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餓死三千萬”說起
————如何破解自由派留給我們的難題
(本來是跟帖,不料越寫越多,索性把想說的話說完)
餓死人的事有,具體是多少?到了什么程度?應該有嚴謹的表述方式。如果沒有具體依據,說“各地陸續有餓死人的報告,形勢嚴峻”是比較恰當的,說三千萬,不著邊際嘛,八年抗戰死了多少人?困難時期,城市基本沒死人,農村出現死人后,地方上開始有瞞報,中央發覺后,辦起了營養食堂,對出現浮腫等癥狀病人(老人)單配備供應,要說挨餓是真的,死人也有,但動不動就說幾千萬,完全是別有用心了,隨著公共食堂的取消,餓死人的事基本就沒有了。
餓死人當然是壞事,問題主要出在公共食堂上,又趕上兩年全國大豐收,公共食堂天天變著法吃,在農村甚至到了整條的玉米棒子被小孩拿來擦屎,大人看著都不管得的地步,用我們家鄉的一句話說,吃白了肚皮,勝利來得太快了。緊接著就是三年自然災害,由于公共食堂,每戶沒有存糧,釀成了餓死人的后果,教訓是深刻的,這一點也沒必要隱諱,應該說在小農經濟發達的中國廣大農村,走集體化道路,如果單強調農業生產,有一定的難度,不如一家一戶的積極性高,這也是促成改革最先從農村開始的主要原因,餓死過人的事也確實成了推行聯產計酬承包責任制(實際是包產到戶)的重要理由,這個理由首先是被改革的鼓吹者無限放大,其次因為餓死過人,“三自一包”在農民心里留下過美好的記憶,實話實說農民對劉少奇的懷念,就是這三自一包,劉當年的同盟站出來說要搞包產到戶,顯得順理成章,雖然農民當時對包產到戶有所遲疑,也有觀望,但總體上還是擁護的,特別是偏遠山區,地塊小,集體耕作困難的,包產到戶很容易接受。但是,要知道這個擁護是在不消減集體經濟給農民帶來既得利益前提下的擁護,現在回過頭來看,始發于農村的這場改革,并沒有解決農民的根本問題,換句話說,當時鼓舞人心的實現四個現代化,無聲無息了,沒有保護好改革的成果,道路越走越偏,事實上農村的改革已經以失敗而告終了。
相反,著名的有河南南街村、江蘇的華西村,人民公社整建制保留的有河北周家莊,堅持走集體道路,取得了成功。在市場經濟的重重包圍下,憑著農民特有的堅韌,硬是堅持了三十年,并且取得了豐碩的成果。這些地方絕對不會有失學兒童、缺醫少藥、農民工等一系列問題。事實說明包產到戶不是包治百病的仙丹,在集體經濟基礎好的地方,已經起不到刺激的作用了,實際上除了上述幾個典型外,其他一些地方也有頂著遲遲不分土地的,但隨著市場進程的加速,失去了抵抗能力,在二次圍剿中被迫放棄了集體化道路。以“紅手印”而著名土地承包典型安徽小崗村,卻是舉步維艱,現在的新典型是以身殉職的沈浩,但沈浩的努力已經和土地承包是兩條道了,甚至可以說是在拯救敗亡的集體經濟,土地承包已經完成了歷史使命,再無生命力了。小崗村無疑是幸運的,因為它是典型,受到了格外的關注,不能象其他地方那樣敗亡,由財政廳選派干部掛職——這也恰恰證明廢除集體化道路是錯誤的,全國象小崗村這樣的困境是普遍現象,一一用這種辦法拯救,能做到嗎?我們在學習沈浩精神的同時,卻很難推廣他的經驗,說明的什么?有人詛咒南街村等堅持走集體道路的典型是市場經濟的怪胎,恨不得他們從視線中消失,我想說的是只要堅持就是勝利,只要有完整的集體在,資本想侵占就得乖乖地來和農民協商,起碼占據主動權。
聯產承包責任制初期的成功,一方面是滿足了農民的小農經濟意識,另一方面是老天幫忙,又是連續兩年的大豐收,戶戶有余糧。但同時農村集體經濟和保障體系卻遭到了極大的破壞,舉幾個明顯的例子:農田水利設施年久失修、集體積累分光吃凈、合作醫療荒廢、村公社兩級中小學不斷撤并等等。竟然出現了“農村失學兒童”,要知道在毛澤東時代鄉村教育已經普及,那才叫真正的義務教育。這些成果是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費勁九牛二虎的氣力才建立起來的,使廣大農村有了不同于舊社會嶄新的面貌,三十年的努力毀于一旦。農村包產到戶后,改革派再也沒有拿出像樣的方案,卻成功地轉向了自由派,很值得今天深思!!
