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一場深刻變革,對于破解我國發展動力、發展不平衡、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內外聯動、社會公平正義等方面的難題具有極其重要的指導意義。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從根本上說是以人民為中心的,其出發點和落腳點是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共享發展在五大發展理念中是體現發展性質和宗旨的,是管總的,管根本的。“共享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本文主要探討馬克思的《哥達綱領批判》是如何論證社會主義社會共享發展的,并試圖對《哥達綱領批判》的共享發展思想進行概括,為深刻理解黨提出的共享發展理念提供理論上的支持。
一、社會主義社會主客觀生產要素的分配是全體社會成員共享發展的制度基礎
共享發展屬于社會生產成果分配領域的問題。在馬克思看來,一個社會或一個社會特定發展階段的分配關系由生產關系決定,是生產關系的背面。在《哥達綱領批判》中,馬克思明確指出:“消費資料的任何一種分配,都不過是生產條件本身分配的結果;而生產條件的分配,則表現生產方式本身的性質。例如,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基礎是:生產的物質條件以資本和地產的形式掌握在非勞動者手中,而人民大眾所有的只是生產的人身條件,即勞動力。既然生產的要素是這樣分配的,那么自然就產生現在這樣的消費資料的分配。如果生產的物質條件是勞動者自己的集體財產,那么同樣要產生一種和現在不同的消費資料的分配。”這就是說,一個社會消費資料的分配是由該社會生產條件即生產要素的分配決定的。不同社會或不同社會發展階段不同的生產要素分配狀況必然產生不同的生產成果分配方式。資本主義社會生產條件的分配表現為,資產階級占有全部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勞動者僅僅占有自己的勞動力,除了自己的勞動力外一無所有。在資本主義社會,主客觀生產要素以資本和雇傭勞動的形式參與生產,生產過程和生產成果由資本家支配,由此決定的生產成果分配方式是勞動者只獲得勞動力的等價物——工資,而剩余勞動創造的剩余價值則被資產階級占有,并導致資本主義社會財富占有上的兩極分化。社會主義社會由于生產要素的分配根本不同于被它取代的資本主義社會,必然產生根本不同于資本主義的生產成果分配方式。
馬克思把代替資本主義的未來社會分為兩個發展階段,即共產主義社會第一階段和高級階段。在共產主義社會第一階段即社會主義社會,主客觀生產要素是如何分配的呢?在《哥達綱領批判》中,馬克思指出:社會主義社會是“一個集體的、以生產資料公有為基礎的社會”,組成聯合體的全體社會成員占有社會的全部生產資料。在這個社會里,勞動者“除了自己的勞動,誰都不能提供其他任何東西,另一方面,除了個人的消費資料,沒有任何東西可以轉為個人的財產”。社會主義社會“每一個單個的人,只有作為這個共同體的一個肢體,作為這個共同體的成員,才能把自己看成所有者或占有者”。每個勞動者和聯合體內其他社會成員一樣,平等地擁有生產資料的所有權,“處于社會成員地位”。社會主義社會客觀生產要素的這種分配使社會上一部分人利用生產資料的私有權占有另一部分人的剩余勞動在制度上成為不可能,從根本上消滅了產生資本主義剝削的生產資料私有制基礎。對于社會生產的主觀要素——勞動力,《哥達綱領批判》明確指出,社會“默認,勞動者的不同等的個人天賦,從而不同等的工作能力,是天然特權。所以就它的內容來講,它像一切權利一樣是一種不平等的權利”。作為生產的主觀要素,勞動力屬于勞動者個人所有,從而使得社會主義社會聯合起來的勞動是擁有不同等勞動能力的勞動者聯合起來的活動。主觀生產要素——勞動力屬于勞動者個人所有,使勞動者在未來社會的聯合勞動中成為“一個處于私人地位的生產者”。勞動者作為“一個處于私人地位的生產者”和“處于社會成員地位的這個生產者”的二重身份,必然在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過程和分配過程中體現出來。
