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某村,有一家兄弟兩個,大的28歲,小的25歲。父母打工掙錢,兄弟兩個“躺平”。兄弟兩個經常以網戀、交女朋友等借口騙父母錢,大都消費在網絡直播和網絡游戲中,衣食卻很簡單。
這樣的事在如今的農村并不鮮見。
2023年春節期間,經農業農村部新聞辦指導@中國三農發布、新華網、微博聯合武漢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傳媒調查研究中心聯合發起“2023回鄉見聞”問卷調查。
最后回收的有效問卷104917份,涵蓋了中國34個省級行政區,其中農村地區占問卷總數的54.6%,城市地區占問卷總數的45.4%。
根據我們的調研,農村正在發生一場深刻的變革,一種新生活方式正在形成,但生活危機也在蔓延。
在農村,一種新的生活方式正在形成/《日光之下》劇照
我們發現,“農二代”的生活方式已經中產化了。越來越多的超齡農民工選擇在城市棲居,他們哪怕是過年也不返鄉。鄉情人情在人們的生活中占據的位置越來越邊緣。
我們也發現,許多男性青年正面臨終生單身的問題。他們在婚姻市場上已經被淘汰,很可能不再有機會結婚。
但是,這些鄉村地區男性單身青年仍有較強的結婚動力。對他們來說,若父代無法有效支持,便很可能無法締結婚姻;哪怕締結了婚姻,在城市安家了,也可能因為生活無法維系而出現婚姻解體。
隨著城鄉融合時代的到來,一種新型的城鄉社會形態初見雛形。
城鄉分割越來越不可能,鄉土社會正在離我們遠去。
從鄉土中國到城鄉中國
1948年,費孝通在《鄉土中國》中指出:“從基層上看去,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一直到十余年前,這個判斷還是基本有效的。鄉土社會有三個主要特征:一是在經濟上,人們被束縛在土地上,家庭再生產建立在小農經濟基礎之上;二是在社會上,人們在血緣和地緣關系上建立了家族和村莊共同體,并以此規定人們的社會交往行為;三是在政治上,農村普遍存在地方性規范,自下而上的地方性規范和自上而下的國家規則相互交織。
《四個春天》劇照
2011年的中國內地城市化率首次突破50%,達到了51.3%。這意味著中國城市人口首次超過農村人口,中國城市化進入關鍵發展階段,“城鄉中國”有了人口學基礎。
而到2022年,城市化率更是達到了65.22%。“城鄉社會”形態不僅有了人口學基礎,更是體現在一系列的社會事實上。
中國農村的小農經濟在發生深刻的變化。絕大多數農村家庭不再束縛在土地上,農業收入并不是農民家庭收入的主要來源。我們調查了全國耕地拋荒現象,按地級市對各地的情況進行統計,形成如下圖的全國耕地拋荒地圖。從中可以發現,絕大多數農村地區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土地拋荒現象,部分地區的拋荒情況還超過50%。
微博用戶反應家鄉耕地拋荒程度比較嚴重的比例(按照地級市計算百分比)/作者供圖
受自然條件的影響,南方的山區和丘陵地區要比北方平原地區拋荒嚴重。但非常有意思的是,中西部地區的拋荒情況遠比東部地區嚴重。珠三角和長三角等東部城市帶的農業生產,主要服務于城市對農副產品的需求,完全告別了傳統意義上的小農經濟。
而在中西部農村地區,中青年勞動力基本上已經進城務工,留守老人從事農業生產。“老年農業”導致兩個結果,一是耕作條件不方便的田地被拋荒,二是農業生產主要服務于老年人的“自養”需要,具有自然經濟屬性。
