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東力:《大國崛起》呼喚中國精英的“大國”意識
——在烏有之鄉“大國崛起的歷史經驗”研討會上的發言
[烏有之人按]
中國正在內憂外患中迅速發展,崛起之勢引人注目。西方發達國家宣揚“中國威脅論”,中國學界則應對以“和平崛起論”。前些時間央視大型史論片《大國崛起》熱播后產生了廣泛的影響,成為人們普遍關注的話題。然而,該片展示的歷史視角不夠全面,結論有些片面,于歷史和邏輯都值得深入探討。近些日子,我們烏有之鄉網站已經轉發了一批討論“大國崛起的歷史經驗”的文章,從諸多角度進行了初步討論,包括了對該片贊揚和批評的聲音,并于12月10日下午組織了一次講座,正面闡述了一些關于“大國興衰的歷史經驗”。為了更為深入地探討這個話題,我們又于2006年12月17日星期日上午9:00在北大資源賓館寫字間三層1308號舉辦一次專題研討會,應邀的專家學者圍繞“大國崛起的歷史經驗——由央視史論片《大國崛起》引發的思考”這個主題發表各自見解。
下面是祝東力老師的發言,經演講人審閱:
祝東力:
今年年初我參加了一個關于中國近代史的專題片寫作,我負責第一集,這集主題是關于19世紀的全球化格局。針對這個主題,就必須從1492年哥倫布發現美洲說起。我寫這集的有些內容和《大國崛起》所要描述的時間段是重疊的。
對《大國崛起》,我的第一反應首先是對它的史觀不同意,反感。《大》播出后,我看到網絡上爭論的比較激烈,有很多反對意見,包括剛才發言的幾位老師,也是激烈批評的態度。這樣,我反而想談一點不同的想法。
我覺得,首先“大國”的意識是應該肯定的,因為對于中國來說,無論從歷史、人口、版圖等來說,都是一個大國,有大國意識是正當的。就中國當代思想史來說,80年代和90年代初都是沒有大國意識的。現在,有,總比沒有要強。我們從中國朝野對未來的規劃來看,似乎只有一個經濟的未來,比如說1987年十三大上提出的“三步走”,主要是一個經濟上的規劃。十六大上講“20年戰略機遇期”,主要也是一個經濟概念,比如提出到2020年要實現的十個指標,像GDP總量,城鄉人均收入,恩格爾系數,人均住房等等,也都是經濟指標。也就是說,整個中國朝野對于未來全都是經濟的想象,缺少政治的、文化的想象。而“大國”的概念至少是超越了純經濟范疇,所以我覺得有其合理性。
反過來講,中國很多人、很多集團是沒有“大國意識”的,比如買辦集團、民運分子、親美人士。或者說,那些想要依靠美國、依靠跨國公司在中國搞發展的人都是沒有“大國意識”的。
從片子整體來說,《大國崛起》的歷史觀是有問題的,整部片子避而不談歐美國家崛起的“第一桶金”是怎么來的。反過來,我們應該利用這個“大國”概念,賦予“大國”應有的、正當的內涵。我認為大國應具備兩個基本素質:一是“核心技術”,二是“核心價值觀”。即一個硬件,一個軟件,這不需要做過多解釋。所有大國都必須具有這兩個方面。對于中國來說,僅僅具有悠久歷史、版圖、人口,只能稱之為“大而弱”。“大而弱”進一步就是“由大變小”。因為處于弱勢,隨時有可能被人拆散。
總結來說,“大國”是一個積極的概念,我們可以利用它做一些自己的工作。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