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国产极品粉嫩馒头一线天AV,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亚洲 古典 另类 欧美 在线

首頁 > 文章 > 歷史 > 歷史視野

學刊2023.02 | 張利娟:論英國中學歷史教科書中的鴉片戰爭敘事

張利娟 · 2024-08-31 · 來源:史學史學步|微信公眾號
收藏( 評論() 字體: / /
總之,英國歷史教科書中的鴉片戰爭敘事,多將重點放在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上,認為東西文化沖突引發了戰爭。英國中學歷史教科書對鴉片戰爭帶給中國人民的傷害基本不提,反而認為西方扮演了清朝“救世主”的角色。

  微信圖片_20240831173315.jpg

  

圖片

  摘   要:本文選擇1991年至今出版的英國中學歷史教科書,對其中的鴉片戰爭敘事進行研究。英國中學歷史教科書將中英“文化沖突”作為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淡化了鴉片戰爭英國侵略中國的這一事實。“文化沖突”不是鴉片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即使沒有清朝的禁煙,英國也會發動戰爭。英國社會存在著對鴉片戰爭不同的聲音,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經過社會絕大多數人的想象、過濾和重構,中國逐漸被塑造成一個封閉、落后、停滯、傲慢無知的鴉片帝國形象。

  關鍵詞:英國;中學歷史教科書;鴉片戰爭

  歷史教科書“不僅傳達事實,而且傳播意識形態,追隨政治趨勢,并試圖通過賦予教科書內容合法性來證明其正確性。”歷史教科書難以做到價值中立,總在有選擇、有遺漏地呈現歷史。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標志著中國從封建社會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鴉片戰爭也是中英之間在近代爆發的第一次戰爭,英國是戰爭的發起者和受益方,英國中學歷史教科書是如何書寫鴉片戰爭的,學界并沒有系統論述。本文選擇1991年至今的英國中學歷史教科書,對其中的鴉片戰爭敘事進行研究,以洞悉他者視角和自身視角,填補學界研究空白。需要說明的是,鴉片戰爭包括第一次鴉片戰爭和第二次鴉片戰爭,本文著重分析英國中學歷史教科書中的第一次鴉片戰爭。有關鴉片戰爭,英國中學歷史教科書將重點放在了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上,同時簡單論述了鴉片戰爭中國失敗的原因、鴉片戰爭的結果及影響。

  一、

  關于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

  通過梳理多本英國中學歷史教科書中的鴉片戰爭內容,我們總結出英國中學歷史教科書中有關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如下:中國人傲慢無知,拒絕與英國進行平等的貿易往來,對鴉片貿易的抵制為其表面原因,中西文化背后的沖突為其深層原因。

  英國幾本中學歷史教科書都詳細描繪了馬戛爾尼訪華事件。中國人狂妄自大、愚昧無知,拒絕平等對待外國人和拒絕與英國進行貿易往來在教科書對馬戛爾尼訪華事件的敘述中表露無遺。

  英國教科書《發展中的歷史(卷二):1603~1901》首先指出:“中國,從字面意思理解是處于中央的國家,即‘中央之國’。幾個世紀以來,中國一直認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其他國家都不如中國。”教科書呈現《馬戛爾尼勛爵會見乾隆皇帝圖》,向學生傳達了中英兩國關于行禮的差異。畫中馬戛爾尼頭戴禮帽、手捧國書、單膝跪地。接下來,教科書呈現了兩則史料:

  史料1:許多國家的國王帶著各種各樣的寶物,從陸路和海上而來。因此,正如你的特使和其他人所看到的那樣,我們什么都不缺。我們一向不太重視奇怪的東西,也不再需要貴國的制成品。

  ——摘自1793年馬戛爾尼勛爵回國時乾隆皇帝致英王喬治三世的信

  史料2:英國并不是唯一希望與我們帝國建立貿易關系的野蠻國家(barbarian land)。假設其他國家都仿效你的壞榜樣(evil example),要求我給他們每個人都提供一個交易場所,我怎么可能同意呢?

  ——摘自1793年馬戛爾尼回國時乾隆皇帝致英王喬治三世的信

  上文呈現的兩則史料摘自1793年馬戛爾尼勛爵回國時乾隆皇帝致英王喬治三世的信。史料1中文字對應的乾隆皇帝致英王喬治三世的信件中文原文如下:

  (其實天朝德威遠被,)萬國來王,種種貴重之物,梯航畢集,無所不有。爾之正使等所親見。然從不貴奇巧,并無更需爾國制辦物件。

  乾隆皇帝致英王喬治三世的信件中文原文與英國歷史教科書中的意思相近,但史料2很有意思,英國歷史教科書呈現給學生的文字與中文原文意思有很大出入。乾隆皇帝信件中文原文如下:

  況西洋諸國甚多,非止爾一國。若俱似爾國王懇請派人留京,豈能一一聽許?是此事斷難行。(豈能因爾國王一人之請,以致更張天朝百余年法度。)

