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大會堂位于北京市中心天安門廣場西側,西長安街南側,坐西朝東,南北長336米,東西寬206米,高46.5米,占地面積15萬平方米,建筑面積17.18萬平方米。這個黨、國家和各人民團體舉行政治活動的重要場所,雄偉、莊嚴,設計建造風格獨特,堪稱世界一流,但也許人們不知道,周恩來對它的建筑設計花費了許多心血。
決定建造人民大會堂
新中國建立后,國家各部門集中在中南海辦公。中南海房子有限,黨、軍隊、全國政協、政府機關,加上警衛部隊,許多機構都在里邊辦公,就顯得很擠了。特別是1954年建立全國人大常委會后,沒有辦公樓,而是與黨和政府的辦公機構擠在中南海內,自然有許多不便。
1956年,中國提前完成了第一個五年計劃,經濟實力大增,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特別是全國人民的精神面貌發生了深刻變化,中國共產黨在全國各族人民心目中有著極高的威信。于是,從這一年開始,中央便醞釀在北京建設一個大型的禮堂,以供黨中央開會使用。
周恩來在統籌考慮這些問題后,提出要建一座中央辦公大樓,中間有大會堂,既統一解決許多中央機構辦公用房問題,也同時解決中央召開大型會議場所的問題。這個意見得到中共中央其他領導人和各民主黨派民主人士一致贊成。但中央辦公大樓建在什么地方,就作為一個急迫問題需要確定了。周恩來經過認真思考,提出,要在統一設計天安門廣場建筑時,把建中央辦公大樓問題考慮進去,可以考慮建一個萬人大會堂。
周恩來計劃把中央辦公大樓建在天安門廣場是切合實際的,但他的意見有一點兒改變:要在天安門廣場建的,不是中央辦公大樓兼有大會堂,而是專為全國人大使用的,形式就是大會堂,規模是萬人或者萬人以上,是萬人大會堂內部兼有中央辦公大樓功能。這所萬人大會堂建筑的具體地點,要在整體考慮天安門廣場建筑格局中確定。
“下一輪設計,我希望看到廣場基本成形。”
1958年8月,由周恩來提議,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為慶祝建國十周年,在北京建一批重大建筑工程,展現十年來的建設成就。這些建筑追求建筑藝術和城市規劃、人文環境相協調。這些建筑完全由中國工程技術人員自行設計、施工。周恩來的意見和中央設想都是:這些重大建筑工程中,萬人大會堂要放在首位,其他工程還有:革命博物館、歷史博物館、國家劇院、軍事博物館、科技館、藝術展覽館、民族文化宮、農業展覽館等(后來被歸納為“十大工程”)。這些重大建筑的完工時間,定在1959年國慶節前。于是,居這些重點建筑工程之首的萬人大會堂的建筑設計任務,急迫地擺在面前。
周恩來在和北京市委書記彭真、北京市主管城市建設、規劃的副市長萬里談“十大工程”時,都重點談到大會堂的建筑設計問題。
◆設計人員為周恩來介紹人民大會堂設計方案。
周恩來的意見,要在全國范圍內把知名建筑設計師調到北京來參加此項工程設計,集中力量搞好北京十大建筑,他還特地提到梁思成、楊廷寶、張開濟、吳良鏞的名字,表示要請他們參加設計。按此意見,北京市政府隨即以中國建筑學會的名義向全國建筑界發出邀請。由于各省、市、自治區領導對這次邀請極為重視,幾天之內就有三十多位有名的建筑設計專家來到北京。在這樣短的時間就調來這樣多知名專家,這是個奇跡。