綜上所述,在《哥達綱領批判》等著作中,馬克思認為,社會主義社會的客觀生產要素由社會共同占有,生產的主觀要素——勞動力由勞動者個人占有。社會主義社會主客觀生產要素的這種分配具有以下一些特點:其一是,全體社會成員占有社會全部的生產資料,由此產生了“全體成員的利益”,或者說產生了社會利益。全體社會成員包括全體勞動者和“那些由于年齡關系還不能參加生產或者已不能參加生產的人”,因而全體社會成員在數量上大于全體勞動者,由此產生了全體社會成員和全體勞動者的利益關系。全體社會成員的利益和全體勞動者的利益既存在一致性又存在差異性。全體勞動者包括在全體社會成員之中,是全體社會成員的主體。全體勞動者既是生產資料平等的所有者,又是運用生產資料從事勞動的生產者,他們的利益和全體社會成員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差異在于,全體社會成員是生產資料的所有者,全體勞動者既是生產資料所有者的主體又是生產資料的使用者。這種差異產生了全體社會成員組成的社會和聯合起來勞動的生產者之間的經濟關系。聯合起來勞動的生產者使用的是全體社會成員所有的生產資料,他們之間是生產資料的使用者和生產資料所有者之間的關系,這種經濟利益關系必然體現在生產成果的分配過程中。其二是,勞動者是自己勞動能力的所有者,因而產生了勞動者的個人利益。具有不同等勞動能力的勞動者聯合起來勞動,因而在產品的分配關系中必然產生基于勞動力所有權的個人利益,使勞動者成為“一個處于私人地位的生產者”。勞動者個人的利益和全體勞動者作為整體的利益決定著“一個處于私人地位的生產者”和聯合起來勞動的生產者之間的關系。在生產過程中,不同的勞動者基于不等的勞動力提供了不等的勞動量,每個勞動者提供的不等的勞動量必然要求社會在產品的分配中予以承認,并給予不等的報酬。其三是,受主客觀生產要素分配的決定,社會主義社會生產要素參與生產的形式是聯合勞動,聯合勞動使用社會所有的生產資料進行生產,生產成果的分配需要協調社會利益、聯合勞動者利益和勞動者個人利益之間的關系。社會主義社會主客觀生產要素的這種分配和資本主義社會主客觀生產要素的分配在性質上是根本對立的,社會主義生產過程中社會利益、聯合勞動者利益和勞動者個人利益的關系和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中資本剝削雇傭勞動的關系在性質上也是根本對立的,由此必然導致社會主義社會生產成果的分配和資本主義社會兩極分化的根本對立。
二、聯合勞動生產的社會總產品是全體社會成員共享發展的物質基礎
一個社會能分配的只能是生產的成果。生產發展的成果是共享的物質基礎。就一個年度來說,共享的物質基礎是勞動生產的年度社會總產品,是社會勞動創造的財富。社會總產品是社會生產力發揮作用的結果。沒有發達的社會生產力創造的豐裕的社會總產品,共享的結果只能是共同貧困。共享發展的物質條件是發展,是社會勞動生產的越來越多的社會總產品。
社會主義社會是在“資本主義時代的成就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在資本主義社會,“由于資本的無止境的致富欲望及其唯一能實現這種欲望的條件不斷地驅使勞動生產力向前發展,而達到這樣的程度,以致一方面整個社會只需用較少的勞動時間就能占有并保持普遍財富”。但資本主義社會高度發達的生產力創造的社會財富并沒有為包括勞動者在內的全體社會成員共享,勞動者只獲得相當于勞動力價值的工資,資產階級獨占了剩余勞動創造的成果,導致社會出現了日趨嚴重的兩極分化。高度發達的社會生產力和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尖銳矛盾導致資本主義在走向滅亡的同時為社會主義準備了物質條件。“當社會成為全部生產資料的主人,可以在社會范圍內有計劃地利用這些生產資料的時候,社會就消滅了迄今為止的人自己的生產資料對人的奴役”,為生產力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提供了前提。