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最近,華爾街巨頭高盛國際投資銀行出資20多億美元,收購湖南、河南、福建等地多家養豬場,引發廣泛關注。而這,并不是高盛第一次將觸手伸向中國的養豬業。早在2006年,高盛就收購雙匯集團,并一度成為最大股東,隨后又通過股權交易獲得數倍的利潤。無獨有偶,今年6月16日,近千頭美國種豬乘坐貨運包機抵達武漢天河國際機場,這些種豬主要是大白、長白、杜洛克等洋品種。不禁令人擔心,外國資本是不是已經滲透到中國養豬業從飼料、育種、養殖,到屠宰、銷售的全產業鏈。餐桌上的一塊肉,背后竟然是資本沒有硝煙的戰場。
站在今天,回望歷史,中國的養豬業該往哪里走?當我們強調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的時候,除了警惕外國資本的滲透,更不要忘記中國的土品種、生態養殖的土技術。讓我們來看看,中國勞動人民的千年養豬史,為我們留下了哪些優良品種和養殖經驗吧!
一
土豬消亡史
在洋豬的沖擊下,中國本土土豬的處境可以說是相當不妙。下圖表格直觀地呈現出中國土豬存欄數量嚴重減少甚至面臨品種滅絕的近況。
圖片來源:2015年
《地方豬種保護與利用第十屆年會論文集》
要知道,豬可是人類最早馴化的家畜之一。中國人馴化豬的歷史更是可以追溯至九千年以前。
豬一直是中國農耕文明的忠實伴侶,它為我們以素食為主的祖先提供了珍貴的脂肪和動物蛋白,豬肉也成為中國人餐桌上不可缺少的美食。
然而,如今我們餐桌上的豬肉菜肴所選用的生豬品種并不是老祖宗們所馴化的品種,而多是外來的洋豬品種。
并且,洋豬白白胖胖的形象也成為今天人們對于豬最主流的印象。
原產丹麥的長白豬 | 圖片來源:Petmapz
但咱們中國的土豬可并不是這個形象。雖然中國土豬如今已經很難見到,但大家耳熟能詳的人物形象——豬八戒正是以中國土豬為原型塑造的。
吳承恩在《西游記》中這般描寫八戒:“初來時,是一條黑胖漢,后來就變做一個長嘴大耳朵的呆子,腦后又有一溜鬃毛,身體粗糙怕人,頭臉就象個豬的模樣”。
中國的大部分土豬(例如成華豬、深縣豬、太湖豬)都是黑胖子。
豬八戒的原型成華豬 | 圖片來源:百度
雖然咱們的土豬看上去似乎沒那么可愛,但它們烹飪后味道要比白胖洋豬味道好得多。
其奧秘就在于土豬的肌內脂肪含量要比洋豬的高,而大部分的揮發性風味成分(也就是我們說的肉香)主要是由肌內脂肪加熱時產生的。另外,土豬的肌肉纖維比洋豬更細更密,這也讓土豬有著更好的口感。
既然咱們土豬如此優秀,怎么就逐漸被生豬市場給淘汰了呢?其根源正是市場的那只“看不見的手”。
由于土豬生長速度慢,肥肉率高,在當前推崇瘦肉以及強調“高生產效率”的市場環境下,土豬顯然不具有競爭優勢,養殖戶們也不愿意養土豬。
市場對于土豬命運的影響是巨大的。短短幾十年,中國純種土豬就到了瀕臨滅絕的困境。隨著其種群的減少,有些品種出現了性狀退化的問題,另一些品種已直接滅絕。
土豬的消失不僅意味著基因多樣性的破壞,對于普通消費者而言,它還意味著一種食物風味的消失,土豬的美味淪為一種追憶——
“曾經有無數美味的土豬放在我面前,我沒有珍惜,等到我失去的時候才后悔莫及。人世間最痛苦的事莫過于此”。
二
工業化養殖:豬豬悲慘命運的罪魁禍首
作為十二生肖之一,豬豬沒有狗兒的賣萌天賦,沒有老虎霸氣側漏的外表,更沒有龍高貴神秘的血統,文人騷客極少用筆墨來呈現它、歌頌它。它們的形象總是和吃喝拉撒這類世俗事兒攪在一起,缺少點飛揚的詩意。
