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讀后感
為了了解我國的農業政策,我閱讀了《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這一份文件。這份文件是2008年10月12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通過的。
下面談一些我自己的看法。
工農聯盟的地位
首先文章闡述了我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但是文章在總結我國改革開放的影響的時候提出,億萬農民工鞏固了工農聯盟。但是我們知道,一線工人黨員占黨員總數不到10%,三個代表思想的提出讓大批官僚階級、資本家階級的成員加入中國共產黨,逐漸成為了黨的主流。這種現象能夠說成是“鞏固了工農聯盟”嗎?工農聯盟的鞏固的確切含義應當是工人、農民的社會地位的提高,應當是工人、農民成為國家主人的權利的發展。請問改革三十年,隨著大批城市工人下崗,農民工遭受歧視,黨員成分的逆變,難道還能夠說工農聯盟得到了鞏固?實際情況是工農聯盟遭到瓦解,工農的階級地位遭到了貶低,工農的主人地位遭到了篡奪。
勞動者與生產力的關系
接著文章說“農村改革發展的偉大實踐,極大調動了億萬農民積極性,極大解放和發展了農村社會生產力,極大改善了廣大農民物質文化生活。”我們知道,共產黨所真正要解放的不是生產力,而是勞動者。要發展的也不是生產力而是勞動者。生產力的發展是勞動者發展自身的一種手段、工具,而不是目的。本來提高勞動者地位、發展勞動者的素質技能,提高勞動者的民主權利是目的。而提高和發展生產力是手段。但是現在本末倒置了。變成了把發展生產力當作目的。把保障農民物質利益和民主權利當作手段。甚至不提農民的精神發展。在物質和民主權利上也僅僅是提出了“保障”這種程度,而不提“發展”。這就好像農民群眾的物質利益與民主權利已經很充分了一樣,不再需要發展了一樣。其實,對于農民群眾,不論是精神利益,物質利益,還是民主權利,都是相當初級的,亟待發展的。
合作思想是解決農村發展問題的新理念、新思路
文章接下來分析了我國所處的國際形勢,認為“國際形勢繼續發生深刻變化,我國改革發展進入關鍵階段。我們要抓住和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勝利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就要更加自覺地把繼續解放思想落實到堅持改革開放、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上來,毫不動搖地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繼續解放思想,必須結合農村改革發展這個偉大實踐,大膽探索、勇于開拓,以新的理念和思路破解農村發展難題,為推動黨的理論創新、實踐創新提供不竭源泉。”我認為:所謂新的理念和思路,也就是各種類型的合作社、民主建設、勞動社會主義、生態農業、CSA社區支持農業等等。
農民應當是合作運動中的主體
文章接著說:“堅持改革開放,必須把握農村改革這個重點,在統籌城鄉改革上取得重大突破,給農村發展注入新的動力,為整個經濟社會發展增添新的活力。”對此,我認為將農民作為被動的接受者。共產黨在農村發展上的領導不是讓共產黨成為財主,而是讓共產黨領導農民建立先進的制度、文化、經濟實體。從而發揮農民自身的創造力,讓農民成為經濟和社會的主人,提高農民的社會地位,讓農民得到發展,最終讓農民受益。而不是讓共產黨成為最終的受益者。共產黨之所以存在,共產黨存在的目的,就是要讓勞動人民翻身解放,提高勞動人民的社會地位,實現每一個勞動者的充分發展。因此,必須認識到農村發展的主體是農業勞動者。共產黨只是創造外部條件,讓農業的勞動者在這個外部的、社會的法制條件下能夠得到最佳的發展成果。
接著文章提出糧食穩定和社會穩定,是黨對農村工作的兩個要求。這也代表了全社會對農業工作的兩個要求。這是正確的。
合作運動的諸多有利條件、不利條件
文章正確認識到我國農村正在發生新的變革,我國農業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正面臨新的局面,推進農村改革發展具備許多有利條件,也面對不少困難和挑戰,特別是城鄉二元結構造成的深層次矛盾突出。” 可以預期,一旦這個矛盾成功解決,能夠解放相當數量和層次的社會生產力。
“農村經濟體制尚不完善,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化程度低,農產品市場體系、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國家農業支持保護體系不健全,構建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要求緊迫”正是這些困難與問題的存在才為我們的發展指明了方向。組織化程度低,解決這種狀況的最好辦法就是組成合作社。經過反復折騰,我們的農村經濟制度上的結構基本上回到了解放初期。即合作經濟發展滯后,產權歸農戶所有。另外還增加了制度枷鎖:產權不能完全自由流動、戶籍制度限制了人員流動、農民對于合作社的痛苦記憶。
社會事業的發展有兩點要求:1、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反哺農村。2、成立農村合作社自力更生地興辦和解決社會事業。
普惠的合作社制度,具備了團結農戶、公平、平等、合作、按勞分配的特點,將給農村社會的利益格局的發展帶來健康的正氣。
羊毛出在羊身上。因此舉辦民有、民治、民享的合作社經濟,是動員人民團結協作,讓徑往一處使的光明道路。同時還可以保證運轉過程處于勞動者民主政治的監督之下。
“黨必須深刻認識到,農業是安天下、穩民心的戰略產業,沒有農業現代化就沒有國家現代化,沒有農村繁榮穩定就沒有全國繁榮穩定,沒有農民全面小康就沒有全國人民全面小康。”這句話把農業的重要地位徹底地擺明了。
合作運動發展的方向就是實現社會主義
“我國總體上已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進入加快改造傳統農業、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關鍵時刻,進入著力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的重要時期。”
在這個過程中,合作社經濟是否是一種方向呢?以溫州有機消費合作社為例,他們就是在不斷的向消費者介紹好的產品。在這個過程中,帶動周邊城市的農產品的生產,帶動農產品的產業化。未來城鄉經濟一體化的藍圖究竟將如何描繪?是否包括農業的工業化?是否包括城市的鄉村化?是否包括城市居住的分散化?是否出現大城市的萎縮、分裂?是否出現小城市的興起?人們將尋找一條現實的、最佳的發展途徑。不僅破解城市問題,同時破解農村發展問題,破解工業生產的空間組合問題,破解城市功能問題,破解居住與生產的合理分布問題。同時,基于公路系統的靈活的個人交通工具,自動安全的職能輔助駕駛系統必然成為人類的選擇。森林城市必然成為人們的選擇。在這點上,重慶的設想與實踐不能不說是先進的。暢通、宜居、森林、健康、平安。做一個好的城市領導其實就是給居住在這個城市里面的居民創造好的交通、居住、自然、健身、社會文化環境。他是城市的設計師,是生態的設計師,是社會的設計師。但他只是配角,真正的主角是居住在城市中的勞動者。勞動者們在這個城市辛勤地勞作,成長、生活、休憩。欣賞著這個城市,同時欣賞著自己的人生。
“我們要牢牢把握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和當前發展的階段性特征,適應農村改革發展新形勢,順應億萬農民過上美好生活新期待,抓住時機、乘勢而上,努力開辟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的廣闊道路,奮力開創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嶄新局面。”
什么是社會主義?共同富裕、消滅剝削、勞動人民團結協作、社會風氣倡導無私奉獻、人民道德高尚、社會政治民主、社會環境可持續、社會充滿活力、和諧消除社會矛盾。采用合作社制度就能夠把勞動人民團結起來,能夠倡導無私奉獻的社會風氣,能夠提高人民的道德修養,能夠促進民主法制的建設,能夠讓經濟發展為勞動人民的發展而服務,能夠讓環境可持續,能夠讓按勞分配成為主流制度,能夠讓社會更多和諧更少矛盾。那么,為何我們不發展合作社經濟?
