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了看公眾號近期三篇推送,方向大約是用自己的經驗為不確定的讀者提供一份關于遭遇馬克思主義理論與實踐時的參考。這并非一片游戲文章,是我根據近幾年的經驗所進行的總結,并就前兩封信表達了一些自己的觀點。
在第一篇來信中提到許多關于怎么辦的問題,我有一些觀點想要分享。
這個問題的完整版,是當我們在閱讀了馬克思主義理論之后,感受到此理論中對改造世界的強烈召喚后,該怎么做?如果單純是在問個人具體的行動,那么每個人處境、能力與觀念不同,每個人的行動都不一樣。
但每個人絕對有力所能及的事情可以做,介入到對世界的改造中去。
這不需要回答。
所以把問題剝開一層,提問就是,哪種行動是有意義的,哪種行動能夠推進社會改變甚至歷史進程,我該如何走在正確的路上,做出正確的選擇?
在這個問題上,我的觀點是,沒有答案。不斷地拷問自己這個問題,試圖在頭腦中推演正確答案,這個行為本身就很不妥。思考這些問題并付出實踐,服務于自身所支持的歷史集體,可以說這個人試圖承擔的是有機知識分子職能,將個體行為融入集體行動中去的一種前瞻性思考。
在這一點上,我認為,鼓勵思考,但不要陷入無窮的玄想。
第一點,哪種行動有意義,請綜合自身條件進行考慮與選擇,確保自身處于事件中、行動中,你的思考與行動都會具體而真切。
第二點,由于許多的局限,我認為我們大多數人只是一個多讀了幾本書的普通小知識分子,歷史、思想與理論視野都比較偏狹,對于一些終極性問題,視野窄,實踐少,真的給不出特別有說服力的分析,不要在宏大中內耗自己。
第三點,如果你真的有關于道路選擇的思考,請持一種寬容態度,將現階段你所看到的各種行動者的選擇,視為一種摸索與試錯。因為當你真正的投身于行動中去改造社會時,會發現,無論選擇什么樣的行動,還都挺難的,沒有在學校里讀讀書探討探討理論那么輕松。并且,當你將頭腦中的觀點試圖付諸于行動時,可能你會發現,最有意義的思考,就是絞盡腦汁將手邊這點在宏大敘事中提都不會提的小事做好,而不是思考這件事情是否具有怎樣的歷史意義。
確定一件事有意義,參與其中,行動,就夠了。成功了繼續,失敗了總結。累了,歇歇。受挫了,重整旗鼓繼續走。作為普通人,做好眼前事。在我的理解中,行動不僅是在公共空間中進行左翼意識形態生產與擴散,也在于個人日常生活中。我非常不理解,許多人認同將朋友搞得多多的這句話,但卻罔顧革命歷史進程中,多數人的思想轉變并非是因為什么文獻專著,而是行動者對身邊人潛移默化的影響與團結,思想的轉變也大多是在這個過程中實現。
為自身所遭受的不公而斗爭、提升自身素養、擴大自身社會影響力、拓展社會關系、影響周圍人的觀點、幫助他人進行抗爭等事情,哪一個不值得做?哪一個沒有能力做?是覺得意義太小不值得,還是歸根到底不愿付出行動,只是嘴上說說?很多時候,微觀斗爭被人們忽視,但他們閃爍其詞說這意義寥寥。
我想說,行動是給自己的信仰一個交代,不是腦子里作秀給歷史一個交代,歷史不需要這樣的交代。
如此,我認為,普通人的怎么辦問題很直接,在公共領域發出自己的聲音,進行意識形態的生產與擴散;在個人日常生活中,著眼于微觀斗爭,在實踐中反思、閱讀,提升自己。是學生,多讀書,參與社會實踐,關注社會議題,做社調,做讀書會,在校園進行意識形態斗爭等;無論白領還是工人,學習更多手段捍衛自己與工友的利益,讀書,思考等等。
放棄幻想,實事求是,承認自己的局限,踏實地進行微觀斗爭。
當然,這些所有的前提是你已接受了馬理論的基本觀點,愿意因之行動起來,只是不知道該怎么辦。如果只是看看,那你多看看,少吹牛也是好的。
對第二篇文章,我希望辯解一下,我身邊接受馬克思主義信仰的朋友,很少有人會自稱馬克思主義者,因為我們深知一個馬克思主義者的基本前提是以行動參與到斗爭中去,ta必然是葛蘭西意義上的有機知識分子(對于無產階級而言,有機知識分子的重要職能在于組織功能)。
對我這種普通人而言,滿足上述條件的人我們見得不多,但我們也因此知道,行動是裁判一個人是否踐行其信仰的唯一標準。我不知道你遇到的“馬克思主義者”帶給你多大創傷,但我覺得多做事少交流可能也是好的。在大學中,學術性話語產能過剩,許多人都在從各種理論中搬運概念,特別是批判理論在當下的傳播力度也不小,從話語中判別一個人是否是馬克思主義者是很荒唐的。
我比較討厭各種主義之爭與標簽,可能是因為我已進入社會,我更要看看ta做了什么,而不是說了什么。在一件事情上,如果我們意向一致,什么主義根本不重要,把事情做好是最重要的。這個簡樸的道理對于小學生可能一時難以理解,但公眾號的讀者多為大學生,想來早已熟稔于心。多做事,少說話,忌自我感動。我認為,成為一個行動者,勝過絞盡腦汁用哲學話語和各種標簽給自己縫一套高等教育壽衣。
還是那句話,沒有行動,言行不一致的人,你搭理他做甚饃。以馬克思主義為志業這句話很奇怪,像是一句捧殺,許多人只是在閱讀過后有著向左翼靠攏的思想傾向并表達困惑,如果處于這個思想階段,沒有任何道理自我要求,或者要求別人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為志向并加以諷刺。假使,你認為有人強烈的表達自已以此為志向但毫無作為,這似乎是個人的輕率舉措。許多接受過教育的人以某某為志向但并未付出、放棄、或付出但未實現的情況似乎稀松平常,這個社會沒能實現理想的人太多了,與其嘲諷,為何不闡述一下為什么人們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呢?