在社會主義社會,“由社會全體成員組成的共同聯合體”共同占有生產資料,在社會的管理下實施“由全社會負責和按預先確定的計劃進行的社會主義生產”,“使社會的每一成員不僅有可能參加社會財富的生產,而且有可能參加社會財富的分配和管理,并通過有計劃地經營全部生產,使社會生產力及其成果不斷增長,足以保證每個人的一切合理的需要在越來越大的程度上得到滿足。”在控制了自己的生存條件和社會全體成員的生存條件的革命無產者的共同體中,自由聯合起來的個人占有社會的全部生產資料,制定共同的生產計劃,為了共同的利益,在社會全體成員的參加下來經營,聯合起來的勞動者帶著興奮愉快心情自愿進行著聯合勞動,聯合體“按照社會總體和每個成員的需要對生產進行的社會的有計劃的調節”。社會作為自由人聯合體,將科學地合理地調節自己和自然界的物質變換,把聯合勞動的生產過程置于聯合體的共同控制之下,在最無愧于和最適合于人類本性的條件下來進行這種物質變換,在資本主義時代成就的基礎上創造出比資本主義更發達的社會生產力。
資本主義社會創造的高度發達的社會生產力使社會主義成為可能,社會主義在資本主義時代成就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的社會生產力使社會主義成為現實。在承繼資本主義時代發達生產力的基礎上,自由人聯合體通過有計劃的聯合勞動可以創造出比資本主義更高的勞動生產率,更宏偉的生產成就,更豐裕的社會財富。正如恩格斯所說:“在所有的人實行明智分工的條件下,不僅生產的東西可以滿足全體社會成員豐裕的消費和造成充足的儲備,而且使每個人都有充分的閑暇時間去獲得歷史上遺留下來的文化——科學、藝術、社交方式等等——中一切真正有價值的東西;并且不僅是去獲得,而且還要把這一切從統治階級的獨占品變成全社會的共同財富并加以進一步發展。”“由工人組成的整個社會成為他們勞動的總產品的所有者,由這個社會把總產品的一部分分配給自己的成員去消費,一部分用以補償和增加自己的生產資料,一部分儲存起來作為生產和消費的后備基金。”社會主義社會在資本主義時代成就的基礎上,在生產資料社會所有制基礎上生產的越來越多的社會總產品可以為生產成果的共享創造堅實的物質基礎。在《哥達綱領批判》中,馬克思正是以聯合勞動生產的社會總產品的分配為基礎來討論全體社會成員共享發展成果的。
三、社會總產品的社會扣除和按勞分配是全體社會成員共享發展的實現機制
特定社會階段的分配關系只是該社會階段歷史地規定的生產關系的表現。生產資料社會所有制基礎上的聯合勞動為生產成果的共享提供了物質基礎,但生產成果的共享需要特殊的分配形式和分配機制來實現。社會主義在生產資料社會所有制基礎上的聯合勞動決定了生產成果的分配機制和分配形式。馬克思指出:“分配本身是生產的產物,不僅就對象說是如此,而且就形式說也是如此。就對象說,能分配的只是生產的成果,就形式說,參與生產的一定方式決定分配的特殊形式,決定參與分配的形式。”社會主義社會聯合勞動創造的社會總產品是如何為全體社會成員共享的呢?
在《哥達綱領批判》中,馬克思以社會總產品的分配為例對社會主義社會發展成果的分配形式和共享機制進行了深入的分析。
馬克思指出,勞動者聯合起來運用社會所有的生產資料有計劃地勞動,“集體的勞動所得就是社會總產品。
“現在從它里面應當扣除:
第一,用來補償消耗掉的生產資料的部分。
第二,用來擴大生產的追加部分。
第三,用來應付不幸事故、自然災害等的后備基金或保險基金。”
“剩下的總產品中的另一部分是用來作為消費資料的。
在把這部分進行個人分配之前,還得從里面扣除:
第一,同生產沒有直接關系的一般管理費用。……
第二,用來滿足共同需要的部分,如學校、保健設施等。……
第三,為喪失勞動能力的人等等設立的基金,總之,就是現在屬于所謂官辦濟貧事業的部分。”
根據馬克思的設想,集體勞動者的勞動所得在組成集體的各個生產者之間進行分配之前要進行上述六項扣除。這里的問題是,為什么勞動者不能獲得“不折不扣的勞動所得”?社會對社會總產品進行扣除的根據是什么?扣除下來的社會產品為誰所用,實現誰的利益?等等。
