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格寧思諫言(第022)
為什么說土地承包制是中國農業現代化的桎梏與藩籬?
馬格寧思
2023年2月24日
中國是個農業大國,中國的農耕文明源遠流長。但是,中國不是農業強國,中國更不是農業現代化的國家。中國目前的農業制度、農業模式、農業生產方式,實行的是分田分地的、包產到戶的、小農經濟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簡稱“土地承包制”,也就是說,實行的是“小崗模式”。然而,這種“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已經成為了阻礙中國農業生產力發展、阻礙中國農業強國建設、阻礙中國農業現代化實現的桎梏和藩籬。理由如下:
一、土地承包制成為中國農業現代化的桎梏與藩籬
(一)土地承包制已經名存實亡
中國農業“小崗模式”實行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已經名存實亡,走到了盡頭。
1、沒有了對國家上交公糧的義務。取消農業稅和“三提五統”。實行包產到戶以后,農民有句順口溜:“交夠國家的,留足集體的,剩下都是自己的”,這句順口溜是農民對“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最通俗易懂的理解。然而,2006年1月1 日,國家停止征收農業稅,也就是農民所說的“皇糧”。同時農民也不再向村集體和鄉鎮交納“三提五統”。那么,農民對國家和集體的義務也就沒有了,只剩下無償使用土地。它說明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已經名存實亡。
2、勞動力老齡化、土地撂荒化、農村空心化。目前承包土地主體是50后、60后,農村的年輕人都到城里打工,隨著城鎮化步伐的加快,大量的農民轉成市民,在城市生活、工作、學習,特別是90后、00后,他們不會干農活、不愿意干農活、不需要干農活。因此,勞動力老齡化、土地撂荒化、農村空心化的問題日趨嚴重。它說明了包產到戶的承包制難以為繼。
3、農民離開了土地和耕作,土地流轉、土地托管。正是因為動力老齡化、土地撂荒化、農村空心化的問題日趨嚴重。說明一家一戶的以家庭為單位的農民,已無力、無能耕種自己的承包地。于是,便產生了土地流轉、土地托管,這種土地規模化集中經營的形式,它與土地碎片化、分散化背道而馳的。它證明了包產到戶的承包制走到了盡頭。2021年1月,農業農村部修訂出臺《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管理辦法》,明確了做好土地經營權流轉工作應當遵循的基本原則和具體要求,鼓勵各地建立流轉市場,為流轉雙方提供政策咨詢、信息發布、合同簽訂、交易簽證等服務;印發《農村土地經營權出租合同(示范文本)》和《農村土地經營權入股合同(示范文本)》,進一步規范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行為。目前,全國已有1474個縣(市、區)建立流轉市場、2.2萬個鄉鎮建立流轉服務中心,全國家庭承包耕地土地經營權流轉面積超過5.32億畝。2022年底“土地流轉率”數據(無序排列):例如、黑龍江省流轉率54%,山東省流轉率55.2%,安。安徽省流轉率57.2%,安徽天長市流轉率75%,安徽望江縣流轉率66.65%,江蘇淮安流轉率68.03%,江蘇太倉市浮橋鎮92.94%,江西南昌市63.56%,江西新余市流轉率62.8%。
4、合作社、供銷社、信用社的回歸,重走集體經濟的回頭路。現在從中央到地方,都在強調集體經濟和共同富裕,大力推動、組織、興辦各種農業合作社,再次把農民組織起來。供銷社、信用社又重新回到農村,并將越來越發揮重要的作用。此情此景,使我們不竟的回想起了上世紀50年代初期,中國農業之“合作社”的道路,互助組、初級合作社、高級合作社,以及后來的人民公社。難道,中國農業走了幾十年,我們又像“驢拉磨”似的又走回起點了嗎?這充分的說明,分田分地、包產到戶的“小崗村”承包制的這種生產方式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中國農業必須走集體經濟、共同富裕的道路。2022年,農業農村部印發《關于實施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升行動的通知》,引導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高質量發展。截至2022年3月底,全國依法登記的農民合作社達222.2萬家,輻射帶動近一半農戶,其中種糧合作社達48.3萬家。
