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雄文:孫中山“國父“名號虛大于實
張雄文
·
2011-08-29
·
來源:烏有之鄉(xiāng)
張雄文:孫中山“國父“名號虛大于實
近代史上被虛抬比較厲害的人,孫中山算一個。1940年3月21日,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第143次會議決議:尊稱本黨總理為國父,以表尊崇。根據這一決議,國民政府以孫中山倡導國民革命,手創(chuàng)中華民國,更新政體,永奠邦基,謀世界之大同,求國際之平等,光被四表,功高萬世,于同年4月1日明令全國自是日起,尊稱總理孫中山為中華民國國父。
這便是孫中山國父之稱的由來,也就是來源于其黨內的加冕。不過,中華民國到1949年終結,大陸出現了一個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國國父之稱也就隨之消失了(臺灣一隅不算)。但一些人以為美國有個國父,中國也要有一個才相稱,因此依然叫孫中山“國父”,百度百科還有專門詞條,干脆叫孫中山為“中國國父”,以便延續(xù)到今天。
其實,如果一定要找一個人充任國父,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主席毛澤東才是不二人選。不過毛澤東似乎更喜歡主席的稱呼,此外,共產主義運動成功的國家也無叫國父的先例。
孫中山之所以被國民黨尊為“中華民國”國父,是認為他“手創(chuàng)中華民國”,實際上這是國民黨美化自己歷史之舉,清王朝的終結與孫中山干系不大。
清帝宣統(tǒng)退位主要是兩大原因,一是武昌起義令南方丟了半壁江山,二是清廷重臣袁世凱倒戈,從內部威逼利誘。袁世凱當然不是奉孫中山之命,武昌起義也是并非孫中山同盟會(國民黨的前身),甚而曾與同盟會對罵的兩個小團體文學社與共進會組織的新軍起義,一舉成功的。
武昌起義成功,并宣布改國號為“中華民國”時,擁有美國綠卡的孫中山還在美國。此前,他召集同盟會骨干開會,以保存力量為由,決定停止武裝暴動。革命成功后,孫中山花兩個月時間趕回中國,因過去多次失敗的起義名頭很響被推舉為臨時大總統(tǒng)。
從歷史上看,孫中山對“手創(chuàng)中華民國”貢獻甚微,若非國民黨為美化自己的需要,實難擔當“國父”二字。據《中國經營報》2011年6月13日第50版《洋眼看“辛亥”系列之總統(tǒng)府里的洋記者》一文記載,武昌起義后的湖北都督黎元洪則認為:“世人對孫逸仙有錯誤的認識。在推翻清王朝的革命中他根本沒做什么實際的工作。他返回中國時,革命已經結束。”
他還說:“除了一些道聽途說的模糊印象外,我?guī)缀鯖]有聽說過他這個人。除了聽到一些他的煽動性演說外,我也不知道他的政治觀點。我對他的認識只有這么多,我認為他是個空想家。南方黨(或共和黨)決定以南京為首都建立一個名義上的政府。此舉是為了在道義上影響國內外視聽。他恰好到了上海,做了名義上的總統(tǒng)。當時真正的革命領袖找各種理由拒絕臨時大總統(tǒng)的職位,因為他們認為這一職位不會存在很長時間。孫逸仙離開中國時間長,與這里的任何勢力均無關聯。他在國外名氣很響,因此他似乎適合這個位置。我從未聽說他對革命工作提供過什么實質性的幫助。他的名聲在很大程度上是虛構的……”
黎元洪盡管是趕鴨子上架的都督,但他這一番對外國記者的談話,卻是客觀實情,經得起歷史的檢驗。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xiāng)
責任編輯:wuhe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xiāng)網刊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