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萎的專科教育會讓“中國創造”漸行漸遠
2011年高考錄取,山東省生源缺口由去年的2萬多人增加到4萬多人,缺口基本上來自專科院校。事實上,在全國普通高校招生報名人數持續下降的背景下,全國不少專科院校面臨著與山東相似的招生窘境。(據9月20日《人民日報》)
這種招生窘境其實是一種警示。聯系身邊例子,我們不難發現,人們追逐教育的目的似乎只有一個,那就是高精尖,做不了北大清華畢業生,也要做一本二本三本畢業生。至于高職高專類的專科學校,一直都是雞肋。如今,專科教育的萎縮局面,原因固然不少,但是最重要的一個原因應該是,中國制造距離中國創造的距離始終不見縮短。
商務部原部長薄熙來曾說,我們生產出十二億件襯衣才能換回一架噴氣式客機。事實也的確是,我們制造的產品大多都是低端的日常生活消費品,產品技術含量不高,并伴隨著嚴重的環境污染和低成本的勞動力賤賣。這是中國制造的基本特點。我們必須認識到,在中國制造的環境中,我們的加工業主要是為品牌產品服務,盡管我們承攬了產品制造的絕大部分環節,但品牌卻是用別的國家的,我們只賺取十分低廉的加工費。我們制造的產品占領的市場份額越大,這個品牌的價值就越大,但品牌價值的提升與我們加工業并沒有直接的關系。相反,因為品牌越來越響,為其加工的企業為了爭得訂單,相互之間的競爭越來越加劇,反而導致了加工企業利潤的下降,這就是我們沒有自己自主品牌的惡性循環。
而中國創造則意味著,各個領域都呈現出一派創新的欣欣向榮景象。不光科技上不斷有新發現,還包括科學人文知識有新突破;另類商業經營模式不斷誕生;各種新型的政治、經濟、社會、司法制度不斷創建;在流行的文學、藝術、思想潮流外另辟蹊徑等等。這些創新發明不但能為中國的進步服務,也同樣可以豐富并促進人類的集體文明。作為一個有13億人口、歷史悠久、經濟規模不斷擴張的大國,如果讓“創造”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主題詞”,完全可以想見,一個給力的中國會讓世界多么震撼!
中國創造是個美麗的夢。中國制造與這個夢似乎是一步之遙。但是,看看枯萎的專科教育,我們應該知道“夢想成真”又有多么不易!比如,必須加大研發的投入,研制出自己的產品,而不是一味跟在別人后面模仿他人。如果說中國企業與外國企業有什么區別的話,那么最大的區別就是產品研發資金投入的不足。可悲的是,中國絕大部分企業均無研發的制度安排,外國企業不僅有健全的研發機構和人員,資金投入還十分巨大,有的外國企業為了研發出一個新產品,動輒投入美元幾百萬,甚至幾千萬元,周期也達數年,有的藥廠為了開發出一個新藥,前期投入的研發費用高達數億美元,相比之下,中國企業則少有具體的戰略目標和措施。
北京師范大學國家職業教育研究院副院長和震認為,很難看到有學生是主動報考專科院校的,但是,不能人人都去上大學,國家不需要那么多大學本科教育的人才,產業的升級需要大批技能型人才,這樣才能構筑合理的人才結構。——而要做到這一點,是需要一套制度設計和安排的。難么?不妨都來捫心自問一下吧。
作者:朱永杰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