對于指導思想的批判
應當用農民的主體地位具體化三個代表的地位
“新形勢下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要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作為戰略任務,把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作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作為根本要求,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針,創新體制機制,加強農業基礎,增加農民收入,保障農民權益,促進農村和諧,充分調動廣大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推動農村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我認為,三個代表思想的實質是把社會力量中之前屬于統戰領域的人員吸收進共產黨,用共產主義信仰教育他們,使他們成為無產階級的先鋒隊。“三個代表”思想是對階級出身決定階級立場的一種揚棄。“三個代表”思想認為,人的階級立場是能夠通過人的覺悟的提高得到改變的
對發展目標的批判
“根據黨的十七大提出的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新要求和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要求,到二0二0年,農村改革發展基本目標任務是:農村經濟體制更加健全,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基本建立;現代農業建設取得顯著進展,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明顯提高,國家糧食安全和主要農產品供給得到有效保障;農民人均純收入比二00八年翻一番,消費水平大幅提升,絕對貧困現象基本消除;農村基層組織建設進一步加強,村民自治制度更加完善,農民民主權利得到切實保障;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明顯推進,農村文化進一步繁榮,農民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好落實,農村人人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機會,農村基本生活保障、基本醫療衛生制度更加健全,農村社會管理體系進一步完善;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農業生產體系基本形成,農村人居和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
暢通、宜居、森林、平安、健康。重慶的城市建設目標沒有提到生產力與民主問題。原因是:其一,生產力的發展是勞動民眾發展自我和發展社會的手段,包含在人類自身中的生產力的發展則與人本身的素質和技能的發展是統一的。因此發展的主體是勞動人民。政府不能代勞。其二,發展民主也是人民自己管理自己的,以人民為主體的工作。只要政府在社會中以及政府中做到了打黑除惡、反腐倡廉。人民群眾得到憲法的保護就會自然地形成民主管理。
對于這些任務,重慶正在超前完成。只要掌握了合作經濟制度,就一定能夠超額完成任務。
對目標批判的總結
總體來說,這個文件存在著著將物質與人的關系倒置的問題。這種錯誤的理論造成了這個政策不是一個完全的社會主義政策。必然在執行中造成對農民、對勞動人民自身主體地位的忽視。
對原則的批判
應切實發展農民的權利
——必須切實保障農民權益,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廣大農民根本利益作為農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以人為本,尊重農民意愿,著力解決農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保障農民政治、經濟、文化、社會權益,提高農民綜合素質,促進農民全面發展,充分發揮農民主體作用和首創精神,緊緊依靠億萬農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保障農民權益”這種提法的層次低,位置低。應為必須切實發展農民權利,提高農民地位。發展勞動者的主體性是社會主義的根本目的。勞動者不是發展生產力的工具。發展生產力是發展勞動者主體性的工具。政府、政黨都是屬于為勞動者的主體性的發展而服務的外部環境。如果將勞動者置于工具地位,政府官員就可能被置于領導地位。最終制造社會中官僚階級與工農聯盟之間的矛盾。
發展農民權利是農村發展的根本動力
“——必須不斷解放和發展農村社會生產力,始終把改革創新作為農村發展的根本動力。”
如果把改革創新作為農村發展的根本動力,而不是把發展農民的社會主體性作為發展的根本動力,就會形成為了發展而發展的錯誤思想。在這種錯誤思想的領導下,任何阻礙發展的事物,不論是否符合農民的利益,都將被強制性地鏟除。甚至不惜犧牲農民的民生權利而發GDP。例如為了達到節能目標而讓醫院、居民用電、交通信號燈停電、癱瘓。為了建設工業開發區而荒廢土地。為了建設新農村而強迫農民拆遷、搬遷。須知一切發展的最終目的,根本動力是為了讓農民成為農村的主人,提高農民的地位,滿足農民發展自身的利益。而不是為了發展GDP而發展。任何為了發展GDP而傷害農民的事情都是這條政策的錯誤結果。
既要有市場基礎也要發展組織和計劃
“堅持不懈推進農村改革和制度創新,提高改革決策的科學性,增強改革措施的協調性,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
什么是市場?市場就是沒有人性的交易。市場就是僅考慮眼前,僅考慮微觀,而沒有整體觀念,沒有長遠觀念,更沒有人性。人類的發展是人性、整體、未來和當前、產品的價格、產品的品質、個人的統一。這就如同博弈論所分析的一次博弈和長期博弈,如同博弈論所假設的完全自私的短視的人與真實世界中無私奉獻、集體主義與深謀遠慮的人之間的區別。人類的計劃性正是人類的深謀遠慮、整體性、道德觀念、人生信仰、哲學觀念的具體表現。而市場則是經濟學假設的自私、短視、無人性的經濟人所存在的必將破產的虛擬領域。
“加強和改善國家對農業農村發展的調控和引導,健全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農村經濟體制,調整不適應農村社會生產力發展要求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使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充滿活力。”
首先的問題是如何發展計劃經濟?怎樣發展計劃經濟?我認為要從勞動民眾基層發展起計劃經濟。而在上層則要保護為基層的計劃經濟服務的上層建筑。利用這些機構的服務能力為社會增強計劃性。這篇文章首先將發展生產力當作根本目的。之后將市場經濟作為唯一途徑。然后就推導出要讓農村經濟體制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要為此而調整上層建筑。他的整個推論都是建立在錯誤的假設之上的。
這種錯誤有三個層次。首先假設社會發展的目的是發展生產力,這是他的根本錯誤。其次,假設發展生產力的途徑是市場經濟制度,而不是計劃經濟制度,這是他在發展方式上的錯誤。最后,提出了為了實現前面的錯誤理論而對現實社會的政治結構進行調節,而不是實事求是地與實踐相結合發展農民的權利。這就犯了形而上學的錯誤。因此這個政策從根本立場,到實現方式,到實踐操作都是錯誤的。
以這種錯誤的政策為領導進行的社會改革也必然是形而上學、市場原教旨主義、與實踐相脫節、與工農權利相脫離、有助于發展資本主義而無助于發展社會主義、有助于社會動亂而無助于社會和諧的。
要以農村為主體統籌城鄉