對于大多數農民而言,城市和鄉村在棲居的意義上,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空心村”是中西部農村的普遍事實。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2年外出農民工為17190萬人。從微博數據上看,超過百分之六十的網友認為,本地外出務工人員較多或非常多。第一代農民工普遍推遲了“退休”時間。過去的2022年,“超齡農民工”成了社會廣泛關注的話題。城市建筑工地、環衛、物業等領域,廣泛存在高齡或超齡農民工的就業崗位,這也客觀上延遲了農民工返鄉時間。
大部分一代農民工還是會選擇返鄉退養。從微博數據上看,絕大多數農村地區的水、電、路、網等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并且,很多地區在鄉村振興過程中,也配套了文體設施、進行了改水改廁,甚至還建設了公園等。
大多農村地區的基礎設施逐漸完善/《吉祥如意》劇照
我們的調查發現,絕大多數一代農民工還保留了農村退路。比如,田地盡量不荒蕪,低價甚至是無償流轉給別人耕作;小菜園還保留著,老屋和宅基地也保留完好。他們中的大多數,每年還要返鄉照看老人,且鄉村的人情往來也繼續維持,保留了完好的社會關系。
這幾年,鄉村別墅在農村開始流行。那些在城市有所成就的農民工,開始在鄉下建別墅。鄉間別墅的建筑樣式比肩城市,且注重花園、車庫等配套設施,還講究和周圍山水園林的匹配。
我們在調查中發現,農民的休閑娛樂方式中,除了棋牌、看電視等傳統休閑娛樂活動外,廣場舞、刷短視頻、釣魚等新生活方式也已經普及。甚至于,隨著汽車時代的來臨,住在鄉下的農民到城市逛商場、到旅游景區旅游,已經成為風尚。
在一些地區,老年人還會自己組團,參加旅行社組織的老年團,到全國各地去旅游。這說明,農民已經習得了城市生活方式,對生活質量有了較高的要求,建立在新技術和較高物質條件基礎上的生活方式,具有了廣闊空間。
更重要的是,越來越多的農民家庭選擇在城市買房,其生活空間已經脫離了村莊;而汽車的普及,也意味著,人們的社會交往空間已經實現了城鄉融合。
家鄉農民進程買房和買車子占比/作者供圖
我們的調查顯示,“一動不動”(在城市擁有一套房,有一輛汽車)是很多農村地區年輕人締結婚姻的基本要求。這說明,年輕人哪怕自己沒有條件在城市生活,但在農村父母的支持下,也提前實現了都市的生活方式。
他們在城市完成結婚、生子、撫育等家庭再生產任務,且很多年輕父母都依照精細化育兒的方式教育小孩。他們的社交也已經不局限于原有的村莊,而是在縣城經營業緣、趣緣關系,且更加注重交往的質量。
客觀上,“農二代”的生活方式已經中產化了。與此同時,有部分老年人也開始隨子女進城。比如,越來越多的超齡農民工選擇在城市棲居,他們哪怕是過年也不返鄉。華北的某些地方,年輕人住在小區套房里,而一部分老年人則住在小區車庫改造的住房里。他們在小區居住,一方面是依托子女養老,另一方面也是在城市尋求低端就業機會。
“農二代”的生活方式已經中產化/《喬家的兒女》劇照
當前,城鄉分割越來越不可能,鄉土社會自然也就越來越難以維系。而隨著城鄉融合時代的到來,一種新型的城鄉社會形態初見雛形。
在城鄉社會中,鄉土社會和都市社會兩種形態并存,人們在兩個生活系統中穿梭。尤其是以縣城為載體的城鎮化過程中,農民家庭一方面保留了村莊的生產資料和社會關系,另一方面又積極嵌入到城市生活系統中,踐行新生活方式。
單身社會來臨
中國社會在發生深刻變遷。在鄉土社會中,家庭以及擴大的家庭是社會細胞。第一代農民工以及很多第二代農民工,哪怕是離土離鄉到城市務工,但其在城市棲居仍然保留著鄉土生活習慣,如生活較為節儉,工作的取向并不注重個體舒適,而是以賺錢為目的,服務于農村的家庭再生產。某種意義上,農民工的城市務工是服務于鄉土邏輯的。