中國的農業基礎極其薄弱,包產到戶只是解決了小農經濟基礎上的生產方式問題,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的發展問題,隨著時間的推移,“三農”問題越來越突出了。80年代鄉鎮企業興起,短暫紅火了一陣,由于缺乏集體力量的支撐和制約,從一開始就把持在少數人手里,到90年代中期開始私有化,農村貧富差距加劇,同時隨著城鄉協調機制的廢弛,城鄉差距在市場的作用下被無限放大,最早為能種上自己的地而歡欣鼓舞的農民,以超常的速度被邊緣化。建國初期為了強國,農業為工業建設做出了必要的貢獻和犧牲,但在集體化的道路上,兩大差別有個協調發展的機制,完全依賴市場,三農頓時墜入萬劫不復深淵,先是貢獻出廉價的土地,接著是連續兩代農民工,貢獻自己的身家性命。如果自由派派現在還對包產到戶津津樂道,當成得意之筆的話,請他們看看現在流離失所的農民兄弟吧。
再說對農村民主政權建設的破壞,在“三級所有,隊為基礎”的集體經濟框架下,是“算盤一響,另選隊長”的民主體制,包括其他掙補助工分的村干部,都是公平推選出來的,大隊的干部是黨員、小隊選出來的,用現在的話說用很民主的方式實現了“能位匹配”。 70后,特別是城市長大的孩子,沒有上山下鄉的經歷,根本不了解改革前的農村社會是什么狀況,以為就想右派宣傳的那樣一團糟。由于農村集體經濟解體,緊接著基層政權就變了味兒,家族政治重新占領農村陣地,現在搞的海選,已經成了大家族之間經濟實力的較量,在一個并不發達的地級市的郊區,一張村主任的選票賣1000到2000元,一張村支書的選票接近萬元。選戰中的花樣不亞于臺灣的民進黨,所以看到現在村級選舉,你就能知道被西方政治家奉為靈牌的選舉到底是什么了,選舉只是一個工具,發揮什么樣的作用,要看掌握在什么人的手里。
再說一點城鎮建設的話題,沒有集體經濟和民主政權作支撐和制約,城鎮化就是開發商圈地圈錢,把廉價勞動力聚集在城市的周圍,降低剝削成本,農民失去了自己熟悉的土地,再也沒有了自己的家園,當然也就破滅建設美好家園的理想,被迫接受陌生的生活方式,毫無懸念地為大小資本家打工。這正是一些人熱衷于鼓吹城鎮化、工業化的根本原因。按照他們的目標,農業人口應該控制在25%以下。面對這樣的嚴峻形勢,還不如把土地直接交給農民——農村土地私有化,起碼他們在強大的資本面前,有一點討價還價的資本,在官商合流面前取得一點可憐的話語權,當然更應該引導他們拿起土地的武器重新走集體化道路(下述)。
***(“農村土地私有化”——在對秦暉教授關于中國土地改革的論述進行了長時間思考后,無奈地接受這一點的,歡迎討論)
面對無助的農民,胡溫新政有了進步,取消了農業稅,種糧有了補貼,但這還不能從根本上解決“三農”(應該是四農,包括農民工)問題。根據前后兩個三十年的對比,提一點不成熟的看法,供大家思考、討論。