5、分田單干土地承包制帶頭人小崗村,又重新走回了集體經濟道路。例1、新華社合肥2021年2月3日電(記者姜剛、胡銳、白斌),題為《三連增!小崗村四次分紅“述說”小康生活》報道,同時配發了視頻,3日上午,在小崗村“2020年度集體經濟股份合作社分紅暨先進典型表彰大會”上,“中國農村改革第一村”小崗村迎來第四年分紅。小崗村集體經濟來源越來越廣,收入也“芝麻開花節節高”,與此同時,人均分紅金額也從350元、520元、580元增加到600元。 例2、新華社2021年2月3日,視頻《小崗的顏色 小康的味道》報道:大包干帶頭人之一嚴金昌說:2020年,小崗村的集體經濟收入達到了1160萬元。每人發了600元紅包。以后的生活會越來越豐美,越來越幸福。 例3、中國新聞網鳳陽2022年1月27日電 (陳華斌),刊登了題為《大包干帶頭人領取分紅“紅包”》的報道:26日,安徽省滁州市鳳陽縣小崗村“2021年度集體經濟股份合作社分紅暨先進典型表彰大會”如期舉行,小崗村迎來第5年分紅,分紅額度從350元、520元、580元、600元增加到620元,實現四連增,累計分紅金額超過千萬元。小崗村村民、大包干帶頭人之一的關友江說,“從第一次的350元到今天的620元,分紅逐年提升,也是我們全村逐步發展壯大的過程”。2021年,小崗村實現村集體經濟收入1220萬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500元。鳳陽縣委書記朱林為大包干帶頭人集體發放分紅。小崗村是中國農村改革第一村,從“大包干”到“五連增”的分紅,小崗村解決了溫飽問題,實現了發展成果共享。
由此可見,分田分地、包產到戶的第一村“小崗村”,尚且都能放棄個體承包制,重新走回集體經濟道路,那么更加有力的證明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已經名存實亡,走到了盡頭。
(二)土地承包制與農業現代化背道而馳
農業現代化要求土地規模化、集中化、連片化、標準化,但是土地承包制卻將土地分散化、分割化、碎片化。例1、湖南桃江縣鲊埠回族鄉的村民張志軍,家里有3.35畝承包地,共分了4個地塊:0.61畝、0.48畝、0.97畝、1.29畝。例2、廣東省汕頭市潮南區華里西村,全村共有10446人,1835戶,全村共有38塊地,總面積2114.7畝,人均不到0.1畝地。村民歐創炎家的承包地共1.014畝,分在全村的38塊地中,平均每個地塊0.0267畝。由此可見,農村土地承包不僅分散化,而且碎片化。全國農村農民的承包地,無一例外的都是這樣分散化、碎片化承包到每個農戶的。
(三)土地承包制產生的矛盾積重難返
中國農業在全面走上“小崗模式”道路的時候,中國有一個新名詞也應運而生了,那就是“三農”問題:農業、農村、農民問題。四十多年風雨兼程,中國的“三農”問題的現狀甚是堪憂,問題日益突出,矛盾日益尖銳。簡言之,概括起來,存在著以下主要問題:即糧食安全問題、農民就業問題、第一二三產業轉移融合問題、農業后繼無人問題、農業環境問題、空心村問題、土地撂荒問題、村匪村霸問題、鄉村治理問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問題、農村廁所問題、農民養老問題、農村醫療問題、農村教育問題、合村并居問題、農村凋敝日益嚴重等等。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那些堅持走集體經濟道路,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周家莊、南街村、大寨村等,沒有一個生產上述“三農”問題的。
二、“土地承包制”轉變為“土地國有制”的轉換機制
既然“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即“土地承包制”,已經成為了阻礙中國農業生產力發展、阻礙中國農業強國建設、阻礙中國農業現代化實現的桎梏和藩籬。那么,我們應該這么辦呢?必須改變農業制度、農業模式、農業生產方式,其核心關鍵問題就是,“土地承包制”轉變為“土地國有制”的問題。具體實施辦法如下:
(一)指導思想和工作原則
1、指導思想:兩個明確的指導思想:一是、明確承包地有償退出。二是、明確宅基地有償退出。簡稱:“雙重有償退出機制”。
(1)明確承包地有償退出。通過對承包地的有償退出,農民的承包地轉變為國有土地,實現土地國有化。國家保證農民的權益不受侵犯,農民交還土地給國家,實行“承包地有償退出機制”,給農民合理的經濟補償。
(2)明確宅基地有償退出。農民在承包地有償退出之后,也可以選擇宅基地有償退出。承包地有償退出是宅基地有償退出的前置條件。當農民承包地有償退出之后,改變了在傳統農業社會里,農民與村莊和土地相伴為鄰、共相廝守的生活、生產、生存方式,農民不再需要耕種土地為生,脫離了土地的羈絆,那么農民可以選擇離開原生村莊,遷移到城市、城鎮居住生活。此時,農民可以通過“宅基地有償退出機制”,將宅基地交給國家,在縣域內通過“合村并鎮”的方式,農民可以獲得基礎設施完備、社會服務齊全的現代化的城鎮住房,實現中國特色的城市化——屬地城鎮化。