但在城鄉社會時代,越來越多的新生代農民離土離鄉主要是為了融入都市生活,獲得個體生命體驗,鄉情人情在人們的生活中占據的位置越來越邊緣,家庭的歸宿和港灣的意義,也在不斷弱化。
無論是問卷數據,還是網友的博文反映,以及我們的田野調查,多方數據都顯示,無論是男性,還是女性,30歲以上未婚的情況非常普遍。
問卷數據分析結果顯示,反映未婚男性青年數量占比10%以上的,城市和農村的占比都高達65%左右;而反映未婚女性青年數量占比10%以上的,城市地區的占比遠高于農村。
城鄉單身青年的情況分布/作者供圖
不過,城市和鄉村的單身情況有顯著不同。城市社會,是普遍的男性青年和女性青年晚婚的問題,而鄉村社會,則是普遍的男性青年面臨終生單身的問題。在30歲以上鄉村未婚男青年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在婚姻市場上已經被淘汰的對象,極有可能終生不婚。
但是,鄉村地區男性單身青年仍有較強的結婚動力,其最重要的動力是父輩主導的家庭再生產需求。本次調查的結果反映:83.4%的農村調查地區,家鄉年輕人結婚必須在城里買房。與這樣一種現象相對應:有高達48.3%的地區反映,本地農民在城里買房的百分比超過50%;有55.4%的地區反映,農戶購買小轎車的占比超過50%。
絕大多數年輕人進城買房,是在父輩支持下實現的。而父輩之所以盡其所能(如延長在城市務工的時間)為子女進城做好準備,主要還是源自于“恩往下流”等傳統觀念以及“人生任務”等代際責任,他們的行為是具有鮮明的鄉土性色彩的。
南方某地,在結婚難和本地婚偏好的共同作用下,催生了發達的媒婆市場。這幾年的市場行情價是男女雙方給媒婆共三萬。一般來說,男方是女方的一倍,即男方給兩萬,女方給一萬,在確認訂婚后支付。彩禮標準是一般人家二三十萬,好一點的五十多萬。一些有錢人家彩禮高,媒婆甚至按彩禮10%的價錢收提成。有一對新人彩禮一百多萬,媒婆想收十萬多的介紹費, 新人都覺得太高,最后砍了幾萬。
《喬家的兒女》劇照
但青年人享受父代所提供的都市生活條件,卻主要還是個體體驗的需要。從各地的調查案例看,進城農民家庭在城市維系正常生活,每月需三千元左右開支。由于大多數農民家庭買房買車都有貸款,家庭透支現象也極為普遍,因此,剛剛成家的青年農民進城生活,幾乎都要依靠父代的支持。
可以這么認為,年輕人的都市生活方式以及順利完成家庭再生產,取決于其父代家庭的支持程度。一旦其父代無法有效支持,年輕人便很可能無法締結婚姻;哪怕締結了婚姻,在城市安家了,也可能因為生活無法維系而出現婚姻解體。
在這種情況下,一種關于“單身”也是好生活的意識在城鄉社會中蔓延。在城市,很多單身青年男女是主動選擇的結果。“結婚/談戀愛不如搞錢”,這一看法看似是調侃,卻是不少年輕人的生活實踐。有些都市青年明確表示多玩幾年,等玩夠了再結婚。在縣城,相當部分體制內的女性雖然有結婚意愿,但由于優質的男性較少,又不愿意屈就,所以還沒有結婚。
在城市,婚戀現實主義是單身社會的觀念基礎。年輕人在婚戀選擇上越來越注重理性計算,“感情”也被納入了計算范圍。結婚不能降低自己的生活質量,否則單身比結婚更好。
在城市,年輕人認為結婚不能降低自己的生活質量/《請叫我總監》劇照
在締結婚姻過程中,女性越來越注重保護自己的婚前財產,不愿意被男方占便宜。而男性也越來越現實,也不愿意被占便宜。
對于很多宅男宅女來說,對異性停留在想象層面。女性覺得自己在婚姻中是被壓迫的存在,男性覺得“男的想要老婆孩子熱炕頭,女性想要物質面包。找了女朋友還要哄著,自己活著不好嗎?”。
而在農村,不少單身男青年因為無法支付婚姻成本,已經慢慢接受了單身的現實,乃至于形成了基于單身生活的生活安排。比如,他們不再考慮承擔家庭責任,而是沉溺于自己的生活世界。我們發現,農村年輕躺平光棍的精神世界實際上極其貧乏,社交比較封閉,大都在社交網絡或網絡游戲中尋找意義。
