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鄉村振興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是國之大者。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必須走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道路,必須基于中國鄉村傳統特征,解決好市場失靈和政府失靈問題,不斷創造實現鄉村振興的必要和充分條件。
一、振興鄉村的兩種模式
鄉村振興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操作目前形成了兩種思路和模式:村民主導模式和市場主導模式。
村民主導模式就是充分發揮村民主體作用,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充分發揮鄉村基層集體組織在鄉村振興中的主導作用,把村民組織動員起來,走集體化和共同富裕道路,依靠集體力量對農村生產要素進行統籌綜合配置,強化農村土地等生產要素通過市場向集體集中,大力發展集體經濟,激活鄉村內生動力,團結協作,共同勞動,依靠集體的力量推進共同發展,實現共同富裕,依靠村民自己的雙手創造美好生活,實現鄉村振興。
市場主導模式就是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大力培育種養殖大戶和龍頭企業等市場主體,進一步明晰產權,暢通城鄉資本和其他要素流動,依靠市場力量統籌對城鄉生產要素進行優化配置,通過產權交易盤活農民土地資源等生產要素和其他經濟資源,政府適應市場,積極推動土地等生產要素向有競爭力的市場主體集中,大力發展鄉村產業,讓村民通過市場同時獲得生產要素收入和勞動報酬,千方百計提高村民收入,實現鄉村振興。
兩種主導模式并不截然對立。村民主導模式下,村民是鄉村振興的主體力量,也是鄉村生產要素配置的主體,同時也要充分發揮市場的作用;市場主導模式下,市場是鄉村振興的主體力量,村民自身也是被市場配置的生產要素,因此市場是鄉村振興的主導力量。村民主導模式注重激活鄉村村民內生動力,強調發揮集體力量和聯合優勢,主張黨組織引領,全員興辦合作社,發展集體經濟,推進共同富裕,共建共享美好生活;市場主導模式注重培育市場主體,依靠市場推動產業高效發展,帶動提高村民收入,村民在獨立分散經營下分步實現共同富裕。村民主導模式下,土地等生產要素的所有權和經營權歸集體所有并經營,村民全員參與形成合作經濟,是集體的主人,也是土地等生產要素的主人,是鄉村振興的主體;市場主導模式下,土地等生產要素使用權通過市場被流轉給種養殖大戶和下鄉的資本,通過強強聯合形成合作經濟,村民本身也是生產要素,收取資源使用費后再得到勞動報酬,是鄉村振興的被動客體。
由此可見,新時代鄉村振興的兩種模式在村民地位、主導力量、工作重點、實踐路徑等方面都有所不同,實踐效果也存在差異。現在判定哪一種更好或許為時尚早,需要時間和實踐檢驗,但這并不妨礙結合已有的實踐從理論上進行探討。
理論分析需要構建一個框架,這個框架要求我們漸次回答以下問題:鄉村振興的本質內涵和目標模式是什么?要實現這樣的目標模式需要創造并滿足什么條件?要創造并滿足這些條件,需要憑借什么手段?村民主導更加有效還是市場主導更加有效?在實踐中應該如何推進實施這種更加有效的模式?
二、鄉村振興的本質內涵和目標模式
鄉村振興的本質內涵和目標模式就是創造并讓村民過上“美好生活”,而不是簡單地通過發展產業提高村民的收入水平。只有任務明確、方向正確并持續努力奮斗,才能漸次達到鄉村振興的預期目標。
關于鄉村振興的戰略部署和目標任務,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2020年底,習近平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提出,要從“加快發展鄉村產業”、“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加強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深化農村改革”“實施鄉村建設行動”“推動城鄉融合發展見實效”“加強和改進鄉村治理”等七個方面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落地見效,“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改善城鄉居民生產生活條件,加強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培育文明鄉風,建設美麗宜人、業興人和的社會主義新鄉村。”總的來看,鄉村振興的要求涵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安全等方方面面,我們不能僅局限于經濟收入,而要結合習近平總書記系列講話精神特別是關于鄉村振興的豐富論述明確振興鄉村的目標任務。
實踐中形成了鄉村振興兩種模式及其目標追求:一種是把提高村民收入水平作為鄉村振興重中之重,甚至等同于實現鄉村振興。因此在具體實踐中大力籌資引資興辦企業,以此實現農民富裕富足。另一種是農村基層組織按照習近平總書記“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的總要求,始終緊扣“美好生活”的本質內涵,組織動員村民馳而不息去創造這樣的“美好生活”。以提高村民收入水平為目標和以創造美好生活為目標,兩者有一致的方面,但也存在本質差異。固然,沒有基本的收入水平作為保障,美好生活不可能實現,但這并不意味著收入水平提高了就必然能夠過上美好生活。提高收入水平是鄉村振興的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如果混淆兩者,就可能導致目標和方向出現偏差,從而背離鄉村振興的本質內涵。
那么,實現鄉村振興的必要條件和充分條件分別是什么呢?要實現這些條件,村民主導模式更加有效還是市場主導模式更加有效呢?
