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農民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及農村養老保障制度的逐步完善,資源短缺不再是農村養老難題。目前,農村老齡化最突出矛盾是養老服務缺乏,造成老年人生活質量差、生存風險高、精神生活空虛等問題。近年來,一些地方探索出不少適應鄉村社會特點和農村老年人需求的養老經驗,非常值得總結和介紹,供更多地方參考借鑒。我國地域遼闊,地區差異大,完全可以也應該因地制宜形成眾多好做法好經驗。本篇重點介紹河南省新縣箭廠河鄉“三紅”社區養老服務組織,總結當地政府探索培育鄉土社會組織,提升農村居家養老服務質量的做法,具有一定參考意義。
一
農村老齡化危機主要是養老服務缺位。
打工經濟興起后,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大量流失,老年人成為村莊生產生活的主體。新縣總人口38.21萬,其中60歲以上老年人6.44萬,按照戶籍人口計算老齡化率達到16.8%,按照農村常住人口計算老齡率甚至達到30%。農村中有自理能力的低齡老人一般以自養與自我照料為主,養老狀況相對較好。但是高齡老人,失能、半失能老人,殘疾老人的養老狀況堪憂。主要表現如下:
01
第一,老人生活質量差。
一旦失去自理能力,老人的生活質量急劇下降,很多老人活著僅求保命,毫無品質可言。由于子女長期在外務工,老人自己行動不便,而村莊幾乎很少有各種代辦服務。吃飯、清洗衣物、拆洗被褥、曬太陽、生活用水等這些小事都成為難倒老人的大事。農村老人的生活照料問題急需解決,但目前大部分農村地區的居家養老服務發展遲緩,上門服務幾乎是空白狀態。
02
第二,老人生存風險高。
在居住格局相對分散的農村地區,大部分老人以獨居為主,由于養老服務尚不健全,沒有形成完善長效的探訪制度,這導致老人突發疾病或者意外事件時不能及時發現與救治,進而會產生一系列生存風險。在某地農村調研到,曾有一位80歲獨居老人,因為夜里蚊香著火,身邊沒人及時撲救,最終老人被活活燒死。還有一位老人上山打板栗時不小心從樹上跌落,去世半個月后才被人發現。
03
第三,老人精神世界空虛。
農村老人精神空虛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缺乏陪伴。老人與子女長期分離,返鄉看望的次數有限,大部分老人都是孤獨終老。二是文化生活十分單調,農村老人最主要的娛樂活動就是看電視、聽收音機。三是缺乏公共娛樂空間。調研發現,老人迫切地希望村莊里能有一個“玩的場”,然而目前農村不僅缺乏適老化的公共活動空間,也很少組織開展文化娛樂活動,導致老年人感受不到生存的價值和滿足。
在養老服務缺位的情況下,一些陷入養老困境的老人會向政府部門尋求幫助,甚至是上訪求援,誘發社會矛盾;還有一些生活困難的老人,在缺乏積極健康力量關愛的情況下,很可能加入地下教會組織;部分老人甚至因無人照料而自殺。
二
新縣“三紅”社區服務
組織的做法與成效
新縣箭廠河鄉黨委政府在解決農村養老服務問題上探索出一條新路。該鄉通過培育鄉土社會組織,為農村老年人提供了“低成本、高質量”的居家養老服務。具體做法主要包括三個方面:
01
第一,統籌資源,培育本土社會組織。
鄉黨委選拔一位能力強,文化程度高的本地年輕人作為社會組織的管理者;免費為該社會組織提供辦公場地與活動空間;利用市民政部門駐村第一書記為社會組織開展業務技能培訓,提升服務意識與服務水平;爭取信陽市福利彩票公益金60萬元,作為社會組織的啟動與運轉資金,依托該社會組織平臺,將養老資源轉化為具體的養老服務。
02
第二,因地制宜,建立村莊內生的服務隊伍。
由鄉黨委公開招聘一批本地的“中堅農民”和“留守婦女”進入到服務隊伍中,在賦予公共身份、激活服務價值的基礎上,打造一支責任心強,有愛心,肯吃苦的孝心護理員隊伍。
03
第三,精準施策,提供個性化養老服務。
通過走訪調研采集信息,將居家養老服務對象確定為重點服務對象與一般服務對象。重點服務對象是各村80歲以上的高齡老人,60歲以上五保、殘疾、失獨、貧困等老年人,以居家上門服務為主,解決精神慰藉、助潔、助醫、助行、助餐、助浴、過生日等基本生活照料問題。一般服務對象則免費提供理發、觀影、開放公共娛樂活動空間的服務。利用本村組的留守婦女來服務本村組的留守老人,在信息對稱的基礎上,充分滿足不同老人的個性化需求,真正做到供給與需求的有效結合。