北方某村有一家兄弟兩個,一個 28歲,一個 25歲,父母打工掙錢,兄弟兩個“躺平”。兄弟兩個經常以網戀、交女朋友等借口騙父母錢,大都消費在網絡直播和網絡游戲中,衣食卻很簡單。大兒子兩個游戲賬號分別充值了八千元和六千元,小兒子也有一萬多的充值記錄。
有網友形容,農村一大怪現象是“媳婦成了少奶奶”。“高價彩禮”現象極為普遍,綜合數據顯示,一般地方的彩禮都在二十萬左右,有些地方零彩禮或在十萬萬左右,但也有不少地方的彩禮高達三十萬、五十萬,少數地區已經出現了百萬彩禮。
《喬家的兒女》劇照
一些農村年輕婦女手握積蓄,在城市過上了少奶奶似的生活。比如,南方一位在城市生活的陪讀媽媽,從抖音、小紅書、朋友圈等平臺習得小資生活方式和價值話語,在生活中開展功利化社交、健身拍照打卡,將“精致獨立”的抖音女郎當做自己的榜樣。
現如今,農村地區的“斷親”現象正在出現。對于返鄉農民工而言,他們需要在極短的時間內完成人情交往的任務。
因此,人情交往的范圍越來越窄,人情交往從五服、三代親戚的交往,越來越收窄到親兄弟姐妹的交往范圍內。尤其是對于已經進城的年輕人而言,他們普遍不再維系村莊中的地緣和血緣關系,對人情交往不關心,也不愿意“頂門戶”。
乃至于,人情關系也有明顯的功利特征,人們都注重“高質量社交”,“有用”的關系會維持,而“無用”的關系則不再維系。
農村年輕夫婦“只生不養”現象甚是普遍。年輕人生育小孩以后,越來越注重精細化養育,強調陪伴。但吊詭的是,爺爺奶奶承擔了更大的撫育責任,他們不僅要投入精力幫忙照看小孩,還要在物質上支持年輕父母。
在農村,老人承擔了更大的撫育責任/《幸福到萬家》劇照
在中部某地,年輕婦女的家庭地位很高,在家不帶孩子不干活,每天打麻將,然后到縣城高消費。老公在外務工,公公種地、打零工,婆婆負責做家務、帶孩子、做好飯菜送到牌桌上。很多人自嘲娶回家的不是兒媳婦,而是“皇太后”。
無論是在城市,還是在農村,家庭不再是共同體,更像是合作社。因此,哪怕是組建了家庭,人們也習慣于將個體體驗置于家庭事業之上。一旦夫妻雙方無法合作,便會選擇離婚。因此,單身社會不僅源自于“結婚難”,也源自于離婚率的迅疾提高。
在農村,“跑媳婦”現象越來越普遍,有些農村婦女在還沒辦理離婚手續的情況下,便離開了家庭,多年不返家。而正式離婚也很是普遍,2022年臘月,我們的調研某村一天之內便有22對離婚夫婦趁過年返鄉辦理離婚手續。以至于,多份報告顯示,本村范圍內不完整家庭比例高達六成以上。在農村單身男性結婚難的情況下,大多數離婚男性無法再婚,這也加快了農村單身社會的形成。
自養秩序的形成
農村正在形成自養秩序。老人往往獨居,依靠積蓄和力所能及的勞動所得自己養活自己,他們的生活原則是盡量不給子女添麻煩。中年人則在退養階段繼續從事高強度勞動,為將來的養老生活做好準備。年輕人則對養老沒有太多概念,他們的重心在于為下一代創造更好的條件,無暇顧及養老責任。
當前,農村的老齡化程度比城市更高。這是因為,農村大多數中青年勞動力已經進城務工,甚至相當多的小孩也進城接受更好的教育。
農村大多勞動力都已進城務工/《日光之下》劇照
在過去,留守村莊主要指的是“386199”部隊,包括留守婦女、留守兒童和留守老人。但近些年來,農村婦女和兒童都在教育城鎮化的推動下進城陪讀和就學,“陪讀媽媽”既是年輕人實踐都市生活的必然現象,也客觀上加快了農村老年人自養秩序的形成。
微博的用戶大多數是中青年,從他們的視角看,經濟物質資源缺乏、精神慰藉缺乏、日常照料缺乏、各種病痛成為鄉村社會養老的普遍問題,而各種病痛則構成鄉村社會養老的突出問題。