然而,豬慘不能怪豬豬!缺少詩情畫意并不能構成豬豬們遭遇厄運的合理借口。
追根溯源,豬豬們的厄運與近四十年來國內集約化工業化畜牧養殖有著緊密關聯。
工業化或集約化養殖是指利用工業化、產業化、集群化的方式生產家禽、牲畜等。
通俗說來,工業化養殖就是將成千上萬的動物們被關進了大型 “封閉式工廠設施” 飼養,使用大量包括農藥、化肥、激素與抗生素在內的生化制品,讓這些動物在短時間內被快速 “催熟”,以實現“生產效率”和資本利潤的最大化。
工業化養豬 |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中國科學院的一項研究顯示,中國畜牧行業在過去四十年里經歷了巨大轉型:從本地作物-牲畜一體化的系統模式(即動物養殖及其飼料生產在同一農場或附近的土地上完成)轉變為集約化工業化養殖模式。
截止2010年,全國集約化養殖的畜牧存欄量從1980年的2.5%增長至56%。
當然,中國絕非工業化養殖的特例。二戰后,世界各國,尤其是發達國家,廣泛推動工業化農業及養殖業。
雖然工業化養殖看似為人們提供了更多的肉類食物,但是這般物資豐富的獲得卻是以動物的基本福利、人類的健康以及生態環境作為代價的,并終結了原本生態畜牧養殖本身所具備的生態轉化功能和可持續發展的特性。
1、化寶為毒
1959年在《關于發展養豬事業的一封信》中,毛主席寫道:
一頭豬就是一個小型有機化肥工廠。而且豬又有肉,又有鬃,又有皮,又有骨,又有內臟(可以作制藥原料),我們何樂而不為呢?肥料是植物的糧食,植物是動物的糧食,動物是人類的糧食。
毛主席這段話點出了“豬全身都是寶”的特性。然而,在工業化養殖過程中,豬豬們卻從“寶貝”淪為了“毒物”。
從全身是寶到全身是毒|圖片來源:慧聰食品工業網
傳統的喂豬方法比較生態,豬通常以雜食為主,也有充足的活動空間,其產生的糞便還能作為農家肥。但工業化養殖為了能在短時間內產出更多的豬肉,將這一切都改變了。
為了縮短從豬圈到餐桌之間的時間距離,獲得更大的效益,養殖場經常會使用大量催熟激素。
幼豬過了哺乳期,就進入“架子期”,也就是豬豬“長個子”的階段,這也是豬育肥的關鍵時期。在這一時期,每只豬都被圈養在不到二平方米的范圍內,日常的食物就是含有各類激素的飼料,以加速其育肥過程。
豬每天只吃喝,不活動,很快就像吹氣球一樣膨脹起來。
然而,市場對豬肉的偏好是瘦肉型的。為了迎合市場,養殖場便著手給豬豬們“減肥”,不過減肥的“妙方”不是增加它們的運動量,而是在其飼料中加入瘦肉精。
圖片來源:網絡
除了嗑藥“減肥”之外,豬豬們還需被注射大量獸類抗生素。因為在養殖場相對密閉擁擠的空間內,豬豬們極易相互傳播疾病。非洲豬瘟病毒就是這樣得以迅速傳播的。
這種追求利潤最快最大實現的養殖方法不僅讓豬豬的體內充斥著各種病菌與毒素,同時對于豬豬的身心也造成了極大的沖擊。豬豬們的動物福利狀況令人堪憂。
2018年高分紀錄片《統治》(Dominion),向人們展示了豬豬們在養殖場里的悲慘一生:
它們一輩子沒見過太陽,生活在堆滿糞便的豬場。那里擁擠、骯臟,全是同伴被肢解的尸體。直到被送去屠宰場,它們的一生才得以解脫[2]。
紀錄片《統治》中的畫面
而它們的糞便曾經是人類農業中非常重要的有機肥料,但工業化養殖的興起,珍貴的農家肥也成為污染環境的“兇手”。