三、新時代實現鄉村振興的必要條件
新時代實現鄉村振興必須解決若干突出問題,這是硬約束,如果這些必要條件即硬約束有任何一個不解決,就不能說已經實現了鄉村振興。大致有以下五方面。
第一,新時代的鄉村振興必須推進并實現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鄉村振興必須避開過度市場化導致的貧富懸殊甚至兩極分化的陷阱。市場化固然有利于極大調動勞動者個體的生產積極性,但與此同時,市場是“冷酷無情”的,優勝劣汰、適者生存、弱肉強食,甚至贏者通吃的過度市場化必然導致市場主體兩極分化和勞動者貧富差距懸殊。市場導致貧富懸殊和兩極分化,在實現共同富裕時又會表現出市場失靈。只要是市場經濟,市場競爭就決定著效率優先的第一次分配,就會使社會群體的收入水平和財富存量差距逐步拉大,最終出現兩極分化。完全實行市場經濟的資本主義國家沒有哪個不出現貧富懸殊和兩極分化的,因此必須依靠政府和集體的力量進行公平導向的第二次分配。在鄉村振興中,政府和村民集體力量的介入固然有可能干預勞動者個體的生產自主性,但同時又可以充分發揮集體的生產協調性和積極性,整合各種勞動要素集中力量辦大事,從而極大提高整體勞動生產效率。因此,社會主義鄉村振興和資本主義鄉村振興存在著本質的差異。沒有共同富裕,就沒有鄉村振興,共同富裕的本質要求決定了在推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中,既要適度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同時更要大力發揮政府和鄉村集體力量的整體統籌調控作用,根本目的就是防止兩極分化、推進共同富裕。因此,從推進并實現共同富裕的角度來看,鄉村集體化和村民主導模式明顯優于市場主導模式。
第二,新時代的鄉村振興必須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確保重要農產品特別是糧食供給,是鄉村振興的必要條件,也是首要任務。但是,結合中外歷史來看,糧食生產的比較利益以及由此決定的產業劣勢明顯,災荒無收、饑饉難熬容易理解,豐年糧多、谷賤傷農的情況也屢屢出現,古今中外簡單依靠種植糧食實現脫貧致富的事例幾乎沒有。這就要求鄉村發展必須遵循比較利益原則實行多種經營,必須圍繞做大做強做長農業產業鏈,走工農商技貿協調發展、農林牧副漁一體推進的現代農業發展之路,以便聚集更多資源要素,整合有競爭的生產要素。這就產生一個突出的矛盾:大力發展除糧食種植以外的其他產業,如何保證糧食生產?要保證糧食生產,就必須把農村的主體生產要素特別是土地投入到糧食生產中來。顯然,分散性的村民自主決策不可能充分兼顧比較利益低的糧食生產,因此僅依靠市場機制不可能協調解決好這個矛盾,這就必然要求政府和村民集體力量強力介入,實現村民集體組織與政府目標有效對接,完成政府各項指令性任務,保障糧食生產,確保在任何外部沖擊下國家擁有糧食安全。政府的指令性任務通過市場機制與千千萬萬個村民對接時,交易成本巨大,但通過行政手段與鄉村集體組織對接時,成本就會大幅度降低。因此,確保糧食安全必須依靠計劃手段,必須組織村民走集體化道路。從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角度來看,鄉村集體化和村民主導模式明顯優于市場主導模式。
