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山下田 四季“農忙”
贛南山村見聞
日期:2008-03-22 中國婦女報
長年農忙
3月的一天,凌晨六點,江西尋烏縣高頭村。
隨著此起彼伏的雞鳴聲聲,一盞盞的燈泡接二連三地被點亮。
鍋碗瓢盆的撞擊,門板的嘎吱嘎吱,寧靜的贛南山村,片刻人聲鼎沸。
嚴清春一個跟頭從被窩里爬起,裹上棉衣,掄起一把大剪刀,直往門外沖。在村頭上山的路上,碰見了正在鎖自行車的老王頭。
“忙呢?”嚴清春大聲打招呼。
“忙!忙!忙!”老王頭頭也不扭地答道,急匆匆地走上山去。
嚴清春也快步往山上走去。
本文筆者之一,來村調研的江西師范大學大四學生,劉聰秀,在后面緊步跟著,一邊從書包里掏出紙和筆,一邊氣喘吁吁地問:
“嚴師傅,這么早,大家忙什么呢?”
“這田里的水稻剛收拾完,6月才夏收,現在應該是農閑時間啊?”
問話之間,隨著天慢慢明亮起來,劉聰秀抬頭,錯落有致的果樹一排排地呈現在面前。村民們穿梭在果樹間,正為每一棵果樹修理枝苗,一派忙碌的景象。
嚴清春一邊咔咔修理果樹枝苗,一邊回答劉聰秀:“我們長年忙碌,沒有農閑時間。”
此番景象,讓劉聰秀陷入了疑問,這與他此前閱讀的資料并不完全符合。
在他的學習資料中顯示,“三個月種田,三個月過年”是農民勞作的一般時間,指的是一年十二個月當中,農民辛苦勞作在夏收夏種“農忙”季節,共二三個月時間,大概在1月、2月、6月、9月的部分時間,其他則屬于農閑時間。
而在此刻的贛南山區,為什么會有這般異常的農忙現象?
“上山”又“下田”
江西尋烏縣桂竹帽鎮高頭村,地處贛南深山之中,由于交通不便利,山區發展一度受到制約。
1990年,在當地縣政府“種果樹致富”的號召下,農民們陸續開始從事果樹種植業。
至今,當地村民基本上都在分給自家的山上種了果樹,主要是橘子、臍橙,從有1000多棵果樹的專業戶,到最少也有200多棵果樹的一般農戶,全村平均每戶種植300棵果樹。
由此當地村民將其常年的勞作,稱為“上山下田”。
“上山”,即上山去果園勞作。“下田”,即管理自家莊稼。
村里專門靠大規模種植果園為生的農戶偏少數,大多數農戶仍舊在自家已有的田地或租種別人家的田地勞作,因為糧食是每個家庭必不可少的。
嚴清春,高頭村一位50多歲的普通村民,他和妻子兩人在家務農,兩個兒子在外打工。
嚴清春1990年開始種果樹,頭幾年是果業、農業、副業一起做,但家里經濟條件并沒有多大改善,2000年左右,村里開始大規模地種植果樹,嚴清春也跟著開始果業與農業的“兩業勞作”。目前,嚴清春家里有500棵果樹。從2000年開始,“日子也愈加忙碌起來。”
嚴清春解釋,果樹并不像水稻分季節播種,一年十二個月,都需要精細打理。
對此,嚴清春細細向劉聰秀做了列舉:“水稻2月份播種,6月早稻收割、晚稻插秧,9月底10月初,收割晚稻,其他時間不用咋管了,可村里家家戶戶的果樹常年都得打理。”
“3月,修剪修理果樹枝苗;4月,給果樹鋤草;6月,施肥(壯果肥);7月,修剪果樹;9月,給所有果樹施冬肥和挖溝;10月~1月(第二年),果樹收獲季節,連續好幾個月都有果子摘。”
于是,在其他農村的3月“農閑時間”,在高頭村這樣得山區農村,則剛好是“農忙時間”。
此外,自2000年后,明顯出現“上山”時間多,“下田”時間少,“下田”向“上山”轉移的勞作特點。
這種勞作特點改變了傳統農業單以“下田”為主的模式,以前的農舍與農田所形成的兩點直線式的結構關系開始改變,形成了農舍、農田和山(果園)三點三角式的結構關系的轉變。
也出現了以前以務農為主,以其他為輔,向現在的以果業為主,以務農及其他為輔的現象的轉變。
三點三角式的結構關系讓農民的生活更有保障,代表了農村多渠道多產業發展趨勢。
高頭村村民生活的這種轉變,勾勒出農村近十幾年的發展脈絡。
企盼更加寬敞的增收路
此外,嚴清春還列出了他家里全年的收支賬:
水果種植收入約11600元。“500棵果樹,掛果(結果)的只有350棵”;
3畝水田種植早晚水稻,除去自己口糧,收入約1600元;
兒子外出務工收入,約3000元。
水果種植支出,包括果苗、挖溝、化肥等共需投資約5000元。
水稻種植支出,種子、化肥、農藥、除草藥劑等約900元。
日常生活支出,約2460元;電話、電視等電力支出,約960元;紅白喜事等人情支出,約400元;醫療支出約300元……“總收入共約16200元,總支出共約10900元左右,年凈收入5300元。”
嚴清春說,村里除少數有著千棵果樹或全家都外出務工的農戶,“其余的差不多都是這樣的收入。”5300元的結余,或許相對過去非常貧困的村莊來說,已經是個“富裕”的數字。
但正如嚴清春所說,“家里不能有大事。”“若是剛好趕上有孩子上大學、結婚,或是家人生了稍大的病,或是要蓋房子,一年將沒有結余,大多還需要外借。”
5300元的結余,從另一個側面顯現了仍然脆弱的農村經濟。
而嚴清春對未來的生活則充滿希望,“村里村外的泥沙路馬上就要改成水泥路了,年底,咱橙子的銷量估計還會增長。”
作者:劉聰秀(江西師范大學鄉村治理與發展研究中心)、任 然 (中國婦女報)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