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国产极品粉嫩馒头一线天AV,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亚洲 古典 另类 欧美 在线

首頁 > 文章 > 經濟 > 三農關注

鄉村建設朝話之袁樓篇

何慧麗等 · 2011-08-09 · 來源:烏有之鄉
收藏( 評論() 字體: / /

鄉 村 建 設 朝 話 之 袁 樓 篇

何慧麗等 [1]

夏日清晨,眾生俱醒,萬物滋榮,正是修心養性、感悟天地好時辰。今年夏天在河南尉氏縣崗李鄉袁樓村等四個村莊進行鄉建調研時,我們采用了朝話方式,即每天清晨,在有特色的地理風物人情場所,全體師生一起感悟天地大愛、田園美景和村民生活,盡情抒懷。鄉建朝話作為從事鄉建的一種形式,其所貫穿的原則精神是——自下而上、由內而外的自覺性發現和發揚,即從村莊既有的歷史資源、地理環境和經濟社會條件出發,而不是自上而下、自外而內的強制性救濟和改造。六天朝話情景至今仍然歷歷在目。謹將袁樓村支隊每次朝話中成員的所思所想縮略如下,以饗同仁。

高 崗 抒 情

這里位于袁樓村村東頭,是老崗寨的最高處。登高望遠,整個古寨輪廓相當完整,寨墻夯土明顯,南門、北門均痕跡明顯。古寨墻周長1426米,面積228400平方米,相傳是戰國時期名人范雎(魏國人)與秦人王稽會面之地。寨底有幾十米地道,埋了很多文物。歷史上的老崗寨是一個防御力極強的堡壘,有家族、土匪、軍隊曾在此扎寨生活。崗寨里面,現在則成了西瓜、花生、棉花、大豆等農作物的田地。一大早有幾戶農民在拉水帶抽井水澆地。

歷史長河從這兒淌過,這里有多少刀光劍影、運籌幃幄、風花雪月、雞犬之聲……當一切都灰飛煙滅之后,便剩下了這清風習習的高崗,起伏連綿的沙土,綠黃相間的五谷雜糧,以及世代耕作的鄉民們。千百年的環境變遷,物是人非,不由得人要發思古之幽情。這亟待開發的千年史遺跡,自有讓人長久居住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及其資源環境。這些對于我們城里人,對于當代本地人,就是對一個民族而言,到底意味著什么?以史為鑒,歷史會給人以力量!

高崗,老崗寨,是袁樓村所在地文化底蘊的體現。然而,很少有當代的農民以之為自豪。在改革開放的年代,有的把寨上郁郁蔥蔥的柏樹偷走賣錢了,有的為了建自家的房子拆土打基了。在歷史與現實的交匯中,沉重的歷史力量受到了現代化力量的強烈侵蝕。但現實畢竟還有溝通歷史的力量,只是顯出保守式的應對。現任村兩委干部用一塊石板寫著“老崗寨是歷史文化遺址,定為文物保護,方圓200米包括寨內不準推拉土,如有違犯者,輕者罰款,重者拘留。”

我們昨天從繁華的北京城來到了這個窮鄉僻壤的村莊,是要換一換思維,在短短的一周時間內,與村莊打成一片,想想這個窮鄉僻壤的存在價值,尋找村莊里真、善、美之所在。若能把在城里養成的習性稍微去一去,把一些生就的稟性稍微化一化,當為這個古往今來的高崗地再添一道人文景觀。

                            

 玉 米 地 隨 想

袁樓村玉米地有1900畝,是村民賴以生計的地方。村東頭一片最為開闊的玉米地里,麥子收割后,玉米就套種上了。雖然天氣較旱,但玉米苗還是長勢旺盛,兩三個苗扎堆的長,有一尺高,一片欣欣然的樣子。早上的空氣非常清新,身處玉米間,聞到了熟透了的麥桿漸漸腐爛入田的味道。在城市早起第一眼看到的就是電腦,現在則看到了清晨中的綠色原野,此時真想高歌一曲:我們的家鄉,在希望的田野上!

