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聲網資料:從人均壽命看毛時代和改革時代
(民聲網 www.mshw.org)
http://www.mshw.org/theory/history/2011-08-23/4263.html
資料1:從人均壽命看毛澤東時代的偉大成就
李毅
人均壽命,從發展社會學的角度,從國際社會學的角度,都是一個至關重要的社會經濟指標。人均壽命的國際比較,是對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橫向比較的可靠指標。對新中國六十年人均壽命進行國際比較,可以得出較為可靠的判斷和結論。
1949年,中國人均壽命為35歲,世界平均水平是47歲。47-35=12。由于1840年之后百年國恥,中國人均壽命落后世界平均水平12歲。
東方紅,太陽升,中國出了個毛澤東。1949年到1976年,中國社會經濟飛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飛速提高,人均壽命飛速提高。雖然有大躍進和文革的錯誤,雖然大躍進之后餓死了一些人。1976年,中國人均壽命65歲,世界人均57歲。65-57=8。 也就是說,中國人,在毛澤東時代,從比世界平均少活12年,提高到比世界平均多獲8年。12+8=20,也就是說,在毛澤東時代,中國人均壽命,相對國際平均水平,提高了20歲!取得這樣輝煌的成就,有多方面的原因,比如:搞了社會主義,搞了全民社會保障,搞了全民醫療保障,搞了農村合作醫療(赤腳醫生),把醫療衛生工作的重點放到了農村,等等。那時候有一個說法,“世界上還有三分之二的勞苦大眾要解放”,這個說法是有一定道理的。那時候,世界上,有三分之二的人,人均壽命比中國低。那時候,中國是全世界第三世界的榜樣,聯合國要全世界第三世界向中國學習,是有原因的,是有道理的。
改革開放三十年,中國取得了輝煌的成就。現在生產總值超過了日本,世界第二。十五年以內可能超過美國,重回世界第一。但是,決不能因此說,新中國后三十年的成就,在總體上大于前三十年的成就。這方面有很多重要數據,人均壽命就是其中之一。2005年,中國和世界平均壽命都是72歲。也就是說,三十年來,中國人均壽命,從超過世界平均水平8歲,下降到和世界平均水平持平,整整下降了8歲。為什么出現了這種情況呢?眾所周知。社會保障,有一段時間沒有了,城里的下崗工人,農村的貧困戶,有一段時間沒人管。醫療保障體系瓦解了,下崗工人,有一段時間看病難;農村合作醫療,有一段時間,徹底瓦解,不少農民,有病不敢看,生在家里,死在家里。自殺率提高,特別是在農村,特別農村婦女。
簡而言之,六十多年,新中國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也必然有不可避免的失誤。前三十年,后三十年,都有輝煌成就,都有失誤。前三十年,后三十年,哪一個成就大?哪一個失誤大?最近幾年,我一直在想這個問題。現在看來,可以肯定,就成就而言,前三十年,大于后三十年。因為,今天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并不比三十年前高。那么,就失誤來講,哪一個更大呢?現在看來,因為前三十年有大躍進和文革,好像前三十年大一些。但也很難說。現在這個發展模式,從上到下,公認已經走到頭了,要轉變發展模式。要是能轉成,皆大歡喜。要是轉不成呢?那就難說了。
-------------------------------------------------
資料2:說說人均壽命的變化
作者:nada
來自:龍的天空
原文:http://www.lkong.net/thread-453141-1-1.html
發表于 2011-7-26
看到過如下數據:
1、人均壽命,1980年,中國68歲,韓國67歲;改革近30年后,2006年,中國72歲,韓國變成77歲。
http://chinese.yonhapnews.co.kr/n_society/2009/11/12/8200000000ACK20091112000400881.HTML
1985年韓國人的平均預期壽命僅為66.8歲,1990年、1995年、2000年和2005年分別增至69.8歲、72.7歲、74.4歲和77.5歲。
2010年韓國人的平均預期壽命為79歲... 2010年中國人的平均預期壽命為73歲,位居第51位。
2、http://news.cntv.cn/20101125/100181.shtml