首先是尊重。中國是一個有著幾千年農耕文化傳統的大國,我們每個人的血液里都流淌著農業的文明基因,對農業生產我們首先是要尊重,要知道中國人最適合吃的是自己土地上生長的五谷雜糧,就在大家都對國外轉基因食品同仇敵愾的時候,我們更應該想一想滋養我們長大的黃土地,和黃土地上的農民。工業文明對自然環境對人文環境的破壞已經被無情地證明了,回過頭來,我們應該珍惜用“原始”方式生產出來每一粒糧食,尊重農民首先是尊重他們的勞動、尊重他們的生產方式。讓他們以自己的生產方式得到應有的回報。
二是保護和傾斜。最近在養生專家的鼓動下,城市開始流行吃豆,豆子的價格也在不斷攀升,但種豆的農民并沒有得到實惠,透過這件事我們應該有所啟發,一是倡導合理的膳食結構,引導城市餐桌,把五谷雜糧搭配好,吃自己的糧食,對抗國外轉基因食品對中國農業的蠶食。二是開發農家飯,韓國把辣白菜拌米飯做成了品牌,我們全國各地的傳統飲食搭配不知道有多少,不要雕刻成藝術品的大菜系,就選成本不過10元的一頓飯,一個省最少有幾十種吧,全國就是一千種,來一個“吃遍天下”,也按照市場的規則各省注冊成品牌,對抗垃圾快餐,健康國民。三推行中央、省兩級政府訂單農業,中央負責戰略儲備,地方負責供給。大幅度提高農產品收購價格,理順糧食加工企業、餐飲業、糧商的進銷渠道。四是擴大農墾事業,鞏固國有農業的戰略地位,鞏固工農聯盟。五是借助中國飲食文化,將“吃遍中國”推向國外,你不是喜歡吃中國餐嗎,就讓你吃個夠。六、加大對草業的扶持,農林牧副漁(加上中草藥材)協調發展,用飼草替代糧食飼料,逐步降低國民對豬肉的青睞程度,都開始尿糖了,就少吃點,(餐桌上的動物盡量不和人吃一樣的東西,韓國為什么吃不起五花肉?因為豬也要吃糧食)。總之,要改變一方面大批進口糧食,一方面農民種地收入低的不正常現狀,鞏固農業基礎,要相信勤勞的中國農民可以讓中國人吃飽,并且吃的健康。
三是回歸集體化道路,引導農民自己選擇適當的方式重走合作化道路。合作制是一種先進的制度,最人性化的體制,是自下而上的民主管理,是最適應農村的一種組織模式,合作組織既是經濟體,又是社會組織形態,現在搞得村民自治,完全效仿了行政官僚模式,是失敗的。三十年后重走集體化道路,只能面對現實,我主張就是前面所說的,實行土地私有化,重新分給農民,提高對抗資本侵蝕的抵抗力,引導他們按照自己的意愿重新組織起來,我們要相信農民的創造力,他們會掌握自己的命運。這樣的回歸來的扎實,不能靠一號文件了。
四是提倡建設美好家園。祖國、家鄉乃至一草一木,都是一回事,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不能厚此薄彼,不論是富庶還是貧瘠都是祖宗留給我們的,應當建設好。戰天斗地,改善生存環境,當年大寨、沙石峪、紅旗渠一個接一個的人間奇跡被農民創造了出來,他們愛鄉愛土,需要只是鼓勵,有什么理由不去做呢?就在自己的土地上建設美好的家園,不應該再搞什么城鎮化了,農村必須走集體化的道路,不然就難逃被工業資本蠶食的宿命;中國的工業如果不斷依靠剝削農村廉價勞動力,也很難升級。沒有集體,農村的教育、醫療資源會喪失殆盡,依靠捐助希望小學,財政補貼合作醫療都不解決根本問題,有教室沒老師,有時設備沒醫生,為什么?沒有集體,誰還去培養人才。現在你到農村去看看,殘陽夕照,老的老小的小,毫無生機。