高度集約化的養殖方式產生了遠超過本地土地能夠吸收與分解的動物糞便。于是,有些養殖場為了節約環保開支,直接將動物糞便排入河流,或者液化后灑入田野、空中。這導致養殖場的附近的土地、空氣、水源被嚴重污染,給周圍動植物以及人類生活帶來了嚴重危害。
在工業化養殖的不懈“努力”下,人們終于將豬豬們化寶為毒。
2、唇亡齒寒
工業化養殖不僅讓豬豬們的命運不堪,同樣豬豬們也將厄運“回贈”人類。
含有瘦肉精豬肉嚴重損害人類健康。
國內外的相關科學研究早已表明,瘦肉精的主要成分鹽酸克侖特羅會導致人體產生惡心、頭暈、四肢無力、手顫等中毒癥狀,特別是對心臟病、高血壓患者危害更大。長期食用則有可能導致染色體畸變,會誘發惡性腫瘤。
肉制品的抗生素殘留問題也令人堪憂。
獸類抗生素或許暫時避免了動物瘟疫的傳播,但是抗生素在動物的體內并不能完全分解。一旦人們食用了存在抗生素殘留問題的肉制品,就可能對其健康造成威脅。
復旦大學的研究發現,華東地區采集的學齡兒童尿液中有58.3%的樣本檢出了抗生素殘留,其中包括3種獸用抗生素。顯然,動物性食品是人體內獸用抗生素殘留的主要來源。
更令人感到恐懼的是,畜牧業過度使用抗生素是導致具有抗生素耐藥性超級細菌出現的重要因素!
2015年,著名醫學雜志《柳葉刀》刊發了一篇論文,該論文作者聲稱已經在牲畜和人身上發現一種能對抗強效抗生素粘菌素的超級細菌基因——MCR-1[3]。攜帶這一基因的細菌正是從中國養殖的家豬身上發現的。
攜帶MCR-1基因的超級細菌|圖片來源:美國CDC
這一細菌特別擅長在不同的有機體上轉移,并具有極高的存活率。如果某人食用了或接觸了攜帶mcr-1細菌的動物,那么,理論上這一細菌就可能感染其胃腸道微生物,從而對粘菌素(也被稱為最后的抗生素)產生耐藥性。
如今,抗生素耐藥性已成為全球性的公共衛生威脅。根據《抗菌藥物耐藥性評論》預計,2050年,全球每年將有1000萬人死于抗生素耐藥,這一死亡人數將超越癌癥。
工業化養殖種下的惡果終于在人類自己身上得到了報應。
3、環境買不起的單
你可知道,畜牧部門是人類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一個重要來源?
聯合國糧農署指出,2005年全球畜牧供給鏈CO2當量排放總量估計值為71億噸,占到人為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14.5%[4]。
而在東亞及東南亞地區,生豬養殖業所制造的CO2排放量占到畜牧排放總量的1/4以上。
畜牧業區域排放情況|圖片來源:聯合國糧農署
除了加速全球氣候變暖之外,工業化養殖和飼料種植還導致了一系列的生態失衡,包括土地退化、水資源及森林資源短缺。
工業化養殖在農業領域是以“作物大面積單一種植”的嘴臉出現的。
以美國為例,美國現有養豬場主要分布在北部平原區和大湖區附近的州。為了能夠給養豬公司提供足夠、價格低廉的玉米——廉價豬飼料中的重要原料,這些地區產出了美國70%以上的玉米。
養殖公司獲得巨大利益的同時,這些地區也付出了喪失生物多樣性的巨大代價。
美國中北部廣袤的玉米田|圖片來源:網絡
相關調查顯示,肉奶產業已占領了全球30%的地表用地,70%的農業用地。大量濕地與森林因為工業化養殖而遭遇嚴重破壞。
水資源同樣備受工業化養殖的污染。目前,人類用水的8%主要用于飼料作物的灌溉。據聯合國糧農組織調查,資本主義主導的這種大規模集約化的牲畜業“極有可能是導致水污染的最大行業”。
地球的生態系統無法為這樣昂貴的代價買單!