為什么勞動者不能獲得不折不扣的勞動所得?這是因為,聯合起來的勞動者生產社會總產品所使用的生產資料是包括他們在內的全體社會成員共同所有的,聯合起來的勞動者只是全體社會成員的一部分,因而聯合勞動生產的社會總產品就不能由聯合起來的勞動者“不折不扣”地獲得。這里存在著作為全體社會成員組成的社會和聯合起來的勞動者的關系,這種關系的實質是要在社會總產品中扣除社會所有的生產資料的“報酬”,以體現生產資料所有者的整體利益。“雖然從一個處于私人地位的生產者身上扣除的一切,又會直接或間接地用來為處于社會成員地位的這個生產者謀利益”,但勞動者作為“社會成員”和“處于私人地位的”生產者這種二重身份反映的恰恰是兩個群體的不同利益,即全體社會成員組成的社會和各個“處于私人地位的生產者”組成的勞動者集體之間的不同利益。這兩種不同利益表現在社會總產品分配的數量關系上,是六項社會扣除的量和“在集體中的各個生產者之間進行分配的那部分消費資料”的量的關系。六項社會扣除及其扣除的量體現的全體社會成員組成的社會的利益,“在集體中的各個生產者之間進行分配的那部分消費資料”的量體現的是聯合起來的勞動者集體的利益。總之,勞動者之所以不能獲得不折不扣的勞動所得,是因為社會作為生產資料的所有者要從聯合勞動者的勞動所得中扣除生產資料的“報酬”,以實現生產資料所有者的利益。這同時也回答了六項社會扣除的依據問題。
扣除下來的社會產品為誰所有,為誰所用?體現了誰的利益?對于前三項扣除,馬克思說得很清楚,主要是用于維持簡單再生產、擴大再生產和應付不幸事故、自然災害等。扣除下來的“這一部分依舊是社會的”。這三項的主體是生產資料,這些扣除使社會再生產不僅能夠正常進行而且能夠擴大,社會遇到的“偶然事件和自然力所造成的異乎尋常的破壞”能夠得到彌補,體現的是社會在再生產方面的整體利益。
后三項扣除的是消費資料,各項扣除都有特定的用途。第一項是“同生產沒有直接關系的一般管理費用”。一般管理費用是社會的非生產性消耗。在馬克思看來,社會主義社會的一般管理費用和資本主義社會相比會顯著地縮減,并隨著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而日益減少。但一般管理費用對于社會的正常運行又是必要的,在社會管理中已經被消耗,必須在社會總產品中予以扣除,以保證社會的正常運行。這項扣除體現的是社會在社會正常運行方面的整體利益。
第二項是“用來滿足共同需要的部分,如學校、保健設施等”。作為社會共同體,必然有教育、醫療、文化、保健等共同需要。馬克思認為,社會主義社會用來滿足共同需要的部分和資本主義社會相比會顯著增加,并隨著社會的發展而日益增長。社會共同體共同需要的滿足需要公共消費基金來支持,必須從社會總產品中作相應的扣除。這項扣除體現的是社會在共同消費方面的利益。
第三項是“為喪失勞動能力的人等等設立的基金,總之,就是現在屬于所謂官辦濟貧事業的部分”。社會成員中有一部分喪失了勞動能力,不能憑借勞動獲得生存所需的消費資料,還有一部分由于不同的原因出現了生活困難……社會主義社會要實現共同富裕,不能讓一部分社會成員的生活沒有來源,不能出現一部分社會成員因特殊原因“返貧”,因此,社會要扣除一部分消費資料“為喪失勞動能力的人等等”設立相應的基金,舉辦類似于資本主義條件下官辦濟貧一類的事業,不讓一個社會成員掉隊,實現共同富裕。這項扣除體現的是社會在扶困救助方面的利益。
由此看來,社會總產品的這六項扣除依據的是社會對生產資料的所有權,扣除的用途體現了全體社會成員的整體利益。這六項扣除“在經濟上是必要的,至于扣除多少,應當根據現有的物資和力量來確定,部分地應當根據概率計算來確定”。
根據對文本的解讀,第一,可以認為不幸事故和自然災害等的發生是存在一定概率的,因而“用來應付不幸事故、自然災害等的后備基金和保險基金”應當根據概率計算來確定其扣除數量。第二,用于彌補消耗掉的生產資料和一般管理費用兩項是社會生產和社會管理中已經消耗掉的確定的量,可以直接在社會總產品中等量扣除。第三,用于擴大再生產、共同消費和為喪失勞動能力的人設立的基金等其余三項則應當根據“現有的物資和力量”來確定扣除的量,扣除的量要和“現有的物資和力量”相稱,不能超出“現有的物資和力量”所能承受的規模。不僅如此,扣除量的大小還關系到兩個群體利益的損益。如果扣除量過小,則損害了全體社會成員的利益,增加了聯合勞動者群體的利益;如果扣除量過大,則損害了聯合勞動者群體的利益,增加了全體社會成員的利益。這三項扣除的量應該保持合理的度,保證社會再生產以科學合理的速度持續發展,不損害社會共同體的發展利益和勞動者集體的整體利益。
社會總產品在作了六項扣除之后,“才談得上在集體的各個生產者之間進行分配的那部分消費資料。”如何分配呢?
