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網友反對我的一些觀點,認為周家莊及南街村等是不能復制的,如果沒有貸款、沒有改革開放的環境和條件他們也不會成功。
我認為周家莊和南街村是政府確認的先進典型,就必然有其存在和發展起來的理由,這些集體一直在生長,就必定是順應了社會進步的規律和要求,如此與規律相伴相長的事物自然就是可以復制的。
(一)周家莊和南街村是在全國實行包產到戶、分田單干的條件下,經過民主的意愿和逐級的申請、批準而重新走上集體化道路的,反映出了集體組織方式不折不撓的生命力,為今天的億萬農民樹立了農工商協調發展的就地城鎮化的榜樣。當年搞包產到戶,分田單干,小崗村是一個可以達到人均5畝地的樣本,條件優越,實現溫飽沒有問題。而周家莊大概僅核上人均1.57畝地,南街村的耕地就更少了,一畝三分地不適合分田單干。所以,在中國農村人多地少的現象后面,就一直存在著一股頑強的內源型的走集體道路的力量,這種力量是普遍存在的生生不息的力量,是一種無需刻意復制即己自然生成的力量。它告訴我們,這樣做能夠成功,都這樣做大家都會獲得成功。
(二)中國作為幾千年歷史的農耕社會,農民一直作為松散如沙的個體而存在,是新中國使這些社會底層的工人和農民成為了國家的主人。但中國是一個農民眾多而耕地偏少的國家,人均一畝三分地的現實,決定了個體農民取利于耕地或者聚合各種生產要素有太多的局限性,想以這點耕地富裕起來,除非地里種金子,否則是非常不現實的。農民要富有,就必須組織起來,在市場經濟中走集體化的道路。
周家莊和南街村的成功是在改革開放的環境及條件下取得的,說明集體經濟組織完全有能力有辦法駕馭市場的運行規律,比較起那些個體農戶,在生產、價值創造和利益的競合過程中,集體的組織方式能夠更好地取得聚合性的工作成果,能夠更好地捍衛農民自身的利益,創造出更多的經濟價值。在單干和集體組織并存的情況下,集體經濟組織比單干戶表現出了更高的市場操控能力和風險的抵御能力,發揮出了個體農民不可能擁有的力量和作用,優越性不可替代。勝出的就是榜樣,就應該被效仿。
(三)周家莊和南街村不僅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且在計劃經濟時期就是人民公社和生產大隊的先進典型。他們在農村改革和發展的進程中,不斷探索創新,逐步走上了有組織、有規范、有紀律、有共同目標的集體化道路,通過艱苦奮斗,甩掉了貧窮落后的帽子,用20多年的時間解決了溫飽問題,為工業反哺農業準備了條件,并在近40年的改革開放中以農工商綜合經濟體的集體組織方式使農民走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可見,相較于幾千年的小農經濟來說,集體組織方式的適應力是單干農民所無法具備的,它不僅適合計劃經濟體制也適合市場經濟體制,計劃經濟哺育了它,市場經濟發展了它。適合市場經濟的集體經濟綜合體,在市場經濟體制下,是完全可以生存、發展和被復制的。至于有網友說南街村有很大數量的貸款,達到了人均50萬元,這是不能推廣的。實際上,這是對市場經濟的誤解。進入市場經營的實體都要發生貸款,像恒大的200萬億,聯想超過資產的巨額貸款等等。只要循環周轉得開,消化得了,發展得上去,就符合經濟運營的基本要義。進入市場,必須要發生貸款,這一條也只能復制。
(四)歷史地看,人民公社及其生產隊是組織農民種地產糧的生產組織,也是農工商綜合體式的經濟組織。人民公社組織農民參加水利樞紐工程建設,實施農田輪耕保養和改土造田作業,通過興辦各類社隊企業,生成消費品的制造力量,以直接轉化農產品,推進農林牧副漁協調發展,規模龐大的社隊企業或鄉鎮企業為我國出口換匯、引進先進的技術設備做出了重大貢獻。前30年,社隊以種田為主,以農工商多種經營為輔;后40年,集體經濟綜合體以種田為基礎,以農工商全面發展為主業,營造社會主義新農村,并探索出新的城鎮化建設和發展的道路。可以說南街村和周家莊早早就契合了中辦國辦關于以縣為中心發展城鎮的精神與要求。規律使然,國家的發展布局和大計使然,周家莊和南街村的集體經濟綜合體發展模式不復制都不行。
(五)以往的社隊企業描繪出了就地工業化、就地城鎮化的雛形,為農業人口向城鎮人口的就地轉移化提供了經驗,為工業反哺農村、農業和農民做好了組織上的準備、生產方式上的準備和農田水利上的準備。今天的周家莊和南街村所建立的農工商綜合體式的經濟組織,把農民培養成工人、農人、商人、技師和文人等各種人才,為農業現代化準備了組織、人文和物質上的條件。兩段連接、連續的歷史軌跡,為復制周家莊和南街村提供了路線圖,即把農民組織起來,工業反哺農業,實現規模化、機械化和現代化的農業大生產,現代農業產生的富裕人口轉向工商業,立足區域有規劃的就地城鎮化,帶領農民為全國脫離中等收入陷阱、走向共富之路做出里程碑意義的貢獻。至于有網友說中國不適合于搞現代化農業,因為山地多平原少,這是一種對農業現代化的誤解。特殊地理環境下的耕地,可以通過智能農業達到更高端水平的農業現代化,而平原地區甚至于傳統的農業機械化就能解決問題。農業現代化是必由之路!
這種集體組織的內涵模式,歷經幾個發展時期,涌現出了無數的典型,表現出了不折不撓的生命力,即便是在全國推行包產到戶的歷史進程中,仍然發展出了不少像周莊、南街村這樣的先進社隊集體,為今天的億萬農民樹立了農工商協調發展和就地城鎮化的榜樣。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