2、工作原則:共有四項原則:一是、實行有償退出原則;二是、30年承包期不變原則;三是、確權、確股、不確地原則;四是、有償退出資金保障原則。
(1)實行有償退出原則。國家對于農民的承包地、宅基地實行有償退出制度。維護和保障農民的權利不受侵害。
(2)30年承包期不變原則。國家信守諾言,對農民的補償期限,仍然按照第三個“30年土地承包期”計算。在30年內,農民享有土地的收益的分紅權,可以繼承直至30年到期為止。
(3)確權、確股、不確地原則。“確權”就是明確農民對承包地的經營權。“確股”就是在明確農民對承包地權益的同時,使農民脫離實物形態土地的經營權,使土地承包經營權股權化,以“一畝一股”(可以精確到0.01畝)為標準,明確農民的股權份額,按照股權份額獲得相應的經濟補償。“不確地”就是對于農民原有的承包地,只是確定權利、確定股份,并不確定對應于實物形態的土地,沒有土地的四至田界,土地實物形態虛擬化。
(4)有償退出資金保障原則。開征“土地使用稅”,征稅對象為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以此作為承包地、宅基地有償退出的資金來源,形成穩定的持續的現金流。建立起完善的承包地、宅基地轉變為國有土地的有償退出與補償機制。
(二)組織建設和制度建設
1、成立“國家農業用地管理局”
在農業農村部的體制架構內,成立“國家農業用地管理局”,實行兩塊牌子一套人馬,正部級建制,局領導由農業農村部領導兼任,一崗雙責,統籌兼顧。該局代表國家對全國18億畝耕地,進行集中統一管理、監督、維護、運營,以及監管土地有償退出工作。組織全國土地普查,對全國耕地進行勘測丈量,對農民承包地進行確權頒證,對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實行準入制度等。
該中心隸屬于農業農村部,由“國家農業用地管理局”直接管理,副部級建制。作為土地承包經營權股權化操作平臺,給農民發放土地、宅基地有償退出補償費。
該準入制度,簡稱為:“農業用地準入制度”。土地國有化后,徹底解決了土地分散化、碎片化問題,實現了小田變大田,為規模化、機械化、集約化、社會化的大農業生產創造了條件,因此,對于在國有化土地上從事農業生產經營的主體,必須具備經營大面積農田的實力和經驗,需要有一個土地數量準入起始點,具體是多少畝,可因地制宜,根據土地的實際情況而定。
國家對國有土地開征“土地使用稅”。承包地有償退出機制能否得以實現,關鍵是要有支付能力。目前土地流轉費是由種糧大戶、合作社、公司企業等支付給農民,而后農民將土地經營權交給他們。今后,國家成為土地所有者,那些種糧大戶、合作社、公司企業等,將原來交給農民的土地流轉費,以“土地使用稅”的形式上繳國家,從國家手中獲得土地使用權,國家再以土地有償退出補償費的形式支付給農民。實際上是恢復在2006年1月1日停止的“農業稅”。但是,征稅對象不再是一家一戶的個體農民,而是具有規模化、機械化、集約化、社會化大生產能力的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實現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的了騰籠換鳥。另外,“土地使用稅”作為地方稅,可以成為地方財政長期穩定的收入來源。此舉對于農民、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國家,對于農業現代化都具有重大意義和作用。
(三)實際操作實施“雙證置換雙證”
根據“確權、確股、不確地”的原則,農民用“土地承包經營權證”置換“土地股權證”,將承包地交給國家,成為國有土地,農民從國家獲得經濟補償金,實現承包地有償退出。
在“土地承包經營權證”置換“土地股權證”后,農民獲得了土地的股權,脫離了實物性土地的束縛,農民沒有必要還居住在原來的農村,可以選擇基礎設施完善、生活服務齊全的城市、城鎮居住生活。屆時,農民可以將宅基地交給國家,由國家對農民的住房進行資產評估,農民在不花錢,或者少花錢的條件下,通過“合村并鎮”的辦法,農民在不涌入大城市造成大城市病的情況下,可獲得縣域內的城鎮住房,即用“農村宅基地不動產證”置換“城鎮房屋不動產權證書”,實現“屬地城鎮化”。城鎮化讓農民的生活變得更美好。
三、根據“中國農業現代化六大標志性指標”確定實現農業現代化的方向和道路
