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一些地方的農村出現了“老實人”光棍這一新現象。所謂的“老實人”光棍并不是混混,通常有自己的工作,喜歡宅家,與人交往較少,家庭經濟狀況還不錯。但他們找不到媳婦。
對此,村民們也解釋不出具體原因,似乎只能將之歸結為老實。問題是,依照傳統農業社會的概念,老實是個褒義評價,說明一個人做事踏實、有責任心、值得交往,很多女孩的父母在為女兒挑選婚戀對象時還會專門注重這方面的特質。
青年學者、武漢大學社會學博士、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助理研究員李永萍所著的《流變的家庭:轉型期中國農民家庭秩序的多重面孔》一書指出,婚姻從來就不僅僅是男女雙方的事,尤其在中國農村,需要綜合考慮兩個家庭的意見,這涉及到婚配權力和婚配能力兩方面的問題。正是因為我國農村社會中的婚配權力和婚配能力在轉型時期發生了巨大變化,導致了兩者主體分離,而“老實人”光棍也因此成為了最大的“受害者”。
婚配權力指的是誰主導婚姻達成,分成青年男女自己做主和父母做主兩種類型。而婚配能力指的是影響婚姻達成的多重要素,包括個人相貌、擇偶能力、交往能力以及不良記錄(婚育史、戀愛交往史等造成的口碑),還有家庭經濟支持能力以及父母介入程度。書作者指出,2000年以后,也就是打工經濟普遍興起以后,這使得自由戀愛成為主導性的婚姻締結方式,父母通過親友等安排介紹和相親的方式雖然也存在,但已經不占多數比例。
書名:《流變的家庭:轉型期中國農民家庭秩序的多重面孔》
作者:李永萍
出版社: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年1月
“在此過程中,婚姻的意義或目標也發生了變化,婚姻從‘結兩姓之好’轉變為‘兩情相悅’”。這種情況下,老實人(主要是男性)在農村婚戀市場上缺乏競爭意識和能力的問題,就得以凸顯。雖然其父母會竭力幫忙介紹對象,或增加經濟支持力度,但是老實人往往很難進入穩定戀愛階段。書中還指出,年輕人在挑選婚戀對象時,肯定也要看經濟條件,但同等看重甚至更加看重情感共鳴,換言之長相、個性成為了婚配能力的關鍵要素。
也就是說,“農村人‘老實人’光棍的出現,表面上看是因為村莊社會對老實人的評價與之前有所不同,更本質的原因其實在于隨著打工經濟、自由戀愛以及全國性婚姻市場的形成......(婚姻的達成)需要父母和子女共同的努力,任何一方的缺位都可能會導致兒子娶不上媳婦”。
《流變的家庭:轉型期中國農民家庭秩序的多重面孔》這本書展現了書作者通過長期在國內各地鄉村的深入駐村調研考察,挖掘并考量了現代化、市場化、世俗化力量深入村莊,農民的生活邏輯和家庭內在機制發生劇烈變化的過程。全書聚焦于家庭領域的具體現象,如農村婚姻模式、代際關系、養老問題等,并由此延伸至村莊、市場等領域,剖解了這其中復雜而聯動關系。
比如,書中對于河南、河北等中原河北地區的婚姻市場進行調研時分析了當地的高額彩禮現象。以河南某市為例,農村家庭如果有一個兒子,家庭彩禮的“門檻價”達到了10-15萬元,而兩個兒子的家庭彩禮則是20萬元起。除彩禮外,男方家庭還需要建造一棟兩層樓房,也需花費20-30萬元。書作者指出,學界主要關注男女性別失衡、婦女地位提升等因素導致的彩禮“漲價”,而從實際情況來看,本地婚姻市場也助推了彩禮行情的走高。
中原華北地區農村主要以本地婚姻為主。書作者解釋說,這主要是因為外地婚姻具有不穩定性。而在激烈的村莊競爭(親兄弟之間、堂兄弟之間、普通村民之間)中,姻親仍然是當地農民參與并獲取社會支持的重要資源,所以,只有本地婚姻所建構的姻親關系才能實現日常生活中的相互幫扶和相互支持。這種情況下,本地婚姻市場加劇了階層競爭的壓力,這與女方的擇偶空間更大也有關,女性成為了婚姻市場上的稀缺品。書作者還指出,“本地婚姻市場的維系,使得傳統的婚姻習俗得以延續并發生異化”;還加深了父代對子代婚姻的介入,這都推動了彩禮行情的上漲。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