三
豬豬們的反抗:
守護生態,不當造肉奴隸
2006年,由同名兒童小說改編的電影《夏洛特的網》讓無數觀眾感動與落淚。這部關于友誼與成長的電影講述了,小豬威爾伯在蜘蛛夏洛特的幫助下成功逃脫了被宰殺及成為培根的命運。
《夏洛特的網》 | 圖片來源:電影天堂
那么,誰會成為拯救現實中豬豬們的夏洛特?
素食,這是很多生態環保主義者或動物保護主義者開出的藥方。然而,購買端或消費端的改變是否能夠真正解決生產端的問題?我們是否可以在保持人類雜食本性的同時,又兼顧生態保護與動物福利呢?
其實,比毛爺爺還要早,咱們先輩們就已經意識到養豬并非只為了食肉,而是一種生態實踐。
崇禎末年的《沈氏農書》中有一個有趣的計算:
飼養六頭豬到六個月飼料大約需花去12兩白銀,而購買小豬的成本是3.6兩,墊草花費1兩,共計為16.6兩。6個月后屠宰之后以每頭豬得白肉90斤算,6頭共540斤,可得13.5兩白銀。但是收支相抵,結果還虧損3兩多。
然而養豬“每窠得壅九十擔,一年四窠共得三百六十擔”,換言之六頭豬每個月得糞可作一畝半稻田的肥料之用。肥料對于農家而言那是相當重要。于是,當時民諺稱:““種田不養豬,秀才不讀書,必無成功”,“養了三年無利豬,富了人家不可知”。
由此可見,明末江南地區的農民就已經非常成功地實踐了有機農業與養殖業。畜牧養殖與農業被有機地聯系在一起,畜牧養殖不只是為人類帶來一塊食用肉,更是促進動植物資源的循環利用,維持生態平衡的重要一環。
農業宣傳畫《家家養豬修圈積肥》 陸新耳創作
圖片來源:中國農業博物館
正如毛爺爺所述——“一頭豬就是一個小型有機化肥工廠”,各種自然的植物都能成為豬的飼料,豬為人類帶來食物,豬的糞便給作物提供肥料并滋養土地,而肥沃的土地既為人類帶來了食物,也保護了生物的多樣性。
或許有人會質疑沒有工業化養殖,哪來充足的豬肉供給?
事實上,根據國家統計局及農業部的數據顯示,我國豬肉生產是處在一個供應過剩、供大于求的狀態[5]。換言之,我們的生活中并不需要那么多的豬肉。
此外,當下中國的餐桌浪費問題非常嚴重。
WWF與中科院2018年發布的《中國城市餐飲食物浪費報告》指出,中國餐飲業每人每餐的人均食物浪費量為93克,浪費率為11.7%。這其中豬肉的浪費量占了總浪費量的10%,每人每餐浪費9.2克[6]。
這意味著,即使那些被中國人“消費”了的豬肉當中,也有很大部分是浪費掉的。
資本主導的工業化養殖不僅沒有給人們提供高質量的食物,為大家解決吃上好肉的問題;相反,由于一味追求生產效益和過度生產,它還帶來了一系列惡性的后果——食品安全事故頻發,生態環境嚴重受損,本地土豬品種瀕臨滅絕,以及人們餐桌上的嚴重浪費等等問題。
是時候將豬豬以及我們人類從這種資本主導的農業/養殖業工業化的災難中解救出來了!
豬豬們不是造肉機器,而是咱們生態實踐隊伍中的重要成員!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