肥,飼養禽畜積肥,生產隊還經常派出社員到城里拖糞,與城市發生聯系,展現城市支持農村、農村支持城市的良好氛圍,雙方達到互利共贏,體現了城鄉一體化的一面,而這也恰恰達到更大程度的生態循環,使城鄉生態環境互補平衡、良性循環。
可惜集體解散后,到城里拖糞再無可能,城里的糞便污水真正成了廢物,造成環境污染,而農村也得不到有機肥供應,農民也改變了農業生產方式,用石化農業生產的農產品反而害了城市市民。
可見前者是一舉兩得,互利雙贏,協調發展;而后者則是兩不相干,利益共損,惡性循環。造成這樣的根本原因,當然不是農民習性的偏好,而是農業生產體制的變遷。
還有,那時生產隊已經使用燈光誘捕滅蟲,這顯然是一種生態除蟲方法,能夠極大保護環境,藥物滅蟲根本不可同日而語,現在充斥市場的有毒污染食品不都是過度使用農藥所致嗎?
然而正如前者所述的廣積有機肥料一樣,這種生態滅蟲方式也只能在集體統一管理下進行,離開集體,各顧各的農民個體不可能組織起來協調生產、發揮綜合效力。
由此可見,在集體生產經營的方式下,由于具有強有力的統一管理功能,且國家政策能直接得到貫徹,更容易抗擊市場化的沖擊,從而避免市場化變異有機農業生產模式,不至于發生像恢復小農經濟后有機農業被迫淘汰的命運。前不久,恰好看到一篇介紹古巴有機農業非常發達的信息,這更進一步證明了以上推測。
有機農業于人類身體健康、于自然生態環境來說,無疑是最好的選擇,但是在資本主導的市場化農業生產體制下,資本的唯一目的是為了追逐利潤,而不會顧及其它,因此有機農產品只可能是極少數享受得起高消費的中高端人群的奢侈品,而不會惠及絕大多數普通人,多數人只能忍受有毒有害食物無孔不入的侵襲。因此從本質上來說,食品問題也是政治問題。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