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品、行道與教學
中國農業大學社會學系 田沐冉
大學生來到驢村組織舞蹈隊的酸甜苦辣,牛村新生代知識分子與老村長競選村長的曲曲折折,農村小媳婦和丈夫、婆婆在生兒育女方面的觀念沖突……
這些看似不同農村的真實故事,其實就發生在社會學的《鄉村治理與鄉村建設》課上。今年是學校的教學改革年,是反思本科生教學的一年。如何改變傳統課堂上老師一個人在前面講課,學生在底下枯燥聽講的固定模式?如何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如何讓學生真正地與課堂和知識融合?在《鄉村治理與鄉村建設》的課堂上,我們用自導、自演小品來響應教學改革,并且獲得了頗豐的收獲。
一、 說道不如行道
陶行知說——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p>
課本上的知識是學者們通過實踐得來的,而缺乏實踐與生活閱歷的我們,僅僅從老師的講解中就悟到文字里的大道,是很困難的。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即使我們悟出了書中的大道,卻不去行道,也無法真正的把知識化為自己的財富。然而,課堂教學為主的教學法,無法讓我們真正下田野去親眼所見、親耳所聞、親身所感。真正做到“知行合一”是很困難的。
現在學生們的時間都被自己的事情占據,尤其是大三的學生,都在忙著考研、出國、工作實習,誰有心思去到農村住上一個星期,去看看費孝通、梁漱溟、溫鐵軍筆下的中國農村呢?
一個新轉變的開始總是很難的,尤其是把神圣的講壇轉變成學生的舞臺。老師的提議、學生的響應都是把課堂改革化為現實的必可不少的條件。盡管我們不去實踐,我們也深知:說道不如行道,坐在教室的椅子上,睡覺、記筆記、聽著別人的道理,是沒有自己去行動、哪怕是表演一番,來的更有意義。
何慧麗老師是教學改革的先鋒。早在十二年前,她就發表了《教與學:合作式互動關系》一文,闡述了自己教學改革的理念——
何老師提出教學目標的“三層次”說,認為能力和素質層次比知識層次與方法層次更重要。而傳統的“填鴨式”教學形成的“強制——順從”型和“應付——抵觸”型的教學互動類型,顯然是無法鍛煉學生的能力與素質的。她通過自己的教學實踐,總結了一套“教與學并重、配合、溝通、反饋和教學相長”的教學合作互助關系。她在文中說:“這種新型關系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在尊重各自利益(尤其是關注學生的利益)的基礎上,通過積極探索和建立多種有效方式,達到教學三層次目標的一種相互作用的行為關系?!?A style="mso-footnote-id: ftn1" title="" name=_ftnref1>[1]
在十二年后的今天,何老師再次把自己的教學理念帶給她的學生。她倡導自己的學生把從書本中得到的啟發通過表演小品來升華。小品,不是單獨的表演。所謂臺上十分鐘,臺下十年功。學生們在課堂上表演二十分鐘的小品,在臺下是要下很大功夫的。比如自己要對文章深入理解、和老師溝通表演的細節、小組間成員的討論、排練以及道具的準備。這不是單純的準備一個藝術性小品的過程,而是對知識、對交流、對團隊合作的一個學習的過程。這個過程把教與學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并把討論與交流的分量大大增多,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
在表演后,何老師對每一組的小品表演進行了點評,她說——
“今天的小品令我感受到了同學們的巨大學習潛力。大家的出色表現使我很有成就感,很欣慰。我并不想讓大家只是為了某一專業或學科的大道而獻身。我只是希望在成就自我的同時,也成就人間大道。推動社會進步的大道和成就自身的小道是相通的?!?/p>
的確,說道不如行道,何老師給了學生們一個在課堂中行道的機會,讓學生們對大道的理解更加透徹,并且在表演中升華了自我。
二、 行道之所得
在小品表演課上,有精彩的情節,有逼真的道具,有豐富的舞臺效果,舞蹈、豫劇、流行歌曲,同學們不僅賦予了小品豐富的形式,還有靈魂。
“兩個小品精彩至極,到了無與倫比的地步?!?/p>
這是一個學弟在看完師兄師姐的表演后,做出的評價。靈魂就是大道,所以對大道的理解是學生們首先要做的。因此,在何老師講解文章的時候,學生們都聽得很認真。因為學生們知道對文章的把握很重要,所以對知識的汲取就是主動的,不是“填鴨式”的。下課后,學生們也會一起討論如何將文章的主旨來表達清晰。這樣的聽課和討論,讓學生們對知識掌握得更加牢固。