設計建筑人員調齊后,建筑設計班子也用最快的速度組成。1958年9月8日,中共北京市委書記處書記、北京市副市長萬里在中央電影院向在京的設計、施工單位的專家做動員報告。他指出,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做出了明年要大規模地慶祝建國十周年、展現中國各方面成就的決定。萬里在講話中特別強調要盡快建成大會堂,屆時將邀請外賓和華僑來參加國慶活動。萬里當時講的規模是:建設萬人大會堂和5000人的大宴會廳以及居住的賓館等。這些工程要少而精,既實用,又美觀;既保證質量,又講究藝術,且要具有民族風格和特色。
首先要拿出的是天安門廣場整體設計方案,因為根據中央的意見,“十大建筑”中有四座,即萬人大會堂、革命博物館、歷史博物館、大劇院,要安排在天安門廣場之內,這四座建筑物放在天安門廣場什么地方,就是需要預先考慮好的問題,而且它們的設計、建筑風格也要與廣場形成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
◆為了設計大會堂,工人、學生、教授,以及西安市設計院、清華大學建筑系等全國各地的設計單位紛紛獻計獻策。短短一個月的時間,就提出了84個平面方案和189個立面方案,圖為他們拿出的平面圖(下層圖)和立面方案(上層圖)。
當時專家們分別搞出了幾個設計方案。這些方案充滿了不拘一格的想象,有一種甚至設計拆去正陽門城樓和箭樓,在此位置上建萬人大會堂。對于專家們的設計,周恩來并沒有采取簡單否定的態度,他認為這些設計各有所長,主要是要從整體考慮,優中選優。他請北京市規劃局把這幾個方案分析、匯總,又經過認真對比、研究、討論,選擇了四個,這四個方案進入下一輪設計,進一步修改推敲,再最后拿出一個較成熟的設計方案。
此時,周恩來說了一句話:“下一輪設計,我希望看到廣場基本成形。”周恩來這句話,促進了設計進度。專家們開始夜以繼日地展開設計工作。周恩來也親自參加了天安門廣場整體設計規劃。周恩來以寬廣的胸襟,讓設計師、專家們打破框框,放手設計。
周恩來特別對已經確定的在天安門廣場上建大會堂的位置做了考慮。他從天安門廣場整體要形成雄偉壯觀格局、中國建筑講究對襯、四周建筑物對廣場中央有一個向心狀態,以及方便中央工作等角度考慮,提出:大會堂設計在天安門廣場的西側。他的這個意見得到參與此項工作的專家學者、組織指揮廣場建設的干部們的一致贊同。按此思路,專家們進一步拿出了一個廣場四大建筑兩兩相對的初步方案,即:廣場兩側的建筑,東邊為國家大劇院、歷史博物館,西邊為萬人大會堂和革命博物館,兩兩相對分立,朝向于廣場正中的人民英雄紀念碑。四座建筑各自獨立,占地面積均為150米×220米,體型都是東西長、南北短。
當時的天安門廣場,相當于五個巴黎協和廣場、四個半莫斯科紅場或者四十個威尼斯的圣馬可廣場,是世界上最大的廣場。在這樣大的廣場兩邊設計四座建筑,對于建筑設計師們來說,是難度不小的課題,因為四座建筑如果設計過小,廣場就顯得空曠,形不成恢弘的氣勢,但四座建筑中,如果每一座都設計得很大,占的空間必然很大,每一側的兩座建筑之間又顯得擁擠。
這個難題也是由周恩來解決的。他經過反復思考和現場多次踏查,最后決定:為突出天安門廣場的政治意義,國家大劇院要遷出廣場,移到大會堂西面,東邊把革命博物館與歷史博物館合為一館,建革命歷史博物館,西邊只建大會堂。這一思路恰合中國傳統的“左祖右社”建筑格局。
打破樊籬
