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過了60歲了,一輩子干三農工作,越干越困惑、越干越糊涂了,請求相關部門及專家學者幫我解惑。
困惑六:政府扶持的農業產業項目一地雞毛,為什么不讓老百姓自主發展呢?
自九十年代開始,政府主導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到現在的鄉村振興,政府對三農的扶持力度巨大,從每年幾千億增長到每年幾萬億。到現在為止,政府扶持三農,還在加大力度砸錢。這力度,肯定前無古人,估計也后無來者。
幾十年下來,結果怎么樣呢?
只要是政府扶持的農業龍頭企業,以十年為周期,十有八死,一個半死不活的,另一個靠改名換姓后政府繼續輸血才活著。
只要是政府扶持的產業扶貧項目,以十年為周期,十有九死,一個活著的,可能是放扶貧款收息的、或資產收租的!真正的好扶貧項目,一般都是沒有政府扶持的,如堯治河村的殘疾人合作社。
只要是政府扶持的美麗鄉村或特色小鎮建設項目,以五年為周期,十有九個半死,半個活著的,是靠政府組織觀摩學習才活著的。真正紅紅火火的美麗鄉村或特色小鎮項目,一般都是農民及集體自主干出來的,如袁家村等!
我這十幾年來,不斷呼吁政府把扶持三農產業的錢及各種農業補貼資金全部改為老農民養老錢。因為我每年在全國各地所看到的就是上述情況,寶貴的財政資金,不花白不花,花了也白花!幾十年下來,體制內養成了一個習慣,花政府錢,就等同于產業結構調整、扶貧、鄉村振興;沒有政府的錢花,什么都干不了,就無所作為!還有另一種情況,只有申請到了政府項目資金,才有用地權。如果申請不到政府項目資金,農民及集體自主發展,一分地的建設用地也拿不到。農民及集體自主發展的路完全堵死了!
三十年前的中國農村農民,一方面,要給國家交糧交款;另一方面,要自力更生搞水利和農田水利建設,自主集資建學校、修公路、通電、通網、通水……。最近三十年來,農村農業發展,什么都靠政府花錢解決,連垃圾也靠政府出錢治理,連廁所壞了也找政府想辦法。
我的困惑是:
第一,幾十年下來,政府對三農花錢越來越多,效果不好人人都知,為什么就沒有系統性的評價和檢討呢?為什么就沒有改進的要求和舉措呢?
第二,政府扶持三農的項目,幾十年下來,在農村沉淀了幾十萬億的死資產,卻視而不見,還在加大力度不停的投、不停的死。為什么每年的一號文件從不部署這些寶貴的財政資金變成死項目或死資產的活化工作呢?
第三,農業生產總體上是過剩的,食物浪費是驚人的,這種情況持續了至少30年。在生產過剩的情況下,為什么還要補貼生產端?為什么不補貼農民農產品的銷售渠道建設?為什么不補貼農村老農民的養老?幾億老農民一月才一百元養老費??!如果每個65歲以上的老農民每月800元,每年就10000億左右。財政把錢花在老農民養老上,總比搞“活錢變死錢”“賠錢不賺錢”的農業項目強吧!
第四,政府部門靠財政撒錢主導農村農業發展和建設,逐漸消解了農民及集體的主體性和自主權。反過來,農民及集體越來越沒有主體性和自主權,政府部門的主導權就越來越強,財政花錢越來越多就越來越必然,活錢變死錢——“不花白不花、花了也白花”就越來越普遍。這樣的游戲可持續嗎?
嚴重申明一下:我不是說財政對三農的扶持資金多了,我只是認為扶持的方法錯了,大把的錢打水漂了!我主張政府對三農的扶持資金使用,要以增強農民及集體的主體性和自主權為前提,而不是相反!
如果財政危機發生,三農會不會爆發一場新危機呢?!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