馬克思認為:“在一個集體的、以生產資料公有為基礎的社會中,生產者不交換自己的產品,用在產品上的勞動,在這里也不表現為這些產品的價值,不表現為這些產品所具有的某種物的屬性,因為這時,同資本主義社會相反,個人的勞動不再經過迂回曲折的道路,而是直接作為總勞動的組成部分存在著。……
“每一個生產者,在作了各項扣除以后,從社會領回的,正好是他給予社會的。他給予社會的,就是他個人的勞動量。……他從社會領得一張憑證,證明他提供了多少勞動(扣除他為公共基金而進行的勞動),他根據這張憑證從社會儲存中領得一份耗費同等勞動量的消費資料。他以一種形式給予社會的勞動量,又以另一種形式領回來。
“顯然,這里通行的是調節商品交換(就它是等價的交換而言)的同一原則。內容和形式都改變了,因為在改變了的情況下,除了自己的勞動,誰都不能提供其他任何東西,另一方面,除了個人的消費資料,沒有任何東西可以轉為個人的財產。至于消費資料在各個生產者中間的分配,那么這里通行的是商品等價物的交換中通行的同一原則,即一種形式的一定量勞動同另一種形式的同量勞動相交換。”
《哥達綱領批判》的上述論述清楚地表明,“在集體中的各個生產者之間進行分配的那部分消費資料”,遵循的是按勞分配原則。每個勞動者向社會提供的是他的勞動量,他從社會獲得證明提供多少勞動量(扣除他為公共基金而進行的勞動)的憑證即勞動券,并根據這張憑證從社會儲存中領得一份耗費同等勞動量的消費資料。勞動者被同一個尺度去計量,從同一個角度去看待,只被當做勞動者,其他一切都撇開了。每個勞動者以活勞動的形式參加聯合勞動,以物化勞動的形式獲得和活勞動相應的消費資料。消費資料在集體的生產者之間的按勞分配排除了勞動者個人利用生產資料等其他生產要素參與生產成果分配的權利,只按照勞動者提供的勞動量一個尺度分配消費資料。在馬克思主義最經典的著作《資本論》中,馬克思對生活資料(消費資料)的按勞分配進行過原則的粗線條的論述,指出:“勞動時間又是計量生產者在共同勞動中個人所占份額的尺度,因而也是計量生產者在共同產品的個人可消費部分中所占份額的尺度。”《哥達綱領批判》則在《資本論》的基礎上從社會主義社會經濟運行的角度對消費資料的按勞分配進行了更加詳細的說明。擁有不等勞動能力的勞動者通過勞動這個尺度參與“在集體的各個生產者之間進行分配的那部分消費資料”的分配,協調了勞動者個人和聯合勞動者集體之間的利益關系,實現了勞動者作為勞動力所有者、作為“一個處于私人地位的生產者”的利益。
馬克思指出:“只要分配為純粹經濟的考慮所支配,它就將由生產的利益來調節,而最能促進生產的是能使一切社會成員盡可能全面地發展、保持和施展自己能力的那種分配方式。”在馬克思設想的社會主義社會里,聯合勞動生產的社會總產品通過社會扣除和按勞分配實現了全體社會成員對發展成果的共享。全體社會成員通過社會扣除實現了社會整體的利益,特別是喪失勞動能力的成員通過扣除設立的基金共享了發展的成果。聯合起來勞動的生產者通過“在集體的各個生產者之間進行分配的那部分消費資料”實現了集體利益。參與聯合勞動的每個勞動者通過消費資料的按勞分配實現了個人利益。社會全體成員通過社會扣除和按勞分配共享了發展的成果——社會總產品。全體社會成員對社會總產品的這種分配正是由社會主義生產關系決定的最能促進生產的分配方式。全體社會成員通過社會扣除和按勞分配對發展成果——社會總產品的共享,既保證了全體社會成員作為生產資料所有者的利益,又保證了聯合進來勞動的生產者的集體利益,還保證了勞動者個人作為“私人生產者”的利益,從而使一切社會成員都能全面地發展、保持和施展自己的能力,迸發全體社會成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促進社會生產力的迅速發展。
社會主義社會通過社會扣除和按勞分配對社會總產品的分配,不僅使全體社會成員共享了發展的成果,而且實現了社會主義的共同富裕。社會主義的共同富裕就是在生產資料社會所有制基礎上全體社會成員通過社會扣除和按勞分配共享社會總產品的平等狀態。雖然社會主義社會全體社會成員共享社會總產品的平等狀態僅僅實現了以勞動作為衡量尺度的形式上的平等,每個社會成員包括勞動者的富裕程度還存在著差距,還沒有實現事實上的平等。但它已經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變革。在生產資料社會所有制的基礎上通過社會扣除和按勞分配共享社會總產品能夠調動全體社會成員的積極性,進一步促進生產力的發展,逐步實現社會財富的充分涌流。在分工消失從而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的對立消失、勞動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集體財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作為共產主義社會第一階段的社會主義社會就會過渡到共產主義社會高級階段。那時,全體社會成員就會通過“各盡所能、按需分配”的共享機制實現事實上的平等,共同富裕的理想狀態終于到來了。共產主義的共同富裕就是在生產資料社會所有制的基礎上通過按需分配實現的一切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