天地有大美,通過春夏秋冬四時、東西南北四方所涵養的生命展現來言說。這塊玉米地其實是一個生命共榮的場所——

麥茬其實是小麥生命成熟后的殘留形式,它完成了繁衍后代的使命,又回報大地母親,成為成長玉米的肥源。至于玉米,在農業科學家看來它是一種是否增產增收的現代科學技術產品,其實它是傳統農業譜系的標志之一,在墨西哥,甚至它被提升為國民的一種文化圖騰形式,體現了其在傳統農業文化中的重要地位。玉米苗們正在天地之間欣欣向榮地展現生命。莊稼地里的土壤,真真稱之為大地母親,土壤里每一立方米有上億個生命,以細菌微生物存在,與莊稼共同繁衍生息,相和共生。

我們來到鄉村,就是要學會聆聽大自然的生命節律,它是生機勃發的大道節律,跟城市里的格式化的機械的節律不一樣的。

再說說我們這群人(生命)與村民(生命)的互動吧。剛才在操場上,等我們把養生操的音樂放三遍了,老鄉們、小朋友們才從村里四面八方來到操場上。老鄉來得多了,我們就不能說我們練好了,要走了,我們應該再放兩遍,讓老鄉們和小朋友跟著做。他們從注意你,再到被你感染,加入到你的行列,這是需要時間的一個心路轉變過程。農民是一個從眾(隨大流)群體,他很難去做積極分子和先行者,我們怎么通過行動與他們溝通,達成一致的行動力?我們怎么能順著其從眾心理而引導,使他變成先行者,積極分子?昨天晚上操場上的聯歡,村婦聯主任找到了幾個信佛的婦女打頭,取得了一定的帶動效果。下一步,還有待各位繼續努力。

 

 楊 樹 林 遐 思

尉氏縣崗李鄉的村莊,其四周的開闊地均有成方連片的楊樹林。楊樹林地,是國家平原生態縣建設項目與農民生計結合的結果。國家要綠化,近幾年來楊樹價格也不錯,一畝地收入預算遠遠高于莊稼收入;再加上村里外出打工者較多,從事精耕細作的勞動力缺乏;土地沙化漏水嚴重,種楊樹可以涵養水源,改善生態。袁樓村的楊樹林,包括能間作的在內,達1200畝。

清晨的楊樹林,其聲、色、味均令人無限陶醉。

請聽——風掠過樹葉發出的窸窸窣窣的聲音。這是一種天籟之音。即使我們傾聽的感知能力已在城里的聲光電作用下嚴重退化,我們還是可以靜心地聆聽到它不同于高崗地、玉米地的聲音,一種由遠及近、或強或弱、忽高忽低、時急時緩的多重交響曲。其間偶爾間雜有清脆的布谷鳥聲和汪汪的幾聲狗叫。

請看——這里邊的顏色是非常健康的、積極向上的多元的自然色彩。遠處草叢的青綠色、莊稼的黃綠色、楊樹軀干的青白色、樹葉的深綠色、還有飄落下來的一些樹葉的枯黃色、以及沙土的深黃色……還有那悠閑地啄食的雞群的深紅色、麻黃色、純白色……所有的顏色都是那么令人賞心悅目。如此豐富的自然色會潤養我們的眼睛,使它遠離近視。