  翻譯成白話文為:“況且西洋國家很多,并不是只有你英國一國。如果都像英國國王一樣請求派人來中國,我大清國豈能都答應?所以絕對不能答應你們此事。難道就因為國王你一人請求,就改變我天朝一百多年的法度。”單獨抽離此話現在看來,是比較平和地陳述事實。但是我們看到的英國歷史教科書呈現給學生的英文與中文意思相去甚遠,文字已按照英國人的意愿進行了二次改編。8英國教科書用到了barbarian(野蠻的)、evil(邪惡的)等字眼,其意為中國人認為英國為野蠻國家,中國視英國想與中國貿易是一種邪惡行為,加之教科書前文對“中國”的解釋。教科書這樣的描述難免會給學生留下一個愚昧無知、狂妄自大,目中無人的中國形象。

  另一本英國中學歷史教科書《思想與機器:1750~1900年的英國》也對馬戛爾尼訪華進行了詳細描述。教科書呈現了一幅《馬戛爾尼會見皇帝想象圖》(見圖1)。

微信圖片_20240831173321.jpg

  該圖為馬戛爾尼使團出行前,英國政治漫畫家詹姆斯·吉爾雷(James Gillray)根據自己的想象描繪出的馬戛爾尼會見乾隆皇帝的場景。馬戛爾尼出使中國前,英國對其抱有極大期望。“倫敦朝廷早已得到充分的暗示,從這里派遣去的使節將獲得中國皇帝優厚的接待。因此,大臣們嚴格地從政治上注意我國的商業利益,他們所籌備的使團,既符合大不列顛王朝的尊嚴,具有足以吸引中國人民的儀表,又能獲得北京朝廷的尊重。”馬戛爾尼使團出使中國打的名義是給乾隆皇帝祝壽,使團出行前精心選擇了代表當時歐洲科學和文化最優秀成果的禮物準備送給清朝皇帝。

  圖像也是一種話語表現形式。在英國歷史教科書中,圖像史料起著與文字史料同等價值的作用。從圖1中,我們可以看出漫畫作者心目中的乾隆皇帝和中國官員形象,這也代表了當時絕大多數英國人心目中的中國人形象。漫畫中,大腹便便的乾隆皇帝半躺在床榻上,斜斜的小眼睛、叼著長長的煙斗、噴著濃煙,接待單膝下跪的馬戛爾尼使團,背景中有代表中國建筑特色的園林式房屋樓閣。從乾隆皇帝類似蒙古人肥碩的體型及其官員所戴的類似元朝官員的帽子,似乎可以看到成吉思汗統治下的元朝給英國人留下的極深印象之延續。乾隆皇帝及其官員細長上斜的瞇瞇眼、大餅臉、塌鼻子,與長期以來歐洲人對中國人的長相審美契合,反映了西方對亞裔族群的刻板印象。

  這幅圖在表現西方使節的表情神態上有一定的諷刺意味。英國使團帶來的禮物如同玩具散落在地上。隨行侍從或諂媚、察言觀色,極力展示手中的物品,或匍匐跪地,高高翹起臀部。從這幅圖中可以看出:啟蒙時代歐洲仰慕中國的延續以及17~18世紀中葉前英國盛行的“中國熱”中對充滿財富的東方中國的想象。總的來說,《馬戛爾尼會見皇帝想象圖》既體現了馬戛爾尼使團訪華想要與清朝合作,開發中國市場的諂媚示好態度,也突出表現出西方人對盲目自大的清朝的嘲笑和不屑。

  教科書《思想與機器:1750~1900年的英國》接著敘述,當馬戛爾尼想向皇帝出售商品時,乾隆皇帝回答:“如你所見,我們需要的東西都有了。你們國家的產品對我們毫無用處。我一直對那些渴望和我們一樣生活的王國的使者表現出極大的仁慈。你有責任理解我的感受并永遠服從我的指示。”然后,乾隆皇帝贈送給英國人的禮物包括絲綢、玉器、書籍以及一雙拖鞋,甚至還有兩頭奶牛以制作英式茶。從清朝角度講,贈送禮物是一種禮尚往來的外交禮儀和對來訪者的體恤與仁慈。但是對英國而言,這是清朝從言語到行動上,對自詡為當時世界上第一等國家英國君主和國威的侮辱。

  英國本來期待數以百萬計人口的中國成為銷售英國商品的巨大市場,但是清朝說我天朝上國物產豐盈,無所不有,不需要與之貿易往來。中英貿易受阻,英國的預期愿望和后來的結果形成了極大的反差。英國使臣遠道而來,歷經風波,但是沒有達成通商的目的。他們極度憤怒和沮喪,這為后文其通過戰爭完成馬戛爾尼的通商使命作了鋪墊。

