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經營報 作者:程亞文
本次全國兩會期間,就業壓力問題再次成為一個關注點。勞動與社會保障部部長田學平在回答記者提問時指出,目前中國就業形勢仍然嚴峻,最近五年每年城鎮新增就業超過1000萬人,還有800萬農村富余勞動力向城鎮轉移。
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最近三十年來對這部分人口的稱謂,原先叫“盲流”,后來改稱“農民工”。姑且把這兩個詞的褒貶意蘊放到一邊,經濟學家們普遍承認,正是由于大量農民進城,才有上世紀80年代以來勞動密集型產業在中國的飛速發展和今天為人矚目的中國經濟成就。這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所謂中國“人口紅利”。
不過,在很多時候,就像“盲流”、“農民工”等詞語背后所暗含的復雜內涵一樣,農民進城又被當做是一種負資本。別的不說,每當談論起中國就業問題的時候,那些懵懵懂懂跑到城里來的“鄉下人”,總免不了要被算進“加劇城鎮就業壓力”的人口之列,稱之為“富余勞動力”。
“農民工”真的富余嗎?2004年以來,珠三角首次出現“民工荒”,觀察者一開始以為這只是局部現象,后來才發現,這種現象竟然也是可以“傳染”的,全國很多地方都出現了類似珠三角的“民工”難找現象。研究人口經濟的學者經過仔細分析,終于推翻“農民工”乃是“富余人口”的刻板印象,指出一般勞動力不僅不過剩,其可見趨勢是還將會短缺,并使“人口紅利”在不久的將來即告終結。而真正暫時“富余”的,乃是因為大學擴招而多出來的大學畢業生。
“富余勞動力”這個概念所指并非后一類,而是約定俗成,已專指仍舊留在農村、有待被工商企業和城鎮吸收的那部分農村人口。這部分人口為什么會習以為常地被稱為“富余”?原因并不復雜,直到改革開放前,中國基本上還是以一個農村和農業人口占絕對多數的鄉村社會,相對于工商業需求來說,這部分人口當然是太多了,不可能一下子消化吸收掉。而在中國人的觀念中,從事農業勞動根本就不算一種職業,也就談不上實現就業。那些待在農村與工商業無緣的,因此統統“富余”。
從事農業勞動當然也是一種職業。“農民”或“農民工”的“富余”,實際上還有另外一種原因,那就是那些還沒有轉移到城鎮的5億農民中,由于土地經營規模的限制,絕大多數人所耕種土地只能維持溫飽,忙一陣閑一陣,因此許多人是處于半農半失業狀態。“富余勞動力”的說法所折射的另一個事實,是農業和農村發展不足。
然而,由于中國內部經濟社會條件的變化,農業對人口的需求上升態勢,正在逐步出現。
中國農業發展其實嚴重不足,這種局面近年來已明顯加劇。首先,糧食安全問題再次對中國形成考驗,如無充足的農業從業人口做保證,中國未來出現糧荒不是不可以想象的。目前農村人口中,青壯“富余”勞動力成群結伙地轉移到城鎮,從事糧食生產的勞動力已有很大不足。它所導致的一個結果就是從1998年到2003年,中國糧食連年減產,以至不得不進口糧食。最近幾年由于加強了對農業的投入,糧食生產才有所回升,即便如此,1998年以后糧食產量最高的去年,人均糧食產量相比1998年仍有不少降低。這也是去年以來糧價不斷上漲的一個重要成因。
其次,更要看到中國人的食品消費結構,正在經歷由偏重數量的植物纖維為主向兼重動物脂肪及高蛋白的質量改進階段轉變。統計表明,大米、小麥、玉米等粗糧在中國人日常消費中的比重業已下降,而肉類、奶類等高蛋白食品的消費量則明顯上升,與上世紀80年代初相比,其上升幅度達到50%以上。不過,后者在中國人食品消費中的比例,現在還只占到40%多一點,而發達國家所占比例則達70%,可以看出中國食品消費向后者的轉變,仍有很大空間。
食品消費結構的轉變,也正在帶動農業生產方式的轉變。近年來,南方一些地方養殖業發展速度很快,不少原先四處奔走打工或打算外出務工的農民,又選擇在鄉從事螃蟹、生豬、牛羊等的養殖,并且先走一步者大多收益可觀。這部分農業生產需求,實際上正在為大量農業“富余”人口提供就業機會。與傳統農業相比,從事動物脂肪及高蛋白類食物生產具有高價值和高勞動需求特征,它不僅能夠滿足自身基本生活需求,還能創造“額外”價值實現贏利。
中國糧食生產形勢、中國人食品消費結構等因素的變化,已在要求中國推進從傳統農業到現代農業的轉型。而目前制約中國農業轉型和農民真正在農業生產中實現就業的一大障礙,則是農業產業化和市場化程度太低。
農業要從解決溫飽型向實現贏利型轉變,關鍵在于讓農民盤活自己手中的土地。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黃宗智先生認為,中國今天仍不適宜放開土地產權和推行大規模農業經營,但對土地流轉限制過多,又會妨礙農民就業增收,比較理想和可行的辦法,就是對土地經營權作靈活處置,使農民使用土地的規模有所擴大,而又不至于大到造成大量農民的無地失業。也就是說,出路在于家庭小農場。小農場在一定程度上能使土地成為農民面向市場的一種就業資本,既能增加收入,又能參與市場競爭,而不再僅僅保障自身生活消費。
這不失為一個可行的辦法。按黃先生的看法,中國人食品消費結構的改變,實際上已為中國農業向小型家庭農場農業轉變,和改善長時期以來農業勞動力“過剩”的狀況,提供了一次歷史性契機。農業升級和農業生產方式的轉變,將使更多農業人口就地就業成為可能。農業對農民的吸引力增強了,所謂富余勞動力問題,不說解決,也會得到很大緩解。
(作者為北京戰略研究學者)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hej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