“——必須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始終把著力構建新型工農、城鄉關系作為加快推進現代化的重大戰略。統籌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建設,加快建立健全以工促農、以城帶鄉長效機制,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鞏固和完善強農惠農政策,把國家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重點放在農村,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實現城鄉、區域協調發展,使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農村作為社會的一個客觀區域,總是與城市處于平等地位的。農村的、農業的勞動者也是勞動者。土地是勞動者的生產工具。農民對土地的所有權就是對生產工具的所有權。這和工人對公產的所有權一樣都屬于社會主義的勞動者的所有權。因此農村的發展機制應當是以農民自主發展為主體的發展機制,而不是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這種將農村的主體邊緣化的發展方式。
黨要努力成為農村事業的帶頭人
“——必須堅持黨管農村工作,始終把加強和改善黨對農村工作的領導作為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的政治保證。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堅持黨在農村的基本政策,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和基層政權建設,完善黨管農村工作體制機制和方式方法,保持黨同農民群眾的血肉聯系,鞏固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形成推進農村改革發展強大合力。”
黨在農村應當努力成為農村事業的帶頭人,而不是為了實現“黨管農村”而實現“黨管農村”。為了實現“黨管農村”,黨會不會去壓制農民自主管理的積極性?實際上這體現了撰寫此文的人的共產主義信仰不純。共產黨作為工農聯盟的先鋒隊,理應沖在發展工農權利的最前線。如果有人超過了共產黨,發展了工農利益,共產黨應當奮起直追。群眾永遠是先進的、正確的。如果共產黨為了成為工農的先鋒而壓制工農的自主探索,這是不符合共產黨的宗旨的。用這種態度去工作是不能奏效的。這種態度只能為那些企圖復辟官僚階級利益的人服務。
農村制度建設要落在實處
“實現農村發展戰略目標,推進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必須按照統籌城鄉發展要求,抓緊在農村體制改革關鍵環節上取得突破,進一步放開搞活農村經濟,優化農村發展外部環境,強化農村發展制度保障。”
與其像這樣立下許多空泛的目標,不如像薄熙來一樣說要打黑除惡、建設公平、平等的法制環境。讓農民與市民平等。消除戶口制度。做好農民的健康工作、森林、暢通、平安、宜居農村。這些名詞要比動詞和形容詞更加實在。
確立農民的土地所有權
“(一)穩定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是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符合農業生產特點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是黨的農村政策的基石,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賦予農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經營權,”
土地國有,這和土地皇上所有有啥區別?單個的官僚變成了官僚集團。共產黨變成了皇上黨。共產黨的黨魁就成了皇上。皇上時代還保護小民的土地,不準兼并。現在則是想征地就可以用武裝警察征地。連皇上都不如。這里用“賦予”這個動詞很不恰當。土地本來就是農民的生產資料,應當歸農民所有,談不上賦予。用“確立”比較合適。
“現有土地承包關系要保持穩定并長久不變。”
這種關系類似于變相地征收土地稅。土地承包款用于那個層次的再分配?
“推進農業經營體制機制創新,加快農業經營方式轉變。家庭經營要向采用先進科技和生產手段的方向轉變,增加技術、資本等生產要素投入,著力提高集約化水平;統一經營要向發展農戶聯合與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層次、多形式經營服務體系的方向轉變,發展集體經濟、增強集體組織服務功能,培育農民新型合作組織,發展各種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鼓勵龍頭企業與農民建立緊密型利益聯結機制,著力提高組織化程度。按照服務農民、進退自由、權利平等、管理民主的要求,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加快發展,使之成為引領農民參與國內外市場競爭的現代農業經營組織。全面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擴大國有林場和重點國有林區林權制度改革試點。推進國有農場體制改革。穩定和完善草原承包經營制度。”
土地是一種生產資料,農民擁有了生產資料,就能夠擺脫剝削。但是,如何擺脫壟斷商業、壟斷金融業等等的剝削呢?就必須組織合作社。農民是農村的主體。農民組成的合作社是農民的主要組織形式。合作社經濟的前景就是削弱當前的壟斷格局,這必然遭到利益集團的制裁。
(二)健全嚴格規范的農村土地管理制度。土地制度是農村的基礎制度。按照產權明晰、用途管制、節約集約、嚴格管理的原則,進一步完善農村土地管理制度。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層層落實責任,堅決守住十八億畝耕地紅線。劃定永久基本農田,建立保護補償機制,確保基本農田總量不減少、用途不改變、質量有提高。繼續推進土地整理復墾開發,耕地實行先補后占,不得跨省區市進行占補平衡。搞好農村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完善土地承包經營權權能,依法保障農民對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權利。加強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管理和服務,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按照依法自愿有償原則,允許農民以轉包、出租、互換、轉讓、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有條件的地方可以發展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等規模經營主體。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不得改變土地集體所有性質,不得改變土地用途,不得損害農民土地承包權益。實行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從嚴控制城鄉建設用地總規模。完善農村宅基地制度,嚴格宅基地管理,依法保障農戶宅基地用益物權。農村宅基地和村莊整理所節約的土地,首先要復墾為耕地,調劑為建設用地的必須符合土地利用規劃、納入年度建設用地計劃,并優先滿足集體建設用地。改革征地制度,嚴格界定公益性和經營性建設用地,逐步縮小征地范圍,完善征地補償機制。依法征收農村集體土地,按照同地同價原則及時足額給農村集體組織和農民合理補償,解決好被征地農民就業、住房、社會保障。在土地利用規劃確定的城鎮建設用地范圍外,經批準占用農村集體土地建設非公益性項目,允許農民依法通過多種方式參與開發經營并保障農民合法權益。逐步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對依法取得的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必須通過統一有形的土地市場、以公開規范的方式轉讓土地使用權,在符合規劃的前提下與國有土地享有平等權益。抓緊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和配套政策,規范推進農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