請聞——沙土的溫和,樹葉的青澀,林木的淳香……這里是一個純天然的大氧吧。我們在城市甚至城郊也很難聞得到這樣的氣味,這是傳統鄉村靜謐林野的趣味。

從楊樹林里能看到一個完整的社會系統。遠處田野里邊的莊稼,還有莊稼收獲之后的秸稈堆,這是生產;樹林掩映下的農家住屋,林間一些手工織編的吊床(有人悠閑地吊臥在上面,有的吊床已經腐爛),還有隨處溜跶的小狗,這是生活。鄉村樹林是一個社會形態的體現。來自城里的人更像籠養雞,整天在城市這個籠子里憋著,最渴望來林子里撒撒歡兒。可是還要回去。現代生活,它的工作和娛樂是分開的,大自然和城市是分開的,工作和家庭是分開的,這是一個異化于人本身的分離狀態。

大家來了三天了,村民漸漸明白了我們這群人,既不同于下鄉賣農藥化肥的經銷商宣傳隊,也不同于要解決農民某棘手問題的工作隊,而是走紅軍路線、愿意與鄉親心連心,支教支農與調研相結合的大學生志愿者團隊。農民放開了,我們也放開了,我們各種工作的相輔相成性全都體現出來了。我們的支農、支教是為了發現傳統村莊價值的活動,而調研則是希望為將來村莊重建的工作提供一組建設性的論文。大家都習慣了、喜歡上了這種緊張但很有意義的生活。    

                        

 老 院 雜 談

這是袁樓村東頭的一座荒廢老院,有著與中原傳統農家生活和生計相符的農家小院之特征——

不同于一棟棟鋼筋水泥、貼著白瓷片的高屋華堂——今日農民外出打工賺錢后跟風建造起來的,此處建筑是農業時代常見的灰磚青瓦土木結構。面南的主屋有三大間,屋前的飛檐、琉璃瓦日久已斷,剩下了樁孔殘跡。門還是舊式框架和木板門,而木窗則在腐爛后換成了鐵框和鐵欄。透過窗欞和門縫,堂屋里的供牌、桌椅、內屋的窄床、衣柜等陳設隱約看見。這棟房子應是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建造。院落功能相當完備,西邊是豬圈,圈旁有口為豬熬食的大鍋,西南一角是廁所,它前面堆有養蜂用的十余個蜂房等器具。坍塌了大半邊的東房南側堆放雜物,北側是伙房。所有跡象無不顯示此院曾有的無限生機和美好生活。

這一家人到哪兒去了?有三種可能:一是老人老了,年輕的到城市打工發展去了;二是老人只生有女兒,出嫁了,老人沒了,房子就被廢棄了;三是老人和后代都住到新房子去了;或者是老人老了,后代住到新宅里了。農村像這樣的宅子很多,大多數都閑置著。遲早面臨被拆遷的命運。

建筑是凝固的歷史以及凝固的社會。此房此院作為舊時建筑樣式的特征,它會成為后人心中對于傳統時期社會形態的歷史記憶,也是此鄉村或者此縣曾經鄉村形態的一個見證。

假設這里曾住著我們的祖輩,他們向往著城里的美好生活,從而通過各種賺錢方式匯入了村莊鄉鎮化、鄉鎮縣城化、縣城省市化的發展潮流之中,形成了一種發展主義的秩序。雖然發展之“頭”部都感到有嚴重問題,但是“尾巴”卻仍然熱切向往成為“頭”的一部分,總想像著“尾巴有問題,而頭絕然不會有問題。”主流的發展趨勢會使這樣的房子成為歷史的灰塵。

但是,歷史往往會有一些啟示:木磚瓦結構的房屋及其院落布設,是天然和小農社會中農民的多樣化兼業相適合,是適應當地資源環境的,它再老套陳舊,是就地取材、可降解、冬暖夏涼的,具有后現代的因子,其構成有著天然的生態相宜性,不產生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的負外部性,所以,如果奶奶們還繼續住在里面,而兒子、孫子等后代卻住到高能耗的屋子里;那么,遲早有一天,后代們體會到現代建筑及現代生活之弊病的嚴重性,便想到老屋,想到它所內含的一種生活態度和精神的可貴性。聰明的話,便會繼承這種建筑精神。倘若還沒有意識到,那一定是條件和時機還沒有到。

那就等待著歷史繼續滄桑吧.

