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的根本出路在于機械化、規模化、現代化、科學化,這是實踐是檢驗出來的真理。
1978年小崗村分田包干,30多年后,土地不再是小崗人的命根子,開始出現了大面積的摞荒,直至2017年,北大荒集團走進了小崗村,為小崗村扶貧,為小崗村開啟了“北大荒”模式。
北大荒精神托管小崗村精神
這片撂荒地面積高達700余畝,原來分給70戶農民,用來種油菜籽的,由于是丘陵地,落差大,再加至分田包干并沒有讓小崗村人富裕起來,農民失去了種田的積極性,僅少部分人在這塊土地上稀稀疏疏種上油菜,大部分土地成了荒地。
“那一年1月下了兩場大雪,一群東北漢子被凍得嗷嗷叫,仍然冒著雪,騎著三輪電瓶車在崎嶇不平高高低低的田埂上穿行。”安徽省鳳陽縣委常委、小崗村黨委第一書記李錦柱回憶起當時的場景特別感慨:“這些技術人員實地查看,了解我們的地形地貌、水利條件和狀況,來摸索怎么來進行土地平整。”
北大荒的技術員們進駐小崗村后,對這片土地開始進行平整,引水源,增加地的肥力,要把這塊土地變成水田。有的地里還生長著油菜,北大荒人統統把它打碎,埋到地里,用來增加土地的肥力。
看到北大荒人的這種做法,小崗村的村民開始冷嘲熱諷,當著一種笑話來看,說北大荒人胡干,蠻干,瞎折騰,快到手的油菜打碎埋到地里是浪費,等等。他們根本不相信北大荒有這個本事將這塊土地種上水稻。是啊,五十年代的“北大荒精神”托管八十年代的“小崗精神”,小崗村人自然難以接受。
大寨村:一把鋤頭換天地
試想,如果這塊土地在大寨的,又是怎么樣?可能陳永貴、郭鳳蓮早就把它變成了良田了吧。他們向荒山要糧,虎頭山都開墾出糧田,種上水稻,何懼這片丘陵地?然而。這片土地在小崗村,只能任其荒蕪,任其不能發揮土地應有的價值。
面對小崗村群眾的冷嘲熱諷,北大荒人并沒有氣餒,回敬了一句:“行不行看結果”。他們對土壤、氣溫進行了采集分析,制定了這塊土地的種植方案,并在當年就實施下去了。
捷報傳來:第一年試種的30多個品種達到畝產1000斤。
這次,堵住了小崗人的嘴了,他們不得不佩服北大荒人的干勁和膽識。再次驗證了民間俗語:人勤地生寶,人懶地生草。
北大荒在小崗村開墾的500畝水稻高產試驗基地
到2020年,小崗村的北大荒模式發展到1700畝,單水稻一項,畝產就高達1200斤,而當地村民自己種植的優良田僅產六七百斤。小崗村人有點不自信了,號稱自己經驗豐富、種了一輩子地的一位姓關的老農民走進北大荒的地里,終于信服了。關姓村民發現:北大荒的人種的水稻分叉高達幾十個頭,自己種的才有五六個頭。
關姓農民終于明白了地力的作用,終于明白了到手的油菜埋入土中的意義了。
北大荒集團進駐小崗村5年來,把“小田變大田、碎田變整田”,大力發展機械化作業,打破單干的原始模式,糧食綜合產值近5億元。
中國領導科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領導科學》雜志總編輯曾業松表示:在內部沒有統的動力、沒有統的能力等情況下,是可以通過外力推動實現統分結合的。北大荒統分結合、全過程統一服務的制度功能在這里得到了充分驗證,智能化的機械作業、先進的種植技術等科技優勢也在這里發揮了獨特作用。
第八屆農民歌會在北大荒小崗服務中心舉行
北大荒集團扶貧小崗村,以科學種田推翻了蠻干懶干,以集體精神推翻了單打獨干,以機械化作業推翻了零碎單干,以土地平整升級推翻了撂荒拋地。2021年,北大荒集團在小崗村的運營也由七星農場駐村幫扶升級為北大荒小崗農業社會化服務中心企業化經營,并覆蓋到安徽全省四個核心示范區,服務面積30余萬畝。
現如今,北大荒的托管模式已滲透到安徽全省,19個北大荒農場對接19個地市,首批50個農場“結對子”掛職干部已經到位。預示著北大荒集團與安徽省的結對合作全面升級,北大荒模式將為當地的農業生產帶來巨大的推進作用。
假如沒有當初的分田到戶,直接引進北大荒的模式,相信小崗村也不會走35年的歪路,35年太漫長了。
現如今的小崗村,在國家財政的扶持下,在長江村等富裕村的扶貧下,在北大荒人的托管下,小崗村的精神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用小崗村當年按紅手印帶頭人嚴金昌的話來說:“集體經濟不能垮,耕地數量不能減,糧食生產能力不能減弱,農民利益不能受到損害。”
大徹大悟啊,一代小崗村人醒悟了,千萬名小崗人致富了。
三十多年來的實踐證明,要想豐產,要想富裕,僅靠按紅手印是按不出來的,只能把農業生產推上死路。
現如今,小崗村欣欣向榮
參考文獻:《小崗村的“北大荒模式”》,黑龍江日報,2022-11-24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