從制度上否定了人民的自主權、能動性。土地的集體產權制度讓土地的產權處于法律上的弱勢地位。這是對農民權利的損害。土地市場。現在出現的問題是,基層政府與農民脫離,強行征地,強行單方制定補償標準。甚至動用黑惡勢力強迫拆遷。這說明了在這一拆一建之中所產生的巨大利益被其中的官僚人員所貪污。
政府不應保留土地出讓收益
“(三)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健全農業投入保障制度,調整財政支出、固定資產投資、信貸投放結構,保證各級財政對農業投入增長幅度高于經常性收入增長幅度,大幅度增加國家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的投入,大幅度提高政府土地出讓收益、耕地占用稅新增收入用于農業的比例,大幅度增加對中西部地區農村公益性建設項目的投入。”
政府為何會擁有土地出讓收益呢?這種收益并不屬于政府。這種土地的出讓收益所出讓的是農民的生產資料的價格,是將農民從社會主義的農民變為資本主義的雇傭工人的價格。而且這種身份的轉變是永久性的。就是這些收益,竟然成為了政府為公務員開支的資金,成了公款吃喝的資金。這是政府在在啃食從社會主義向資本主義演變的賣身錢。
“國家在中西部地區安排的病險水庫除險加固、生態建設等公益性建設項目,逐步取消縣及縣以下資金配套。拓寬農業投入來源渠道,整合投資項目,加強投資監管,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健全農業補貼制度,擴大范圍,提高標準,完善辦法,特別要支持增糧增收,逐年較大幅度增加農民種糧補貼。完善與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上漲掛鉤的農資綜合補貼動態調整機制。健全農產品價格保護制度,完善農產品市場調控體系,穩步提高糧食最低收購價,改善其他主要農產品價格保護辦法,充實主要農產品儲備,優化農產品進出口和吞吐調節機制,保持農產品價格合理水平。完善糧食等主要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理順比價關系,充分發揮市場價格對增產增收的促進作用。健全農業生態環境補償制度,形成有利于保護耕地、水域、森林、草原、濕地等自然資源和農業物種資源的激勵機制。”
市場中的農產品的供銷的80%都應當建立在穩固的供銷渠道之上。從而避免因為價格波動而造成的滯銷、價格波動以及農民破產。
應大力發展合作金融
“(四)建立現代農村金融制度。農村金融是現代農村經濟的核心。創新農村金融體制,放寬農村金融準入政策,加快建立商業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結合,資本充足、功能健全、服務完善、運行安全的農村金融體系。”
合作性金融、商業性金融、政策性金融是互補的關系、競爭的關系。如果非要讓他們結合,是荒唐的。
“加大對農村金融政策支持力度,拓寬融資渠道,綜合運用財稅杠桿和貨幣政策工具,定向實行稅收減免和費用補貼,引導更多信貸資金和社會資金投向農村。各類金融機構都要積極支持農村改革發展。堅持農業銀行為農服務的方向,強化職能、落實責任,穩定和發展農村服務網絡。拓展農業發展銀行支農領域,加大政策性金融對農業開發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中長期信貸支持。擴大郵政儲蓄銀行涉農業務范圍。縣域內銀行業金融機構新吸收的存款,主要用于當地發放貸款。改善農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結構,保持縣(市)社法人地位穩定,發揮為農民服務主力軍作用。”
由于商業銀行的所有者不是農民,因此商業銀行的運轉規律是利潤最大化,和完全市場競爭。相反,由于合作銀行的所有者是農民,因此,合作銀行的運轉目標是農民的利益最大化。對于商業銀行,任何對其的行政要求都是荒謬的,因為他們的所有者是真正的資本家。
“規范發展多種形式的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和以服務農村為主的地區性中小銀行。加強監管,大力發展小額信貸,鼓勵發展適合農村特點和需要的各種微型金融服務。允許農村小型金融組織從金融機構融入資金。允許有條件的農民專業合作社開展信用合作。規范和引導民間借貸健康發展。加快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建立政府扶持、多方參與、市場運作的農村信貸擔保機制。擴大農村有效擔保物范圍。發展農村保險事業,健全政策性農業保險制度,加快建立農業再保險和巨災風險分散機制。加強農產品期貨市場建設。”
農村人處于蒙昧狀態。因此進行文化革命,通過文化革命提高勞動人民的素質、技術、聯合程度。即首先在文化上聯合起來,然后在經濟上聯合起來。首先在文化上自覺地組織起來,然后在經濟上組織起來。因此,文化革命中的文化應當是聯合的文化、組織的文化、進步的文化、科學的文化、民主與自由的文化。
人類通過對自身價值的反省,就能夠體會到聯合的神圣目標。我們宣傳聯合文化,就是在宣傳科學與技術、真理、平等、民主與自由、崇高的道德與素質、良心、自尊、合作。一個人只要體會了人類精神的崇高,就能夠最終體會到合作是人類的最終追求。
在任何時代,宣揚人的神性,人與人之間的平等合作,都是最正確的。不論在任何時代,任何環境中,人與人之間的合作,都是暗夜中的火炬。
“(五)建立促進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制度。盡快在城鄉規劃、產業布局、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一體化等方面取得突破,促進公共資源在城鄉之間均衡配置、生產要素在城鄉之間自由流動,推動城鄉經濟社會發展融合。統籌土地利用和城鄉規劃,合理安排市縣域城鎮建設、農田保護、產業聚集、村落分布、生態涵養等空間布局。統籌城鄉產業發展,優化農村產業結構,發展農村服務業和鄉鎮企業,引導城市資金、技術、人才、管理等生產要素向農村流動。統籌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全面提高財政保障農村公共事業水平,逐步建立城鄉統一的公共服務制度。統籌城鄉勞動就業,加快建立城鄉統一的人力資源市場,引導農民有序外出就業,鼓勵農民就近轉移就業,扶持農民工返鄉創業。加強農民工權益保護,逐步實現農民工勞動報酬、子女就學、公共衛生、住房租購等與城鎮居民享有同等待遇,改善農民工勞動條件,保障生產安全,擴大農民工工傷、醫療、養老保險覆蓋面,盡快制定和實施農民工養老保險關系轉移接續辦法。統籌城鄉社會管理,推進戶籍制度改革,放寬中小城市落戶條件,使在城鎮穩定就業和居住的農民有序轉變為城鎮居民。推動流動人口服務和管理體制創新。擴大縣域發展自主權,增加對縣的一般性轉移支付、促進財力與事權相匹配,增強縣域經濟活力和實力。推進省直接管理縣(市)財政體制改革,優先將農業大縣納入改革范圍。有條件的地方可依法探索省直接管理縣(市)的體制。堅持走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發揮好大中城市對農村的輻射帶動作用,依法賦予經濟發展快、人口吸納能力強的小城鎮相應行政管理權限,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形成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互促共進機制。積極推進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
這些是屬于:宜居、健康、森林、暢通、平安方面的內容。沒問題。