  馬戛爾尼使團訪華被譽為“世上最強大的國家”和“天下唯一的文明國家”之間的較量,在中英外交史上地位顯赫,對英國的中國形象的轉變起到了重要作用。“馬戛爾尼使團來華是英人認識中國的一個轉折點”。通過馬戛爾尼訪華,以前傳教士宣傳的美好中國形象土崩瓦解。“西方從仰慕中國轉向鄙視中國”。在英國中學歷史教科書對馬戛爾尼訪華事件的描繪中,中國成為對世界一無所知,愚昧、自傲、自大的龐然怪物。當時英國的主流觀點認為,清朝自傲自大,愚昧無知,這正好為英國發動鴉片戰爭制造了一個很好的借口。如果中國彬彬有禮,注重禮尚往來,英國怎有發動戰爭的理由。所以當時中國的真實情況是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當時英國主流社會需要一個什么樣的中國形象,以服務于英國的政治需要,商人的利益需要,擴大海外殖民地、推銷商品和原料市場的需要。“塑造一個被否定的、邪惡的中國形象,不僅為鴉片戰爭與殖民統治掩蓋了毒品貿易與戰爭的罪惡根源,而且為掠奪與入侵提供了所謂‘正義的理由’。”英國中學歷史教科書將“馬戛爾尼使團訪華”作為鴉片戰爭爆發的背景講述有其合理性和可取性,但是教科書過度渲染該事件中的中國愚昧無知、自傲自大,實際上更多的是在為英國發動鴉片戰爭尋找借口。

  鴉片戰爭為什么會爆發?中國人傲慢無知,拒絕與英國人進行平等的貿易往來是戰爭爆發的表面原因,背后的東西方兩種文化沖突才是戰爭爆發的深層次原因。持這種觀點的最典型英國教科書是《思想與機器:1750-1900年的英國》。該書第13單元的章節題目“東西交匯——文化沖突如何引致英中戰爭?”(East meet West-How did a clash of cultures lead to Britain's war with China?)旗幟鮮明地表明了作者的觀點。接下來該教科書通過文字描述、圖片史料、系列學生探究活動詳細闡述了文化沖突是如何引致鴉片戰爭的。

  如前文所述,教科書《思想與機器:1750~1900年的英國》利用《馬戛爾尼會見皇帝想象圖》呈現了英國人心目中的傲慢無禮、肥胖無教養的中國人形象。那么,中國人心目中的英國人又長什么樣呢?英國中學歷史教科書又呈現了另一張《老毛子:中國人對英國水手的印象圖》(見圖2)。

微信圖片_20240831173324.jpg

  該圖是對英國中學歷史教科書所呈現的下列文字的圖像化補充。教科書文字如下:

  林則徐認為歐洲人是劣等民族,中國人稱之為“蠻夷”,即野蠻而奇怪的人,有著巨大、多毛的身體和奇怪的有色眼睛。

  文字敘述加圖像展示傳遞了中國人眼中的只有三個手指和兩個腳趾、全身長毛、口吐滔滔大水,具有“人御之化為血水”“刀劍不能傷”“逢人便食”等駭人特征的英國人這一怪物形象,使英國學生更進一步形成清朝人民愚昧的形象。

  教科書繼續講述,中國人只允許外國商人居住在廣州一地,且中國人不想要英國的商品,于是他們找到了一種替代物:鴉片。這里,英國教科書特別用加粗加大的文字,突出強調是“很多中國人自己想要鴉片”,因此“英國船只將鴉片從印度運往中國”。文字暗含的意思為:英國在中國銷售鴉片,是因為中國人自己想要鴉片,英國人是在滿足中國人的愿望。英國中學歷史教科書在向學生宣傳這樣的觀點,英國學界也持同樣的看法。“18世紀末英國人進入這個行當時,他們堅持認為他們只是在提供一種服務,是在滿足一種需求,而不是在創造一種需求。從事鴉片貿易的英國人,盡力將其.作.為東方最為高尚體面的.行.當來呈現給國內的民眾。”這里,英國中學歷史教科書基本沒有提及鴉片帶給中國人民的傷害,而反過來強調是中國人自己想要鴉片,英國人只是在滿足中國人的愿望而已。英國教科書在強詞奪理。我們知道,當鴉片變成毒品時,它已經不是一種正常的貨物。毒品不是商品,毒品不能用來交易,特別是在用外交手段行不通時,用武力來強行交易。