第三,新時代的鄉村振興必須能夠抗沖擊、有韌性、可持續。中華民族自進入農業社會以后,數千年都在圍繞解決“三農”問題即實現鄉村振興奮斗不息,一部中華民族的歷史其實就是通過市場機制與“三農”問題接續斗爭的歷史。新中國成立前,無論采取什么樣的改革變革,最根本的制度就是實行土地等生產資料私有制。但是,“三農”問題時好時壞,交替反復:繁榮盛世時農業五谷豐登,農村百業興旺,農民安居樂業,但韌性差,不可持續,一旦受到內外部沖擊,就出現反復,大規模的返貧總是不可避免,嚴重時饑饉頻仍,民不聊生,路有凍骨。可以說,迄今為止,“三農”問題并沒有得到徹底解決。顯然,不能說我們的先人不夠智慧,只能說,三農問題即實現鄉村振興是一個千年量級的歷史性難題,單純依靠市場主導很難解決。新時代的鄉村振興就是要在社會主義條件下,中國廣大鄉村從根本上擺脫長期處于落后狀態并不會輕易大規模返貧,不是茍且應付,不是權宜之計,而是要面對國內外的不確定性包括市場風險的沖擊,面對自然環境乃至大規模災難的沖擊,要能夠抗沖擊、有韌性、可持續,在向好中穩步發展。這就決定了我們不僅要充分發揮市場的作用,同時要更好發揮政府的作用,不僅要充分激發村民個體的勞動生產積極性,更重要的是重新走出一條適應中國式現代化要求的集體化道路,充分依靠政府和集體的力量,走出一條能夠抗沖擊、有韌性、可持續的穩步發展、共同富裕的新型鄉村振興之路。無論多么善于經營的市場個體,都不能保證永遠立于不敗之地。在鄉村集體主導下把村民組織起來,發揮集體聯合優勢,緊密團結、互相依靠、共同奮斗、共享發展,就能形成強大合力,顯著提高抵抗風險的能力。因此,從防止鄉村大規模返貧來看,鄉村集體化和村民主導模式明顯優于市場主導模式。
第四,新時代的鄉村振興必須實現農村農民農業全覆蓋。“脫貧路上一個也不能少,一個民族都不能少。中國人說話、中國共產黨說話、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說話是算數的……現在全中國56個民族都脫貧了,兌現了我們的莊嚴承諾。我們還不能停步,接下來要向著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新征程邁進,一個民族也不能少,加油、努力,再長征!”習近平總書記這段話明確要求,在鄉村振興的新征程上,一個都不能少,一個民族都不能少,一個家庭、一個村莊都不能少。如何實現這樣的要求?顯然,只能充分依靠各級政府,特別是要依靠鄉村集體,依靠黨組織把大家組織起來,走合作化道路,走抱團克難、抱團發展、共同奮斗、共同富裕、共享美好生活的道路。集體是拾遺撿漏的最好平臺,也是扶困濟弱的物質載體,做大做強農村集體經濟和集體力量,扶困濟弱的負擔就會被分散在鄉村基層集體身上,政府就不必進行大規模組織化的扶貧(脫貧攻堅)。那種通過市場競爭實現優勝劣汰、贏者通吃的體制機制,不是新時代實現鄉村振興的途徑。市場機制只能保證強能力群體在市場競爭中的優勢地位和超常利益,不能保障弱能力群體的生存和發展,不通過合作化組織起來發展集體經濟,弱能力群體就只能依靠類似于資本主義制度下的救濟勉強維生,不可能得到持續穩定的發展。因此,從實現農村農民農業振興全覆蓋來看,鄉村集體化和村民主導模式明顯優于市場主導模式。
第五,新時代的鄉村振興必須確保生態環境良好,堅持綠色發展。“要推動鄉村生態振興,堅持綠色發展,加強農村突出環境問題綜合治理……打造農民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讓良好生態成為鄉村振興支撐點。”以透支甚至揮霍生態環境為代價的鄉村振興是不能持久的,也得不償失,因此不是我們所要的鄉村振興。美麗鄉村是我國生態文明與綠色發展最真實的寫照,既是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也是鄉村優沃于城市的最優質資源,因此是鄉村振興戰略的必要組成部分。