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支援日本侵華——《世界金融五百年》出版社刪節
《世界金融五百年》(上、下冊)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2011年7月版
在納粹德國早期重整軍備的易貨貿易中,中國占有顯著的位置。中德貿易主要是由德國來華軍事顧問牽線搭橋逐漸完成的。早在一戰之前甚至在俾斯麥時代,德國便是向中國輸出兵工技術、制造設備、船舶以及各種軍火的頭號國家。僅1911-1913年,來自德國的軍火已超過中國輸入軍火總值的60.8%。一戰之后,根據凡爾賽條約,德國陸軍最多只能擁有10萬人,大量職業軍人被迫退伍,成為各國爭相聘用的軍事顧問。盡管凡爾賽條約禁止德國人在外國軍隊擔任軍事顧問,但在德國政府暗中支持下,仍有大量德國軍官來到中國,僅1927年12月至1932年8月,先后到中國擔任軍事顧問者就達94人之眾。還有大量軍火輸入到中國,1924-1928年,從德國輸入的軍火占中國輸入軍火總值的41.87%。
希特勒曾說過:“中國人并不能等同于靼韃人和匈奴人,他們是特殊的人種,是有一些文明的人種。”他上臺后,中德簽署了《五年軍事工業發展計劃》。德國不僅向中國提供德式裝備,還幫助中國建立軍事工業。在抗戰早期,中國政府唯一依靠的外國力量只有德國。德國軍事顧問幫助整訓中國軍隊。至1937年7月,國民黨中央軍整訓35個師,東北軍整訓了10個師,另有粵軍10個師、川軍26個師、9個獨立旅也進行了整訓。在蔣介石中央軍中有30個師接受了系統的德式軍事訓練,裝備了大量德式裝備,為抗戰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抗戰全面爆發后,德國軍事顧問參與了淞滬會戰、臺兒莊會戰、南京保衛戰和武漢會戰,為中國軍隊出謀劃策。日本極為不滿,向德國政府提出抗議:“德國軍事顧問在目前的緊張局勢下協助中國的行動,嚴重地損害了日本軍官們對德國的情感……德國的行為極大的危害了德日合作的政策。”
德國軍事顧問為中國經濟建設提供大量建議并參加相關計劃的制訂及實施。他們指出:中國“必先有完整的軍火工業、交通、電訊、郵政,甚至市政與衛生設施。缺乏任何一方,欲建現代化之國軍均將受其阻礙”。中國政府在德國顧問的幫助下,發展起具有相當規模的軍事工業。1936年,德國軍事顧問又幫助國民政府制訂了的《中國工業計劃》,該計劃的實際執行因戰爭干擾而終止,1949年國民黨敗退臺灣后,在臺灣全面實施了該計劃。(蔣碩杰與此有莫大關系)
在德國人的技術指導與援助下,湖南的煉鋼廠、煉銅廠、機器廠、煉鉛廠、氮氣廠、煉鋅廠和煤礦開辦了,江西的煤礦、煉鎢廠開辦了,四川的煉油廠、酒精廠開辦了,陜西的煉油廠開辦了,河南的煤礦開辦了,湖北的電線廠、電泡及真空管廠、電池廠和電信廠開辦了,漢陽兵工廠仿制德國毛瑟槍生產出聞名遐邇的中正式步槍,南京兵工廠生產出馬克沁機槍,鞏縣兵工廠生產出迫擊炮與防毒面具,南京軍用光學設備制造廠在德國蔡司光學儀器公司的幫助下生產出軍用光學設備,德國人一手包辦的湖南株洲新經濟區生產出各種類型的大炮和炮彈。這些武器質量較好,其中一些的質量都趕上了西方同類產品。此外,在德國科學家與工程師的幫助下,中國軍工科研方興未艾,陸續誕生了各種軍工研究所,開啟了中國近代軍工科研之路。德國人的幫助,效果非常明顯。1935年,國民黨軍隊步槍所用彈藥有半數需進口,到1937年時,輕武器及彈藥已基本能夠自給自足。
當然幫助不是無償的。1937年希特勒會見時任中國財政部長的孔祥熙時說:“德國是一個工業國家,中國則富有礦物和農產品,兩國間自然要進行易貨往來,德國在遠東沒有任何政治或領土的要求,只想發展貿易。”德國重整軍備需購買大量原料,與中國發展易貨貿易可以獲取器所需的戰略原料,尤其是鎢和銻。當時,中國鎢產量占世界總產量之37.6%,德國每年鎢進口量的60-90%都來自中國。德國人愿意以軍火同中國換取鎢砂來節省大筆的外匯。而金融大亨與工業巨頭則可以擴大在中國市場的銷量。
