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毛澤東的名字相連
《瞭望》
在世界戰爭史上,很少有像毛澤東那樣集軍事統帥與理論家于一身
文/李際均
在中國近代史上,中國人民為了打倒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反動統治,爭取民族的解放和國家的獨立富強,進行了許多次武裝斗爭,但都失敗了。
1927年8月1日,中國共產黨領導舉行“南昌起義”,開始“以武裝的革命反對武裝的反革命”以后,即面臨如何建立軍隊、進行戰爭和取得勝利的嚴重問題。顯然,在敵我力量對比極其懸殊的情況下,進行前所未有的工農武裝革命,如果仍沿襲舊式的軍事組織和軍事理論及其戰略戰術,決然不能解決這一新的艱巨的歷史任務。當時,不論是建軍和作戰,都沒有現成的道路可循,法國巴黎公社的街壘戰,俄國波將金式的起義和十月革命的模式,乃至北伐戰爭的攻取中心城市的路線,以及一切舊式軍隊的建軍法規和作戰方式,統統不適合中國革命的實際需要。
毛澤東軍事思想就是在這種特定的歷史條件和社會條件下,適應中國革命的政治任務和工農武裝斗爭的歷史要求而產生的。
毛澤東一生中輝煌的成就和偉大的創舉,首推在軍事領域的建樹。從中國軍事思想發展史的階段性和主導地位來說,毛澤東軍事思想的產生,標志著嶄新的人民革命軍事理論的確立和舊的軍事觀念的終結。
軍事史上幾乎成為定論的是:著名的軍事統帥大都沒有系統的軍事理論著述,而著名的軍事理論家又大都沒當過統帥。毛澤東是個例外,他是兼而備之。從1927年發動秋收起義到1953年抗美援朝戰爭結束,他連續領導進行了26年的艱苦卓絕的革命戰爭和反侵略戰爭。
在世界戰爭史上,很少有像毛澤東那樣集軍事統帥與理論家于一身的。這使得他既有可能從親自領導的戰爭經驗中總結出軍事理論,又可以把自己提出的理論付諸實踐和反復驗證。所有優良傳統在當時都是新的創造,這種創造被歷史文化接受就成為傳統。毛澤東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創造性地提出了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和人民軍隊、人民戰爭及其戰略戰術等一系列原則,經過長期的戰爭實踐檢驗,證明毛澤東軍事思想是科學的真理。
毛澤東領導中國共產黨及其人民軍隊,從井岡山的星星之火到紅遍全中國大陸,僅僅用了22年的時間。特別是1945年4月黨的“七大”確立毛澤東思想為全黨全軍的指導思想以后,到1955年這短短的十年間,連續取得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三場大戰的勝利,橫掃一千多萬敵軍。建立了政權、擊退了侵略、戰勝了封鎖、頂住了威脅、恢復了生產、發展了經濟、鞏固了國防。《毛澤東傳》的作者菲力普肖特在書中說:“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國外,毛都是一位遠比他同時代的人卓越和杰出的人物。”
每一種戰略思維的背后都有一種哲學基礎。毛澤東有深厚中國傳統文化功底和豐富的革命斗爭經驗,又接受了共產主義的理念。毛澤東軍事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富有創造性的部分。中國共產黨同國民黨進行兩種前途、兩種命運的決戰,也是兩種世界觀和兩種認識論、方法論亦即兩種戰略思維的較量。從這個意義說,毛澤東是“勝兵先勝而后求戰”的。
毛澤東指出,為了推翻壓在中國人民身上的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這“三座大山”,中國革命“主要的斗爭形式是戰爭,主要的組織形式是軍隊”,“沒有一個人民的軍隊便沒有人民的一切”。
毛澤東通過四個方面打造一支新型人民軍隊。其一,是確立共產黨絕對領導下的人民軍隊的性質、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惟一宗旨、永遠是一支戰斗隊的任務。其二,是實行武裝群眾與非武裝群眾結合;主力軍、地方軍與民兵游擊隊相結合;解放區與敵占區的群眾斗爭相結合的最廣泛的人民戰爭路線。其三,是制定一整套靈活機動的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其四,是對全黨全軍不斷進行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與方法論的教育。毛澤東的理論著作中,絕大部分是屬于這方面的。