美媒:中國近20年人均壽命增長最緩慢 從1990年到2008年,中國的人均壽命增長了5.1歲,達到了73.1歲。然而其他發展中國家,比如巴西、埃及、埃塞俄比亞、印度、印度尼西亞和伊朗,在這一點都有著比中國更大的發展。21世紀以來,包括大部分西歐國家、澳大利亞和以色列這些人均壽命起點就比中國高的國家,也在發展速度上超過了中國。
3、《大英百科全書》公布的數據,新石器時代人類平均壽命僅為20歲,古典時期(包括古希臘與古羅馬時期)增加到28歲;英國人的平均壽命在20世紀早期為30至45歲,目前是79.01歲。
4、2000年人口普查資料顯示,中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是71.40歲。2009年,中國的平均壽命是73.05歲,其中男性為71.3歲,女性是74.8歲;
5、20世紀美國平均壽命的變化曲線:1900年美國人的平均壽命只有47.5歲,1930年時達到60歲,1960年時達到70歲,1990年突破75歲,2000年是77.5歲。世衛組織的數據顯示,2009年美國人的平均壽命達78.2歲
6、20世紀60—70年代,是日本“騰飛”之時,這20年,日本人均壽命從67歲增加到76歲。 這20年,也是韓國經濟起飛之時,韓國人均壽命從54歲增加到66歲,再經過20年后達到76歲。 反觀中國,1960—1970的10年間,人均壽命從36歲增長到62歲,并于1975年達到65歲,這是一個現代國家應有的水平。但是此后直到1990年,人均壽命僅增加到68歲,再過了近20年,才達到73歲。
資料3:毛澤東的人口智慧(摘錄)
------
作者:李建新 2009年9月9日
自二百多年前馬爾薩斯發表《人口論》以來,關于人口與發展問題(人口與貧困、人口與經濟增長、人口與資源環境等)的認識以及解決相關人口問題之道就爭論不休。在以往和當代的論爭中,主要有三種認識觀點。第一種是以新老馬爾薩斯主義為代表,堅持認為人口增長是導致人類貧困和苦難的根本原因;第二種是以馬歇爾新古典經濟學派為代表,認為人口增長不是問題而是人類進步的一個原因,因為歷史紀錄證明當世界人口增長時,人類的福祉也在提高;第三種是以馬克思主義為代表,認為人類貧困和苦難與其說是人口增長引起的,不如說是由社會制度和經濟安排的運作而引起。
正因為在人口與發展問題上有著不同的認識和看法,所以,也相應地產生了三種解決人口與發展問題的對策,這就是“減少刀叉派”(馬爾薩斯主義主張), “增大餡餅派”(馬歇爾新古典經濟學派主張)和“制度改進派”(馬克思主義主張)。第一派的認識主張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如食物)是有限的,制作的“餡餅”不足于養活增長的人類人口,所以需要減少人口以解決人類貧困發展問題;第二派的認識主張則是,不是“餡餅”有限而不能養活人類,而是“餡餅”做得不夠大,問題的本質是要把餡餅做得更大;第三派的認識主張是,不是“餡餅”不夠也不是非要把“餡餅”做的更大,而是“餡餅”的分配不公,需要對“餡餅”公平再分配。
1949年新中國誕生前夕,美國國務卿艾奇遜以馬爾薩斯人口論為依據斷言:因為“中國人口在十八、十九兩個世紀里增加了一倍,因此使土地受到不堪負擔的壓力。人民的吃飯問題是每個中國政府必然碰到的第一個問題。一直到現在沒有一個政府使這個問題得到了解決。”言下之意,共產黨領導的新中國也不例外的會碰到人口吃飯問題,也會因為解決不了人口過多,而會不斷引發革命。針對艾奇遜這種馬爾薩斯人口決定論的悲觀論調,毛澤東在1949年8月發表的《唯心歷史觀的破產》中,對其進行了有力的批判。毛澤東指出:“世間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個可寶貴的。在共產黨領導下,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間奇跡也可以造出來。”(注1)對于中國人口問題,毛澤東在這篇著作里提出了著名的“革命加生產”論斷,也就是說,要解決舊中國的人口問題、要改變舊中國貧困落后的面貌,首要的是打破半封建半殖民的舊制度,建立社會主義新中國,然后積極發展生產。很顯然,在毛澤東這篇論著中,體現了兩種認識和解決中國人口與發展問題的思想和方法,其一是制度變革(公平分配“餡餅”),其二是發展經濟(做大“餡餅”)。放在當時特定的歷史語境下,來理解毛澤東上述充滿革命激情的、充滿革命樂觀的、針對艾奇遜人口悲觀論的論斷,毫無疑義是正確的,而且也極大地鼓舞了中國人民革命和建設的熱情。實際上,中國革命成功本身就以鐵的事實證明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革命實踐的勝利和馬爾薩斯人口決定論的破產。至于后來在增大“餡餅”的過程中遇到挫折和人口轉變釋放出的人口增長而產生的人口與發展的矛盾并不能否定毛澤東在解決中國人口問題上所體現出的大智慧!