1934年8月,財政部長孔祥熙與德國人漢斯•克蘭秘密簽訂了一份《中國農礦原料與德國工業品互換實施合同》。根據合同,中國先向德國貸款購買軍火物資及軍工裝備,再以農礦產品進行償還。蔣介石認為,“此次中德合作成功不僅予我國防有極大之助力,且將來我民族復興賴此更巨。”
1936年4月,中德簽署了《中德信用借款合同》。合同規定德國政府向中國政府提供1億馬克的優惠貸款。合同簽訂后,希特勒對蔣介石說:“中德兩國之貨物互換實給予兩國經濟進展以莫大裨益,獲蒙鈞座異數關垂,謹為申謝”,并贈德國國防軍之榮譽寶刀一柄,表示“敬仰鈞座及貴國之微意”。蔣介石亦贊揚希特勒“對于德華兩國間經濟合作熱心主持,合同現在簽字,使國交益敦親睦,建設得有基礎,尤為欣慰,特致謝忱。”
到1937年,中國政府從德國購買的軍用物資占到全部進口商品的83%。為了對日作戰,中國從德國所購的軍火種類繁多,飛機、潛艇、防空炮、野戰炮、坦克車幾乎無所不包。自1934年8月中德易貨合同實施后,中方向德方訂貨總值在4億馬克以上,在抗日初期,至少有1.44億馬克、約合5816萬美元的德國軍火運抵中國。這些裝備加強了中國軍隊對日作戰的能力。而德國則從中國源源不斷地得到鎢、銻、鉻等稀有金屬以及桐油、生絲和大豆等德國急需的農產品。僅1938年時,中國鎢砂出口79%輸往德國。
后來德國與日本簽訂了《反共產國際協定》組成軸心國,盡管德國聲明停止向中國輸出軍火,但一直到1938年11月日軍攻占廣州切斷香港援華路線為止,平均每月有3.6萬噸的軍火經香港流向中國大陸。而中國直到1940年都仍是德國鎢礦最大的供應國。
1938年,德國承認偽滿洲國后,中德合作逐漸結束。蘇聯繼納粹德國之后給予中國大量援助,以牽制日本,防止陷入德日兩線作戰之中。1937年8月,中蘇兩國在南京簽訂《中蘇互不侵犯條約》,同時簽訂了中國從蘇聯購入武器的借款協定。此后,蘇聯于開始向中國提供經濟貸款和軍事援助。自1937年11月開始,蘇聯政府陸續派遣軍事顧問和技術專家來華。僅武漢抗戰期間,援華蘇聯顧問就達近4000人。參與援華的軍事顧問中,包括著名的朱可夫元帥。
中蘇貸款共計1.7億美元,中國償還貸款本息總計2.02億美元。蘇聯對華貸款利息率較低,為3%,太平洋戰爭爆發后,英美援華貸款的利息率高達6.5%。孫中山之子孫科曾說過:“在國際價格上,這實際是4億盧布,因為蘇聯給中國訂貨所定的價格特別便宜。例如,每架飛機價格折算美元僅3萬元,裝備每一個中國師僅合中國貨幣150萬元。”通過貸款,中國獲得了大批性能優良的蘇制武器。蘇制坦克裝備了中國第一個機械化師。蘇聯隊中國的援助直到1941年蘇德戰爭爆發后才宣告結束。
與蘇德不同的是,英法兩國卻對中國百般刁難。中國外交家楊杰曾說過:“孔祥熙在歐接洽之飛機,英方僅有二十余架,法方四十四架(計三種),并付現款,其價格較予在蘇方接洽高一倍。”難怪連宋美齡都嘆曰:“中國抗戰3年來得自蘇聯之物資援助,實較自英美方面獲得之總和多至數倍之多。”
美國不僅沒有援助中國,反而成為日本侵華的幫兇。1931年日本侵略中國東北,美國只是在口頭指責下日本以掩人耳目,但卻與日本密商諒解。胡佛總統宣稱:“日本方面也有些道理。我們與它的友誼是由來已久,根深蒂固的。我們應該友好地考慮日本的處境……日本為保衛日僑生命財產的安全起見,對滿洲的進兵是不可避免的……我們是不能提出異議的。”同年,在美國政府的支持下,日本三井集團以90多萬美元的價格購買了杜邦公司氨炸藥的配方。美國還把價值14萬美元的槍炮彈藥,600萬美元的軍工設備,7000萬美元的鋼鐵,1600多萬美元的石油賣給日本。從1931年到1932年底,美國向日本供應了1.81億美元的軍火。美國對日貿易額從1932年的6400萬美元上升到1937年的6.3億美元,5年間增長近10倍。
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后,美國的對日貿易,尤其是對日戰略原料的輸出仍不斷增加。自1937年到1940年,美國輸至日本物資總額共9.867億美元,其中軍用物資占7.039億美元。美國金融家與企業供給日本大批軍火物資,用來屠殺中國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訪美演講時說過:“我回國參加抗戰去了。如果有一天我被日本炸彈炸死,請你們不要忘記,我身體的百分之五十四點四是被你們美國炸死的。”
