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農業發展問題現在有許多不同看法。比如是否可以土地流轉,是否應當允許資本下鄉,是否應當重新走集體化道路等。我覺得這些看法還是就事論事,未免有些局限性。我認為,我們應當站在一個更高的宏觀的視角,從更高的層次上看待農業發展問題。把農業發展問題同整個經濟發展的大環境聯系起來,同未來的發展的總趨勢聯系起來加以研究分析。
很多人恐怕沒有認識到,如何看待農業發展問題實質上就是如何看待改革開放的問題。我們常講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要聯系實際。可一到聯系實際時常常忘了馬克思主義理論。不會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研究分析實際問題。按照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觀點,對農業發展問題的看法(包括對整個中國改革開放的看法)之爭,實際上就是兩個階級、兩種不同世界觀之爭。只有站在無產階級的立場上,運用無產階級的世界觀即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才能找到正確答案。
在涉及農業發展問題之前,我先講最近得到的一點新的認識。不一定正確,和大家商榷。因為這個認識與農業發展問題有關,請大家耐心看完。我們都知道,馬克思講生產力決定生產方式。那么由此推理生產力落后,生產方式就必然落后。在生產力落后的情況下就不可能建立先進的生產方式。但是我們大家都知道,無論是俄國十月革命,還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在共產黨奪取政權的時候,整個國家的生產力都是非常落后的。那么按理說在這種情況下是不可能建立先進的生產方式的。只能建立比美國等生產力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更落后的生產方式。比如在農村只能建立一家一戶的小農經濟。不可能一下就建立像美國那樣的私人大農場。而前蘇聯和我國在農村卻建立了集體經濟的生產方式,這似乎違背了馬克思生產力決定生產方式的原理。這恐怕也是我們黨內理論界一些人主張農村分田單干的理論依據。如同整個改革開放要恢復私有制的理論,就是認為我們搞社會主義公有制超越了生產力的發展階段,應當補資本主義的課。“卡夫丁峽谷”不能跨過。我認為對這個問題的認識關鍵在于對什么是生產力的認識上。我理解,馬克思所講的生產力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個是人的因素,一個是物質條件的因素。我們許多人在談到生產力時往往只注意到物質條件的因素,即生產工具。如馬克思曾講過石器的出現、蒸汽機的出現引起生產方式的變化。因此他們認為在我國農村當生產工具還主要是以牛馬為主,甚至沒有牛馬、以人力為主時,不可能建立比資本主義國家更先進的社會主義集體經濟的生產方式。我認為這種認識顯然忽略了生產力中的人的因素。馬克思講生產力決定生產方式并不是講生產工具決定生產方式。生產工具固然是決定生產方式的重要因素、重要條件,但不是唯一因素、唯一條件。作為構成生產力的人的因素也會對生產方式發生很大作用。人的因素主要是人的思想的因素。也就是說人們的思想不同也會影響到出現不同的生產方式。落后的思想會產生落后的生產方式,先進的思想會產生先進的思想方式。比如古代的商鞅變法、王安石變法都是由于有了先進思想引起生產方式的改變。當然不論何種生產方式都必須受到生產工具、物質生產條件的制約。但是不排除在生產工具、物質生產條件落后的情況下,也會因為人的思想先進而產生先進的生產方式。比如當今美國雖然生產工具、物質生產條件先進,但是人的思想落后,還是被金融財團的思想左右,因此還保留落后的無政府狀態的市場經濟生產方式。而前蘇聯和我國由于接受了馬克思主義理論這一先進的無產階級思想,因此完全可以建立比美國更先進的由政府主導的計劃經濟生產方式。還以美國為例,當年歐洲人發現美洲新大陸、開發美洲時,不僅帶去先進工具、也帶去某些方面先進思想。但是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由于思想的原因仍實行的是落后的農奴制生產方式。直到多年后才廢除農奴制生產方式。這說明生產方式并不完全取決于生產工具、物質生產條件,也取決于人的思想。還有一個例子更能說明問題。比如我國的西藏在解放前實行的是農奴制。但是解放后由于共產黨領導的軍隊把社會主義先進思想帶到西藏,西藏并沒有經過從農奴社會到封建社會、再到資本主義社會這個過程,而是直接跨過“卡夫丁峽谷”,直接到了社會主義社會。
