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菜賣不出去,大面積種植,又沒有客商來收,我們采取了沒有辦法的辦法,直接把它給毀掉了。”近日,一位山東曹縣農民遭遇“芹菜賣難”的視頻在網絡上引發了網友的關注和共鳴。視頻中,農民低頭看向已經犁平的土地,計算著有將近十萬斤蔬菜就這樣被毀掉的場景,看著令人心疼、也令人心酸。
初冬時節,本應是蔬菜緊俏、購銷兩旺的好時節。曹縣蔬菜為何在地頭就遭遇賣難?
據相關媒體報道,雖然并沒有新冠肺炎疫情高風險區,但能夠進入曹縣韓集鎮拉菜的貨商卻寥寥無幾:凡是外地來拉菜的車,必須提前三天進行報備,而鄭州和西北五省份等地的貨車,即便提前報備也過不來;凡是本地貨車拉菜外出,即便不經過疫情風險區,回鄉后也要“居家隔離七天”。如此,曹縣蔬菜的“出縣”之路自然阻礙重重。
曹縣蔬菜面臨的窘境并非孤例。近期,多地都有蔬菜滯銷的現象。在相關視頻的評論區,不少地方的網友反映,自己家鄉的蔬菜也正遭遇賣難,為了騰茬種小麥,一些農民只能忍痛將綠油油的蔬菜直接毀在地里。而來自北京新發地市場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從10月底到11月初,蔬菜的地頭價與市場價走勢“背道而馳”,一些品類的蔬菜地頭價從一元跌至幾毛、甚至幾分,而新發地市場的蔬菜價格周環比上漲了9.03%。調查報告列舉的諸多原因中,“貨車司機在檢查站排隊時間過長,核酸過期重采重排”位列其中。顯然,疫情中的“交通梗阻”已經成為蔬菜滯銷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
疫情時期,諸多不易。當前,國內新發疫情不斷出現。從整體來看,生鮮農產品的物流必然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但是具體到一時一地,“梗阻”是否可以盡量避免和減輕?日前發布的“二十條”疫情防控優化調整措施,就是在與病毒斗智斗勇中迭代升級出的最新版“疫情防控指南書”,為科學精準地做好下一步疫情防控工作指明了方向。
我們需要更加精準的落實。比如,一些地方出現的外地客商拉不了菜的情況,交通運輸部已有明確規定,嚴禁以車籍地、戶籍地為依據,或有涉疫地區行程為由限制貨車通行。針對檢查站排隊時間過長的問題,交通運輸部也明確了貨車通行“即采即走即追”的要求。簡單地說,貨車前來運菜,司機只需采集了核酸樣本即可繼續前行,連核酸結果都不用等。更不能因為是“外地車”,就要區別對待、層層審批。
我們應當有更具有人情味和創造性的辦法。11月19日河南省專門出臺了十條措施助農賣菜,不僅嚴禁“層層加碼”,多措并舉幫助菜農對接銷路,還創新了“一車一證一線路,有效期內車輛可以多次往返”的辦法。可見,落實“二十條”絕不是簡簡單單地“開個會”“讀一讀”,而是深入把握、因地制宜、量體裁衣。據悉,曹縣也正在結合本縣情況,調整防疫措施,全力暢通交通大動脈和物流微循環,效果如何,值得期待。
(點擊圖片觀看視頻)
我們應當有更大的責任感和擔當。有人可能會說,疫情多變、病毒狡猾,基層治理力量有限,一輛外來的貨車就可能帶來一個安全隱患,到底是一家的菜賣出去重要,還是一縣的疫情防控更重要?但是疫情防控不是“二選一”的單選題,如何在最大限度保護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的同時,最大限度地減少疫情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實現社會整體利益最大化,這里面關系著一連串具體的工作鏈條,環環考驗著一地基層治理的精細度,更考驗著基層工作者的作風。如果說,在疫情發生之初,這樣的要求是對基層政府的一道“附加題”,那么在我們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積攢了足夠多的斗爭經驗之后,這已經是一道“必答題”,是基層政府必須邁過的一道坎。
回過頭去看文章開頭提到的視頻,遭遇困境的菜農聲音嘶啞哽咽,令人心酸。要知道,數以十萬斤計的蔬菜毀在地里,就是農民一年的光景掉在了水里,就是農民的淚流在了心里。今年的就業壓力大、外出務工難,回鄉種地是不少農民重要的增收渠道。據調研,今年一些地方的蔬菜種植面積有所增加,農民在種菜方面的投入也增加了。疫情之下消費萎縮,本來就給蔬菜銷售帶來一定壓力,更需要地方有關部門能多多幫一把。
當然,這絕不是說只要經濟不顧防疫,更非意味著要“躺平”、當甩手掌柜。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按照疫情要防住、經濟要穩住、發展要安全的要求,我們既要杜絕“一封了之”的做法,也要防范“一放了之”的傾向。任何執行上的不精準、不科學,最終都會由當地的老百姓為之埋單。
市民要吃菜,農民要收入,農時也不等人。我們要齊心協力、科學防疫、多措并舉,給運送蔬菜的車輛多開“綠燈”、少添“梗阻”,讓田間新鮮的蔬菜熱氣騰騰地端上千家萬戶的餐桌,讓每一位耕耘者都能勤有所得。一蔬一飯的相守之間,我們必定能穿越寒冬,春暖花開。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