這幾天的鄉建其實呈現了一個接力棒的邏輯:先是我引領大家在調研中尋找積極分子,然后是大家引領積極分子感染群眾;然后是群眾被發動起來了,但無論是唱歌、朗誦,還是健身操、跳舞,均十分熱鬧但缺乏基本技巧,就來了熟諳鄉土文藝教學規律的中原油田退休工程師衡老師。這兩天衡老師帶著大家一起將大眾文化上層次、上水平;待我們走后,就由農民自己來管自己了。衡老師看大家做操、打拳練得很認真,稱贊了大家的基本功和吃苦精神;但認為我們的教學還缺乏經驗,因為糾正動作不夠嚴格,節奏感不強。

祖 墳 緬 懷

今天清晨,由中國農業大學副教授、開封市市長助理何慧麗,帶領7省2市鄉建知識分子一行人,懷著敬仰的心情來到袁樓村李家祖墳所在地,緬懷李家祖先(先由村李支書替大家在李老祖宗墳前點了三簇香,香點燃,大家默哀三分鐘后,對其三鞠躬)。

李老祖宗明洪武年間從山西省洪桐縣大槐樹下分編以后,歷盡千辛萬苦來到了這個黃河故道的沙崗安居生活,崗李鄉就是這樣來的。李家一個分支在此繁衍生息,生成小李莊。后來又遷來了袁姓人家,近現代以來袁家有當官的興旺發達了,蓋了一座高樓,村名因之叫袁樓。不管是小李莊還是袁樓村,村名是根據姓氏家族來的,這是中國式村莊的特點。一直以來,袁家與李家有和諧共處、也有相互競爭的時期,也有500多年了。袁樓村分別有袁家和李家祖墳。

李家祖墳所在地,遠看松柏蒼蒼,近處寧靜肅穆。早期李家三兄弟來后,堅苦創業,死后按弟兄排序埋葬于此,后代李家先人一一按序挑選墳址。從一開始李家就在此有種樹傳統,一直沿習下來,現在在百十座的祖墳之間,柏樹有近千余棵。

祖墳讓我們知曉村莊的厚重和力度。從山西省一路來到河南開封的這個黃河泛濫區,荒無人煙。李家祖先該經過了多少苦難!李家還有后來的袁家世世代代艱苦生存,一直到現在的安居樂業,他們是怎么活過來的?我們首先要汲取他們建設家園的精神和方法,并且發揚光大下去。

人們對祖先抱有一種崇敬的心情,是因為我們須臾離不開老根的感覺。在外謀生之人常年四處飄蕩,每每回趟老家,最神圣的一件事是去自家祖墳祭拜。這是人們內心深處最基本的一種人文精神。在這里,我們感受到了祖宗的血液流入了我們的心中,軀體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終結,活著則是祖祖輩輩基因的延續。所以,信祖宗、信鬼神就是我們這個民族的根本信仰。子孫在人間干些什么,其實老祖宗是知道的;我們為什么會祭奠祖先,因為他們在另外一個世界活著,他們也需要穿衣吃飯,也會想念我們。人間的倫理關系,在陰間也是一樣的,去了另外一個世界,我們還是有家庭的觀念,希望一家人在一起,李家老墳的布設也是父親在上面,兒子在下面。子孫每每祭拜時,會既傷感又幸福,因為老祖宗在這里保佑子孫后代,香火興旺。這是中國人的宗族觀,生死觀,它是不能被政策徹底推翻的,比如說現在不讓堆墳立碑,但作為后代還是對祖先有著情感的惦念。

祖墳是一個引發人真實情感的特別場域。我們一進入李家祖墳這片土地就會肅然起敬,心里沒有任何雜念,這就是祖先冥冥之中所給予我們的一種力量。相比于城市中,我們就感受不到這樣一種具有非常濃厚的人文氣息。從剛剛上香那時刻起,我們有一些人落淚了,人同此心,心同此感,那是因為我們來自同一個地方,有相同的祖宗,有相同的心靈感應。