  回到英國教科書,它們是如何圍繞文化沖突引致鴉片戰爭展開敘事的呢?教科書首先用一幅《1841年英國進攻廣東的海戰圖》配合文字說明展示了英中之間的武器和軍備差異,體現了英中之間工業文明和農業文明的沖突。接著教科書引入馬戛爾尼訪華事件,插入英國畫家的想象圖,進一步以文字描述這次會面的具體細節和對話。教科書以馬戛爾尼使團面見中國皇帝的具體事例,展示英中雙方在價值觀念、思維文化上的巨大差異。英中雙方均不愿意放棄自己固有的認知禮節,在贈禮中,一方送彰顯英國先進工業文明的鐘表、望遠鏡、戰艦模型,另一方送彰顯大清王朝氣度的絲綢、玉器、牛奶,凸顯了英中雙方文化的巨大差異。馬戛爾尼會見乾隆皇帝是磕頭還是單膝下跪,表面上是中英禮儀之間的沖突,實際上是禮與利之間的沖突,即清朝要求遵循的朝貢之禮與英國想向中國傾銷商品之利之間的沖突。禮儀之爭是表面,利益之爭是根本。教科書進而設置探究題,引入鴉片貿易以及《老毛子:中國人對英國水手的印象圖》,加深學生對于不同文化的理解。最后全面探究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強調文化沖突的影響,說明中國人的傲慢以及文化的差異導致中國在鴉片戰爭中的失敗。教科書在圖片選擇上,以馬戛爾尼訪華的圖片,細致入微地刻畫細節,突出利與禮之爭;在敘事角度上,側重于微觀敘事,從乾隆皇帝接見馬戛爾尼訪華、互贈禮物來刻畫文化沖突;在正文內容中,刻意引用林則徐對外認識不足的言論,從細節處反映文化沖突;在學生活動中,大部分問題都極具引導性,指向中英文化沖突導致鴉片戰爭。

  除了上述兩本英國中學歷史教科書《發展中的歷史(卷二):1603~1901》《思想與機器:1750~1900年的英國》對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詳細闡述外,另外幾本英國中學歷史教科書,如《二十世紀的世界史》《二十世紀的歷史》《同一世紀的世界》《近現代中國的形成:1860~1997》還提到了鴉片戰爭爆發的其他因素:19世紀中葉,英國開始把擁有數百萬人口的中國視為一個巨大的新市場,出售其工廠生產的商品和在印度種植的鴉片;但是,清政府只開放廣州一地與外國人通商,不足以擴大英國與中國的貿易;“清朝官員試圖沒收英國的鴉片,并停止在中國的鴉片貿易,導致英國宣戰”。上述英國教科書都將戰爭責任推給中國,多從中國方面找原因,說是清政府的行為導致英國宣戰,壓根不提為什么清政府要“停止在中國的鴉片貿易”。鴉片泛濫給中國帶來極大危害:白銀大量外流導致“銀貴錢賤”,國庫虧空;官兵吸食鴉片,則使吏治腐敗,軍隊戰斗力減弱。“是使數十年后,中原幾無可以御敵之兵,且無可以充餉之銀。”有關鴉片的危害,連英國人蒙哥馬利·馬丁都這樣寫道:“可不是嗎,同鴉片貿易比較起來,奴隸貿易是仁慈的;我們沒有摧殘非洲人的肉體,因為我們的直接利益要求保持他們的生命;我們沒有敗壞他們的品格,沒有腐蝕他們的思想,沒有扼殺他們的靈魂。可是鴉片販子在腐蝕、敗壞和毀滅了不幸的罪人的精神世界以后,還折磨他們的肉體。”英國歷史教科書故意掩蓋鴉片帶給中國的危害。總之,鴉片戰爭中清朝是被動應戰而非主動宣戰。與馬戛爾尼訪華和中西文化沖突相比,英國中學歷史教科書對以上這些因素著墨甚少,有的僅一兩句話帶過,教科書在有意回避鴉片戰爭爆發的真正原因。

  那么,鴉片戰爭為什么會爆發?真的是中國傲慢無知、對鴉片貿易的抵制以及文化沖突導致的嗎?筆者在后文有詳細闡述。

  二、

  關于鴉片戰爭中國失敗的原因

  關于鴉片戰爭中國失敗的原因,英國中學歷史教科書提到兩點。第一,中國人愚昧無知、傲慢自大,對英國實力及意圖認識不清導致戰爭失敗。第二,英中兩國軍事實力差距過大導致中國戰敗。

  英國中學歷史教科書指出,中國人愚昧無知、傲慢自大,對英國實力及意圖認識不清是失敗的原因之一。“鴉片戰爭中國人失敗,是因為中國人太驕傲狂妄了。”中國戰敗顯示了“中國對西方的無知、對西方的意圖和軍事實力的無知”。“中國的一位將軍和他的士兵相信僅僅懸掛中國皇帝的旗幟就足以讓敵人聞風而逃。”英國中學歷史教科書《中國:1900-1976》列出一段史料說明清朝認為英國不能遠土作戰,不足可畏。

  英國野蠻人是一個微不足道的令人憎惡的種族,他們完全信賴強大的船只和大炮,但他們穿越遙遠的距離到中國,季節性的補給品無法到達。如果士兵經歷一次失敗,失去給養,他們將意志消沉,沒有信心。

  該教科書還列出了中國人愚昧無知,用原始落后的民間巫術與英國作戰的例子,如中國人認為英國人有嚴重便秘,于是禁止出口大黃被認為是一種贏得戰爭的策略。中國人將攜帶原始炸彈的猴子帶上英國船只,但往往猴子帶著炸彈完好無損地返回。