四、結論與啟示
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等著作中的共享發展思想可以概括為一句話:全體社會成員在生產資料社會所有制和聯合勞動的基礎上通過社會扣除和按勞分配共享發展的成果———社會總產品。展開來說,共享發展思想的要點是,生產資料的共同所有和勞動力的個人所有是全體社會成員共享發展的制度前提,聯合勞動生產的社會總產品是全體社會成員共享發展的物質基礎,社會總產品的社會扣除和按勞分配是全體社會成員共享發展的實現機制,共同富裕是社會總產品全體社會成員共同分享的必然結果。生產資料共同所有,生產資料共同使用,生產活動共同計劃,生產勞動共同參與,生產過程共同管理,生產成果共同分享,這是共產主義社會第一階段即社會主義社會經濟運行的典型特征。而生產資料的共同所有、生產資料共同使用、生產活動共同計劃、生產勞動共同參與、生產過程共同管理最終都要落實到生產成果的共同分享上。如果沒有生產成果的共同分享,生產資料的共同所有就沒有在分配過程中得到實現,公有制就會成為空有制。從社會主義性質的生產要素分配到生產要素參與生產的形式,再到生產要素所有者和勞動者參與共享生產成果,再重新開始擴大的經濟活動過程,這是一個完整的生產和再生產過程。只有在這個生產和再生產過程中才能真正把握《哥達綱領批判》蘊含的共享發展思想。
用《哥達綱領批判》的共享發展思想觀照現實可以得到許多深刻的啟示。
第一,共享發展及其最終導致的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人民群眾共享發展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價值目標。共享發展不是孤立的分配活動,它是在生產資料社會所有制基礎之上共有、共勞、共管的結果,和社會主義生產發展的全部過程和所有方面相聯系。社會主義的共享發展及其最終導致的共同富裕建立在共同占有生產資料、共同參與生產勞動和共同管理生產過程的基礎上,離開了生產資料的共同占有、生產勞動的共同參與和生產過程的共同管理,就談不上共享發展。必須把共享發展的理念和社會主義生產和再生產過程聯系起來把握。
第二,必須聯系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經濟生活來認識我國現階段的共享發展。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是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資源配置方式是市場經濟,由此決定了分配制度是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收入分配。全體社會成員是在公有制為主體的所有制結構基礎上通過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收入初次分配和政府對收入的再分配來共享發展成果的。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資料的一部分由代表全體人民利益的國家所有,一部分由一個一個社會成員集體所有,一部分由一個一個社會成員個人所有,全體社會成員在生產資料的占有關系上呈現出根本不同于資本主義社會又區別于馬克思設想的社會主義社會的特殊情況。全體社會成員在國有生產資料的占有關系上是平等的;在一個一個集體的生產資料占有關系上,集體內部的成員基本上是平等的,但集體之間的社會成員就存在著一定程度的不平等;至于社會成員個人占有的生產資料則具有明顯的“私”的性質。歸國家、一個一個集體和一個一個社會成員所有的生產資料還存在著所有權和經營權之間十分復雜的委托代理關系。勞動者的勞動能力和馬克思設想的社會主義社會一樣,也屬于勞動者個人所有。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主客觀生產要素的這種分配在一定程度上還存在著不平等的現象,存在著一些社會成員利用生產資料所有權占有他人剩余勞動的可能。在資源配置由市場起決定性作用的市場經濟體制下,這種主客觀生產要素分配上的一定的不平等在經濟活動中還會進一步放大生產成果分配上的差距。