“(六)健全農村民主管理制度。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發展農村基層民主,以擴大有序參與、推進信息公開、健全議事協商、強化權力監督為重點,加強基層政權建設,擴大村民自治范圍,保障農民享有更多更切實的民主權利。逐步實行城鄉按相同人口比例選舉人大代表,擴大農民在縣鄉人大代表中的比例,密切人大代表同農民的聯系。繼續推進農村綜合改革,二0一二年基本完成鄉鎮機構改革任務,著力增強鄉鎮政府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完善與農民政治參與積極性不斷提高相適應的鄉鎮治理機制,實行政務公開,依法保障農民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健全村黨組織領導的充滿活力的村民自治機制,深入開展以直接選舉、公正有序為基本要求的民主選舉實踐,以村民會議、村民代表會議、村民議事為主要形式的民主決策實踐,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為主要目的的民主管理實踐,以村務公開、財務監督、群眾評議為主要內容的民主監督實踐,推進村民自治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加強農村法制建設,完善涉農法律法規,增強依法行政能力,強化涉農執法監督和司法保護。加強農村法制宣傳教育,搞好法律服務,提高農民法律意識,推進農村依法治理。培育農村服務性、公益性、互助性社會組織,完善社會自治功能。采取多種措施增強基層財力,逐步解決一些行政村運轉困難問題,積極穩妥化解鄉村債務。繼續做好農民負擔監督管理工作,完善村民一事一議籌資籌勞辦法,健全農村公益事業建設機制。”
這些都很好,但需要合適的經濟基礎為其提供支撐。
四、積極發展現代農業,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發展現代農業,必須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進農業科技進步和創新,加強農業物質技術裝備,健全農業產業體系,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增強農業抗風險能力、國際競爭能力、可持續發展能力。要明確目標、制定規劃、加大投入,集中力量辦好關系全局、影響長遠的大事。
(一)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糧食安全任何時候都不能放松,必須長抓不懈。加快構建供給穩定、儲備充足、調控有力、運轉高效的糧食安全保障體系。把發展糧食生產放在現代農業建設的首位,穩定播種面積,優化品種結構,提高單產水平,不斷增強綜合生產能力。各地區都要明確和落實糧食發展目標,強化扶持政策,落實儲備任務,分擔國家糧食安全責任。抓緊實施糧食戰略工程,推進國家糧食核心產區和后備產區建設,加快落實全國新增千億斤糧食生產能力建設規劃,以縣為單位集中投入、整體開發,今年起組織實施。支持糧食生產的政策措施向主產區傾斜,建立主產區利益補償制度,加大對產糧大縣財政獎勵和糧食產業建設項目扶持力度,加快實現糧食增產、農民增收、財力增強相協調,充分調動農民種糧、地方抓糧的積極性。完善糧食風險基金政策,逐步取消主產區資金配套。產銷平衡區和主銷區要加強產糧大縣建設,確保區域內糧田面積不減少、糧食自給水平不下降。堅持放開市場,積極搞活流通,完善產銷銜接。提高全社會節糧意識,強化從生產到消費全過程節糧措施。加強糧食領域國際交流合作,為改善全球糧食供給作出貢獻。
(二)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這句話不妥,應當是以勞動群眾需求為導向。科技創新為手段、質量效益為目標,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搞好產業布局規劃,科學確定區域農業發展重點,形成優勢突出和特色鮮明的產業帶,引導加工、流通、儲運設施建設向優勢產區聚集。異想天開采取有力措施支持發展油料生產,提高食用植物油自給水平。鼓勵和支持優勢產區集中發展棉花、糖料、馬鈴薯等大宗產品,推進蔬菜、水果、茶葉、花卉等園藝產品集約化、設施化生產,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和鄉村旅游業。加快發展畜牧業,支持規模化飼養,加強品種改良和疫病防控。推進水產健康養殖,扶持和壯大遠洋漁業。發展林業產業,繁榮山區經濟。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促進農產品加工業結構升級,扶持壯大龍頭企業,培育知名品牌。強化主要農產品生產大縣財政獎勵政策,完善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稅收支持政策。加強農業標準化和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嚴格產地環境、投入品使用、生產過程、產品質量全程監控,誰來監控?政府?政府是一個有效的政府嗎?切實落實農產品生產、收購、儲運、加工、銷售各環節的質量安全監管責任,杜絕不合格產品進入市場。支持發展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加大農產品注冊商標和地理標志保護力度。加強海峽兩岸農業合作。
(三)加快農業科技創新。農業發展的根本出路在科技進步。順應世界科技發展潮流,著眼于建設現代農業,大力推進農業科技自主創新,加強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不斷促進農業技術集成化、勞動過程機械化、生產經營信息化。加大農業科技投入,建立農業科技創新基金,支持農業基礎性、前沿性科學研究,力爭在關鍵領域和核心技術上實現重大突破。加強農業技術研發和集成,重點支持生物技術、良種培育、豐產栽培、農業節水、疫病防控、防災減災等領域科技創新,實施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科技重大專項,盡快獲得一批具有重要應用價值的優良品種。適應農業規模化、精準化、設施化等要求,加快開發多功能、智能化、經濟型農業裝備設施,重點在田間作業、設施栽培、健康養殖、精深加工、儲運保鮮等環節取得新進展。推進農業信息服務技術發展,重點開發信息采集、精準作業和管理信息、農村遠程數字化和可視化、氣象預測預報和災害預警等技術。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和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加強對公益性農業科研機構和農業院校的支持。依托重大農業科研項目、重點學科、科研基地,加強農業科技創新團隊建設,培育農業科技高層次人才特別是領軍人才。穩定和壯大農業科技人才隊伍,加強農業技術推廣普及,開展農民技術培訓。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促進產學研、農科教結合,支持高等學校、科研院所同農民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農戶開展多種形式技術合作。繼續辦好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發揮國有農場運用先進技術和建設現代農業的示范作用。
(四)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以農田水利為重點的農業基礎設施是現代農業的重要物質條件。大規模實施土地整治,搞好規劃、統籌安排、連片推進,加快中低產田改造,鼓勵農民開展土壤改良,推廣測土配方施肥和保護性耕作,提高耕地質量,大幅度增加高產穩產農田比重。搞好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大江大河大湖治理,集中建成一批大中型水利骨干工程,加快大中型灌區、排灌泵站配套改造、水源工程建設,力爭二0二0年基本完成大型灌區續建配套和節水改造任務。加快病險水庫除險加固,確保二0一0年底完成大中型和重點小型水庫除險加固任務。創新投資機制,采取以獎代補等形式,鼓勵和支持農民廣泛開展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小流域綜合治理等項目建設。推廣節水灌溉,搞好旱作農業示范工程。支持農用工業發展,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按照現代化水平高、覆蓋范圍廣的要求,加強良種繁育體系和農產品批發市場網絡建設,加快建設現代糧食物流體系和鮮活農產品冷鏈物流系統。