大會堂建筑地址確定后,距離中央要求的建成時間,只有一年了,當務之急是拿出建筑設計方案。各地被邀請來的建筑專家于1958年9月到齊后,組成了大會堂設計專家組,實際上歸規劃局領導,設計方案也按北京市規劃局名義上報。參加設計工作的專家們的積極性非常高。9月10日開始設計,9月15日,就拿出了大會堂第一稿設計方案,經過修改后,不久就拿出了第二稿設計方案,專家組經過仔細討論,反復推敲,又有許多修改。9月20日,專家組又拿出了第三稿設計方案。僅僅用10天時間就先后拿出三稿設計方案,速度算是相當快的。
雖然設計方案初稿、二稿、三稿,一稿比一稿成熟,每稿都經過規劃局領導認真研究、審議,但這三稿設計方案由于種種原因都不很理想。上上下下都十分著急,因為設計方案確定不下來,后續的調運原料、組織建筑隊伍、破土動工等,就談不上。
建筑大會堂的負責人向周恩來匯報了這個情況,周恩來專門指示,專家組不能關門,要開門,更廣泛地征求多方面意見。周恩來特別強調,選擇人進設計專家組,要不拘一格,我們當然要請老的名氣很高的專家,但也要把年輕的優秀建筑設計專家請進來;要廣泛征求年輕一代建筑設計師的意見,年輕人中間有許多優秀建筑設計嘛,要重視他們的意見。按照這一意見,專家組中吸收了許多青年設計師,最后年輕設計師占了專家組的多數,各方面專長的人都有。不僅改變了專家組的年齡結構,也改變了知識、技術結構,形成了一個互相促進、取長補短、共同提高的設計團體。
周恩來還提出,大會堂等天安門廣場建筑設計方案,不能只由規劃局一家搞設計,我們胸懷要寬廣,打破建筑設計方面的門派隔絕,集思廣益,除了規劃局設計專家組搞大會堂設計方案外,還要請清華大學、北京市建筑設計院各自搞一套設計方案,這樣做的好處,除了集思廣益外,也可以參考各種不同設計思想和風格,有選擇的余地。按照周恩來這個意見,北京市委即請清華大學、北京建筑設計院,分別組織專家設計組,對大會堂和天安門廣場其他建筑進行設計,以大會堂的設計為主。
周恩來對待設計方案,也不拘一格,表現出寬廣的胸懷,不管什么設計風格都可以搞,都可以提出來。
北京市對三個單位的建筑專家設計組,都十分重視,對他們的設計方案都認真審議。在設計建筑方案過程中,設計專家組拿出的設計方案很多,各有所長,搞了七輪評比論證,沒有一個是多數人都滿意的。主要問題是,由于設計項目不斷增加,新功能不斷提出,設計建筑面積就不能不隨之擴大,但中央原來規定的大會堂建筑面積是7萬平方米,天安門廣場雖然已經很大,但放下更大建筑物的面積仍然有限,當年廣場西邊和西南部的用地并沒有像今天看到的這樣廣闊。大會堂的功能被不斷擴充,建筑面積卻不能相應增加,使建筑設計師們產生了無用武之地之感。有的建筑設計師形容道:這是“螺螄殼里做道場”,“戴著鐐銬跳舞”。
到1958年國慶時,建筑設計方案還沒有拿出來。此時到中央要求的完工并使用時間已經不到一年了。北京市的領導著急,規劃局著急,設計師們也著急。北京市委領導劉仁把這個情況向周恩來作了匯報,同時表達了自己的焦急心情。周恩來安慰說:“不要著急,大會堂可以一年建成,五年修嘛。”但周恩來心里比誰都著急。當他了解到建筑面積限定在7萬平方米是問題的難點時,立即表示:打破樊籬,按照實際需要設計,可以擴大面積,需要多大面積,就設計多大面積。周恩來這個意見,打破了原有的設計面積限制,奠定了今日人民大會堂的恢弘基礎。
敲定大會堂“體型”設計方案
有了周恩來這個意見,非常高興的北京市委副書記劉仁立即找到負責設計工作的同志說:“可以突破7萬平方米的建筑面積,也可以突破140米×270米的規劃用地,設計建筑設計方案要打破樊籬,實際需要多少面積就按多少面積設計。現在的方案全部不用,另起爐灶,盡快拿出一個全新的萬人大會堂設計方案來。”
建筑面積的樊籬被周恩來打破后,設計專家組成員都非常高興,他們終于可以放開手腳搞設計了。打破建筑面積樊籬,接下來就是搞大會堂“體型”設計。這是十分關鍵的一環,因為這座建筑的“體型”對于此后的內部結構設計起著重要作用。