所以我認為,一個落后國家要趕上或超越先進國家,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有先進思想。先進思想也是先進的生產力。落后國家有了先進思想完全可以通過建立先進的生產方式,促進生產力的發展,趕上或超越先進國家。
改革開放前我國農村之所以能夠走上集體化道路主要原因是由毛主席的思想所決定的。這一點同建國初期毛主席所做出的整個社會主義改造的思想是一致的。可以說,毛主席的這一思想在我們黨內其他領導人身上都不具備。所以在毛主席去世后,黨內其他領導人很快否定了毛主席的這一思想,即徹底否定了毛主席關于社會主義改造的思想,包括農村走集體化道路的思想。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這就是因為黨內其他領導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與毛主席不同,有很大的差距。所以我們研究農村發展問題應當研究毛主席關于農村發展問題的思想是如何形成的。這一思想與毛主席關于整個社會主義改造的思想是什么關系。
我認為首先同毛主席的個人經歷有關。我們都知道,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領導中國革命取得勝利主要取決于毛主席的正確領導。但是很多人往往只看到毛主席在軍事上、政治上的領導,而沒有看到毛主席在經濟上的領導。以至有人認為毛主席只懂軍事、政治,不懂經濟。他們看不到如果毛主席不懂經濟,不會領導經濟工作,中國革命根本就不會取得成功。應該說,我們黨的其他領導人大多不懂經濟,沒有在工廠、農村做過實際工作。如陳獨秀、王明基本不懂經濟工作。我們可以設想,如果不是毛主席,換了其他任何人擔任黨的主要領導人,即使能打幾個勝仗,但從長期斗爭的特點上看,也會遇到經濟上的問題,起碼軍隊的經費問題就解決不了。即使是周總理當年領導的上海工人三次武裝起義能夠勝利,也會遇到糧食從何而來的問題。馬克思在談到法國巴黎公社失敗的原因時就曾提到一個重要原因是沒有聯合農民,沒有得到農民的支持。這里其實也涉及到糧食問題。沒有農民支持,沒有糧食來源,工人武裝起義不可能堅持長久。所以列寧在領導十月革命時就注意到農民問題,在農民中做了大量的工作。即便如此,十月革命成功后,糧食問題也很嚴重。毛主席出生在農村,并且曾在農村進行過深入的調查研究,對農村的情況非常了解,深知糧食問題的重要性。在建軍初期就把籌糧籌款作為大事來抓。到了延安后,更是在延安開展了大生產運動,同時在農村根據地開始抓農業工作,八路軍也開始建立自己的兵工廠。這些既為革命勝利提供了經濟方面的保證,也為建國后毛主席領導經濟工作(包括農業工作)積累了經驗。
從相關文章中我們知道,早在戰爭年代在革命根據地農村中就有互助組的形式,主要是為了幫助軍烈屬解決勞動力缺乏的問題。建國后,在農村黨組織的引導下,這一互助組形式進一步擴大為初級合作社、高級合作社,直到人民公社。毛主席始終關注農村問題、農業問題、農民問題,及時總結農業發展中出現的新的生產方式,并上升到理論層面去認識。
建國后,我國農村之所以走上集體化道路也有一個外部原因,即前蘇聯的集體農莊的經驗。應該說前蘇聯的集體農莊這種生產方式是斯大林把馬克思主義理論與前蘇聯實際情況相結合,對于在生產力落后的國家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的一個成功的探索,也為毛主席提供了可以借鑒的經驗。