是的,我以馬克思主義為志向。不是的,我需要遠甚于打破雞蛋殼的勇氣,我需要與家庭抗爭的勇氣,需要與權力對抗的勇氣,需要表達自己的觀點而被人指責的勇氣,需要被校領導約談時不認錯的勇氣,需要做社調時開口的勇氣,需要接受行動空間收窄而堅持拓寬邊界的勇氣,需要做自己從未想過的事,走自己從未想過的路,而別人不能提供幫助只能自己走的勇氣。
你說馬克思主義是年輕時的玩具、二十歲的福音。這似乎根本沒有考慮到這個社會中許多為不公而奔走抗爭的人是受過曾經的理想主義教育并占據社會權力的中年人與老年人,人們從馬克思主義中汲取思想資源并行動,只是ta們沒有任何必要對著公眾說我讀某某主義罷了。這種徒惹是非,于事無功的做法并不理智,但這似乎讓你誤以為馬克思主義只存在于校園,甚至只存在于高等學府學子的話語游戲之間,還是說你認為只有談論著西馬才算新潮,搬運著詞語便叫思想,不讀福柯已經不配探討人們如何行動?還是說,讓我們擱置關于行動的探討,寫一篇關于福柯的學術論文作為期末作業拿個A沖一下績點?
馬克思主義的思想是碎片化的掉進中國社會許許多多人腦中的,它為無數人提供了抗爭的話語,為人們理解現實世界提供了有效的解釋工具。人們不需要鉆研理論寫一本專著,只需通過有效的話語表達自己的訴求。哲學固然高深,西馬仍舊暢銷,但若不是非寫論文不可,沒必要執迷不悟。揉進語言學后的人文學科是為高等學府學子量身定做的袈裟,吃齋念佛自有皇糧供應,談吐晦澀方顯法力高深,不是人人都是濟公識得民間疾苦,也不是有著濟世情懷ta就真個去濟世了。
馬克思主義在校園內的廟堂化再正常不過,學生們像群和尚在辯經,偏又剛出家不久,經書讀的還是唐僧的譯本。不能在老師面前假裝不同佛法,只能搬著概念和同學吵來吵去,爭辯我的理解才是真經。我想,很多人應該心知肚明自己生產的到底是學術垃圾還是學術真經吧。那么,為什么不出廟轉轉呢,是擔心濟公太落魄不如熬一熬做住持么?
佛門有出門歷練,你打算什么時候下山?
還是那句話,行動。不要擔心學術界是否會少了你這個大才,廟里不缺和尚,草野才缺。與其整日讀經,不如做點事情。廟里小歷練,廟外大歷練。校園并未脫嵌于社會,能做的事情有很多。一個大學生,小事不屑于做,大事沒能力做,這不就是古代死讀書的書呆子么。
其實,超越性的行動沒必要生長于深刻的對現實的理解,哲學是挺深刻的,不好找工作也是真的,做不了福柯做做客服也是好的。對客服行業進行深入的田野調查,寫一本社會學著作我覺得挺有意義的,但如果寫一篇哲學論文我看就沒有這個必要了。做客服對于哲學來說沒有超越性,但對于其他人文學科還是有的。
馬克思主義你就是不看哲學部分也無損于它的現實意義,但有大量的學術研究就是為此展開,畢竟只有研究抽象的部分,才能說抽象的話,做抽象的人,才能顯得自己鶴立雞群。我遇到過很多喜歡嘴上搬弄理論但毫無所為的人,了解一下后就會發現,ta的月開銷比普通人月工資還高,錢還都是爹媽給的。這一點,在中國的土地上,這些人的確鶴立雞群。
總的來說,一個能夠接受高等教育的人,ta有足夠的時間與能力支撐起ta的行動,完全可以用行動的標準去檢驗ta對自身話語與觀點的執行度。哈,再次總的來說,行動起來也沒那么難,只是需要一點打破雞蛋殼的勇氣罷了。
最后,建議你少看點書,多做點事。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