良好生態環境是農村發展農民生活的最大優勢和寶貴財富,更是實現產業興旺、打造宜居環境的前提,是市民無法企及的比較優勢。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要把打造并維護良好農村生態環境作為工作發力點,堅持綠色發展理念毫不動搖,因地制宜,共同努力,充分調動鄉村村民的主體性和積極性,通過科學合理的發展路徑和行之有效的方法舉措,扎扎實實推進農村生態保護工作。以最大的決心,持之以恒的堅持和勇氣,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實現良好生態讓農民群眾早受益,為鄉村振興賦能助力。市場機制的外部性會導致生態環境等具有共享性的公共利益供給不足,個人受益并能轉嫁社會成本的行為如污染生產等被放任發展,單純依靠市場機制打造良好生態環境,就必然會出現市場失靈,公益事業無人問津,公地悲劇屢屢發生。同時,短期內綠色發展的比較利益過低也會導致鄉村振興中的短期行為普遍存在,也會出現市場無效。為避免市場失靈成為常態,就只能依靠鄉村政府和集體組織力量來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建設和維護生態環境,因此必須走組織起來、集體推進、計劃統籌、村民主導的鄉村振興道路。
實現共同富裕、保障糧食安全、確保不大規模返貧、實現全覆蓋、保護生態環境,共同構成新時代實現鄉村振興的必要條件,缺一不可。如果在推進鄉村振興中出現貧富懸殊,或者出現糧食危機,或者出現大規模返貧,或者有掉隊遺漏者,或者生態環境遭到破壞,都不能算作是實現了新時代的鄉村振興。創造并維持這樣五個必要條件,村民主導的集體化道路比市場主導的分散化經營更加有效。
四、新時代實現鄉村振興的充分條件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讓村民過上“美好生活”是實現鄉村振興的充分條件,也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在實踐中要堅決錨定這個目標不放松,絕不能迷失方向。但不幸的是,現實中的鄉村振興工作往往會偏離目標方向,走上一條名曰發展產業實則鎖定并攀比收入的錯誤道路。一些基層政府和集體組織誤把提高農民收入水平等同于鄉村振興工作的全部,因此大力發展并不具備地區特色和比較優勢的產業,盲目擴張規模,貸款鋪攤子。宏觀經濟環境良好時鄉村經濟效益也好,就競相擴張,攀比分紅,導致集體積累偏低,抗風險能力薄弱,一旦經濟形勢惡化,大規模返貧就勢所難免。這種以“收入水平”代替“美好生活”的鄉村振興,已經嚴重偏離了目標方向,必須堅決糾正!
在鄉村,村民的美好生活是能被具體化并體現為具體的工作目標,只要鄉村基層政府和集體組織帶領村民接續奮斗,久久為功,常抓不懈,這些被具體化的工作目標就會一一落實,建設“美好生活”就能取得扎扎實實的成果并最終實現。一般來說,鄉村居民所向往的美好生活,較之城市居民更有特點,村民主導的集體化道路比市場主導的分散化經營更加有效,這樣的美好生活也更容易實現。具體如下:
在生存環境方面。如果自然環境山清水秀、鳥語花香,人文環境鄰里和睦、鄉風淳樸、遵紀守法、友愛互助,那么,鄉村居民的生存環境就處于美好狀態。只要黨和政府把村民組織動員起來,大力發展集體經濟,以釘釘子精神接續奮斗,打造這樣的自然環境并不很難。進一步分析可以發現,由于市場失靈,市場主導下很難打造和維護好的自然環境,公地悲劇和負外部性問題已經表明,優美的自然環境的維護成本會異常高昂。約束激勵理論也表明,由于政府失靈,監督村民和種養殖大戶去打造并維護自然環境會付出很大的代價。所以只能發揮村民的主導作用,依靠集體力量建設美好自然環境。人文環境方面也是如此,在鄉村熟人社會,依靠鄉規民約和村民集體道德輿論的約束力進行村民自治,相對城市的陌生人環境而言,往往成本低、效果好。因此,市場解決不了山清水秀、鳥語花香,解決不了土木清純、空氣清新,也解決不了遵紀守法、友愛互助,更解決不了鄰里和睦、鄉風淳樸,要有效解決這些問題,就必須形成有權威的集體,集體的權威來自什么,來自黨組織的領導和厚實的經濟基礎,這就要大力發展集體經濟。在廣大鄉村,只有打造出有工作力戰斗力的集體,才能切實擔負起自然和人文環境的改良與維護。
在生產生活方面。如果村民各盡所能、集體量才而用,柴米油鹽一應俱全,衣食住行皆有保障,那么,村民的生產生活就處于美好狀態。在鄉村,要實現生產勞動者各盡所能、量才而用,只能統籌使用農村勞動力,科學組織男女老少參加生產勞動,這離開集體是辦不到的。市場機制導致勞動力大量外流,鄉村空殼化和土地荒蕪化就成為必然。同時,在鄉村實現村民衣食住行用皆有保障,柴米油鹽醬醋茶等基本生活條件齊備,其實并不需要很多貨幣性收入,這是由中國農村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狀況決定的。換言之,在中國廣大農村,并不需要很高的市場化程度,村民就可以實現良好的生產生活條件。
在社會治理方面。如果老弱病殘無憂,鰥寡孤獨有靠,生老病死有保,天災人禍有助,婚喪嫁娶有規,那么,如此治理下村民就處于美好狀態。要照顧老弱病殘、鰥寡孤獨,要關照生老病死、天災人禍,離開村民主導和集體經濟是無法完成的。村民主導其實也就是集體負擔,只有依靠大力發展集體經濟,支撐起有為有力的集體組織,才能實現社會運行友愛互助、集體高質量兜底。市場經濟實踐和經濟學基本原理告訴我們,市場經濟必定導致過度生產和過度消費,中外概莫能外。過度生產不僅導致產品過剩積壓,還表現為商品品牌繁多,型號不停翻新,包裝附屬浪費嚴重,生產系統嚴重過度過剩。過度消費不僅導致消費競爭、攀比內卷,還表現為消費者購而不用或少用,留之無用、扔掉可惜的尷尬,造成嚴重的家庭消費品積壓。過度生產和過度消費都是對人類所擁有資源的揮霍和浪費。因此,在新發展理念指導下,鄉村發展必須汲取城市教訓,避免過度生產和過度消費,村民的衣食住行用等方面更容易滿足美好生活的要求。
在公共事業方面。如果水暖電氣網、幼兒園學校醫院等公共設施和公共服務配套齊全,安全有保障,那么,農村的社會公共事業就處于美好狀態。目前,最大的短板是鄉村缺乏優質的教育和醫療資源,需要立即著手規劃,相信用20多年的時間完全能夠基本實現城鄉均等化。
鄉村村民生存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美好、村民生產生活條件優沃、鄉村社會治理良好有序、社會公共事業配套齊全,共同構成新時代實現鄉村振興的充分條件。創造并維持這四個充分條件,市場失靈和政府失靈不同程度并存,但村民主導的集體化道路比市場主導的分散化發展更加有效。把城鄉居民的“美好生活”具體化并進行對比就會發現,只要組織起來共同奮斗,農村居民較之城市居民更加接近實現“美好生活”,即通過努力讓鄉村村民過上“美好生活”比讓城市居民過上“美好生活”更加容易。歷史反復表明,廣大農民如果長期一盤散沙、放任自流,就必然陷入“歷史周期律”,反之,只要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組織動員起來,中國廣大農民就可以是銅墻鐵壁,可以無堅不摧,創造出一個又一個人間奇跡!