  另外,關于鴉片戰爭中國失敗的原因,英國中學歷史教科書指出,鴉片戰爭中國失敗與中英雙方軍事實力差距過大密切相關。“英國戰勝中國的主要原因與其在工業革命期間發展的技術有關”。戰爭暴露了中國技術的落后,中國的戰船敵不過英國武裝過的汽船和現代化的大炮。“到19世紀,中國在技術發展方面已經落后于西方,特別是在武器方面。因此,當英國等西方列強開始使用武力說服不情愿的中國開放港口與外國商人貿易時,中國的抵抗是無效和徒勞的。” “中國人沒有獲勝的機會。中國水兵的裝備是弓和箭,他們的大炮是三百多年前設計的,大炮還沒來得及開火就被擊沉了。”

  上述英國中學歷史教科書對鴉片戰爭中國失敗的原因的闡述基本合理。但是,1840年的清朝即使對英國實力及意圖認識清楚,也可能無法戰勝英國。鴉片戰爭首先是中英兩國軍事力量之間的較量。要判斷中國能否獲勝,首先得考察清王朝的軍事力量。鴉片戰爭的親歷者林則徐留下這樣的記述:

  彼之大炮,遠及十里內外,若我炮不能及彼,彼炮先已及我,是器不良也。彼之放炮,如內地之放排槍,連聲不斷,我放一炮后,須輾轉移時,再放一炮,是技不熟也……內地將弁兵丁,雖不乏久歷戎行之人,而皆覿面接仗,似此之相距十里八里,彼此不見面而接仗者,未之前聞。故所謀往往相左。

  林則徐所言意思為:英軍大炮射程遠,我軍打不到他,他能打到我,這是武器不行;英軍可以連續放炮,而我軍不能,“須輾轉移時”,這是發射技術不熟練;清軍雖有作戰經驗,但那都是面對面的作戰,從來沒有經歷過這樣相距十里八里的炮戰。研究鴉片戰爭的著名學者茅海建先生指出:“如果我們用一句話來概括鴉片戰爭時期中英武器裝備各自的水平,那就是,英軍已處于初步發展的火器時代,而清軍仍處于冷熱兵器混用的時代。”英國海軍為當時世界之最,工業革命末期開始使用的鐵殼蒸汽動力船航速快、機動性能強、吃水淺,能在中國內河航行。“清軍使用的是自制的老式的‘洋槍洋炮’。就型制樣式而言,與英軍相比,整整落后了二百余年”。清軍也不可能利用數量上的優勢來戰勝英軍。清軍的編制“利于分散‘治民’,而不利于集中御外”。清朝沒有一支可機動作戰的部隊,也不可能將全部兵力用于與英軍作戰。

  英國中學歷史教科書只從中國軍事上的落后和心理上的輕敵分析了中國戰敗的原因。實際上,中國戰敗還有政治和經濟方面的原因。中英軍事實力的差距是鴉片戰爭中國失敗的重要原因。為什么中英兩國軍事實力差距如此巨大,我們可以從清王朝政治的腐敗、小農經濟的制約等方面找原因。“自然經濟不僅提供了產品,而且也在生產和再生產出閉塞。從這種自給自足的經濟中很難滋生向外發展的欲望和沖動。”由于小農經濟的制約,中國當時還滯留于自給自足的小生產階段,當時中國的經濟實力、科技和工業水平已遠遠落后于歐洲。正如陳旭麓先生指出:“鴉片戰爭的失敗是由于武器的陳舊,政治的腐敗,還是社會的落后……應當說這三個東西是相互聯系的:因社會落后而政治腐敗,因政治腐敗而武器陳舊。”

  三、

  關于鴉片戰爭的結果及影響

  英國中學歷史教科書《近現代中國的形成:1860~1997》對兩次鴉片戰爭的結果及影響敘述如下:

  第一次鴉片戰爭以中國水師非常恥辱的失敗而告終。……《南京條約》的簽署標志著一個世紀的開始,在這個世紀中,中國在外國對其經濟和領土權利的要求面前沒有話語權……

  事實證明,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后的幾年里,西方扮演了一個兩面性的角色:掠奪者和救世主。……自1850年以來,中國國內一直叛亂不斷,而清政府既無法鎮壓叛亂,也無法同時打敗外國人。現在中國被西方打敗了,西方的要求得到了滿足,英國、法國和美國從清朝的敵人變成了清朝的盟友。然而,要獲得西方的友誼就必須以簽訂不平等條約為代價,清政府認為這是值得的。于是,一支代表清帝國作戰的外國軍隊———常勝軍建立了。1860年8月,面對太平軍的進攻,這支軍隊成功地保衛了上海。

  兩次鴉片戰爭后,中國的孤立狀態和自認為可以自給自足的道德和文化的優越感戛然而止。中國不能忽略外國人想要擁有更多經濟自由的要求,這一點顯而易見。另外,采用西方的手段,甚至是西方政權的積極軍事支持,對中國抵御國內叛亂和維持自身統治至關重要,這一點也毋庸置疑。