◆為了能更直觀地了解整個規劃,當時的設計建造部門還制作了這樣的模型,從這50年之前的“沙盤”上,可以清楚地想見建成之后的大會堂和天安門廣場會有多么壯觀。
周恩來在仔細審閱設計師們提出的初步方案時,明確表示:同意西洋柱廊式結構。他這個意見再次向劉仁提出。按此意見,設計師們不久即拿出了一個新的設計方案:大會堂平面呈“凸”字形,由北向南依次排列大宴會廳、大禮堂和常委會辦公樓,三部分以中央大廳相連,宴會廳放到二樓,大禮堂移至中央偏西的位置。至于立面方案,則沿用了前幾輪設計中曾獲得總理首肯的西洋柱廊式結構,設計高度超過故宮。總體看,設計氣勢恢弘,既保持有中國傳統建筑風格,又吸收了當代建筑設計元素,在材料使用方面,則基本上考慮用當時最先進的建筑用材。
三個單位的設計專家組中的每一位專家都十分努力、十分認真,也都在搶時間。其中,規劃局的專家組成員最多,開會討論也最多,最熱烈。他們已經有了設計三稿的基礎,加上得到周恩來指示后,他們幾乎夜以繼日地討論、搞設計,討論后即做修改,修改的稿次也多。他們的努力受到規劃局和北京市領導的關注。
10月6日晚10時,北京市、國慶工程設計總指揮部負責同志,親自將規劃局專家組、北京市建筑設計院、清華大學建筑系的三份設計方案送到中南海西花廳總理辦公室,并當面向周恩來匯報,請周恩來審閱這些建筑設計方案。周恩來認真聽取匯報后,又仔細看了各個方案。他認為北京建筑設計院設計的大會堂方案比較好,建議設計單位都再研究一下各自的方案。
◆1958年底,毛澤東、周恩來等在審查天安門廣場和人民大會堂的建筑設計方案。
北京市、國慶工程設計總指揮部負責同志從中南海回來,把周恩來的意見向三個設計單位都傳達了。三個單位的專家們都十分重視這個意見。也許是聽到周恩來認為北京建筑設計院更好一些的話,規劃局的專家們受到觸動,要爭一口氣,因此他們動作最快。他們聽取領導傳達后連夜討論,連夜根據周恩來的指示做修改,很快就拿出了新的方案,在全國范圍征求意見后,專家組又做出84個平面圖,189個立體圖。
1958年10月14日,剛從外地回北京的周恩來,立即讓秘書通知北京市規劃局負責同志到中南海來。他在西花廳連夜主持會議,專門審查大會堂設計方案。會上,周恩來和來參加會議的同志共同審查了清華大學、北京建筑設計院、北京市規劃局設計的三套方案,詳細地看了三套方案的平面圖和立體圖。在三套方案中,清華大學、北京建筑設計院的方案規模較小,而規劃局專家組的設計方案是17萬平方米,氣勢磅礴,并且有中央大廳。這使周恩來在審查三套設計方案時,更多地關注北京市規劃局專家組設計的方案。在場的人都看得出,周恩來對規劃局的設計方案十分傾心。時間到了10月16日凌晨1時,周恩來以決斷的口氣說:就用北京市規劃局的設計方案。至此,大會堂“體型”設計規劃基本確定。
兩句古詩解決大問題
大會堂整體設計方案敲定了,但是還有兩個重要問題擺在了設計專家學者面前:第一個問題是:萬人大禮堂占去了17萬平方米將近二分之一的空間,這樣大的空間怎么消除壓抑感?第二個問題是:萬人大禮堂這樣大的空間,有高高在上的威儀,一個普通人走進去,會感渺小、壓抑,而新中國是人民當家作主,大會堂是人民議政的地方,我們的大會堂的設計,一定要讓每個人走進去都感覺自己像個主人。這是個矛盾。