其實,通過互助合作,在黨組織引領和政府支持下走集體化道路,經過并不太久的奮斗,鄉村實現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困有所解、貧有所助,再加上綠水青山、鳥語花香的居住環境,這樣的鄉村美好景象并不是天方夜譚、無法實現。目前看,鄉村的教育資源和醫療資源是短板,需要政府統籌下大力氣解決。此外,在鄉村逐步建設起配套齊全、安全可靠的公共設施和社會服務系統,也需要由政府主導,依靠集體力量逐步解決。
一旦深入到鄉村振興的微觀層面,就會發現原來設想的依靠高效率的市場機制解決問題就會變得很不切合實際。在實踐中也是這樣,依靠黨組織引領,把農民組織動員起來,大力發展集體經濟,走合作化道路,農村大量的、原來被認為是非常棘手的問題都能夠迎刃而解。幾千年的鄉土中國從未排斥市場的力量,鄉村發展問題并沒有徹底解決,但不得不承認,新中國成立的前30年,中國鄉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歷史性變化,這期間發展農村的許多方略依然值得我們很好思考并加以借鑒。
五、推進鄉村振興、創造美好生活的理論思考
首先,鄉村的傳統道德力量比現代市場力量更重要。我國是在鄉村傳統文化背景上推進鄉村振興,在很多情況下,村民的價值觀、行為方式和思維習慣與市場交易法則存在沖突,鄉村文化決定的道德習慣對資源配置的調節比市場更加有效。比如,幾千年的農耕社會保持著男耕女織、自給自足、互助合作、扶困濟弱的鄉村習俗,鄉規民約甚至宗法等級依然在發揮作用,這決定了中國農村的市場化程度一直不高,市場調節在中國鄉村資源配置中的作用有限。因此,在推進鄉村振興中,不可過分迷信市場,必須在充分發揮市場作用的同時,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特別是發揮好村民在鄉村振興中的主體作用。過分市場化不僅對鄉村傳統文化造成破壞,也會使很多問題在解決中變樣甚至走向反面。比如,過分強調等價交換可能使村民關系庸俗化,在等價自愿交換名義下使村民之間的收入和財富差距道義化、合法化、固定化,這就破壞了鄉村本真意義上的人文環境,村民生活的美好程度就會大打折扣。相反,在黨組織引領下把村民組織起來走集體化道路,既符合中國鄉村傳統文化道德,也能夠高效率優化鄉村資源配置,還能夠真正實現共同富裕,牢固確立村民主人翁地位,很好體現社會主義鄉村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越性。當然,也不能完全排斥市場,強調村民主導和更好發揮政府的作用,也不是要政府大包大攬。實踐證明,有利于市場解決的問題還是應當交給市場,比如必須高度重視具有區域特色的農產品的品質改良和市場開拓。
其次,提升村民生活質量比增加村民收入更重要。市場主導的鄉村振興邏輯是,通過積極參與市場競爭,不斷增加村民和農村市場主體的收入,把鄉村振興異化為對貨幣收入的單純追求,從而背離追求美好生活的初心。增加農民收入很重要,但絕不是鄉村振興的全部內涵。片面過分強調增加農民收入,就可能陷入市場化思維慣性,起心動念都圍繞著貨幣收入籌劃鄉村振興中的所有問題,必然偏離鄉村美好生活的本真意義,在不知不覺中誘導農村市場主體和各類組織不斷擴大生產規模,甚至不顧自身條件盲目進行產業擴張,最后背上沉重債務導致進退兩難,甚至被巨大市場風險擊垮。村民主導的鄉村振興固然也關注關心村民和農村集體收入水平的提高,但這只是手段,目標在于過上美好生活。大量案例表明,即使某村的實際收入水平沒有任何提高,但只要把村民組織起來,真正確立村民主人翁地位,充分發揮村民在鄉村振興中的主體作用,村民的勞動生產積極性就會被調動起來,就可以集中力量辦成許多依靠市場無法辦成的事情,農村的面貌和村民生活質量就會大為改善,村民就會向著美好生活的目標不斷邁進。可以說,在推進鄉村振興中貨幣收入并不是決定因素,提升村民生活質量比增加村民收入更重要。牢固確立農民的主人翁地位,最大限度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調動農民的勞動生產積極性,不僅是實現鄉村美好生活的根本保證,而且是建設社會主義新鄉村的本質特征。因此,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人民至上,就是堅持人民的美好生活至上,鄉村振興的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在于使村民得到全面發展,使村民過上美好生活。