  我們將上述三段文字進行話語分析以及結合前文英國中學歷史教科書對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和中國戰敗的原因的敘事分析,可以看出:英國中學歷史教科書在反復強調清朝的愚昧無知,因此,軟弱的清政府必須借助西方的幫助以鎮壓國內叛亂和維持自身統治。在英國教科書這樣的敘述邏輯中,西方“變成了清朝的盟友”,“成功地保衛了上海”。中國需要西方的支持來“抵御國內叛亂和維持自身統治”,與西方簽訂不平等條約是獲得西方友誼必須付出的代價。

  鴉片戰爭給中國帶來了深重災難和巨大屈辱,對中國社會產生了巨大影響。中國的獨立、主權和領土完整受到了嚴重破壞,中國從一個獨立的封建社會演變為半殖民半封建社會。《南京條約》《虎門條約》《望廈條約》《黃埔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簽訂,破壞了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在兩次鴉片戰爭中,英國用鐵殼蒸汽動力船和現代海軍火炮摧毀了清朝水師,然后通過蒸汽船將現代工廠大規模生產的商品運入中國內陸,這打破了中國傳統的自給自足的經濟體系。英國蒸汽船對中國的影響,比大炮更具破壞性。但是,英國中學歷史教科書對于鴉片戰爭給中國帶來的災難后果與影響輕描淡寫。教科書不僅淡化了鴉片戰爭英國侵略中國這一事實,而且將之美化為對中國的拯救。在近代中國歷史中,西方扮演了中國的救世主角色,“從而使所有中國人對西方的恩情永世難忘”。這種典型的西方中心論思想,顛倒黑白,為英國中學歷史教科書的一貫寫法。

  中國在西方列強的炮火下,步履蹣跚地進入近代。鴉片戰爭可以說改變了世界格局。鴉片戰爭爆發前,在世人眼里,中國是雄踞東方的實力雄厚的大國。但在鴉片戰爭后,中國和世界其他國家的傳統關系日漸改變。人們不再仰慕中華文明,富庶繁榮、輝煌燦爛的古代文明之邦的中國形象逐漸土崩瓦解,一個封閉、衰敗、愚昧、落后的近代中國形象開始呈現在世人面前。

  四、

  討論與結論

  問題之一:如果清朝不禁煙,英國是否就不會發動戰爭?

  英國以商業貿易立國,主張在世界范圍內進行自由貿易。英國通過外交手段與中國進行自由貿易的嘗試失敗,對利潤的貪婪和被自由貿易主義主宰的英國外交政策決定了即使沒有林則徐的虎門硝煙,英國也會以其他借口發動戰爭。

  鴉片貿易與大英帝國的利益和存在有著密切的關系,英國政府必然要對中國的禁煙運動作出反應。對于剛剛完成工業革命四處尋找新的海外市場的英國來說,擁有巨大人口的中國帶來的誘惑力是不可抵御的。“如果每個中國人的襯衣下擺長一英寸,我們的工廠就得忙上數十年!”“英國的鴉片販子和與對華貿易有關的資本家的極力煽動和精心策劃、駐華商務監督義律的竭力慫恿和出謀劃策,又推動了英國政府迅速做出發動侵華戰爭的決定”。對中國發動戰爭,不僅可以維護鴉片販子的利益,還可以借機打開中國國門,何樂而不為。可以說即使清政府不禁煙,英國也會發動戰爭。

  關于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除了英國的殖民擴張政策,還應考慮到英國國內不斷激化的矛盾這一因素。英國發動侵略中國的戰爭也是其轉移國內危機的手段之一。

  19世紀20~40年代,隨著英國國內資本主義的不斷發展,各種矛盾不斷尖銳和激化。1825年,英國爆發了第一次全國性經濟危機。英國國內政治局面動蕩不安,資產階級的統治地位受到極大沖擊。其時,歐文空想社會主義思想在英國廣泛傳播,處于動蕩不安和危機之中的英國資產階級政府視其為洪水猛獸。1836年,英國爆發了無產階級第一次獨立的革命運動——憲章運動。為了淡化歐文空想社會主義思想對英國社會的影響,緩和國內日益激化的矛盾,穩定資產階級政權的統治秩序,英國政府走上了海外侵略擴張的道路,發動了對中國的不義戰爭。

  “關于鴉片問題,我方力圖禁絕,英方則希望維持原狀:我攻彼守。關于通商問題,英方力圖獲得更大的機會和自由,我方則硬要維持原狀:彼攻我守。就世界大勢論,那次的戰爭是不能避免的。”實際上,西方自己也承認:“如果當時有一種有效的鴉片替代品,比如糖蜜或大米,這場沖突可能會被稱為‘糖蜜戰爭’或‘大米戰爭’。唯一的區別是時間問題:假設進口的主要物品是無害的,昏睡的中國人不會這么快就被嚇得采取行動。這場戰爭可以推遲,但無法避免。”總之,英國發動鴉片戰爭是資本主義擴張的必然結果,是轉移其國內矛盾的手段,是其既定的海外殖民政策的一部分。即使沒有林則徐的虎門銷煙,英國也會發動戰爭,戰爭不可避免。

  問題之二:是不是兩種文化的沖突導致了戰爭爆發?