駕馭戰爭的自由,來自認識戰爭的必然。貫穿于毛澤東軍事思想的是軍事哲學,即關于戰爭問題的科學認識論與方法論。毛澤東的軍事哲學,不是從概念到概念、從思辨到思辨的經院式的軍事理論教條。他不是用現成的規律自身說明自身,他強調戰爭規律存在于戰爭發展的過程中,研究戰爭問題必須從戰爭實踐出發來解釋和升華戰爭觀念,而不是相反。
毛澤東軍事思想體系存在于他的軍事理論著述和大量的作戰指揮文電中,關于戰爭指導方面,例如:第一,強調在既定的客觀物質基礎上能動地爭取勝利。戰爭的勝負主要取決于作戰雙方的軍事、政治、經濟、自然諸條件,同時還取決于作戰雙方的主觀指導能力。戰略上的以弱勝強必須通過戰役戰斗的以強擊弱來取得,這就是通過正確的主觀指導,集中兵力、兵器,制造敵人的錯覺和不意,形成局部優勢,從而具備了在一定時間空間戰勝敵人的物質基礎。這就是既反對“唯武器論”又反對“唯意志論”。
第二,提出研究和指導戰爭的根本方法,就是“熟識敵我雙方各方面的情況,找出其行動的規律,并且應用這些規律于自己的行動。”確立從偵察、判斷、決心到部署的一系列互為前提的軍事認識與指導戰爭的邏輯程序。指出:“指揮員的正確的部署來源于正確的決心,正確的決心來源于正確的判斷,正確的判斷來源于周到和必要的偵察,和對于各種偵察材料的連貫起來的思索。”這是辯證法、認識論、邏輯學的統一在戰爭指導上的體現。
第三,強調認識情況的兩個過程,即:“認識情況的過程,不但存在于軍事計劃建立之前,而且存在于軍事計劃建立之后”。作戰發起之后,依據新的情況、新的認識,補充、調整甚至改變作戰計劃。
第四,作戰計劃要建立在能夠對付出現最困難情況的基礎上。指出:“在研究部署時,除根據當前情況外,還要估計到情況的某些可能的變化,要設想敵可能變化的幾種情況,其中應包括一種較嚴重的情況,要準備在這種情況下有對付的辦法。”這不僅是部署原則,也具有方法論的意義,是解決主觀指導的計劃性與客觀變化的概然性之間矛盾的正確方法。
第五,研究戰爭規律要著眼特點和發展,軍事領域是繼承與變革的統一,在辯證否定中前進。
第六,戰略與戰役戰術的相反相成,即戰略上的有規則有定向、戰役戰斗上的不規則無定向;戰略上藐視敵人、戰術上重視敵人;戰略防御中的戰役戰斗進攻、戰略持久中的戰役戰斗速決;戰略上以一當十、戰役戰斗上以十當一。
第七,立足于完全主動地位的作戰,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不打無把握、無準備之仗。實行有利決戰,避免不利決戰。
第八,依據形勢發展變化,適時進行戰略轉變。
第九,把“創造戰場”與戰略預置作為奪取戰略戰役主動權的重要方法。
第十,抓住戰略樞紐部署戰役,抓住戰役樞紐部署戰斗,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等等。這些來自戰爭實踐的升華,是毛澤東留下的重要軍事理論與實踐遺產。
毛澤東軍事思想的一個重要特色是以弱擊強、以弱勝強。這是軍事上最難做到、又是軍事家追求的最高境界。毛澤東的軍事生涯始終是同強敵作戰,他的軍事理論與實踐都是以劣勢裝備戰勝優勢裝備之敵為基點的。據一位訪問過美國西點軍校的中國旅游者記述,該校的一位資深教官說:“美軍不怕中國軍隊現代化。因為在這方面他們永遠趕不上我們。怕的是中國軍隊的毛澤東化,或按中國術語叫革命化。中國軍隊離毛澤東越遠,美軍的勝算也就越大。毛澤東是人類歷史上絕無僅有的善于以弱擊強,以弱勝強的軍事家,毛澤東的軍事思想體系及實戰應用是非常的精妙獨特,至今還沒有好的應對破解辦法。雖然我們是在把他當做對手來研究,但是我對中國的毛澤東始終懷有最深的敬意。”這決不是偶然和個別的評說。在美國、日本和國民黨的研究論著中,我們都能看到許多類似的評論。
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輝煌歷史是與毛澤東的名字連在一起的。真正能凝聚中國人的、能指引人民軍隊打勝仗的、能建立中華民族自立、自強、自尊、自信和核心價值觀與倫理道德觀的,只有毛澤東思想及其在歷史新時期的表現——科學發展觀。□
(作者為原軍事科學院副院長、中將)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