(五)建立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覆蓋全程、綜合配套、便捷高效的社會化服務體系,是發展現代農業的必然要求。加快構建以公共服務機構為依托、合作經濟組織為基礎、龍頭企業為骨干、其他社會力量為補充,公益性服務和經營性服務相結合、專項服務和綜合服務相協調的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加強農業公共服務能力建設,創新管理體制,提高人員素質,力爭三年內在全國普遍健全鄉鎮或區域性農業技術推廣、動植物疫病防控、農產品質量監管等公共服務機構,逐步建立村級服務站點。支持供銷合作社、農民專業合作社、專業服務公司、專業技術協會、農民經紀人、龍頭企業等提供多種形式的生產經營服務。開拓農村市場,推進農村流通現代化。健全農產品市場體系,完善農業信息收集和發布制度,發展農產品現代流通方式,減免運銷環節收費,長期實行綠色通道政策,加快形成流通成本低、運行效率高的農產品營銷網絡。保障農用生產資料供應,整頓和規范農村市場秩序,嚴厲懲治坑農害農行為。
(六)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按照建設生態文明的要求,發展節約型農業、循環農業、生態農業,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繼續推進林業重點工程建設,延長天然林保護工程實施期限,完善政策、鞏固退耕還林成果,開展植樹造林,提高森林覆蓋率。實施草原建設和保護工程,推進退牧還草,發展灌溉草場,恢復草原生態植被。強化水資源保護。加強水生生物資源養護,加大增殖放流力度。推進重點流域和區域水土流失綜合防治,加快荒漠化石漠化治理,加強自然保護區建設。保護珍稀物種和種質資源,防范外來動植物疫病和有害物種入侵。多渠道籌集森林、草原、水土保持等生態效益補償資金,逐步提高補償標準。積極培育以非糧油作物為原料的生物質產業,推進農林副產品和廢棄物能源化、資源化利用。推廣節能減排技術,加強農村工業、生活污染和農業面源污染防治。
(七)擴大農業對外開放。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提高統籌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能力,拓展農業對外開放廣度和深度。按照鼓勵出口勞動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品、適度進口結構性短缺產品的原則,完善農產品進出口戰略規劃和調控機制,加強國際市場研究和信息服務。強化農產品進出口檢驗檢疫和監管,提高出口優勢產品附加值和質量安全水平。引導外商投資發展現代農業。健全符合世界貿易組織規則的外商經營農產品和農業生產資料準入制度,建立外資并購境內涉農企業安全審查機制。統籌開展對外農業合作,培育農業跨國經營企業,逐步建立農產品國際產銷加工儲運體系。積極參與國際農產品貿易規則和標準制定,促進形成公平合理的貿易秩序。
農業合作運動是系統解決農村全面進步的途徑
五、加快發展農村公共事業,促進農村社會全面進步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必須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范圍,發展農村公共事業,使廣大農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
(一)繁榮發展農村文化。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和重要保證。堅持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占領農村陣地,滿足農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農民思想道德素質。扎實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堅持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武裝農村黨員、教育農民群眾,引導農民牢固樹立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推進廣播電視村村通、文化信息資源共享、鄉鎮綜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建設、農村電影放映、農家書屋等重點文化惠民工程,建立穩定的農村文化投入保障機制,盡快形成完備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扶持農村題材文化產品創作生產,開展農民樂于參與、便于參與的文化活動,建立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長效機制,支持農民興辦演出團體和其他文化團體,引導城市文化機構到農村拓展服務。重視豐富農民工文化生活,幫助他們提高素質。廣泛開展文明村鎮、文明集市、文明戶、志愿服務等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倡導農民崇尚科學、誠信守法、抵制迷信、移風易俗,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規范,養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形成男女平等、尊老愛幼、鄰里和睦、勤勞致富、扶貧濟困的社會風尚。加強農村文物、非物質文化遺產、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保護。發展農村體育事業,開展農民健身活動。
這個政策是分散的目標,但實際上應當是一個整體的事業。只要認準合作社經濟,發展合作社經濟,分散的目標就能夠在一項事業的舉辦中得到整體的貫徹。
“(二)大力辦好農村教育事業。發展農村教育,促進教育公平,提高農民科學文化素質,培育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鞏固農村義務教育普及成果,提高義務教育質量,完善義務教育免費政策和經費保障機制,保障經濟困難家庭兒童、留守兒童特別是女童平等就學、完成學業,改善農村學生營養狀況,促進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加快普及農村高中階段教育,重點加快發展農村中等職業教育并逐步實行免費。健全縣域職業教育培訓網絡,加強農民技能培訓,廣泛培養農村實用人才。大力扶持貧困地區、民族地區農村教育。增強高校為農輸送人才和服務能力,辦好涉農學科專業,鼓勵人才到農村第一線工作,對到農村履行服務期的畢業生代償學費和助學貸款,在研究生招錄和教師選聘時優先。保障和改善農村教師工資待遇和工作條件,健全農村教師培養培訓制度,提高教師素質。健全城鄉教師交流機制,繼續選派城市教師下鄉支教。發展農村學前教育、特殊教育、繼續教育。加強遠程教育,及時把優質教育資源送到農村。”
農村教育方面需要發展和培養合作社專門的經營人才。不但教育農民知識、科技、文化,而且教育農民聯合、合作、分享、團結、平等、民主。農村應當成為農業人才成長的基地,成為農民提高自身勞動素質技能和社會地位的基地。應當是一片希望的田野,應當是讓人流連忘返的地方。此政策的諸多教育目標是否落后于時代要求呢?是否反映了社會主義的發展要求呢?