其實天地大道就是通古今之變,究天人之際。究天人之際并不只大學者、大皇帝的事情。此時此刻,這兒就有天,有人,也有地,所以說天人之際此時我們正在相通。而此時此刻站到這兒,能夠感受到李家祖宗的存在,這個叫通古。此時此刻公元2011年7月6號早上7點——天地人和古往今來在這交匯了。

中華民族從山西、陜西一帶發源,然后就逐漸東移到洛陽,再到開封,再往南北兩方,比如說南邊到南京,北方到北京,整個中華文明的文明史就是這樣衍變過來的。李家的生存變遷史其實就是中華文明延續、演變、發展洪流中的一脈浪潮。而炎黃子孫的各種姓氏則匯成了中華民族奔騰不息的歷史長河。這樣推起來,我們就會發現,李家祖墳其實也是大家的祖墳,李家的祖宗也是各位的祖宗,李家祖宗創業其間的艱難困苦,也都為我們的先輩們所經過的。中華文明的發展有傳統農耕文明變遷史的基因,體現在炎黃子孫代代都在以農為本,積累豐富的農耕知識,并在農耕經濟基礎上建起了相關的社會倫理文化及政治文明。中化文明與鄉村各方面的建設密切相關,因此,我們說——鄉村建設千秋業。

那農村建設經過了有文明史的六七千年,到現在的2011年,難道要面臨2012 的大毀滅嗎?今日炎黃子孫13億多人,再加上海外的千萬余人,難道是不要把精、氣、神用到今日的農村、農業、農民上面,任其社會破敗、經濟蕭條,文化衰退下去嗎?這種對祖先創業的不顧惜,個人利益至上的發展方式,難道要聽之任之嗎?等到將來我們謝世時何以面對創業的祖宗?我們的后代又何以生存,我們留于他們的基業是什么?李家500多年的幾十代人長眠于此。這樣建立在“家”之上的倫理情誼難道真的被市場主義被拜金主義吞沒了嗎? 倫理情誼今何在?

假如沒有鄉村建設,假如沒有倫理情誼,我們和我們的子孫后代何以活?當我們斤斤計較于自己榮華富貴的工作和安逸,這些全都是小聰明。而我們真應該計較的是推己及人的心——我就是你,你的痛苦就是我的痛苦,農村人的痛苦就是城里人的痛苦。所以說推己及人的看,如果這個社會有喪鐘,這個喪鐘是為所有人而鳴;如果還有希望的晨鐘,這個晨鐘也是為所有人而鳴。今天借著對李家祖先的緬懷,我們推己及人地說,要想一個民族繁衍生息不止,得借助——倫理情誼萬代長。

鄉村建設千秋業,倫理情誼萬代長。前句話說的是使命,后句話說的是精神。這也是我們這幾天在此做的所有事情的內核,也是我們能夠激發起村莊干部群眾內心熱望的真實動力。

讓我們再三鞠躬!祝愿李家興旺發達!祝愿李家所創業的袁樓村興旺發達、得以可持續發展!祝愿炎黃子孫興旺、炎黃基業代代相傳!

                

                 操 場 之 戀

袁樓村的操場,是2007年村兩委籌資在一個舊河道上修建的。平時,這里也沒有多少活動。操場,是大學生志愿者除了村委會大院之外活動最勤的地方:大家每天在此練軍拳、養生操、教學生背唐詩和《弟子規》,每天晚上與村民互動,帶領大家唱紅歌、扭秧歌、練養生操。