在此情況下,專家們又想到了周恩來。1958年12月初,帶著上述兩個大問題的專家張鎛專門到西花廳向周恩來匯報。周恩來聽后沉思片刻,輕吟了兩句古詩:“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張鎛聽了,一時沒能明白周恩來的意思。周恩來笑笑說:“人站在地上,并不覺得天有多高,站在海邊,也不覺得海有多遠。‘落霞孤鶩’這一句,應該對我們有所啟發。為什么不從水天一色的意境出發,去做抽象處理呢?”周恩來一邊用手比劃著,一邊用鉛筆在一張紙上畫著,說:“大禮堂四邊沒有平直的硬線,有點類似自然環境的無邊無沿。頂棚可以做成大穹隆形,象征天體空間。頂棚和墻身的交界做成大圓角形,把天頂與四壁連成一體。沒有邊、沒有沿、沒有角,就能得到上下渾然一體的效果,沖淡生硬和壓抑感。”
◆大會堂內,抬頭就可見“繁星點點”,絲毫不會感覺壓抑、沉重。
周恩來用兩句古詩的意境,聯想到大會堂會議大廳的設計,講出了一個全新的設計思路。這是當時的建筑設計專家們都沒有想到的,他們無不贊佩周恩來,大家冥思苦想不能解決的建筑設計難題,在他兩句古詩的啟發下順利解決。按照他的這個意見,大會堂會議大廳的設計思路、方案基本確定。在此后的設計中,為了體現“水天一色”的感覺,大禮堂的穹頂設計了三圈水波形的暗燈槽,與周圍裝貼的淡青色塑料板相呼應,燈亮之時猶如波光盈盈。整個穹頂上開了近500個燈孔,人坐在觀眾席內,抬頭就可見“繁星點點”,仿佛置身于浩瀚夜空,絲毫不會感覺壓抑、沉重。大禮堂巨大的穹頂上有幾百萬個小小的吸聲孔,主席臺上發出的多余音波完全被吸走,坐在每個角落的人都能清晰聽到發言人的聲音。大空間的兩大問題,被根本解決了。
親自參與大會堂內部格局設計
專家們在設計大會堂“體型”時,對內部設計也有考慮,周恩來親自確定大會堂“體型”后,專家們即展開內部建筑設計。周恩來和專家們一起進行設計。在和建筑設計專家們一起研究、討論設計方案時,周恩來把自己當成一個普通參與者,經常的情景是:專家們坐在椅子上,周恩來站立在旁邊,和專家一起商量設計修改方案,這不僅僅是平易近人的問題,而是讓專家學者們感到周恩來就是和他們一起工作的一個成員。每當周恩來和大家一起討論研究統一認識,他就現場及時拍板決定。這保證了大會堂的建筑速度和質量。
◆藍天下的天安門廣場,朝陽照耀下的人民大會堂,莊嚴而肅穆。
最終,大會堂形成了現在人們看到的這種格局:東門是人民大會堂的正門,也是萬人大禮堂的入口。金黃色銅門上方懸掛國徽。門前廣場供舉行歡迎國賓儀式、檢閱三軍儀仗隊用。進人民大會堂,經風門廳、過廳,即到面積3600平方米的中央大廳。中央大廳護墻和地面用彩色大理石鋪砌,周圍有20根漢白玉明柱,中層有12米寬的回廊,有6座正門通往萬人大禮堂。萬人大禮堂南北寬76米,東西進深60米,高33米,是穹頂、大跨度、無立柱結構。禮堂平面呈扇面形,坐在任何一個位置上均可看到主席臺。一層的每個席位前都裝有會議代表電子服務單位,可進行12種語言的同聲傳譯和議案表決即時統計。二、三層的每個座位中則裝有喇叭,均可清晰聽到主席臺的聲音。大會堂建有迎賓廳、國賓會談廳、國賓宴會廳、“金色大廳”、全國人大常委會機關辦公樓等,還建有33個地方會議廳,每個地方會議廳的設計,都有明顯的地方特點。各省市自治區的代表在地方會議廳開會、議政,有在自己“家”里的感覺。
在周恩來親自指導和參與下設計的大會堂建成后,得到中外上下一致好評,幾十年來在一直方便實用中彰顯著新中國的大國威儀。它已經和周恩來的名字聯系在一起,以致有很多人一進大會堂就想起周恩來。它也是中外建筑精品,落成40年后,還獲得“20世紀當代中國建筑藝術獎”。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