提倡建設自己的美好家園,反對城鎮化,還有一個重要的理由,就是農村組織形態遠比城市要更進步,這一點恐怕城里人不同意,農村人也不理解。怎么說也是城市好呀?我在這里談幾點比較:
1、一個村既是一個獨立的社區又是一個經濟體還是一個社交場所,比起城市要節約得多,比起城市中冷漠的人際關系要淳樸的多。
2、中國社會的傳統是重倫理、講信義,在農村體現的尤為突出,相反城市正在不斷破壞這些好傳統。
3、你讓農民自己搞,只要組織起來,他們就會有目標,他們會根據現有條件逐步改善,既經濟又實用,按照官僚的思維蓋一堆房子,其他的東西都跟不上,人為制造矛盾。城中村就在眼前,一群失地農民坐在馬路牙子上等人雇工的情景,我想許多人都很熟悉吧,城鄉結合部的生態是極其惡化的。
五是改變農民工宿命。資本瞄準農村的目的一是廉價土地二是廉價勞動力,農民工已經奉獻到了第二代,第三代眼看也擺不脫宿命。全國2.5億農民工,他們不可能在城市立足,干不動了返回破敗的農村,再把子女送上打工路。富士康的打工仔能定居深圳嗎?工資提高一倍也辦不到,現實的選擇是聚集在城市的外圍討生活,無法逃出宿命。所以對待農民工,不能單靠最低工資標準、三險五險來解決,因為他們沒有別選擇,處于被動地位,資本家的善心是很可憐的,財政轉移支付也有諸多的不確定性。根本解決的途徑仍然是前面說的回歸集體化道路,建設自己的家園,富余勞動力向工業的轉移,在集體的支撐下,會有序進行,最起碼能達到集體協商,就地培訓的效果,土地不能丟,家鄉要建設好,打工也沒問題,一無后顧之憂,二是理直氣壯,一村一鄉一縣就地組成流動工會,學到本事再建設自己的家園,達到這樣效果后,必然影響工業格局,勞動力市場在農村,有了集體的后盾,工業生產必然向農村轉移,不是我找你打工,而是你到我門口辦廠,甚至是我自己建廠,生產出來賣給你,城市的壓力也減輕了,還能增加農村集體的經濟積累。有人天天念叨工業化,工業化不錯,但都知道是在農業高度發達以后才能實現的,把中國的農業搞垮,迫使農民都去打工,然后進口轉基因糧食吃,這不叫工業化,叫禍國殃民。
三十年的改革開放從農村開始的,已經已經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也更讓我們看清了資本的本質,自由派賣盡公有制以后已經開始賣國了,他們的唯一選擇就是一頭栽進帝國主義的懷抱,再也拿不出新鮮玩意來蒙蔽人民了,現在已經是靠造謠、威脅、恐嚇來給自己壯膽了,前幾天在鳳凰網看到一個叫航億葦的一篇文章《文革魔咒大有可能摧毀中國的一切》,煞有介事地告誡可能支持同情左派的有錢、有權者:文革幫最終是要連你們一起殺掉的!太搞了!可惜他的名氣還不夠大,影響再大些,看到的人更多些,人民就會更清醒。我們在駁斥自由派的同時,應該更多地考慮如何運用毛澤東的思想武器去聯系當前的實際,破解自由派留給全國人民的這道難題,本文的設想是仍然從農村開始,重新走集體化道路,取得最廣泛的支持,對自由派釜底抽薪。然后層層推進,逐步從自由派手中奪回主導權,歡迎大家討論。
2010年5月27日 記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