  關于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一些學者用“文化沖突說”來解釋。他們提出,“鴉片戰爭是兩種文化之間的沖突。一方是農業的、儒學的和停滯的并且深陷于日益衰敗的王朝循環泥淖之中的社會……另一方則是工業的、資本主義的、進步的和不滿足于現狀的社會。當二者相遇時,沖突不可避免”。

  鴉片戰爭以前,中國是東亞地區中華文化圈的中心。清朝認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優于其他文明。這種文化優越感使其在早期與其他國家交往時,不能以一種平等的心態對待對方。在清朝的官方文書中,英法美三國被稱為“英夷”“法夷”“美夷”,需要向清朝稱臣納貢,以此來確立它們的臣屬地位。而與此同時,經歷過工業革命的英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殖民國家,號稱“日不落帝國”。英國在世界范圍內強行推行自由貿易,而中國仍沉浸于自給自足的天朝迷夢里。經過馬戛爾尼訪華后,西方對于中國的看法有了巨大改變。他們認為,中國是“靜止不動”的,是“一個經過防腐處理的木乃伊,身上裹著絲綢,上面繪有象形文字。其內在循環類似于一只處在冬眠狀態的榛睡鼠”。中國拒絕向其他先進文化學習,他們必將為其狂妄自大付出高昂代價。對這個難以忍受的國家,唯一合適的回擊就是戰爭。美國前總統亞當斯稱“戰爭的真正原因不是鴉片而是磕頭”“中國人認為可以在‘侮辱和貶低’的基礎上與人交往,這種‘傲慢和不堪忍受’的態度,正是引起中英沖突的惟一原因。”中英兩種文化的巨大差異導致兩國之間的分歧無法調和。“與中國的糾紛不再是……鴉片走私問題,而是中國對英國國家尊嚴蔑視的問題——對這種蔑視,英國為了自己的榮譽,必須要通過軍事手段進行報復。”中國注定“要在海岸上被撕成碎片”。

  “文化沖突”不是鴉片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所謂政治制度的矛盾、經濟學說的矛盾、法制觀念的矛盾等等觀點,都是對鴉片戰爭起因及其性質的有意無意的歪曲,又是對英國資產階級侵略罪行的有意無意的開脫。”正如前文所言,英國為了開辟新的原料產地和商品銷售市場,將其侵略擴張矛頭指向了擁有龐大國土和資源的中國。英國發動鴉片戰爭是其對外殖民擴張政策及轉移國內危機的必然結果。英國中學歷史教科書在敘述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時本末倒置,顛倒黑白,過于強調中英的文化差異和清政府的傲慢愚昧無知,雖有提及尋找商品的銷售市場,但是在輕描淡寫。教科書通過一系列文字、圖片、學生活動的描述,將學生的關注點引到中國的愚昧上。英國教科書用文化沖突論掩蓋了鴉片戰爭英國侵略中國這一赤裸裸的事實。

  問題之三:我們應該如何評價鴉片戰爭?

  學界對鴉片戰爭的評價存有文化沖突說、貿易沖突說、鴉片戰爭說等觀點。實際上,用文明、自由貿易字眼無法掩蓋英國侵略中國的本質。我們在談論這場戰爭時,是不能回避鴉片(鴉片貿易)的。為了自由貿易就必須付諸戰爭的極端形式嗎?不同的文化就必須以發動戰爭的方式來解決彼此之間的沖突嗎?不能因為你心目中的對人不禮貌就發動戰爭,也不能因為別人不需要你的商品就用武力來強迫買賣。商品貿易不能用武力來強迫。況且鴉片是毒品,毒品交易不能算是正常的商品貿易,只能說是財富的掠奪。鴉片戰爭由鴉片而來,為鴉片而去。鴉片貿易和鴉片戰爭具有明顯的非正義性,這無可爭辯。戰爭是邪惡的,為邪惡的鴉片貿易進行的戰爭更加邪惡。英國中學歷史教科書中不用“鴉片戰爭”,而用“英中戰爭”(Britain's war with China,The second Anglo-Chinese War)來命名這場戰爭,去掉“鴉片”二字,實質上是英國教科書話語運作的“杰作”,這一提法掩蓋了英國對中國發動侵略戰爭的本質。

  “近代中國的落后決不意味著英國發動鴉片戰爭是合理的、正義的。侵略就是侵略、強盜就是強盜;弱小不代表應該被欺凌,弱肉強食不是歷史正義!”強盜就是強盜,無可辯駁,文化沖突說、貿易沖突說都掩蓋不了英國侵略中國的事實。鴉片戰爭是英國發動的不正當的侵略戰爭,是西方帝國主義列強入侵中國,用武力打開中國市場的野蠻戰爭,是西方擴張與侵略的典型例證。所謂通商戰爭、貿易戰爭、文化戰爭,都是典型的歐洲中心言論。