實際上,早在20世紀20年代,摩根財團便向日本提供大量資金。對于華爾街來說,日本人比中國人受歡迎,在他們眼中,中國人是一個虛偽、狡詐的民族。九一八事變后,在摩根財團掌門人拉蒙特的操縱下,《紐約時報》刊文將日本侵占中國東北比喻成美國占領巴拿馬運河,故意為日本人的殘暴與侵略涂脂抹粉,誤導大眾繼續信任日本,他們自己則通過貸款為日本的侵華事業添磚加瓦。
美國宣稱嚴守中立,禁止用美國船只裝載武器和軍用裝備出口。其實這是偏袒日本的政策。日本船自然暢通無阻。但掌握了制海權的日本海軍嚴密卻封鎖中國沿海,即使中國買到了美國的武器裝備,也不敢用中國船只運輸,只能租用日本不敢檢查的美國船只。而美國禁止租用美國船運輸美制武器的政策,使中國無法使用美國船只。結果,中國從美國進口的貨物從1937年上半年的1.15億美元下降到下半年的0.73億美元,以后幾年更是每況愈下。
由于日本冶金工業較為落后,工業母機生產非常原始,而一切制造業都有賴于工業母機的生產。所謂工業母機就是制造機器的機器,如車床、刨床、銑床、鉆床、磨床、鏜床等。工業母機的水平決定了一國制造業的水平。日本主要從美國進口所需的高級工作母機和精密儀器。日本侵華后,美國大量投資于日本軍事工業,幫助日本建立起現代化的軍事工業。美國福特公司提供日本現代化冶金技術,洛克菲勒財團幫助日本建立新式電氣工業,梅隆財團幫助日本飛機制造業的現代化。到1938年日本全面侵華后,美國仍給日本1.25億美元的貸款來購買美國的工業母機等戰略物資,加強了日本制造侵華軍火的力量。
1938年7日1日,美國國務院通知美國飛機公司說,美國政府不同意把飛機和飛機零件出售給正在進行狂轟濫炸的國家。而1937年,美國出售給日本的飛機價值為248.4萬美元,到了1938年,美國售給日本的飛機價值卻增加到1745.4萬美元。
日本從美國輸入的軍需物資占輸入全部軍需物資的比例是:廢鋼鐵90%,鉛45%,銅90%,石油和石油制品65%,發展飛機和坦克工業所需的機床占70%。美國國務卿史汀生就坦率地指出:“日本的侵略得到我國大力支持。這種侵略行為不僅受到支持,而且我們的援助是如此有效,如此舉足輕重,如若斷絕援助,這種侵略就可能被制止和停止。”
1940年7月,羅斯福政府對供應日本的石油和廢鐵實行許可證制度,但卻毫無作用。1940年8月間,有30多萬噸的生鐵、廢鐵等物資輸往日本,這個數目約與1940年前半年所供應的數目相等。1941年頭3個月,美國賣給日本的飛機汽油比1940年同一時期要多131%。美國金融家與工業家仍繼續大力幫助日本大財團建立新的軍事工業部門。例如它們供給鲇川康采恩控制下的日滿鋼鐵株式會社以設備,幫助這家康采恩在庫頁島上使用電力新法開采石油,幫助中島飛機制造廠的改建,協助三菱的制鋁和造船事業。
日本經濟極為依賴美國,如果美國要幫助中國抗戰,只要對日本實行經濟制裁即可。但實際上,美國一直扶植日本,希望日本北攻蘇聯,而美國金融家與企業則唯利是圖,用中國人的血肉換取自己的金錢。直到珍珠港偷襲的前幾天,貪得無厭的美國人還與日本簽訂了美日友好條約,目的是繼續從日本侵華戰爭中賺取暴利。
更為重要的是,美國希望通過日本驅逐英法在亞洲的勢力,有意讓中日兩國通過持久的消耗戰損耗實力。1941年,美國遠東政治事務顧問斯坦利•亨貝克在給美國國務卿的備忘錄中寫到,日本隨著東南亞戰事的進展,將加緊對中國施加壓力,迫其媾和,如果日本得逞,美國將受損,因此要讓中國盡可能牽制日本,但也不能支援到讓中國迅速戰勝日本。美國的利益在于讓中日兩國糾纏不休,因此中日任何一方迅速獲勝或失敗都不符合美國的長遠利益。坐山觀虎斗,自己卻兼收道義與利益上的雙豐收,美國人的手段真是夠老辣的。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