農業發展為什么要走集體化道路?很多人已經講了不少理由,不作重復。我個人認為我們還應當從理論上、從宏觀的層次上理解毛主席農村發展的思想。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一個是為了適應社會化大生產的需要。馬克思在分析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弊端時就尖銳指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主要矛盾是生產的社會化與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由此造成資本主義社會出現種種問題。如果我們在建國后只進行工業方面的社會主義改造,而不進行農業方面的社會主義改造,那么就必然還會由于農業方面存在私有制而造成農業發展不適應整個社會化大生產的需要。只有把農業的私有制改為公有制,才能把農業納入整個國民經濟有計劃、按比例的發展中,使農業發展適應社會化的大生產。由于農業生產的特殊情況,比如受自然條件影響比較大,生產周期比較長等原因,只能先采取集體所有制這種不完全的公有制。在計劃經濟時期,由于農業發展采取了集體化這種生產方式,農業生產納入了整個國民經濟發展的計劃中,農業種什么作物,各種多少都是有計劃的,因此在當時帝國主義對我國實行經濟封鎖的情況下,基本滿足了我國經濟發展的總體需要。如果當時農業發展不搞集體化,農民各自為戰,想種什么就種什么,那么在帝國主義對我國實行經濟封鎖的情況下,農業發展很難滿足我國經濟發展的總體需要。改革開放后由于農業發展沒有計劃,作為個體農民很難掌握市場信息,經常出現生產蔬菜水果等賣不出去的情況。既浪費了生產力,又影響了農民的收入,影響了農業生產的再投入。
二是為了適應階級斗爭的需要。中國革命能夠取得勝利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中國共產黨把中國的工人階級和農民階級組織起來,團結起來,戰勝國內外反動派的結果。沒有中國共產黨把中國工人階級和農民階級組織起來,團結起來,中國人民一團散沙,根本不可能戰勝國內外反動派。中國革命勝利以后,國內外反動派都認識到要戰勝中國人民必須在中國人民之間制造分裂,讓中國人民重新成為一團散沙。原來國有企業、工人階級是一家人,團結在一起力量大。即使出現私有的民營企業,也是螞蟻見大象,根本不可能與國有企業相競爭。即使國外企業也難與國有企業競爭。所謂國有企業改革就是通過把原來是一家的國有企業分裂為多個國有企業,造成國有企業之間、工人階級之間互相競爭,自相殘殺,自己打敗自己。然后被民營企業蛇呑象,被外資企業一個一個兼并。工人階級重新淪為一團散沙,一個一個去給資本家打工。農業發展也是如此。在集體經濟時期,農民是一家人,靠集體力量能夠戰勝各種自然災害,能夠治理河流,修建水庫,為農業發展打下堅實基礎。農民分田單干,個人顧個人,一方面農民中出現兩極分化,一些農民不得不到城市給資本家打工。另一方面如果允許資本下鄉,個體農民根本無法與資本抗爭,只能把自己的生產資料——土地賣給資本家,使自己成為真正的無產階級。南街村、華西村等由于堅持集體經濟,農民能夠團結起來形成一股力量,因此維護了集體經濟內農民的共同利益。但是這些集體經濟仍然是處在國內外資本的包圍中,國內外資本會千方百計瓦解這些集體經濟。這些分散的集體經濟能不能夠戰勝國內外資本的包圍,仍然是值得關注研究的問題。
過去共產黨是在毛主席領導下把工人、農民組織起來、團結起來,戰勝了國內外反動派。現在毛主席不在了,共產黨還會不會再次重新把工人農民組織起來,團結起來,戰勝國內外反動派?這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三是鞏固工農聯盟的需要。農業的發展離不開工業的支持。農業發展只有走集體化道路,才能讓農民階級與工人階級結成鞏固的工農聯盟,由工人階級為農民階級提供工業方面的支援。在改革開放前已經有許多國有企業與農村集體經濟掛鉤,把工業技術和設備帶給集體經濟,有力地促進了農業集體經濟的發展。改革開放后,工人不是重新淪為資本家的打工仔,就是淪為下崗失業人員。農民也是沒有穩定的生活,四處找工作。工農聯盟早已是名存實亡。要恢復工農聯盟就必須恢復國有企業,恢復農村集體經濟。2023.6.1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