每每鄉建實踐的最后一天,大家都要進行“大學生與村民心連心”聯歡會。這是知識分子與基層干部群眾除了紅軍路線、除了促膝交談等等之外的、更為深入的交流互動形式。

今天就要走了。昨天晚上,袁樓村、三石村、窩沈村、占莊村的村民們和小朋友們都表演了剛剛學會的大眾化節目,河南大學、中國農業大學、開封職業技術學院的大學生志愿者均表演了極具鄉土情結和青春氣息的節目,連鄉里干部們也出演了大合唱《歌唱祖國》。無疑,演出是成功的。然而,何止是成功,那簡直是震撼!因為,演出期間,下了本地久違了幾個月的大雨,大學生、基層干部和群眾們的表演被大雨激得更為熱烈。自始自終,臺下臺上連成一片火熱的海洋。

這個籃球場承載了我們太多的情感記憶。現在地面上還有水跡和演出的痕跡,感覺就像剛做過了一場真實的夢。從去年八月份到現在,袁樓村很少下過這么大的雨,這場透雨給袁樓村的莊稼豐收帶來了希望,節省了好幾萬元澆水的費用。但是它也給演出帶來很大的困難,而這困難反而使村民們的自我表現欲望升級,主動性升級。村民們的熱情和頑強的生命力令我們感動。昨晚真是一個不眠之夜,有村民們說“這輩子頭一次”。我們把袁樓村的文藝之火點燃了,而且經過昨天這么大的一場雨也沒有熄滅。下雨罷,下雪也罷,刮風罷,下冰雹也罷,這些都無足輕重。健康的、尊重人之生命充分展現的、體現鄉村文化自覺意識的社會主義文化真正被激活了,它源于潛伏了太長歲月之后的內心深處。一旦被點燃迸發,它是強大的。

 “在這里的每一天都很快樂,村民和村干部對我們都很友好,他們送給我們烙餅,自家種的蔬菜、西瓜和手工粉條,我們又回還給他們一些東西,每天都有很多感動,這種感動在昨天達到一個最高潮。我和那些大媽們在一把傘下避雨的時候,她們說最希望的就是我們走后‘不要忘記她們’,當時我就有種想哭的沖動,很多點滴的事情就能把我們凝聚起來。

“昨天晚上的情況非常復雜,大家都用意志在支撐著。我不是第一次經歷,在蘭考的第一次聯歡就是這樣……我也遭了罪了,兩邊傘上的雨嘩嘩落在我的身上,最令我感動的是團市委副書記,一直處于激動的狀態,不斷地加油叫好。

“我們這幾天對小孩子學點傳統知識下了功夫。每天下午我們都排練《手語歌》、《走在鄉建的小路上》、《我愛我家》以及《弟子規》。今天早晨,小朋友們一大早就來看我們了,送了他們自做的小禮物,表情都很嚴肅,我很舍不得他們呢。他們昨天的表現讓人很感動:下雨了,他們都撐著傘坐在那里,淋濕了都沒有一個人要回家,直到最后登臺表演……,教這群小朋友真是不虛此行。

“現在農村盛行的文化比較危險,要么搞迷信,要么打麻將,這種不正之風,需要靠社會主義文化去糾正。農村人也是人呢,都有在眾人面前的自我感、表演欲,就是怕不會、怕出錯。我們就教他們農家秧歌,先種,再割,最后挑回去,很生活的東西。他們就學得快。”

……

鄉村建設是在良性激發的基礎上、不斷有力量介入形成升級的過程。我們成功的原因在于這是一個很有力的團隊組合,它包括大學生,市縣鄉領導,記者朋友,村干部及群眾,等等,每個都代表一種角色。只靠大學生很難達到這種效果,大家先是在院里和操場上與小朋友聯歡,后來越來越多力量加入,越來越多的創意出現,不斷讓大家很焦慮,讓大家不得不這么做,最后就順勢而為成這個樣子。形式是多元力量推動的結果,但內容和精神內核是鄉親們的,是鄉建的。知識分子作為外來者,你的介入必然要讓鄉村舒服,符合鄉村邏輯,然后才能形成造福鄉建的邏輯。