在討論和排練時,小組的成員都會聚在一起,這是對學生們團隊合作的訓練?,F在的學習更注重個人,一個人的考試,一個人的論文,都是一個人在學習。而進入社會,其實更多的是團隊合作,這是大學教育與社會不銜接的一個表現。因此,大學中的團隊合作就顯得尤為可貴。表演小品就是一個小組的工作,只有每個組員都參與了,才會交出滿意的作品。在小組進行討論與排練時,學生們驚喜的發現,一些平時在教室里很沉默、不怎么和別人聊天的同學,也積極的參與進來。而且他們的表演給全班同學和老師都帶來了驚喜,讓大家感到我們的班級更加凝聚在了一起。
第一組的學生表演的是一個北方農村——驢村的故事,故事里包括大學生到農村組建舞蹈隊,新媳婦和婆婆關于生兒子的爭論,還有寡婦和村長的愛情故事。這個小品不僅表現出了大學生的好意與村民的抵觸,還有不同年代婦女觀念的變化。小品中穿插了舞蹈和音樂,在表演的最后,表演的學生拉起全班學生和老師的手,圍著教室挑起了舞蹈,寓意著我們是建設鄉村的主人這一主題和大學生建設鄉村的愿景。
表演的學生們說,小品的靈感是何老師在河南省蘭考縣農村建立文藝隊并到中國農業大學來表演的真實經歷。就像她在《大學生來到了蘭考》一文中最后說的——
“大學生留下的,是一種清新的生活和人生理念。他們沒錢沒權,沒好項目,但是有好精神、好理念,有‘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的’紅軍精神。也許,有了這樣的精神和路線,解決三農的問題絕對有希望?!?A style="mso-footnote-id: ftn2" title="" name=_ftnref2>[2]
第一組的小品就表現出了這種精神,即使村民們抵觸參加舞蹈隊,但是由于大學生們堅持不懈的入戶訪問和宣傳,終于讓村民們加入這一有利于新農村文化建設的事業中。最后,大學生帶領村民們把舞蹈跳到了北京,并實現了全民(全班)皆舞的一幕,也是對大學生實踐的肯定與希冀。
第二組的學生表演了農村競選村干部的場景。
牛村農民被固化在農村,沒有條件去探索新思想、新制度。好不容易培養出了幾個大學生,到外面去開了眼界,帶著新東西回到家鄉,想把家鄉改造的更美好。但這時候,農村的老傳統、舊思想卻又阻礙了新事物的傳播。主人公有作為新時代代表的學成歸來的大學生、作為舊勢力代表的老村長,還有大學生的母親和村民。小品通過大學生與村長的民主選舉,向觀眾展現了農村的政治生活。最后,村長因為有錢有勢,打敗了積極推行改革的大學生,繼任村長一職。
不同于第一組小品的美好結局,第二組的小品帶給人們遺憾和深思。這個小品告訴我們,鄉村治理與鄉村建設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農村的建設不僅需要外生式的灌輸,更需要內生式的改革。只有從農村內部做出了改變,才會使我們的農業、農村、農民走向發展之路。這是帶給我們的新挑戰。
兩個小品在學生們的熱烈掌聲中落下了帷幕,鄉村治理與鄉村建設的課程也在學生們的自我成就中結束。學生們不用去死記硬背書中的理論來應付閉卷考試,而是自己將理論與實踐結合,將學到的知識,轉化為自己的理解,并表達給他人。這才是掌握知識最好的途徑。
三、 吾曹不出如蒼生何
梁漱溟在軍閥混亂的年代,寫了題為《吾曹不出如蒼生何》的長文。他在文中寫道:
“今但決于大家之辦不辦,大家之中自吾曹始,吾曹之中必自我始。個個之人各有其我,即必各自其我始。我今不為,而望誰為之乎?嗟乎!吾曹不出如蒼生何?”[3]
梁漱溟呼吁我們要“從我做起”,中國的事情如果要辦馬上就有辦法,關鍵是從我做起。不論是在農村組建舞蹈隊,還是進行民主選舉,亦或是教學改革,都要從我做起。不去做,怎會知道結果?也許在實際生活中,很多個舞蹈隊沒有組建成,很多的民主選舉失敗了,但是,有人去做了,失敗的經驗就是財富。
如果我們的課堂沒有“從我做起”形成教學的學生主體行動,我們也許只會在平平淡淡的考試中結束,排練小品時的合作與交流、小品表演后的掌聲我們統統都會錯過。更不用談知識的掌握和自我的成就了。
我們用自己的所得和感受證明了我們參與的教學改革是成功的。我們的課堂是“從我做起”的課堂,學生們做了一回課堂的主人,將大道熟記于心中,并傳播給他人;我們贏來了掌聲,也成就了自己。
參考文獻:
1. 《教與學:合作式互助關系》,何慧麗,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4
2. 《大學生來到了蘭考》,何慧麗,中國改革·農村版,2003.12
3. 《吾曹不出如蒼生何:梁漱溟晚年口述》,梁漱溟,2010,人民出版社
[1] 《教與學:合作式互助關系》,何慧麗,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4
[2] 《大學生來到了蘭考》,何慧麗,中國改革·農村版,2003.12
[3] 《吾曹不出如蒼生何:梁漱溟晚年口述》,梁漱溟,2010,人民出版社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