客觀上,老年人群體中各種慢性病的流行是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醫療資源缺乏、不愿意治療、不愿意麻煩子女、缺乏有效的醫療治療途徑等是老年人群“各種病痛”普遍流行的重要原因。隨著鄉村社會預期壽命的延長,老年人群的生命歷程中,“病痛期”也在相應地快速延長。
城鄉養老問題概況/作者供圖
而我們的田野調查表明,盡管以上列舉的問題都是養老問題的突出現象,但從普遍意義上看,只要老年人還有自理能力,最困擾他們的往往不是慢性病,而是經濟物質資源缺乏和精神慰藉缺乏。
客觀上,農村養老保障水平還比較低,其養老資源的來源還主要依賴于子代的贍養和自己的積蓄。
在初代老年人的生命歷程中,“養兒防老”還是一個基本的養老規則,其積蓄往往不多。但這些年來,家庭代際關系發生了極大的變化,一種以小孩養育為核心的家庭秩序已然形成,核心家庭的主要資源要集中于子女教育,這導致初代老年人所獲得的代際反饋不多,由此出現了養老困境。在大多數地區,只要有條件,老年人都會從事簡單勞動,如通過種菜、養雞、撈魚摸蝦等來補貼生活,提高自養能力。
在自養秩序下,老年人因獨居而產生的精神慰藉需求也比較高??措娨暼匀皇抢夏耆说闹饕獖蕵沸蓍e方式。這幾年廣場舞在鄉村地區也有廣泛普及,有相當數量的老年人也通過跳廣場舞來休閑娛樂。而棋牌是最為傳統的休閑娛樂方式,很多鄉村地區的茶館、老年人活動中心都配備有棋牌室,也有利于老年人社交。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數字鄉村建設的推行,刷短視頻迅疾成為城鄉老年人的重要休閑娛樂方式。鄉村刷短視頻,男女老少皆流行。我們的調查發現,短視頻 app 的使用占據了人們大部分的娛樂時間,過年時小孩都窩在自己的房間刷視頻或者打游戲,80多歲的一位長輩晚上10 點多還躺在床上帶著老花鏡刷視頻。人們在過年走親戚時,閑聊之余也在刷視頻。
城鄉老年人娛樂休閑方式/作者供圖
老年人的真正危機在于步入高齡,尤其是無法自理、其日常照料陷入困境的時候。其核心在于,農村老年人普遍沒有辦法依靠自己的積蓄,通過市場化的方式來解決日常照料問題,而大多數農村地區的社會化養老并不發達,這導致老年人不得不依賴于子女。
目前初代老人基本上都有多子女,但哪怕如此,也面臨困境。有的家庭子女放棄工作專職來照顧老人,成本很高,家庭壓力較大。子女較多的老人,在誰付出更多的問題上還會引起家庭矛盾與爭吵,家庭關系變得尖銳和功利。
農村老人的自養秩序建立在老年人有生活自理能力,并且有一定的積蓄和代際支持的基礎上。而一旦喪失了這些條件,自養秩序便可能瓦解。有觀察發現,農村養老主要由三種類型構成,一是“自保式”養老。很多老年人背井離鄉在外務工多年,在完成家庭任務后存一些養老錢度日。
二是“自殺式”養老。少數老人遭子女嫌棄,生病后選擇了喝農藥自殺。
三是寄宿式養老,弟兄關系破裂導致部分老年夫妻只能分別跟著不同子女過生活,或是輪流在兒子家居住。年齡越是增加,疾病越是嚴重,后兩種養老方式就越是普遍。
農村老人的自養秩序有一定條件/《人世間》劇照
中國農村的生活革命,已經滲透到了社會的毛細血管中,每一個群體都卷入其中。總體而言,農村生活革命改善了人們的生活物質條件,農民從匱乏社會進入了豐裕社會,人們的生活邏輯不再是為了生存而奮斗,而是為了美好生活而追求。
在生活革命的過程中,消費主義和理性化進入人們的生活世界,不同群體面對這一遭遇時,處境并不相同。一部分優勢群體迅速適應了這一趨勢,踐行了都市化的生活方式,但更多的弱勢群體,則表現出驚慌失措、無所適從,生活方式危機在婚姻、家庭、養老等各個領域表現出來。
生活革命,呼喚新生活秩序。在這個光怪陸離的鄉村圖景中,我們還需要盡力去尋找一絲社會更加美好的可能性。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