知識分子要調研,而村莊干部群眾并不需要調研;我們進入村莊,不但要順滑地嵌入鄉村,還要對村民表達足夠的善意;而且我們所作所為的出發點是要激活村莊良性因子,軟化或者松動各種關系的。這一切都是先從自立和自律開始的,大家做的飯也從最初的湊合到越來越可口,這是一種自立能力的證明。

在我們走之后,這里就有了兩個舞臺,一個無形的舞臺,一個有形的舞臺。他們將來的很多晚上都會在這里扭秧歌,唱戲,跳養生操。籃球場是我們與村民互動的開始,但絕不是結束,而是一個延續的地方。

要實現村民主體意識的自覺性,還需要外發促內生的持續性力量,這就是目前鄉建的重大主題之一。如何通過學術力量、黨政力量和農村力量結合起來,促進村民一家人、一條心的主人翁意識,以此為目標,做點調研,做點實事,心動促進行動,小我踩上大道,一切先從改變自己開始,為鄉村建設做好理論準備和實踐準備,這是外來力量的鄉建自覺性的培養。

我們的遺憾會越來越少,而經驗會越來越豐富,步伐也會越來越踏實有力。



[1] 此文的參與者有何慧麗、童小溪、吳慧芳、衡生喜等高校教師及市民志愿者,田沐冉、周曉晨、賈奀婧、李程程、羅丹、郭曉旭、韓婷、李瑄雯、劉飛、孟安樂、薛莉娟、于帥峰等大學生志愿者,有村支書李建亭、村民若干,由上述志愿者進行錄音整理,最后由何慧麗統籌、整理、撰寫而成。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執中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當年明月”的病:其實是中國人的通病
  2. 為什么說莫言諾獎是個假貨?
  3. 何滌宙:一位長征功臣的歷史湮沒之謎
  4. 張勤德|廣大民眾在“總危機爆發期”的新覺醒 ——試答多位好友尖銳和有價值的提問
  5. 元龍||美國欲吞并加拿大,打臉中國親美派!
  6. 俄羅斯停供歐洲天然氣,中國的機會來了?
  7. 為什么“專家”和“教授”們越來越臭不要臉了?!
  8. 華東某地方農村調研總結
  9. 哪些人不敢承認階級斗爭的客觀存在?
  10. ?齡勞動者:延遲退休、社保困境與超齡壓?
  1.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2. “深水區”背后的階級較量,撕裂利益集團!
  3. 大蕭條的時代特征:歷史在重演
  4.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5. 瘋狂從老百姓口袋里掏錢,發現的時候已經怨聲載道了!
  6. 到底誰“封建”?
  7. 掩耳盜鈴及其他
  8. 該來的還是來了,潤美殖人被遣返,資產被沒收,美吹群秒變美帝批判大會
  9. 兩個草包經濟學家:向松祚、許小年
  10. “中國人喜歡解放軍嗎?”國外社媒上的國人留言,差點給我看哭了
  1. 北京景山紅歌會隆重紀念毛主席逝世48周年
  2. 元龍:不換思想就換人?貪官頻出亂乾坤!
  3. 遼寧王忠新:必須直面“先富論”的“十大痛點”
  4. 劉教授的問題在哪
  5. 季羨林到底是什么樣的人
  6. 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認為“顛倒歷史”的“右傾翻案風”,是否存在?
  7. 歷數阿薩德罪狀,觸目驚心!
  8. 歐洲金靴|《我是刑警》是一部紀錄片
  9. 我們還等什么?
  10. 只有李先念有理由有資格這樣發問!
  1.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2. 劍云撥霧|韓國人民正在創造人類歷史
  3.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4. “當年明月”的病:其實是中國人的通病
  5. 重慶龍門浩寒風中的農民工:他們活該被剝削受凍、小心翼翼不好意思嗎?
  6.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