“(三)促進農村醫療衛生事業發展。基本醫療衛生服務關系廣大農民幸福安康,必須盡快惠及全體農民。鞏固和發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提高籌資標準和財政補助水平,堅持大病住院保障為主、兼顧門診醫療保障。完善農村醫療救助制度。堅持政府主導,整合城鄉衛生資源,建立健全農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絡,重點辦好縣級醫院并在每個鄉鎮辦好一所衛生院,支持村衛生室建設,向農民提供安全價廉的基本醫療服務。加強農村衛生人才隊伍建設,定向免費培養培訓農村衛生人才,妥善解決鄉村醫生補貼,完善城市醫師支援農村制度。堅持預防為主,擴大農村免費公共衛生服務和免費免疫范圍,加大地方病、傳染病及人畜共患病防治力度。加強農村藥品配送和監管。積極發展中醫藥和民族醫藥服務。廣泛開展愛國衛生運動,重視健康教育。加強農村婦幼保健,逐步推行住院分娩補助政策。堅持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推進優生優育,穩定農村低生育水平,完善和落實計劃生育獎勵扶助制度,有效治理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問題。”
如果合作社的力量強大,完全可以用合作社的力量舉辦醫院,用合作保險的力量完善醫療保險。
“(四)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貫徹廣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原則,加快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按照個人繳費、集體補助、政府補貼相結合的要求,建立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創造條件探索城鄉養老保險制度有效銜接辦法。做好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做到先保后征,使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長期有保障。完善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大中央和省級財政補助力度,做到應保盡保,不斷提高保障標準和補助水平。全面落實農村五保供養政策,確保供養水平達到當地村民平均生活水平。完善農村受災群眾救助制度。落實好軍烈屬和傷殘病退伍軍人等優撫政策。發展以扶老、助殘、救孤、濟困、賑災為重點的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發展農村老齡服務。加強農村殘疾預防和殘疾人康復工作,促進農村殘疾人事業發展。”
社會保障領域正是提倡“同舟共濟”精神的合作社可以著力解決的領域。就是要讓互相幫助、團結友愛、分享共濟成為社會的高尚主流道德風尚,成為人們崇高的信仰和追求。依靠政府,依靠慈善機構都是沒有出路的。這種錯誤路線更適合構造農民對資本主義對官僚階級的人身依附,成為他們的奴隸。
“(五)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和環境建設。把農村建設成為廣大農民的美好家園,必須切實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科學制定鄉鎮村莊建設規劃。加快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五年內解決農村飲水安全問題。加強農村公路建設,確保“十一五”期末基本實現鄉鎮通油(水泥)路,進而普遍實現行政村通油(水泥)路,逐步形成城鄉公交資源相互銜接、方便快捷的客運網絡。推進農村能源建設,擴大電網供電人口覆蓋率,推廣沼氣、秸稈利用、小水電、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技術,形成清潔、經濟的農村能源體系。實施農村清潔工程,加快改水、改廚、改廁、改圈,開展垃圾集中處理,不斷改善農村衛生條件和人居環境。推進廣電網、電信網、互聯網“三網融合”,積極發揮信息化為農服務作用。發展農村郵政服務。健全農村公共設施維護機制,提高綜合利用效能。“
要建設免費的信息告訴公路。在這些改造中,也應當發揚合作,戒除小農經濟。聯合起來舉辦規模合適的基礎設施,從而達到最佳的規模效應。
“(六)推進農村扶貧開發。搞好新階段扶貧開發,對確保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具有重大意義,必須作為長期歷史任務持之以恒抓緊抓好。完善國家扶貧戰略和政策體系,堅持開發式扶貧方針,實現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貧開發政策有效銜接。實行新的扶貧標準,對農村低收入人口全面實施扶貧政策,把盡快穩定解決扶貧對象溫飽并實現脫貧致富作為新階段扶貧開發的首要任務。重點提高農村貧困人口自我發展能力,對沒有勞動力或勞動能力喪失的貧困人口實行社會救助。加大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發展扶持力度。繼續開展黨政機關定點扶貧和東西扶貧協作,充分發揮企業、學校、科研院所、軍隊和社會各界在扶貧開發中的積極作用。加強反貧困領域國際交流合作。“
扶貧更應當提倡合作。沒有了合作,個人是不可能快速地致富的。
“(七)加強農村防災減災能力建設。我國農村自然災害多、受災地域廣、防災抗災力量弱,必須切實加強農村防災減災工作。加強災害性天氣、地質災害、地震監測預警,提高監測水平,完善處置預案,加強專業力量建設,提高應急救援能力,宣傳普及防災減災知識,提高災害處置能力和農民避災自救能力。加強防洪排澇抗旱設施和監測預警能力建設,加快農村危房改造,提高農村道路、供電、供水、通信設施抗災保障能力,提高農村學校、醫院等公共設施建筑質量,落實安全標準和責任。全力做好汶川地震災區農村恢復重建工作,加大投入,對口支援,發動群眾,加快受災農戶住房重建,搞好農業生產設施重建,盡早恢復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采取綜合措施,促進災區生態環境盡快修復并不斷改善。”
合作社經濟必須成為一切農村事業的主體。
“(八)強化農村社會管理。堅持服務農民、依靠農民,完善農村社會管理體制機制,加強農村社區建設,保持農村社會和諧穩定。健全黨和政府主導的維護農民權益機制,拓寬農村社情民意表達渠道,做好農村信訪工作,加強人民調解,及時排查化解矛盾糾紛。農村廣大干部要進村入戶做好下訪工作,切實把矛盾和問題解決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狀態。深入開展平安創建活動,加強農村政法工作,推進農村警務建設,實行群防群治,搞好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建立健全農村應急管理體制,提高危機處置能力。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全面貫徹黨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針,依法管理宗教事務。反對和制止利用宗教、宗族勢力干預農村公共事務,堅決取締邪教組織,嚴厲打擊黑惡勢力。”