箭廠河鄉“三紅”社區養老服務組織創新成效顯著。2018年底該鄉先在戴畈村進行試點,2019年6月在全鄉8個村進行試點推開。經過前期試點,當地總結和確定了“老人至上、需求導向、分步實施、便捷高效、因村制宜”的服務原則。現已經累計提供助潔服務10000余人次、助餐1000余人次、助行100余人次、助醫6000余人次、精神慰藉13000余人次、理發2600余人次。新縣“三紅”社區組織取得如下效果:
01
有助于提升老人的生活質量。
一是,通過護理員主動上門提供居家養老服務,實現了“小事不出門、難事有人幫、小病不出村”的服務目標,有效地回應老人的生活照料需求,改善老人生活環境。二是,將定期走訪制度化,及時防范老人生活中的各種風險。三是,化解老人精神孤單的問題,同時也豐富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02
有利于緩解家庭照料壓力。
對于農村家庭而言,一旦老人生活不能自理,子女不得不放棄務工機會來照料老人。這將帶來兩個后果,一是失去務工收入后,經濟壓力增加,部分家庭因此而陷入貧困;二是長期照護老人的負擔重,子女精神壓力大。通過開展農村居家養老服務,不僅可以讓老人的生活能夠得到妥善照料,為正在進城的子女提供穩定的后方。同時,居家養老服務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夠緩解家庭照護的壓力,使得子女有一定的喘息空間,從而減輕精神負擔。
03
有利于形成“尊老愛老”的文明鄉風。
在服務人員上門關心慰問的過程中,一方面,逐步對子女形成示范帶動作用,引導子女主動關心關愛老人,從而有利于緩和家庭關系,改變老人在家庭中的邊緣地位,破解了老人價值喪失與意義缺失的困境。另一方面,將原本屬于家庭養老的“私事”變成了村莊內部的“公事”,將所有私人養老行為都放在村莊公共視野下檢視,養老成為村莊內部的公共事件,從而改變了老人在村莊中的邊緣地位。自從開展服務以后,虐待、打罵老人的情況幾乎不再發生,關心、愛護老人的文明鄉風正在逐步形成。
04
有利于實現村莊善治。
解決好老年人的問題,就是解決好群眾最關心的難題。解決好老年人生活中的瑣碎小事,就是化解了千家萬戶的大事。在點點滴滴的服務過程中,基層“辦小事”的服務能力得以提升,干群關系得以改善,基層社會的各種矛盾得以化解。開展居家養老服務之后,最顯著的效果是,過去有名的組織軟弱渙散村、問題上訪村變成了黨建引領下治理有效的“零上訪”村。居家養老服務作為治理鄉村的重要抓手,探索出實現鄉村振興治理有效的重要路徑。
三
政策啟示
新縣“三紅”社區組織做法的關鍵在于,補齊農村養老服務短板,探索農村居家養老服務的新路徑。首先,找準老人需求,供需精準對接。堅持以老人為主體,注重老齡群體的需求分化,實行分類治理。發揮本村人相互熟悉,信息對稱的優勢,確保供需的精準對接。其次,善用社區資源,節約組織成本。內生于村莊的社會組織能夠發揮本地社會資本的優勢,相對于外來社會組織“水土不服”,“落地成本高”等難題,本土社會組織在信息成本、組織成本、運轉成本等方面具有天然優勢。在低成本的前提下,普遍能夠將項目資金的80 %用于為老服務,從而將資源使用效率最大化。最后,依托熟人社會,提高服務質量。在鄉情與熟人社會關系中,孝心護理員與老人之間不僅僅是服務與被服務的市場關系,同時也是帶有人情互助性質的社會關系。在熟人社會輿論評價體系下,服務質量有所保證。
除此之外,“三紅”養老服務組織的政策意義還包括以下方面:
01
第一,充分發揮好黨建引領作用。
鄉土社會組織的建設離不開堅強有力的黨委領導,尤其是在培育社會組織方面,要發揮黨建引導作用,在思想上高度重視,為社會組織搭建一定的平臺,不斷強化基層黨員干部的服務意識。
02
第二,借助國家資源和國家政策。
尤其是城鄉公共服務一體化的背景下,作為農村養老服務模式的有益探索,在政策落地的過程中,關鍵要解決好財政資源問題,形成長效穩定的財政制度。
03
第三,應充分利用熟人社會資源。
鄉土社會組織的培育優勢在于能夠充分利用好熟人社會內部的本土資源。傳統的農村社區具有信息對稱、熟悉信任、倫理本位等優勢。借助本土化的社會組織平臺,充分整合社區內部傳統資源,打造出一張方便可及的農村社區養老服務網絡。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