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和市場經濟體制下,全體社會成員共享發展必然產生社會成員之間一定的收入差距。從理論上講,這種收入差距遠遠小于資本主義社會基于資本主義私有制的財富占有上的兩極分化,因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資料公有制占主體和收入再分配等因素的作用會把社會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圍內,根本不會導致資本主義私有制基礎上的兩極分化。但這種收入差距又遠大于社會主義社會通過社會扣除和按勞分配形成的生活資料占有上的差距。因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主客觀生產要素的分配使社會成員的收入來源多樣化,不僅有勞動收入,還有財產收入和其他生產要素的收入,市場機制的作用還會放大這種收入差距,而馬克思設想的社會主義社會的分配只存在由于提供勞動的不等而獲得的不等的生活資料。雖然政府對收入的再分配會縮小收入差距,但社會成員在收入和財富占有上的差距是遠大于馬克思設想的社會主義社會的。
第三,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實現共享發展必須堅持不懈地加快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共享發展的物質基礎是勞動創造的社會總產品。只有社會生產力持續健康地發展,才能創造出越來越多的社會總產品,共享的財富才會越來越豐裕。經過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的接續奮斗,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輝煌成就。但從總體上看,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這“三個沒有變”決定了我們必須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不懈地發展社會生產力。而發展社會生產力需要遵循生產關系和生產力矛盾運動的規律,通過深化改革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等要素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總產品的源泉充分涌流。只有這樣,共享發展才會有豐裕的物質基礎,發展成果才會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
第四,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實現共享發展需要完善市場評價要素貢獻并按貢獻分配的機制,讓市場在收入初次分配中真正起決定性作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共享發展的基礎在市場實施的初次分配中。如果市場實施的初次分配不規范、不客觀,就會使共享發展受到扭曲,就會使政府實施的再分配失去客觀的前提。因此必須下大力氣規范收入初次分配的秩序,堅決遏制以權力、行政壟斷等非市場因素獲取收入,堅決取締假冒偽劣等非法市場行為獲得的收入,使市場價格成為衡量要素貢獻并實施收入分配的手段,實現市場公平和市場效率的統一。
第五,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實現共享發展需要政府有合乎規律的更大作為。所謂合乎規律是指政府基于市場初次分配結果的再分配要從經濟運行的實際出發,著眼于調動全體社會成員的積極性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發展來實施。政府在收入再分配中要像社會主義自由聯合體那樣對社會總產品實施社會扣除,要根據“現有的物資和力量”來實施,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水平相適應。再分配不僅有公平問題,也有效率問題。再分配不僅要更加注重社會公平,也要高度關注社會效率。每個發展階段的社會公平問題一定要聯系社會“現有的物資和力量”來統籌,既不能滯后于“現有的物資和力量”,也不能超越“現有的物資和力量”的約束。再分配要實現社會公平和社會效率的統一,使再分配符合“生產的利益”,“最能促進生產的”持續健康發展。
作者:趙學清
文章來源:《中國浦東干部學院學報》2016年第03期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