當前社會的主要矛盾不是人民與生產之間的矛盾。貫穿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社會根本矛盾是勞動者的地位與官僚階級的地位之間的矛盾。因此必須通過打黑除惡,改善官僚作風來扭轉這個主要矛盾。只有這樣社會才能夠不斷地前進。根本矛盾的解決對于社會其他矛盾的解決來說是必要條件,是前提,是根本環境。根本條件得到了解決,其他附帶的矛盾自然將得到解決。根本矛盾得不到解決,其他附帶矛盾不論如何也不能被解決。
發展農民合作精神,健全農民合作組織
“推進農村改革發展,關鍵在黨。”
推進農村的發展,關鍵在于農民的合作精神。只有讓每一個農民都成為武裝了合作精神的戰斗堡壘,成為播種機、成為宣傳隊,我們的事業才能夠得到發揚。
要把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作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精神全面推進農村黨的建設,認真開展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增強各級黨組織的創造力、凝聚力、戰斗力,不斷提高黨領導農村工作水平。
要在建設黨的領導的同時對官僚階級進行批判
“(一)完善黨領導農村工作體制機制。強化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農村工作綜合部門組織協調、有關部門各負其責的農村工作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堅持把農村工作擺上重要議事日程,在政策制定、工作部署、財力投放、干部配備上切實體現全黨工作重中之重的戰略思想,加強對農村改革發展理論和實踐問題的調查研究,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創造性地開展工作。黨委和政府主要領導要親自抓農村工作,省市縣黨委要有負責同志分管農村工作,縣(市)黨委要把工作重心和主要精力放在農村工作上。加強黨委農村工作綜合部門建設,建立職能明確、權責一致、運轉協調的農業行政管理體制。注重選好配強縣鄉黨政領導班子特別是主要負責人。堅持和完善“米袋子”省長負責制、“菜籃子”市長負責制。完善體現科學發展觀和正確政績觀要求的干部考核評價體系,把糧食生產、農民增收、耕地保護、環境治理、和諧穩定作為考核地方特別是縣(市)領導班子績效的重要內容。支持人大、政協履行職能,發揮民主黨派、人民團體和社會組織積極作用,共同推進農村改革發展。
建設以農民合作社為主體的基層組織
“(二)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黨的農村基層組織是黨在農村工作的基礎。以領導班子建設為重點、健全黨組織為保證、三級聯創活動為載體,把黨組織建設成為推動科學發展、帶領農民致富、密切聯系群眾、維護農村穩定的堅強領導核心。改革和完善農村基層組織領導班子選舉辦法,抓好以村黨組織為核心的村級組織配套建設,領導和支持村委會、集體經濟組織、共青團、婦代會、民兵等組織和鄉鎮企業工會組織依照法律法規和章程開展工作。創新農村黨的基層組織設置形式,推廣在農村社區、農民專業合作社、專業協會和產業鏈上建立黨組織的做法。加強農民工中黨的工作。健全城鄉黨的基層組織互幫互助機制,構建城鄉統籌的基層黨建新格局。抓緊村級組織活動場所建設,兩年內覆蓋全部行政村。”
農村合作組織缺失,農民的合作文化缺失,一切社會工作都由政府包辦。其中就形成了政府官僚階級。合作制度更加難以建立。合作文化更加難以傳播。最終形成惡性循環。
加強基層黨員的建設的同時讓黨員應當脫離官僚體系
(三)加強農村基層干部隊伍建設。建設一支守信念、講奉獻、有本領、重品行的農村基層干部隊伍,對做好農村工作至關重要。著力拓寬農村基層干部來源,提高他們的素質,解除他們的后顧之憂,調動他們的工作積極性。注重從農村致富能手、退伍軍人、外出務工返鄉農民中選拔村干部。引導高校畢業生到村任職,實施一村一名大學生計劃。鼓勵黨政機關和企事業單位優秀年輕干部到村幫助工作。加大從優秀村干部中考錄鄉鎮公務員和選任鄉鎮領導干部力度。探索村黨組織書記跨村任職。通過財政轉移支付和黨費補助等途徑,形成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村干部報酬和養老保險、黨員干部培訓資金保障機制。整合培訓資源,廣泛培訓農村基層干部,增強他們帶領農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本領。扎實推進農村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兩年內實現全國鄉村網絡基本覆蓋。
黨員隊伍的建設要旗幟鮮明地反對官僚主義
“(四)加強農村黨員隊伍建設。鞏固和發展先進性教育活動成果,做好發展黨員工作,改進黨員教育管理,增強黨員意識,建設高素質農村黨員隊伍。擴大黨內基層民主,尊重黨員主體地位,保證黨員按照黨章規定履行義務、行使權利。組織農村黨員學習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法律法規、實用技術。廣泛開展黨員設崗定責、依崗承諾、創先爭優等活動。關心愛護黨員,建立健全黨內激勵、關懷、幫扶機制,增強黨組織的親和力。加強和改進流動黨員管理,建立健全城鄉一體黨員動態管理機制。加大在優秀青年農民中發展黨員力度。探索發展黨員新機制,不斷提高發展黨員質量。”
提倡的必然是沒有得到良好的發展的。提倡尊重黨員,黨員必然在實際中得不到尊重。實際上存在著黨員是高層領導的馴服的工具的情況。黨員對高層領導之間的關系存在人身依附的情況。這種腐敗的黨內腐敗分子難以擔當起振興農村改革的重任。
要用群眾監督的辦法消除腐敗。
“(五)加強農村黨風廉政建設。大力發揚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密切黨群干群關系,是做好農村改革發展工作的重要保證。堅持教育、制度、監督、改革、糾風、懲治相結合,推進農村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建設。以樹立理想信念和加強思想道德建設為基礎,深入開展反腐倡廉教育,弘揚求真務實、公道正派、艱苦奮斗的作風,筑牢黨員、干部服務群眾、廉潔自律的思想基礎。以規范和制約權力運行為核心,全面推進政務公開、村務公開、黨務公開,健全農村集體資金、資產、資源管理制度,做到用制度管權、管事、管人。以維護農民權益為重點,圍繞黨的農村政策落實情況加強監督檢查,切實糾正損害農民利益的突出問題,嚴肅查處涉農違紀違法案件。廣大黨員、干部要堅持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關心群眾疾苦,傾聽群眾呼聲,集中群眾智慧,講實話、辦實事、求實效,堅決反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努力創造實實在在的業績。”
一部分官僚的立場本身就與勞動群眾對立。黨內的官僚階級怎能成將自己的權為民所用?實際上他的權是為他的上級所用的。
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也在農村。全黨同志要緊密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銳意改革,加快發展,在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進程中努力開創農村工作新局面!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