事實上,毛澤東的這些人口智慧并不僅僅停留在對艾奇遜的批判,還在于他民生為本的偉大人口思想的實踐。諾貝爾獲獎者阿馬蒂亞.森在其《以自由看待發展》一書中涉及中國人口問題時,列舉了一個非常富有啟發的例子:即毛澤東時代給我國留下寶貴人口遺產的事例。新中國成立之后,雖然我們在控制人口數量問題上有所反復,但是在人口素質即教育和健康上比起廣大的發展中國家如印度卻大有收獲,毛澤東時代的全民教育普及和全民醫療的“赤腳醫生”制度使得全民人口素質得到了極大的提高,20世紀70年代末中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和教育普及率大大高于同等經濟發展水平的發展中國家及印度就是一個明證(見附表1、表2,從表中數據可以看到,20世紀50年代,我國人口的平均預期壽命與廣大發展中國家在同一個起點上,到70年代末,我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高出發展中國家10歲之多;人口教育水平也在20世紀70年代末達到較高的初中普及),而這一切又為70年代末期的改革開放儲備了豐厚的人力資源,打下了良好的人口基礎。森指出,毛澤東本人也許并沒有考慮到他領導下的這些社會變革會有這樣一種特定效果。但是這里存在著一種普遍性的聯系,因為這些社會變革(普及識字、基本的醫療保健和土地改革)確實能增強人們享受有價值和更有保障的生活的人類可行能力(注2)。這個事例充分體現了毛澤東以人為本解決人口問題的大戰略。
放在今日全球化及日益開放的大時空背景下,毛澤東以民生為本、百年樹人的大戰略,制度改進和發展經濟的“革命加生產”大智慧,越發顯示出了毛澤東人口思想的深謀遠慮和普世價值!
表1 1950年以來世界各地人口平均預期壽命(歲)
資料來源:UN, 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 (The 2006 Revision), New York, 2007
表2 全國歷年分城市、縣鎮和農村的初中和高中的升學率(%)
年份 |
小學畢業生的升學率(普通初中) |
初中畢業生的升學率(普通高中) | ||||||
全國平均 |
城市 |
縣鎮 |
農村 |
全國平均 |
城市 |
縣鎮 |
農村 | |
1965 |
44.9 |
81.8 |
105.9 |
22.9 |
26.4 |
24.5 |
57.6 |
7.7 |
1971 |
89.7 |
94.8 |
99.2 |
88.0 |
38.5 |
32.1 |
81.8 |
35.4 |
1975 |
90.6 |
101.8 |
110.5 |
86.9 |
60.4 |
84.0 |
102.7 |
48.1 |
1980 |
75.5 |
99.9 |
106.9 |
62.1 |
39.7 |
63.8 |
85.9 |
24.7 |
1987 |
68.2 |
102.1 |
105.8 |
59.3 |
22.8 |
40.2 |
53.8 |
9.7 |
1990 |
73.5 |
103.0 |
112.5 |
63.7 |
22.5 |
40.4 |
54.2 |
8.7 |
1995 |
89.3 |
104.8 |
125.6 |
76.6 |
22.3 |
41.6 |
42.6 |
6.5 |
1998 |
92.6 |
104.7 |
124.5 |
80.9 |
22.8 |
47.2 |
40.2 |
6.0 |
2000 |
93.6 |
106.5 |
124.5 |
80.8 |
29.4 |
66.7 |
52.8 |
7.1 |
2003 |
96.8 |
113.0 |
181.1 |
69.8 |
37.7 |
77.4 |
56.5 |
8.7 |
資料來源:教育部計劃財務司.中國教育成就統計資料1949—1983.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國家教委計劃建設司.中國教育統計年鑒.1990、1995、1998、2000、2003.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注:表中初中、高中均指普通中學。計算公式為:小學升學率 = 初中招生數/小學畢業生數,初中升學率 = 高中招生數/初中畢業生數。如當年初中招生數大于小學畢業生數,會出現升學率大于100%的情況。
注釋:
注1:毛澤東 《毛澤東選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p1512。
注2:阿馬蒂亞•森:《以自由看待發展》,于真等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p260。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