  其實,對于鴉片戰爭爆發時的中國以及對戰爭的評價,無論是當今還是戰爭爆發時,抑或馬戛爾尼使團訪華后,英國國內有不同的聲音。前英國商務大臣、英國第三大黨自由民主黨黨魁凱布爾爵士(Sir Vince Cable)評價說:“這是一場非常錯誤及充滿剝削的殖民戰爭,造成歷史上長久的傷痕及懷疑,我們希望這樣的事不會重演。”作為曾在鴉片戰爭中獲利豐厚的沙遜家族后人,美國喬治城大學的沙遜教授(Professor Sassoon)認為:“和許多戰爭一樣,鴉片戰爭是錯誤的。”1795年4月,馬戛爾尼使團訪華時所乘“獅子”號船的第一大副愛尼斯·安德遜回國后出版了訪華見聞錄,由于書中有不少對中國的贊譽,引發了“各種惡意的和出于誤解的對本書和對作者的攻擊”。

  雖然英國存在少許對清朝贊美的言論,但也淹沒在英國大眾對中國的普遍負面印象中,人們在選擇性敘事。18世紀中后期,中國開始衰落,英國開始崛起,而中國仍然陶醉在天朝上國的迷夢里,中英力量平衡的局面開始打破。英國人眼中的中國形象轉變與當時中英實力對比發生改變密切相關,充分體現了福柯所倡導的權力與話語的關系。“一種話語,對從這一傳統或話語中產生的文本真正起控制作用的是這一傳統或話語的物質在場或力量,而不是某一特定作者的創造性。”

  總之,英國歷史教科書中的鴉片戰爭敘事,多將重點放在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上,認為東西文化沖突引發了戰爭。英國中學歷史教科書對鴉片戰爭帶給中國人民的傷害基本不提,反而認為西方扮演了清朝“救世主”的角色。受20世紀50~60年代盛行于西方學界的“西方沖擊—中國回應”模式影響,強調“以褒揚的口氣描述西方擴張,而以貶謫的口氣描述中國對西方的抵抗”“把中國過去一個半世紀所經歷的種種問題,主要都歸咎于中國社會與文化自身的弱點與不足”。雖然英國社會也存在對鴉片戰爭不同的聲音,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經過社會絕大多數人的想象、過濾和重構,形成了大眾普遍認可的中國形象。這中間有集體的偏見,也有無意識的遺漏。從1794年英國使團帶回的各種有關中國的負面報道開始,英國逐漸塑造了一個封閉、落后、停滯、傲慢無知的鴉片帝國形象。文本在創造秩序又在鞏固這種秩序,從18世紀末至今,這種中國形象還存在于英國中學歷史教科書中。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詩人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那場無產階級的文化革命問題出在哪里?(壞人鉆了空子)
  2. 為啥車陷入泥潭老百姓袖手旁觀無人幫忙?
  3. 30億!終于判死刑了!
  4. “我死后哪管洪水滔天”
  5. 牧之野|進退兩難
  6. 鐘華元:不能再貨幣犯病全民吃藥了!
  7. 司馬南|暗訪青島代孕基地,生命的售價不足百萬
  8. 周期尾聲,總是難熬
  9. 印度的困局,正逐步被放大
  10. 鄭若麟:扭轉西方似乎仍對中國占上風的局勢,是一場決戰
  1. 其實,我們都被媒體給騙了
  2. 那場無產階級的文化革命原因是什么?
  3. 正經人誰還愿再戴金箍啊?
  4. 雙石|鄧小平同志在遵義會議前后任職的簡單考證
  5. 只有從社會主義和宗派主義之間根本矛盾的角度才能看懂1970年廬山會議
  6. 那場無產階級的文化革命問題出在哪里?(壞人鉆了空子)
  7. 48年了,該還人民真相了!
  8. 兔死,狐悲?——評“春風般的王法官”的官悼文
  9. 俄烏戰爭令人擔憂,全球局勢嚴峻險惡!中國應如何應對?全方位深度分析!
  10. 兩敗俱傷
  1. 越南新書記為何高調瞻仰毛主席紀念堂
  2. 崔永元怎么奴到這個程度了?!
  3. 總設計師的各種戰略和策略
  4. 主張“免費醫療”的李玲教授有多“罪大惡極”?
  5. 又有國家被顏色革命了,中國有危險嗎?九點看法!
  6. 關于“黑貓與白貓”論
  7. 人間惡魔
  8. 葉方青:吸取蘇聯教訓,清除險惡的人,廢棄錯誤的路
  9. 網友立功了,發現大內鬼!
  10. 劍云撥霧|女法官之死
  1. 偉大的父親
  2. 其實,我們都被媒體給騙了
  3. 那場無產階級的文化革命原因是什么?
  4. 1.7萬人的國民黨鐵軍,傷亡1.5萬人才停戰
  5. 明為:把農民轉移到城鎮,消費水平就提高了嗎?
  6. 莫易|裝聾作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