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統(tǒng)一大市場,又引發(fā)了計劃經濟還是市場經濟的大爭論。國營企業(yè)和農村集體化也引起爭論。
其實,還爭論什么呢?
40年前講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那個時候只有計劃經濟、國營企業(yè)和農村集體經濟,還沒有市場經濟、私營企業(yè)和分田單干,肯定和否定是沒有經過實踐檢驗的。現在有了40年的市場經濟、私營企業(yè)和分田單干,肯定與否定已經水落石出。
集體經濟30年,中國糧食產量從1949年1.1億噸,到1979年3.3億噸,總產量提高了3倍。1983年全國分田單干前糧食總產達到4億噸。到現在,后40年中國糧食總產6.6噸,43年只增長了2倍,比前30年整整少了一倍的增產。如果從1983年分田單干算起,增長就更少了,又少了4分之1。
而且,對于現在的產量,大家質疑很多。比如印度人口現在比中國還多了,可是印度不進口糧食,還大量出口糧食和棉花。中國現在是世界第一糧食進口國,國內到底生產多少糧食?查了15個糧庫,有14個有虛報產量套取國家補貼的腐敗問題。
這是總體上的,講個別案例。分田單干的典型是安徽小崗村的土地就被 北大荒集團“流轉”了,實際上就是“承包了”。小崗村不種地了,就拿錢。
北大荒有一個“龍江第一村”:興十四村。
這個村子始終沒分田單干。因為當時這個村子已經實現耕作機械化,土地分了怎么機械化?讓農民再去用镢頭刨地?農民能干嗎?因此,你怎么施壓,村里也沒分田單干。
興十四村地處黑龍江甘南縣城東南17公里處,是個山東村。
1956年,100戶,428個臨沂人來到齊齊哈爾市甘南縣這個偏僻的山溝里,他們是響應號召,來開發(fā)北大荒的。當年的興十四村“沙土地,破皮黃,漏水跑肥,不打糧,村子里頭常跑狼”。憑著山東人的吃苦耐勞,這些臨沂老鄉(xiāng)帶上大煎餅,改土造田。整整七年的“愚公移山”,這群山東人愣是把40000多立方米的河泥搬到3300畝貧瘠的耕地里,把2000多立方米的石頭從50里外的山灣挪到農田搞基礎建設。
這里大家注意了。小崗村在淮海岸上,解放前的說法,千轉萬轉,不如淮河兩岸。淮海的問題是經常出現水災,田房被淹,就出現饑荒。可是解放后國家第一個治理的就是淮河,沒了水災,淮海兩岸都是良田。
興十四村是山溝里,那里本來沒有田,是山東人從河里挖泥墊出了3300畝土地。
也就是說,1973年興十四村的土地才建完。
1976年,人均售愛國糧20000噸,是黑龍江賣糧最多的村。當時的小崗村畝產20來斤,靠吃國家返銷糧過活。
1979年,興十四村實現農業(yè)機械化。這一年小崗村18個“英雄”按了紅手印分田單干。
1982年,興十四村成為全國第一個彩電村。這一家分田單干在全國推廣,不分不行!
1992年,興十四村的農民人均收入2500元。那時候,全國的情況是,全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784元。
1996年,興十四村的農民人均純收入超過了10000元。
2002年,村辦企業(yè)在上海成功上市,成為黑龍江省第一家農業(yè)板塊上市的股票。一年后,安徽省財政廳干部沈浩任小崗任黨支部書記。小崗村在經歷了25年的分田單干后貧窮落后,村民收入在全縣末位。分田單干不只是沒讓富起來,說是極度貧困不為過。
2012年,興十四村蓋起了136棟別墅洋樓,村子總產值達到21億元,農民年人均收入過了7萬元。
而根據國家統(tǒng)計局的數據,2012年我國城鎮(zhèn)居民收入人均29457元,農村居民人均收入為8896元。也就是說,這個村子的農民收入是當時全國農村居民人均收入的近9倍。
不過,小崗村的別墅蓋得比興十四村早,沈浩去小崗村后為了樹立分田單干的典型,政府出錢給小崗村蓋房、修路、建學校。
興十四村的別墅是村集體的錢建的。小崗村的別墅是政府出錢建的。包括辦企業(yè),興十四村是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小崗村國家給錢。
到今天,興十四村已經發(fā)展成為耕地2.4萬畝,人口11600多人的高標準社會主義新農村。
今天的興十四村已經成為網紅打卡地,這里的村史展覽館、村民別墅群、萬畝松林、黑龍?zhí)洞贯炍舜罅可綎|老家的人來感受關東山東一家親的風情。
很多來這里參觀的游客會吃驚地發(fā)現:幾十年來,興十四村始終沒有分田到戶,共同富裕是堅定不移的路。
在今天的興十四村走一走轉一轉,田間地頭看不到有人作業(yè),因為農業(yè)實現了現代化,十幾個人承包了農田,摁一下按鈕,就能完成全村24000畝耕地的作業(yè)任務。
其他的村民,住著別墅樓,曬著太陽,吹著口哨,你玩也可以,農家樂、鄉(xiāng)村游也可以,在家門就不愁游客上門。
從北大荒的興十四村,就明白為什么分田單干的小崗村被北大荒集團承包流轉了,小崗村又實現了集體化。
集體化和分田單干誰優(yōu)誰劣還要爭論嗎?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