中國農業現代化的六大標志性指標:概括起來就是:土地國有化、農業工業化、農村城鎮化、農民職業化、生產組織化、種養科學化。由此可見,中國農業現代化第一個標志性指標——土地國有化。用上述六個標準來衡量:個體經濟(小農經濟)農業模式,與此標準相差十萬八千里,完全達不到這個指標。集體經濟農業模式,部分達到了這個指標。只有國家經濟農業模式,完全達到了這個指標,所以可稱之為中國農業現代化的“第三條道路”。這條道路的典型代表就是——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北大荒農墾集團。他們是中國農業現代化的榜樣。中國農業的壓艙石。可以成為建設“國家級的現代化的大型農業集團”的榜樣和模板。也就是說,中國農業在個體經濟農業道路、集體經濟農業道路之外,還有一條國有經濟農業道路。以北大荒農墾集團為例,說明國有經濟農業道路:
北大荒集團取得的巨大成就。北大荒曾經是地老天荒、人跡罕至的極寒之地。經過76年開發建設,發生了滄海桑田般的歷史性變遷。北大荒人把亙古荒原建成國家重要商品糧戰略基地,全面打造集糧食生產商、產品制造商、農地運營服務商、糧食和農產品貿易商于一體的國際化現代農業企業集團,為中國的糧食安全、為解決溫飽問題、為鄉村振興發揮了重要作用,為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提供了有效實現形式。1958年王震將軍率10萬復轉官兵挺進北大荒,掀起大規模開發建設高潮。1959年糧食產量超過10億斤,1978年達到52億斤。改革開放40多年,北大荒出現井噴式發展,糧食產量連翻三番,四次突破百億斤大關。1995年、2005年、2009年、2011年分別達到102.9億斤、205.3億斤、330.5億斤、407.4億斤。2021年4500余萬畝高標準良田每畝產糧1038.9斤,糧食總產463億斤,成為我國現代化程度最高、商品率最高、農業科技化水平最高的商品糧生產基地。一代代北大荒人自力更生、艱苦奮斗、開拓創新,生產的糧食從一億斤到50億斤,再到450億斤,堪稱人類農業生產的奇跡。2021年全年營業總收入1703.7億元,實現增加值550億元,農場職工人均可支配收入30050元,墾區養老和醫療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到99萬和131萬人;工傷、生育和失業保險實現全覆蓋。在中國企業500強中排在第167位。北大荒墾區全面推進工農一體、城鄉一體、區域一體的新型城鎮化群建設,實現了“屬地城鎮化”,成為獨具特色的“世界農都”。成為了國家級現代化大型農業集團,成為了中國農業的航母。
2022年1月,我曾經通過“內參”向中央高層提出《關于建設國家級現代化大型農業集團的建議》的報告,該建議中提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北大荒農墾集團,是中國農業現代化的榜樣,以此為榜樣,全國建設10個國家級現代化大型農業集團。理由如下,以北大荒農墾集團為例:“2017年10月適逢北大荒開發建設70周年,黑龍江農墾總局黨委書記、黑龍江北大荒農墾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王守聰同志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說,北大荒每年調出的糧食,可供京、津、滬、渝四大直轄市和解放軍等1.6億人一年的口糧供應”。那么,國家建設10個這樣的國家級現代化大型農業集團,就可以保障中國的糧食安全問題,保障中國人的飯碗里裝著自己的糧食,進而實現中國的農業現代化。所以說,國家級現代化大型農業集團,是實現中國農業“大農業的航母”的載體、實現形式。“北大荒”道路的基本特征:農業制度是土地公有制,實行土地國有化;農業模式是國有農業模式,即國有經濟農業模式;農業生產方式國有化、規模化、集約化、機械化、智能化、職業化、城鎮化的生產方式;農業組織形式是國家級現代化大型農業集團。
在中國農業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在全國范圍內,應該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繼續允許小農經濟、個體經濟、種植大戶、家庭農場、各種合作社、民營農業企業等,同時并存、共同發展,形成多種農業生產模式、多種經濟主體并存的中國農業大格局。概括起來說,中國農業現代化的道路:以建設10個國家級現代化大型農業集團“群”,形成國家級農業“航母艦隊”,使之成為中國農業現代化的主體、主導和骨干力量;以集體經濟共同富裕新農村為廣泛基礎;以繼續允許其他多種農業生產模式、農業經濟主體并存為大格局;實現中國農業從“小農業的舢舨”轉變成“大農業的航母”的根本轉變。通過建設農業強國,實現中國農業現代化,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奠定堅實基礎,最終實現中華民族的崛起和偉大復興的民族大業!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