必須堅決避免戶與戶、村與村、鎮與鎮攀比貨幣收入,避免鄉村振興的一切工作圍繞著增加貨幣收入,避免最終陷入村民和集體被貨幣收入奴役的無休止內卷陷阱。當然也會出現鄉村村民和城市市民的攀比,要知道,鄉村村民收入和城市市民收入不具有可比性,不能只看到城市居民的收入高并能享受到現代城市生活,而忽視自己所享受的山清水秀、鳥語花香和純天然綠色有機食品是市民無法企及的。鄉村集體經濟組織必須覆蓋全體村民,并在民主管理、收支透明的前提下大力提高公共積累,壯大集體經濟,在時間上實現以豐補歉、以盈補虧,持續全面強化集體經濟組織的抗風險能力,而不是一味追求給村民多分紅、多發工資。此外,由于市場化程度較低,在鄉村創造美好生活并不像城市那樣需要很多貨幣收入,但若追求貨幣收入,則永遠不會滿足。
第三,在推進鄉村振興中內因比外因更重要。唯物辯證法認為,內因即事物的內部矛盾,外因即事物之間的矛盾,它們在事物發展過程中同時需要、缺一不可,但兩者的作用和地位是不同的。內因是第一位的,是實現鄉村振興的根據,是決定因素;外因是第二位的,是實現鄉村振興的條件,是重要影響因素,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在鄉村振興中,內因就是村民以及由村民組成的黨組織、村社組織和集體經濟組織;外因就是鄉村以外的各類人員機構,包括市場以及下鄉的資本。內因是內生動力的源泉,外因是外援力量的體現。鄉村振興的主體是村民,主要動力是鄉村黨組織和村民集體組織,村民的主人翁地位永遠不能變。同時,要充分發揮鄉村集體經濟合作社的作用,規范用好下鄉的資本,全面調動社會各界特別是鄉友鄉紳建設家鄉的積極性,接納安置他們葉落歸根、再次就業。要最大程度挖掘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積極因素,內生動力和外援力量形成良好互動,才能有效推動鄉村振興。要充分認識到,鄉村振興必須堅持社會主義生產方式,必須堅持村民的主體地位,要在根本經濟制度上保證經濟發展的利益由全體村民共享,確保共同富裕而不允許出現兩極分化。總之,新老村民是鄉村振興最堅決、最可靠、最有效的力量,也是鄉村振興最大的受益者,這也是人民至上的發展理念在鄉村振興中的集中體現。毛澤東早就說過:“人民群眾有無限的創造力。他們可以組織起來,向一切可以發揮自己力量的地方和部門進軍,向生產的深度和廣度進軍,替自己創造日益增多的福利事業”。
第四,黨的基層組織是鄉村振興的領導者和組織者。鄉村振興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在土改、互助合作社、人民公社、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扶貧與脫貧攻堅基礎上,中國農村接續進行的最為深刻廣泛的偉大歷史性變革,關系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全局,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當代中國農村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都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實現的,在農村基層沒有哪個組織比黨組織更有威信,更有組織領導力,因此,沒有黨的基層組織領導的鄉村振興是不可想象的。農村基層黨組織是鄉村振興的核心力量,必須充分發揮組織領導作用,深度發動群眾,精心謀篇布局,全面整合資源,直接領導指揮,成為人民群眾的主心骨,美好生活的引領者。鄉村振興是綜合性很強的系統工程,包括鄉村政治建設、經濟建設、社會建設、文化建設和生態建設,集諸多方面于一體統籌推進,沒有代表村民根本利益的基層黨組織領導,是無法進行的。因此,鄉村振興的首要任務是實施基層黨的建設工程,鍛造出堅強有力的基層黨組織。
綜上,鄉村振興必須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領導作用和村民的主導作用,動員組織起來走集體化道路,大力發展集體經濟,最快最好實現鄉村村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有效鞏固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地位,從根本上重塑中國農村基層社會主義政治基礎、經濟基礎、文化基礎、社會基礎和生態文明基礎。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