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的標題出自毛主席寫的《論人民民主專政》一文,也就是在新中國建立之前三個月,毛主席就有了農業必須要走合作化、集體化道路。農業為什么非得集體化不可?單干不好嗎?據某些人的說法,這不是更有積極性嗎?本文就來解答這個問題。
農業經濟通常是分散的小商品生產,列寧指出“這是一個非常廣闊和極其深厚的資本主義基礎。”在農民單干的過程中,由于占有的土地不同(如肥沃程度)、使用的生產工具不同等一些因素,就會使得農民之間獲得產品的數量以及質量大不相同,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也不一樣。久而久之,那些占有較好的土地和生產資料的農民就會逐步變成富農甚至是地主。而那些占有土地和生產資料較差的農民競爭不過,就只能或者出賣土地,或者到富農那里去當雇工。這樣,新的農村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就產生了。一句話,農村就出現了新的階級分化。這顯然是為資本主義復辟提供了極好的便利,而與共產主義背道而馳。
沒有農業集體化,也就不可能有農業的大規模機械化。單干的個體農民是無力承擔制造大規模農業機器的成本;就算有了大機器也無用武之地,因為你都是小塊小塊的地,怎么可能進行大規模的機械化生產呢?所以毛主席才說“必須先有合作化,才能有機械化。”而“農業機械化是農業的根本出路。”
農業的發展對于工業也有重大影響。真正的社會主義國家是不能依靠輸出資本,從而剝削他國來獲取收入,改善經濟的。社會主義的工農業必須互為市場——社會主義國營工業為農村和農業提供機器和工業品,合作化的農業則為工業提供糧食和其他生活用品。如果沒有農業的集體化,那么社會主義工業也會隨之瓦解。
那些鼓吹單干才有積極性的人們,我給你們舉個例子。例如第一年合作社的一棵果樹結了10個蘋果,每個社員分得2個。這時有個社員覺得“哎呀,分得太少了!我要自己單干!”于是,頭幾年他確實是得了很多蘋果。比如單干的第一年他收獲了8個蘋果,第二年5個,全部歸他自己所有,都比在合作社獲得的多。但是他忽略了,他單干獲得的蘋果總量是越來越少了。因為他一個人沒有那么好的肥料和種子,直到有一天,這棵果樹枯死了,他瞬間變得一無所有,這時,除了變成別人的雇傭奴隸還能怎么辦?相反,如果他堅持留在合作社,他就會發現,第二年果樹結了20個果子,他已經可以分得4個,第三年40個,他可以分得8個……久而久之,它是不是就共同富裕了嘛!
要想實現真正的共同富裕,農業(當然也包括工業)必須走集體化、合作化的道路。小崗村的脫貧之路不是已經最雄辯的說明了這一點了嗎?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